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追擊胡敬璋

天啓二年六月份,南方的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了,位處雲貴高原的南詔境內因爲其海拔高反倒是比起其他地方稍微涼快了一點,在羊苴咩城,天策軍大部進入了難得的休整期,以緩解這一年半多以來持續不停的大戰帶給將士們的疲勞和壓抑。羊苴咩城城內各處到處可以看到休假出來的天策軍將士三三兩兩的走在街頭,他們正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告訴南詔國的百姓,大唐如今的風貌,也讓百姓近距離接觸之後逐漸打消對於之前大戰時產生的顧慮。

鐵橋城大戰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是薛洋這幾天卻連續和陳宇等將領討論開會了好幾天,將此次大戰的心得體會會同本次戰役的經過全部撰寫成報告急速往長安大本營送去。鐵橋城大戰時天策軍大規模換裝火藥武器以來第一次陣地戰,而且對陣的還是吐蕃鐵騎,具有巨大的借鑑意義,而且其戰役經過和火槍在戰役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優缺點都會極大的影響後期其他部隊戰鬥效果。薛洋等人不敢怠慢將這些詳細記錄下來發往總參。

“好了,咱們這幾天把幾乎能夠想到的所有東西都寫下來了。接下來就該好好放鬆一下,想想南詔平定之後的事情了。”陳宇大大咧咧的坐在一旁笑道,此時坐在羊苴咩城的高級將領中屬他的輩份最長,說話做事也都隨意很多。

“陳帥,我怎麼聽你的意思好像一點都不關心南邊對付黑齒十部的戰鬥,這麼有信心?”李神福從旁邊拿過一個茶碗給他倒了一杯茶笑道。

陳宇搖搖頭道:“你們一直在北邊作戰沒有經歷過那個雨林的痛苦,那邊黑齒十部被擊潰三萬主力之後剩下的已經不足爲慮。而且最關鍵的是咱們手中的步槍可能對付騎兵有些吃力,但是如果步兵對步兵的話沒有任何問題。”他的話引來了衆人的興趣,就連一直在地圖上關注徐英動向的薛洋都轉過頭來聽他怎麼說。

“之前我聽天成和小四說,皇上本來想裝備的不是咱們手中的火槍,只是裝備處的技術要求沒達到,所以纔會有目前這個替代品。目前的火槍雖然發射速度慢,但是在步兵作戰中,因爲對方衝鋒速度沒有騎兵快,三段式戰法能夠有足夠的發揮空間,而且我在那邊的戰鬥中也發現了,三段式戰法在一萬人以上規模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子彈投射的密集度覆蓋住對方步兵的衝擊速度,從而維持戰役在半個時辰的時間內雙方保持平衡。而這樣一來在巨大的殺傷力面前對面只有潰退一個途徑可以選擇。”陳宇的話讓所有人都在沉思,未來的戰役該怎麼打。

“所以說在新式的步槍換裝之前,騎兵的威力還是不容小覷,而且你沒看中央警備營除了陌刀營全體換裝以外,其他部隊基本上沒有動嗎?而且最重要的重騎營還保留了部分人員。我想總參那邊也是有這種考慮的。”陳宇笑道。

“好了這件事總參那邊應該已經考慮過了,只是沒想到和騎兵交鋒的結果而已。”薛洋擺擺手道:“現在南詔這邊除了黑齒南部的戰事以外,就剩下胡敬璋一股敵人了。咱們今天還有最後一件事需要決定。大戰結束之後南邊需要放置一個主力兵團駐守,所以你們幾個考慮一下,咱們在南線戰事結束之後就需要上報總參確定人員和部隊番號了。”

“要不讓徐英留下吧,他現在不是在率兵追擊胡敬璋嗎?”李神福不以爲然道:“而且他善於處置比較複雜的事情,留下來肯定比我這個大老粗要好。”

“不行,總參對於他和山地營有其他任務。”薛洋搖搖頭將李神福的建議否決了,擺擺手道:“這件事還有時間不急。咱們這幾天開始分兵吧。陳大哥你率兵回建水城或者利潤城坐鎮,李陽你留在羊苴咩城,一方面給內閣官員到來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和徐大哥那邊保持聯繫,隨時準備接應他們。剩餘人馬隨我延後出發,回大釐城。”

