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

時隔九十三天,範寧終於返回了京城,此時已是十二月初,淮河以北結冰,他們最後一段旅程是乘坐馬車回來。

一家人終於團聚,範真兒和範景都變得又黑又瘦,讓他們的母親心疼萬分,晚飯時,一家人集體數落了範寧一頓。

範寧卻滿心歡喜,情緒絲毫不受影響,就在半個月前,曹秀給他誕下一子,這是他的第六個孩子,名字早就起好,紀念範寧的父親,用舟的諧音,起名範周。

這下範寧有了四個兒子,範景、範楚、範琦、範周,按照範寧的想法,長子範景要去北島繼承王位,次子範楚讀書留在大宋爲官,範琦走商路,跟隨明仁、明禮。

範周他還沒有想好,不過他是曹家的外孫,不出意外,是走軍方路線。

兒子多了,女兒就成了寶貝,吃飯的時候,左邊坐一個範靈兒,右邊坐一個範真兒,把父親夾在中間,弄得衆人哭笑不得。

吃罷晚飯,範寧坐在房間裡慢慢翻閱報紙,有些重大事情吃飯時就知道了,像歐陽倩的父親歐陽修出任參知政事。

說起來,歐陽修還得感謝範寧這個女婿,範寧在安排人制作望眼鏡時,順便做了一副高度數眼鏡,極大解決了歐陽修的近視問題。

事實上,眼鏡最早元朝就有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記載,明朝仇英的《南都繁會圖》中,滿大街都是戴眼鏡的人。

還有一件重大事件是宋遼兩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衝突。

範寧正拿着報紙細看這次衝突的記錄。

事情發生在九月中旬,遼國駐宋朝使臣向朝廷提出,索要西夏羊百萬頭,理由是西夏向遼國借債未還,需要用這批羊來抵債,自然被宋朝一口回絕。

遼帝耶律洪基惱羞成怒,命令西京大同府一萬駐軍襲擊榆林縣,企圖奪走宋軍囤積在榆林縣的糧食,雙方發生激烈交戰,宋軍陣亡三千餘人,守住了榆林縣,遼軍也丟下了近三千具屍體,撤回西京。

這次交戰事實上已經撕毀了停戰協議,停戰協議第三條寫得很清楚,宋遼雙方無論在任何地點,只要發生五百人規模以上的衝突,停戰協議即告失效。

只是雙方都沒有明確這一點,似乎在揣着明白裝糊塗,或許是冬天來了,冰雪把大家的情緒都掩蓋起來。

這時,阿雅走到門口道:“官人,門外有客人拜訪。”

範寧一怔,自己今天剛回來,就有人拜訪嗎?

“是誰?”

阿雅把一張拜帖遞給了範寧,尚書左僕射王安石。

王安石來拜訪自己,着實有點出乎範寧的意料,他想了想道:“請他到我外書房稍候!”

“官人,外書房很冷,暖和起來恐怕要很長時間。”

“那....那就請他去貴客堂。”

範寧想了想又道:“讓景兒去請他進來。”

範景雖然才十二歲,但很懂事知禮,深得衆人的誇讚,範寧讓長子去迎接客人,也算是給足了王安石面子。

王安石確實是不請自來,他心中很焦急,有幾個變法始終在朝中通不過,不說太后那一關,就算知政堂內部也通不過。

範寧不在,知政堂六人,富弼、王安石、韓絳、司馬光、曾公亮、歐陽修,三次表決都是三比二失利,韓絳投棄權票,富弼、司馬光和歐陽修三票對王安石和曾公亮。

現在範寧回來了,如果能把他說服,加上歐陽修是範寧的岳父,那麼局面就扭轉過來了。

王安石心裡明白,範寧和富弼、司馬光還不太一樣,富弼和司馬光是保守派,而範寧是改良派,歐陽修也受女婿的影響,轉變爲改良派。

雖然自己的改革派和改良派有所不同,但只要能談得好,相信也能求同存異。

更何況,自己和範寧的淵源很深,從前是好友,後來又是同僚,王安石希望今晚的拜訪能夠有所斬獲。

這時,從府內走出一名少年,躬身向王安石行一禮,“小侄範景參見王相公!”

王安石一怔,“你是......”

