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第三次大爭!!!(求訂閱)

暮色時分。

咸陽宮傳出一道政令。

將於三日後,召開廷議,議天象預示。

這則告示一出,咸陽瞬間雷動,這段時間城中有太多拆解,各種拆解也早就傳遍了全城,加之各方附會,城中儼然流言成災,而且朝廷始終未做任何表態,也讓這股流言風行。

眼下朝廷終於正視,這讓城中甚囂塵上的流言之風,稍微緩解了一些。

然依舊很是猖獗。

西城。

嵇恆圍坐在火爐旁。

他自是聽聞了這個新鮮出爐的政令。

對此,他絲毫不意外。

不過相較於城外的雜然,他倒是顯得很是平靜,非是已知曉始皇的決定,而是對將要發生的事,實則早已預知到了一二。

這其實是又一次法儒之爭。

歷史上,道儒兩者在東漢就發生過這樣的爭辯,即是白虎觀會議,那也是黃老學說最後的輝煌,從那之後,黃老學說徹底一蹶不振,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然很多人不知。

那次的爭辯實則是道家贏了。

不過所謂的勝者,也僅僅只是在學術角度,站在歷史的角度,無疑是儒家大獲全勝,從那次廷議之後,儒家徹底控制了天下思想,道家被徹底驅逐出朝堂,相關的典籍,也被列爲了禁書。

這便是歷史有趣且殘忍的地方。

對於白虎觀會議,嵇恆第一次聽聞時,心中還是很惋惜。

只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卻沒有再這麼認爲了,他認爲黃老學說被趕出朝堂,其實是必然的,即便當初王充近乎是扛着棺材寫下了《論衡》,也幾乎將漢朝的大儒全部駁斥了一番,實則依舊改變不了分毫。

因爲經過上百年儒家的教化,天人感應早已深入人心。

滿朝大臣大多都受了儒家影響,因而那次的爭辯,看似只是爭論一場天災,實則早就變成了政見分歧,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王充孤身一人,就算滿身是嘴,能說的其他人無言以對,也根本撼動不了早已成長爲參天密林的儒家朝堂。

失敗是必然的。

以一人之身,妄圖撼動整個官場,這根本就不可能。

也不現實。

至於後續黃老學說被封禁,也自是在情理之中,因爲這是政見路線分歧,無論哪一方最終取勝,都會做同樣的選擇,贏者通吃,只不過黃老學說後續的補充太慢了,天下早就爲儒家教化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天下轉向,那就意味着,滿朝大臣都成了異見者。

因而無論那場爭辯的結果是如何,道家都註定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了。

一步慢步步慢。

王充的出現,更像是道家的垂死掙扎,但在掙扎過後,便是徹底的沉寂,道家徹底從華夏朝堂中隱身,也逐漸爲儒家影響。

或者說。

那場爭辯本就沒有意義。

只是在後世人看來,多了幾分悲慘色彩。

也徒增幾分嘆惋。

嵇恆手捧着一個陶碗,感受着碗身傳來的溫熱,淡淡道:“歷史上是道儒相爭,這次是法儒相爭,只是相較於過去儒家對天下的影響,現在的儒家影響力遠遠不夠,但大秦也早不是過去的秦國了,經過四貴的亂法,呂不韋的義兵、寬政,加之不少朝臣或多或少受了《呂氏春秋》的影響,這場爭辯其實未必就能輕言定下。”

“註定要進行一番脣槍舌戰。”

想到這。

嵇恆也不由感慨。

儒家的生命力當真是頑強。

即便受到了這樣的針對,其對天下的影響始終存在。

王道!!!

儒家給自己披的外衣太華麗了。

也太過吸引人了。

但也正因爲此,纔要越發遏制的氣焰,不然一旦儒家再次起勢,天下便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到那時天下又會進入到一個修修補補又三年的狀態。

天下當是螺旋前進的。

而非是在一條道路上狂奔不止。

嵇恆將碗中熱水飲盡,就這般坐在屋中,望着庭前雪花飄落。

胡府。

朝廷的告示剛一公佈,胡毋敬立即就得知了消息。

聽聞這個消息,胡毋敬也當即興奮。

這是他強項。

他過去本就篤信陰陽五行之說,當初制定典章時,就是他向始皇提議國運、國色、白帝、青帝這些東西的,而這些東西最終都爲始皇採納了。

他也正因爲此,得以晉升奉常之位。

眼下話題重起。

他又如何不感到振奮欣喜?

