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

短短的三天時間讓大宋百萬士子們整整盼了三年。

這三天將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給無數人希望,但也給無數人絕望。

三天時間畢竟太短,轉眼考試便結束了,解試隨即進入了審卷時刻,五天後,各地都將陸續公佈解試錄取名單。

雖然主考官才掌握着最權威的榜單,但在科舉結束後,大家都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各種猜測和各種民間榜單便開始滿天飛舞。

在各種榜單中,幾家關撲開出的榜單一向認爲比較靠譜。

在成人解試中,來自崑山縣的士子孟童成爲奪取解元的大熱門,至少兩家關撲店都將他排爲榜首。

孟童是家歐陽修的高徒,一直生活在京城,直到科舉纔回崑山原籍參考。

另外,來自吳江的才子張潮也是奪取解元的熱門,他得到朱家的全力資助,在朱家資助名單中排名第一。

還有府學年考第一名,長洲縣人謝嘉平,也是奪魁熱門人物,幾乎所有人都認爲,解試前三名就在他們三人中產生,只是排名順序可能有所差異。

相對於成人解試,童子試的中榜名單要不穩定得多。

各縣早已將彼此的對手研究透徹了,得出一個大家共識的實力榜單。

關撲店也認可了這份榜單。

對關撲店而言,童子解試只有兩種押注,第一,第一名會是誰。

第二,哪五個人入選貢舉士?

關撲店掛出的童子試實力榜單,一共有八人。

江峰、姚曦,羅載道、魏楓、趙延、範寧、柳然、嚴清。

大家都認爲江峰會奪冠,但第一天考試就傳出一個勁爆消息,江峰的議論文沒考好。

緊接着第三天又傳出消息,趙延因緊張過度,在考場上暈厥。

這兩個消息便使這張實力榜失去了權威性,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範寧的賠率還是一賠二十,沒有變化,雖然很多人已經將他列入錄取名單中,但賭他奪取第一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但這一切,範寧已經不關心了,科舉結束後,他便回家了。

與此同時,解試的閱卷在審卷院內緊鑼密鼓的進行着。

參加閱卷的審卷官有三十餘人,來自府學和各縣縣學,都是經驗豐富的教授,比如吳縣縣學教諭張若英也參加閱卷。

主考官是來自齊州的長史周震,副主考有兩人,一個是平江府學教諭張憲,另一人則是府學首席教授齊雍。

一共有兩千七百八十份卷子,其中五十份是童子試卷。

按照朝廷規定的審卷規則,任何一份試卷都必須有兩名審卷官交叉審覈,同時要寫明審卷意見。

如果出現兩人意見不一致,則由第三人再審覈,但如果兩人意見相差太大,則必須交給主考官來審定。

按照正常流程,第一輪就要刷去七成的卷子,首先是書法,其次是對策文,再其次是議論文,最後才評審詩和默經。

如果書法不過關,就直接淘汰,考得再好也不行,在宋朝文人看來,若連字都寫不好,那談不上文人。

所以宋朝學生從蒙學就開始練習書法,幾乎個個都是十年苦練。

第二輪審卷再淘汰一半的考卷,剩下三百份卷子交給兩名副主考和主考官,由三位主考官一起審卷,再淘汰兩百份卷子,剩下的百份卷子由主考官獨自審卷。

主考官再淘汰一半,最後剩下五十份卷子就是今年的舉人卷,這時候便可以扯去糊名條,抄寫名單,將名單交給平江知府。

知府若沒有意見則正式發榜。

至於童子榜卻比較特殊,審卷官也正常審卷,但不淘汰,五十份卷子首先要抄譽後再評卷,防止審卷官認出筆跡。

然後悉數交給兩個副主考再審,兩個副主考簽署自己意見後,最後將五十份卷子再交給主考官,主考官選出其中十人,由所有審卷官投票選出五名入選者。

之所以童子試的評卷比較複雜,主要在於童子試涉及各縣官府的切身利益,不能過於草率,這樣一套評審流程走下來,各縣官府基本上都能心服口服。

“張教諭,你看看這份卷子!”

審卷官嶽清將一份卷子遞給張若英,嶽清是常熟縣學的首席教授,他和張若英搭配審卷。

忙碌了一天,不知看了多少份卷子,兩人都有點精疲力盡了。

張若英喝了口茶,從嶽清手中接過卷子,一眼看見上面的卷號,笑了笑道;“是童子試的卷子?”

嶽清點點頭,“今年童子試考試不簡單啊!實力都很強,這份卷子就算在成人解試那邊也決不遜色,至少能排進前三。”

“哦?這麼厲害。”

張若英倒有點興趣了,他接過卷子細看,先看到的是議論文。

‘《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爲合於義而許之者。’

“好!評論得透徹。”

第一句話便讓張若英拍桌叫好,周圍幾名教授都被吸引,扭頭望過來,笑問道:“張教諭,看到好文章了?”

嶽清笑着替張若英回答,“是童子試的答卷,相當精彩!”