“家父範致遠,特讓小侄請王相公進府。”

致遠是範寧的表字,還是當年宋仁宗賜給他,但很少使用,範景不能直接稱父親名諱,所以用表字來代稱。

王安石心中感慨萬分,竟然是範寧的兒子,小小年紀就能代父迎接客人了。

他連忙點點頭,“原來是賢侄,真是不好意思,打擾你父親休息了。”

“哪裡!父親要更衣,不能親自出府迎接,還請王相公見諒。”

“不錯!你父親生了個好兒子。”

“謝相公誇獎,王相公請隨我來。”

範景挑着燈籠在前面引路,王安石又忍不住問道:“賢侄多大了?”

“回稟相公,小侄十二歲了!”

王安石點點頭,若再大幾歲,自己一定要和範寧結這個親,可惜他的小女兒已經許給了今年的新科進士蔡卞。

片刻,兩人來到貴客堂,範寧親自在堂前等候,他上前歉然笑道:“不知兄長前來,小弟失禮了。”

“哎!是我不請自來,賢弟鞍馬勞頓,我卻打擾休息,是我失禮了。”

“既然來了,就不必客氣,兄長請堂上就坐。”

範寧又對兒子道:“去讀書吧!”

“孩兒告辭!”

範景又向王安石深深行一禮,這才轉身離去。

王安石一直望着他背影消失,捋須感慨道:“才十二歲就如此知書懂禮,頗有大家風範,賢弟生了個好兒子啊!”

範寧微微一笑,“我還以爲兄長會感慨時光如流水而逝。”

王安石一怔,頓時哈哈大笑,兩人上堂分賓主落座,有使女上堂獻了茶。

王安石嘆息一聲感慨道:“當年我在鄞縣爲縣令,賢弟還是縣學學生,帶一幫同窗來鄞縣,一轉眼就二十年過去了,時光真的是如流水而逝。”

“兄長才五十歲吧!正當壯年,正是大展宏圖之時。”

王安石苦笑一聲,“各方利益牽扯太大,有富弼、司馬光之流掣肘,令我寸步難行,空有一腔報國之心,我卻無法施展自己的志向。”

範寧喝了口茶淡淡道:“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當年富相公和我堂祖父共推慶曆新政,他也是希望大宋能革新奮發,爲何現在卻成了保守派,這裡面的原因兄長考慮過嗎?”

“人的思想是會變的。”

王安石目光銳利地盯着範寧,“當年你教我如何變法,告訴我變法的本質是分餅,在鄞縣你支持我實施青苗法,但現在你卻堅決反對青苗法,這難道不是你的變化嗎?”

範寧搖了搖頭,“青苗法的本意是爲解決青黃不接時,農民買種子借高利貸的沉重負擔,本意是很好,這個出發點我贊成,但我反對具體的方式方法,當年在鄞縣我就不贊成兄長的一刀切做法。”

“那你說青苗法該怎麼做?”

“如果是我推行青苗法,我會成立一個直屬於戶部的官方錢鋪,鋪到每個縣去,朝廷規定借錢利息,錢鋪低利息借錢給農民,不需要擔保人,農民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

“等等!”

王安石打斷範寧的話,“你說的是有土地抵押,如果他沒有土地呢?”

“沒有土地他就是佃戶了,佃戶有困難不應該是他的東家來解決嗎?如果東家也沒有錢,那就是東家用土地抵押借錢買種子,而決不能由保甲中的富戶來擔保。”

範寧不給王安石反駁的機會,又繼續道:“如果現在要推行青苗法依舊可以,但保甲法已經被民兵法取代,保甲法不可能再實施,如果兄長用我的思路來推行青苗法,我負責說服太后和富相公他們支持。”

王安石半晌嘆口氣道:“現在種地不賺錢,大家都去城內工坊做工,鄉下佃農很難招募,鄉紳地主對佃農都千哄萬哄,地租很低,青苗法已經沒有實施的基礎了,有了民兵法,免役法和保甲法我也只能放棄。”

範寧又笑道:“其實兄長推行的幾個變法我也比較支持,像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控制,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確定土地肥瘠,還有將兵法,我們早就實施了,還有興辦太學等等,這些我都支持,但有一些變法,我還是希望兄長慎重,青苗法和保甲法就不說了,均輸法我也不贊成,這裡面操縱利益的空間實在太大,上上下下數十萬人,必須每個官員胥吏都是清官良吏,均輸法才能利國利民,但這可能嗎?”