只是這股興奮剛剛涌上心頭,瞬間就暗淡了下去,他已經被去職了,就算想參與進去,也根本沒資格進入到皇宮之中,更別談朝堂議事了。

想到這。

胡毋敬對扶蘇的怨恨又深了不少。

他懊惱道:“這次天象議事,分明是我胡毋敬大顯身手之時,卻因爲得罪了扶蘇,早早被棄置,我眼下竟只能望而卻步,實在是惱火。”

“朝堂的那些人,若論其他方面,我或許比不過,然就陰陽五行,我胡毋敬卻是首屈一指,我固然不能去到朝堂,卻是可以將相關看法告訴給其他人。”

“這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借他人之口,傳達自己的想法,若是能爲陛下看重,或許還能借此重新官復原職,再不濟,也能讓陛下看到我胡毋敬之才。”

一念至此。

胡毋敬心神鎮定不少。

隨即。

他在腦海沉思了一下,決定將自己的主見,寫信告訴給杜赫,一來杜赫跟自己有過往來,二來杜赫年事已高,之前因爲官山海的事,爲陛下有所不滿,需要重新贏得陛下信任。

冥思片刻。

胡毋敬開始提筆。

“天人之道,大矣!”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尚書·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

“.”

胡毋敬寫的十分起勁。自從被去職之後,他就過得很是憋屈,眼下終於能盡施其才,也是引經據典,將心中的所思所想盡數在竹簡中揮墨。

半晌。

胡毋敬終於停筆。

看着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胡毋敬眼中滿是自得。

他認爲自己今日所著文章,絲毫不輸於當初的《博學篇》,甚至意義更加非凡。

他並未將這篇文章放到火中炙烤,而是任由其自然風乾,自己則坐在一旁,滿臉笑意的欣賞着,等到上面墨跡徹底乾涸,他才念念不捨的將竹簡合上,而後交給其子,讓其傳送給杜赫。

一切妥當。

胡毋敬卻嘆氣一聲。

他依舊爲自己的現狀感到憤懣。

他是何等才華,卻鬱郁不得志,還爲扶蘇陷害,以至報國無門,眼下分明當是自己大放異彩之時,自己卻只能假以他人之手,心中屬實鬱悶不已。

良久。

胡毋敬才憤懣道:“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胡毋敬或許正在遭受此等遭遇,一旦我的文章爲陛下看到,自己未必不能重返朝堂。”

“只是扶蘇爲儲君,這卻是一個隱患。”

胡毋敬眉頭一皺。

他眼下越發覺得扶蘇礙眼了。

一念間。

他心中想起了趙高的拉攏。

不由得,胡毋敬目光發生了一些變化。

就在胡毋敬對扶蘇滿懷怨念的時候,扶蘇一行人終於回到了咸陽。

扶蘇回咸陽的消息,不到半個時辰,就陸續聞於衆朝臣之耳,聽到扶蘇歸來,衆朝臣心思不一。

蒙府。

蒙恬依舊沒能回到北原大軍。

不過他並未受到始皇冷落,而是依舊備受器重,昨日始皇便召見了自己跟李斯,並對天降災難一事做了表態,眼下衆朝臣熱議不斷,他卻是分外安寧。

只是聽到扶蘇歸來,蒙恬卻不由眉頭一皺,露出一抹憂慮。

書房中。

蒙毅看着自己兄長,好奇道:“兄長何以面露愁色?難道是擔憂接下來的廷議?”

蒙恬搖頭:“我乃兵家之人,又豈會爲神鬼困擾?”

“我擔憂的是殿下這時回來,他不該這時候回來的。”

聞言。

蒙毅卻是一愣。

蒙恬嘆氣道:“你有些太小看這次的廷議了,這次廷議看似是一場天象之爭,實則是政見之爭,而且多半會演變成王道跟霸道的爭執,這些年陛下雖多次明令,大秦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然朝臣中不少過去是關東出身,還有不少官員深受呂氏春秋影響,這些人表明迎合陛下之法制。”

“內心實則推崇的是王道!”

“過去殿下親近儒家,親近王道,因而備受這些官員親近,而這當時其實是雙向選擇,甚至於不少官員是因爲殿下對儒家的親近,特意暗中都去了解儒家,只不過當下隨着殿下轉向,這些人不得已隱藏了起來,但心思意見能夠隱藏,政見是藏不住的。”

“眼下殿下回來,又遇政見之分。”

“恐會如四年前一般,演變成法儒之爭。”

“殿下置身左右,難免受到影響,無論殿下是偏向哪一方,都註定會受到影響,因而我擔憂的便在於此,殿下回來的實在不是時候。”