幾名教授都有很深的感觸。

“童子試考生確實很厲害,如果他們參加成人解試,這些考生至少要佔去一半的舉人名額,不愧是各縣挑選出的少年天才。”

張若英無暇答覆,他又翻到對策文,匆匆掃了一遍,心中‘怦!怦!’跳了起來,對策文中談到了鄞縣青苗法對農民的影響。

張若英很清楚,範寧他們一行就是去鄞縣遊學,這份卷子極可能就是範寧、蘇亮和段瑜三人之一。

段瑜可以排除,段瑜的文章比較陰柔,這份卷子不是段瑜的風格。

蘇亮的文章明快大氣,風格倒相配,但他的才學寫不出前面議論文那樣高水平的文章,而且蘇亮文章言辭犀利,就像一杆銳矛。

範寧則老成得多,範寧的文章不僅大氣精煉,而且思維嚴密,滴水不漏,令人無懈可擊。

張若英又翻到作詩,又是清新的農家風格,這幾乎是範寧的招牌了。

張若英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就是範寧的卷子。

張若英點點頭,讚許道:“此卷若參加成人解試,可奪解元。”

他提筆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文章有高壯深嚴之氣,如鐵城湯池,凜不可犯,堪稱絕妙之文。

隨即給了最高評分:上上甲等。

若趙修文審卷,或許他會稍微謙虛一下,給上上分就行了,但張若英的競爭意識極強,他知道自己稍微謙虛一下,很可能就會使範寧落榜。

自己按照規則打分,給高分並無不妥。

嶽清點點頭笑道:“卷子無一錯字,可惜這只是譽卷,看不到書法,不過就從內容而言,確切稱得上‘上上甲’的評分。”

他也提筆給了一個上上甲的評分,又寫下自己的評語:‘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字無來歷。’

“呵呵!什麼樣的卷子居然得到兩位教授如此高評?”

副主考張憲負手走了過來,張憲就是張誼的兄長,現任府學教諭,張誼被扳倒後張憲及時和他撇清了關係。

不過張憲還是通過運作,將兄弟張誼送去泗州出任一傢俬人學堂的教授。

至少在表面上,他和張若英保持良好的關係。

張若英笑道:“是一份童子試的卷子,嶽教諭和我都認爲,這份試卷非常優秀,我們一致同意給它評分上上甲。”

張憲知道嶽清和張若英都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不會輕易說誇張之言,兩人居然給同一份卷子評分上上甲,着實讓他有興趣。

他連忙接過卷子細看,看完議論文他便讚歎不已,笑道:“這份卷子我再好好看一看。”

望着張憲遠去的背影,張若英心中不免有一絲擔憂,這份卷子的對策文中,引述的很多例子都是太湖地區,很容易讓人猜到這是吳縣學生的考卷,恐怕張憲會有想法。

張若英從不會低估一個人,他很清楚張憲是什麼德行,表面上道貌岸然,但骨子裡和他兄弟一樣卑劣無恥。

前些年他擔任副主考,有一定的出題權,他不知暗中向張誼泄露了多少題目,直到三年前朝廷實行主考官交叉制度,這才堵住了這個泄題漏洞。

嶽清看出張若英眼中的擔憂,便淡淡道:“五十份童子科的試卷都要歸納到主考官手中,我們留意一下就是了。”

第四百零七章 罷相傳聞第二百三十九章 證券交易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一百零七章 聞弦知雅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七百一十八章 提攜後輩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二百六十四章 發財新路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喜之日(三)第五十八章 範銅鐘要上進第五百七十五章 岳父曹佾第五百九十六章 夜訪請命第七百四十八章 不戰屈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平原激戰(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臨時回家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俸之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之劍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況初現第八十三章 買瓶記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九十三章 去縣學讀書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六百二十章 易縣初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漏洞提醒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百九十章 寒冬來臨第七十一章 明仁和明禮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動時刻第八十一章 卸磨要殺驢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錢鋪第三百六十二章 形隨勢動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喜之日(七)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百二十四章 意外消息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五百七十七章 公開出海(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二百零三章 關撲店第六百一十八章 增兵易縣第六百九十九章 夜攻幽州(上)第五百二十章 紫川府宅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六百三十三章 停戰協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第一場考試第六百九十四章 攻城首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五十一章 考試闢謠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費苦心第十六章 退學記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船到來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間緊迫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喜之日(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備戰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一百九十八章 馮京和馬涼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六百七十五章 遼國情報第三百六十二章 形隨勢動第五十七章 規則改變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考慮不周第五百零九章 關鍵人物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四百九十五章 追憶鯤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夜攻秋田第七百二十章 雲州戰幕第七百六十一章 羅馬商隊第一百六十五章 幕後人物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顧家站隊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第二百三十三章 怒其不爭第二百三十七章 督學閒職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四十二章 老底敗露
第四百零七章 罷相傳聞第二百三十九章 證券交易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一百零七章 聞弦知雅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七百一十八章 提攜後輩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二百六十四章 發財新路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喜之日(三)第五十八章 範銅鐘要上進第五百七十五章 岳父曹佾第五百九十六章 夜訪請命第七百四十八章 不戰屈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平原激戰(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臨時回家第四百八十一章 發俸之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之劍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況初現第八十三章 買瓶記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九十三章 去縣學讀書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六百二十章 易縣初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漏洞提醒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百九十章 寒冬來臨第七十一章 明仁和明禮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動時刻第八十一章 卸磨要殺驢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錢鋪第三百六十二章 形隨勢動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喜之日(七)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百二十四章 意外消息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五百七十七章 公開出海(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二百零三章 關撲店第六百一十八章 增兵易縣第六百九十九章 夜攻幽州(上)第五百二十章 紫川府宅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六百三十三章 停戰協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第一場考試第六百九十四章 攻城首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五十一章 考試闢謠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費苦心第十六章 退學記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船到來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間緊迫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喜之日(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備戰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一百九十八章 馮京和馬涼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六百七十五章 遼國情報第三百六十二章 形隨勢動第五十七章 規則改變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考慮不周第五百零九章 關鍵人物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四百九十五章 追憶鯤州第三百六十五章 夜攻秋田第七百二十章 雲州戰幕第七百六十一章 羅馬商隊第一百六十五章 幕後人物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顧家站隊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第二百三十三章 怒其不爭第二百三十七章 督學閒職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四十二章 老底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