王安石今天不是想和範寧爭論均輸法,他今天是爲一個專門的事情而來。

沉思片刻道:“我想變法大宋的教育方式,改變天下學生只爲科舉而讀書,學而無用,我希望能學以致用,但朝廷反對很厲害,很多大學士都罵我輕儒,在知政堂三次表決都沒有能通過,我希望能獲得賢弟的支持。”

範寧正好在北島改革教育,他頓時有了強烈的興趣,笑道:“兄長不妨詳細說一說,怎麼個改法,我願洗耳恭聽。”

王安石見範寧有興趣,頓時精神一振,連忙道:“首先我想從學校的設置實施變法.........”

第一百六十三章 意外發現第六百四十章 驚天騙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移民風波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三百五十四章 忘了重要儀式第四百五十四章 欲加之罪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六百零四章 完顏計劃(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還是回家好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西閣面聖第七十七章 有人歡喜有人憂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擔心之事發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新皇登基第七百四十章 朱樓論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兩個學渣的抉擇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四百九十五章 追憶鯤州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二十五章 柳暗又花明第二百一十七章 甜蜜的苦惱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一百九十六章 省試大幕拉開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七百五十八章 再抵鯤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朱母之憂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喜之日(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外傳聞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紡車的啓示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消息第一百二十章 範鐵牛打官司(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阿多的婚事第三百七十章 君臣論戰第六百九十五章 啞雷事件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襲鯤南灣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三百五十四章 忘了重要儀式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四百一十七章 娶妾入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兩年後的初春第三百九十章 正式任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鍵人物第八十章 一號大案第六百五十八章 危機爆發第七百一十二章 蘇氏兄弟第三百九十五章 調查立案第一百八十章 賣炭翁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五十章 新年將至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再遇老友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錢鋪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舊曹門瓦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五十二章 絕好的廣告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四百一十八章 文淵博罷相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七百一十三章 蘇轍上任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九十四章 遇到了熟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女婿等於半兒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上京城第六百四十二章 斷其後路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煩憂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會實踐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喜之日(六)第五百二十八章 貿易談判第六百二十九章 銅鉛活字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四百五十七章 搶米風潮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六十三章 居然病倒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白色樹油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五百七十三章 初見曹女第一百八十三章 酒後真言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六百八十一章 舊陷新阱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職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備戰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六百三十五章 變法之燈
第一百六十三章 意外發現第六百四十章 驚天騙局第五百四十四章 移民風波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三百五十四章 忘了重要儀式第四百五十四章 欲加之罪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六百零四章 完顏計劃(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還是回家好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西閣面聖第七十七章 有人歡喜有人憂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擔心之事發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新皇登基第七百四十章 朱樓論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兩個學渣的抉擇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四百九十五章 追憶鯤州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二十五章 柳暗又花明第二百一十七章 甜蜜的苦惱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一百九十六章 省試大幕拉開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七百五十八章 再抵鯤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朱母之憂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三百四十八章 大喜之日(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外傳聞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紡車的啓示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消息第一百二十章 範鐵牛打官司(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阿多的婚事第三百七十章 君臣論戰第六百九十五章 啞雷事件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襲鯤南灣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三百五十四章 忘了重要儀式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四百一十七章 娶妾入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兩年後的初春第三百九十章 正式任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鍵人物第八十章 一號大案第六百五十八章 危機爆發第七百一十二章 蘇氏兄弟第三百九十五章 調查立案第一百八十章 賣炭翁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五十章 新年將至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再遇老友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錢鋪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一百六十六章 舊曹門瓦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五十二章 絕好的廣告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四百一十八章 文淵博罷相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七百一十三章 蘇轍上任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九十四章 遇到了熟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女婿等於半兒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上京城第六百四十二章 斷其後路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煩憂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會實踐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喜之日(六)第五百二十八章 貿易談判第六百二十九章 銅鉛活字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四百五十七章 搶米風潮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六十三章 居然病倒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白色樹油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五百七十三章 初見曹女第一百八十三章 酒後真言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六百八十一章 舊陷新阱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職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備戰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六百三十五章 變法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