聽到蒙恬的話,蒙毅若有所思。

他苦笑道:“眼下殿下已經回來,這就註定會捲入其中,只希望殿下不會受到太多影響,更希望殿下之見,不會再跟陛下產生分歧,若是再有政見之別,這對殿下恐會十分不利。”

“唉。”

蒙毅搖搖頭。

他經過這半年的沉澱,整個人已洗去了鉛華,只是因接觸的事物不多,相較還顯得有些稚嫩,但相較於過去已變得十分成熟穩重。

兄弟二人雖憂心忡忡,卻也不敢去聯繫扶蘇。

蒙恬身份特殊,若是私下聯繫扶蘇,爲陛下知曉,很容易引起猜忌,即便他們跟扶蘇私交甚好,此時也只能靜觀不動。

與此同時。

聽到扶蘇回來。

張蒼心中同樣咯噔一下。

他扼腕道:“殿下啊殿下,你這讓我說伱什麼好,你早不回來晚不回來,爲何偏偏在這節骨眼上回來?這不是給自己找事嗎?這次的天象之爭,恐會是一場重建思想之爭,這場爭辯不亞於當初的王道霸道之爭,更不輸於近前的法儒相爭。”

“王道霸道之爭,最終以呂不韋身亡,其門人盡數被放逐巴蜀告終。”

“法儒相爭,則以焚書,儒家被驅逐出朝堂,儒學被徹底禁止傳播而告終。”

“眼下大爭再起,殿下捲入其中,恐會危及自身。”

“唉。”

“奈何奈何。”

張蒼滿眼憂色。

他對這次的天象之爭看的格外分明。

這也與他擅長算數有關,他私下找過那些星官,試圖去翻閱相關典籍,想去了解一下天象相關的情況,只是遭到了星官的百般阻撓,等到他升職爲御史後,直接經御史中丞之手,翻閱到了一些典籍,因而對天象的情況有了更深的瞭解。

所謂的天象預示,根本就是人爲炮製,或者說是人爲解讀。

他對此是嗤之以鼻。

只是他能借閱到的典籍太少,加之星官日者有意提防,他也沒辦法更進一步,不過在心中早已將這些星官日者歸爲了欺詐之徒,不過天下過往受神鬼之說影響很深,就算是始皇也同樣受其影響,他雖明悟了一些真相,卻也不敢上書直言。

而這一次始皇別開生面的提出大議。

還私下召見了李斯跟蒙恬,這不由讓張蒼心生警覺。

只是他也實在拿不準始皇的真實想法,卻是明白,這恐會演變成一次朝堂分野,一旦抉擇錯了,今後恐在朝堂舉步維艱,甚至會不進反退。

如此險惡時刻,他又豈願見到扶蘇參與進去?

但怎料扶蘇這時回來了。

這讓張蒼深感壓力。

今時不同往日,扶蘇非是昔日公子,而是大秦儲君,一旦政見跟陛下有差,那可是會影響到朝堂日後的穩定,過去殿下跟始皇有分歧,是得嵇恆相助,才勉強讓陛下寬心,若是再出現分歧,恐未必就能這麼輕易消弭了,而且嵇恆一旦牽涉太多,自身恐未必就能安全。

想到這。

張蒼也面露憂色。

他輕語道:“福兮禍兮,禍兮福兮。”

“孰知其極也?!”

