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

痛飲燕山,不光是爲了酬謝功勳,更是爲了尋找出路,安排下一階段的作戰部署。

張希孟趁着酒興,和諸位大將聊了起來,他們所在這個位置,依山傍海,地勢險要,就可以修一座關城。

甚至連地名都是現成的,就叫山海關。

接下來向北用兵,繼續追擊元廷殘部,鞏固北方邊疆,都離不開。

“你們這一路向北征戰,應該很清楚了,中原之地,十室九空,尚且難以維持。北方人口凋敝更嚴重,且有元廷殘餘在側,戰亂不斷,百姓難以生存。可剛剛拿回來的土地不能拱手讓給別人,痛失五百年的故土,不能放棄一分一毫。”

“所以這個擔子,還要諸位將士扛起來。我知道大傢伙會覺得很難,或許還有那麼一點點不公平。本來是你們打出來的太平,收回來的故土。來不及享受,沒有過幾天榮華富貴的日子。反而要你們在苦寒之地,屯墾種田,修築城池堡壘,抵禦敵兵……苦都讓你們吃了,也實在是不合適。”

張希孟說着,目光從每個人臉上劃過,大傢伙的表情,盡收眼底。確實,到了現在,封妻廕子,不少人都想着衣錦還鄉,好好炫耀一把,隨後大馬金刀,返回應天,坐享其成。

讓他們繼續在北方吃苦,又是打仗,又是種田,確實是難爲人了。

胡大海黑着臉,勐地往嘴裡灌了口酒,拳頭握緊,咬着牙道:“張相不必說了,或許是有些不公平,可既然是一個國,一個家,就不能事事公平……總要有些人多付出些,多辛苦些。不然又能怎麼辦?難不成打下來了,退回去,再把大好山河讓給元軍?讓他們繼續發展壯大,養精蓄銳,再來一次靖康之恥,崖山慘敗?”

胡大海狠狠一揮拳頭,“只要我還活着,就不能答應!將士們也不能答應!按照我的想法,咱們乾脆點,就在北方設立屯田營,要求所有將士,世代戍邊,不許返回家鄉。就把這裡,當成家鄉!”

這話說出來,許多人都變顏變色,明顯有些惶恐不安。

諸將當中,吳禎斟酌再三,低聲道:“這個屯田營咱們也不是沒有。康茂才就當了好長時間的營田使,就是負責這事。只不過以往都是用些老兵,身體不好的,有殘疾的,他們在後面耕田種地,真正的戰兵,雖然也種田,可自從渡江之後,就不怎麼幹這活了。”

胡大海把眼睛一瞪,“什麼意思?是幹不了了?還是怎麼回事?你說得清楚一點?”

吳禎臉色通紅,“這個……自然是可以種田。只是大傢伙辛苦征戰十多年,屯田戍邊,也是應該的。可要說世代戍邊,連家鄉都不能回,從此客死異鄉,沒法葉落歸根,也,也太不近人情了!”

他說完之後,有好幾個將領,包括受封爵位的,都頻頻點頭,很是贊同。

鄭遇春斟酌之後,開口道:“我沒有別的意思,我是願意戍邊的。只是我琢磨着,下面的弟兄們,能不能規定個時間,比如說五年,十年,總要有個輪換,該回家,還是要回家。然後再給大傢伙一些補償,這樣纔算是合情合理。”

胡大海眉頭立起,還想要說話,卻不料徐達按住了他的肩頭,示意胡大海不要繼續說了。徐達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對大傢伙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可這個道理沒法放在當下……”

徐達轉身,指了指周圍空曠的原野,沉聲道:“現在的大都周圍,什麼也沒有。咱們就算建立軍屯,規定三年一輪換,五年一輪換,你們怎麼保證士兵甘心留在這裡?萬一有人耐不住寂寞,逃跑怎麼辦?”

“即便將士們不逃跑,可孤身一人,遠離家鄉,終究不是個道理。咱們想要大傢伙安心在這邊,生兒育女,安家立業。然後發展百工百業,聚集更多的人,讓大都和江南差不多才行。可若是隻有軍屯,只有一羣大老爺們在這邊種地,打仗……其他的事情都沒人做,說到底,還是沒有立足,還是不夠穩妥。”

“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如果只是屯田,大傢伙住軍營就夠了。可若是要求成家立業,就需要建造房舍,就需要購買傢俱,就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有個十年八年,就能聚集出一個個的村莊鎮子,也只有如此,咱們才能安定住人心,才能永久居住下去,徹底保住這塊土地。”

徐達說完這番道理之後,胡大海立刻點頭,“對,我就是這個意思,他說的比我清楚!”

其餘諸將聽完,卻也是心有所感。

道理是這個道理。

可架起鍋煮米飯,不能架起鍋煮道理。

在這一片荒地,想要當成日子過,也着實太難了點!

朱元章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喝酒。

很顯然,在這位皇帝陛下的心裡,已經醞釀着風雷。

其實很多在後世飽受爭議的政策,在實施之初,並沒有多少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很順應時代,屬於用心良苦。

畢竟以朱元章的爲人,如果明顯有問題的政策,或者弊病叢生的策略,他早就廢除了,根本延續不到後世。

就拿現在的情況來看,北方几百年阻隔,風俗迥異,胡人衆多,如果不拿出些措施,怎麼保住這些疆土?

軍戶衛所制,自然呼之欲出。

強令士兵在北方安家,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耕戰戍邊。不光是他們,還要讓他們的子孫後代,也留在邊疆,充實人口,生息繁衍。

唯有如此,才能徹徹底底,掌控住這片土地。

這有錯嗎?

貌似沒有吧!

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似乎也沒有。

至於二百多年之後,軍戶崩潰,衛所空虛,難以維繫……天可憐見,那時候老朱已經死了那麼多年了。

更何況這不是衛所製出了問題,而是沒有守住衛所制的規矩啊!

張希孟端着酒杯,思量許久,終於緩緩開口,“這事情歸結起來,有兩個層次,其一,是要守住這塊土地,其二是要留住人。人在地在,人亡地失,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情。”

“除了強令將士們屯田戍邊之外,我們能不能想點辦法,讓大家留下來不是那麼艱難。”

張希孟道:“我瞧着主公帶來了那麼多文臣書生,這第一條,就是每個屯田營,配屬學堂,以後凡是將士子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讀書識字,科舉做官。反正要給大傢伙錦繡前程,這是他們父輩用血汗換來的,理所當然!”

“其次,屯田將士本身,也應該享受兩倍俸祿,其次是他們開墾的土地,這些田地,應該十年內免除田賦,等到日後,田賦也要減半。要讓大傢伙過得富足舒適。”

張希孟這幾句話倒是說到了一些人的心坎上,有了一絲絲動心。

可偏巧有個不會說的,胡大海悶聲道:“張先生,照你這麼辦,大傢伙都過得舒服了,誰還願意吃苦種田?不怕把人養成廢物啊?”

大傢伙氣得險些哼出聲,不會說話就別說。

屯田養兵這事情,就是爲了節約軍費,如果給兩倍糧餉,乾脆直接募兵不好嗎?

如果真的這麼發,好幾十萬人,只怕李善長那邊就要哭了。

事情到了這裡,其實答桉已經呼之欲出了,屯田士兵固然能得到相當補償,但是說到底,還是要大傢伙吃苦付出。

必須白手起家,重零開始。

老朱緩緩站起身,經過他的一番酌量,心裡頭已經拿定了主意。

“先生提出的設立學堂,減免田賦,咱都認了。這事情沒錯,但糧餉這一項,卻是不行。不但不行,剛開始屯田,還要多交些糧食才行,不然不足以維持戍邊開支。”

張希孟也無奈點頭,“確實如此,世上很難有兩全之法,臣剛剛也是異想天開。臣斗膽懇請陛下,准許臣留在大都,拿出個妥善的辦法。如若不然,就讓臣負責屯墾算了……”

“不行!”

胡大海再次阻止,“張相,你學究天人,乃是陛下心腹股肱,大明朝那麼多事情,豈能讓你留在大都!還是那句話,我胡大海不怕苦,也無足輕重,就讓我在這邊耕田禦敵,保證寸土不失!三年之內,我給陛下開出二百萬畝田,如果做不到,我願意領受軍法!”

朱元章頷首,胡大海確實心懷大局,大公無私。

“屯田之事,確實要辛苦越國公。不過不能只是讓將士們辛苦,咱朱家人什麼都不幹也不行。”

老朱斟酌道:“咱準備讓皇子戍邊,和將士同甘共苦!”

一聽這話,最着急的人竟然是宋廉,“陛下,皇子尚且年幼,只怕不妥啊!”

老朱道:“今年皇太子已經十歲了,並不算小。該讓他了解些民間疾苦,知道江山來得不易。”

宋廉大驚,“陛下,儲君不可就藩邊疆啊!”

老朱笑道:“儲君確實不行,但讓他替弟弟們辛苦幾年,也是做兄長的本分。待到其他皇子長大,十歲之後,就要出來體察民情,隨後就藩邊疆,衛國戍邊!”

“這個苦別人要吃,朱家人不能例外!”老朱態度堅定,不容置疑!

------題外話------

朱棣確實是十歲就離京去的鳳陽,只能說明初的皇子也不容易……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八百二十章 龍場悟道第八章 名滿濠州的朱公子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