第204章 寧爲雞頭,不做鳳尾!(求訂閱)第54章 蕭瑟秋風今又是!(求收藏)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261章 勝天半子?!(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491章 變數已至,未來已來!(求訂閱)第61章 天機不可泄露!(求收藏)第97章 鍾先生!(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468章 咸陽移不動,那就移朝廷!(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243章 爲治天下,未雨綢繆!(第二更)第196章 這是我扶蘇的承諾!(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257章 始皇命運的十字路口!(求訂閱)第417章 掌御天下兵馬!(求訂閱)第194章 趙佗,你還能保持初心嗎?(求訂閱第56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求收藏)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200章 秦風依舊!(求訂閱)第420章 貨幣同樣是大一統戰爭的延續!(求第73章 相見!(求追讀)第163章 官府要的是聽話的商人!(求訂閱)第391章 沉船,殺人,引天下風聲!(求訂閱第141章 打草欲驚蛇!(求訂閱)第223章 裡子兜不住,面子就得破!(求訂閱第352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359章 遇事不決先搞錢!(求訂閱)第188章 宮中的兄友弟恭!(求訂閱)第103章 恩威並施!(求訂閱)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4章 大舟已過巨波海,新帆卻覆江河前!(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344章 絕望的趙高!(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21章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求收藏)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210章 儲君之爭?一場政治分野罷了!(求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148章 我張蒼命苦啊!(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95章 大商人!小商人!(求訂閱)第66章 安國之法!(求收藏)第342章 大秦新政兮,綿綿無疆!(求訂閱)第463章 在關東設立經濟特區(求訂閱)第44章 儒家一定會捲土重來!(求收藏)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23章 二次分封!(求收藏)第205章 兩份送往咸陽的奏疏!(求訂閱)第343章 途中染疾!(求訂閱)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463章 在關東設立經濟特區(求訂閱)第150章 決勝負者,長於佈局!(求訂閱)第446章 只是始皇餘策罷了!(求訂閱)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367章 想知道原因?我扶蘇親自講給你們聽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69章 有囑!(求收藏)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223章 裡子兜不住,面子就得破!(求訂閱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310章 殷通的惱怒!(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15章 秋月刑殺!(求收藏)第110章 莫要自誤!(求訂閱)第202章 趙將軍做事,我放心!(求訂閱)第200章 秦風依舊!(求訂閱)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319章 彌合東西?(33)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16章 悌孝?我扶蘇並沒做到!(求收藏)第254章 民變在即,掠之於商!(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354章 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求訂閱)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248章 只是一場大換人罷了?(求訂閱)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474章 挾大勢以令皇帝!(求訂閱)第380章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第445章 裂土封侯!(求訂閱)第324章 隻身赴咸陽!(13)第352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203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262章 始皇,你讓我失望了!(求訂閱)第211章 易治者嚴,難治者寬!(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219章 張蒼:沒完了?!(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38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求收藏)第424章 不爲官,終爲嘍囉!(求訂閱)
第204章 寧爲雞頭,不做鳳尾!(求訂閱)第54章 蕭瑟秋風今又是!(求收藏)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261章 勝天半子?!(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491章 變數已至,未來已來!(求訂閱)第61章 天機不可泄露!(求收藏)第97章 鍾先生!(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468章 咸陽移不動,那就移朝廷!(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243章 爲治天下,未雨綢繆!(第二更)第196章 這是我扶蘇的承諾!(求訂閱)第444章 國殤悲風!(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257章 始皇命運的十字路口!(求訂閱)第417章 掌御天下兵馬!(求訂閱)第194章 趙佗,你還能保持初心嗎?(求訂閱第56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求收藏)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200章 秦風依舊!(求訂閱)第420章 貨幣同樣是大一統戰爭的延續!(求第73章 相見!(求追讀)第163章 官府要的是聽話的商人!(求訂閱)第391章 沉船,殺人,引天下風聲!(求訂閱第141章 打草欲驚蛇!(求訂閱)第223章 裡子兜不住,面子就得破!(求訂閱第352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359章 遇事不決先搞錢!(求訂閱)第188章 宮中的兄友弟恭!(求訂閱)第103章 恩威並施!(求訂閱)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4章 大舟已過巨波海,新帆卻覆江河前!(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344章 絕望的趙高!(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21章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求收藏)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210章 儲君之爭?一場政治分野罷了!(求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148章 我張蒼命苦啊!(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95章 大商人!小商人!(求訂閱)第66章 安國之法!(求收藏)第342章 大秦新政兮,綿綿無疆!(求訂閱)第463章 在關東設立經濟特區(求訂閱)第44章 儒家一定會捲土重來!(求收藏)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23章 二次分封!(求收藏)第205章 兩份送往咸陽的奏疏!(求訂閱)第343章 途中染疾!(求訂閱)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463章 在關東設立經濟特區(求訂閱)第150章 決勝負者,長於佈局!(求訂閱)第446章 只是始皇餘策罷了!(求訂閱)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367章 想知道原因?我扶蘇親自講給你們聽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69章 有囑!(求收藏)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223章 裡子兜不住,面子就得破!(求訂閱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310章 殷通的惱怒!(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15章 秋月刑殺!(求收藏)第110章 莫要自誤!(求訂閱)第202章 趙將軍做事,我放心!(求訂閱)第200章 秦風依舊!(求訂閱)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319章 彌合東西?(33)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16章 悌孝?我扶蘇並沒做到!(求收藏)第254章 民變在即,掠之於商!(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354章 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求訂閱)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248章 只是一場大換人罷了?(求訂閱)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474章 挾大勢以令皇帝!(求訂閱)第380章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第445章 裂土封侯!(求訂閱)第324章 隻身赴咸陽!(13)第352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203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262章 始皇,你讓我失望了!(求訂閱)第211章 易治者嚴,難治者寬!(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219章 張蒼:沒完了?!(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38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求收藏)第424章 不爲官,終爲嘍囉!(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