薛洋這邊在安排戰後事情的時候徐英已經率兵追過了永昌府,這一路基本上沒有任何道路可走,玄影衛徵調了十幾人的當地嚮導才帶着山地營和第三營抵達永昌。但是此時爲時已晚,胡敬璋已經走了,而鄭買嗣也已經從永昌府撤往蒼望城。這兩股朝着兩個方向而去,這下讓徐英暫時沒想好應該追哪一人。

“大帥,我覺得還是追擊胡敬璋比較好。鄭買嗣此時已經是喪家之犬,蒼望城也不是久留之地,他不可能會在那停留多長時間的。反倒是胡敬璋從四川跑到南詔,此時居然跑到麗水,萬一再逃出南詔國邊境,咱們就真的追不上了。這些人比起鄭買嗣可難對付多了。”徐英沒想好,他身邊的親衛隊長卻勸說他追擊胡敬璋。

“大帥,以我第三營和山地營的行軍速度,必然可以做到在對方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兵臨麗水城下,到時候他胡敬璋肯定跑不了。”親衛隊長的話讓徐英下定心思,笑道:“沒想到你小子水平還挺高的嘛。也罷這一仗如果你說對了,我就放你去野戰部隊鍛鍊鍛鍊,跟在我身邊當個親衛隊長真是浪費人才了。去傳命令吧,全軍立即集結想麗水城開發,讓玄影衛通知大帥,儘早派人來永昌府,防止鄭買嗣去而復返。”

徐英這邊全力朝着麗水城而去。而此時的胡敬璋也溫韜也在商議下一步的計劃,他們瞄準的彌諾國現在正在鬧內亂,是一個外來勢力插手的好時機。要知道此時他手裡面除了當初從四川帶出來的幾萬子弟兵外海裹挾了隆遜的三四人人馬,近乎十萬大軍要想去彌諾國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而且胡敬璋和溫韜敏銳的感覺到天策軍不會放過自己,所以在麗水城休整之後馬不停蹄越過邊境朝着彌諾國而去。

彌諾國位於麗水城西南大概七百多裡地,只不過山路崎嶇難行,六七百里差不多要近月才能抵達。不過對於彌諾國溫韜和胡敬璋可是瞭解過不少,這個小國在唐大和年間被打過一次,麗水城內還有他們當年的遺民。此時的彌諾國也是當年的王族後裔建立的。胡敬璋原本對於這個小國沒有多大興趣,但是架不住溫韜拿出來的那張地圖中彌諾國是去天竺的必經之路。只有拿下彌諾國才能夠渡海去天竺,甚至按照溫韜所言都不用渡海,直接從陸地上就能抵達。而且拿下彌諾國還有一個更大的用處就是找一塊地方好好安頓休整一下,畢竟這幾年東奔西走,手下將士沒有一個穩固的棲息地,早已經軍心渙散無法久持。

不過彌諾國對於胡敬璋而言越過邊境基本上就沒有多大懸念了,彌諾國沒有大的城池城郭,就連國王居住之所都是以木寨建立在水面上。所以這十萬大軍呼啦啦的涌了上去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彌諾國三天之內就被胡敬璋給滅了。

天啓二年六月底,就在胡敬璋滅彌諾國的同時,徐英也趕到麗水城下,但是還是慢了一步,麗水城差點都被搬空,在找人打聽之後才發現胡敬璋已經離開朝着彌諾國而去快一個月了,此時追擊已晚。徐英望着西面的天空長嘆一口氣之後收兵在麗水城暫時停留,派人飛速朝後方報訊,請示是否需要繼續追擊。

此時身處大釐城的薛洋自然是不知道徐英在西面遇到的問題,即使玄影衛採用飛鴿傳書的傳遞方式,並且在中途還設立了好幾個中間基地,這種落後的傳遞方式還是費時費力。而且西南地區山區多猛禽,一不小心還容易面臨信鴿被擊傷擊落的危險。雖然玄影衛已經因地制宜採用當地人馴養的一種類似於小鷹一樣的禽類來代替信鴿在西南地區使用,但是依然無法讓人滿意。這樣一站接着一站的方式等到薛洋得知這件事的時候已經是七月份的事情了。不過薛洋比徐英要果斷很多,當即回信讓他不要管那麼多,直接揮軍殺過去,直到徹底消滅胡敬璋爲止,與此同時增派部分人馬朝西增援徐英。

此時的南詔這邊內閣已經派員接受,各地也在重新劃分歸屬,東面部分地區劃歸牂牁所在的滇南省,南部黑齒十部所在地直接併入交州省,南詔的其他地方單獨建立南詔省,党項人豐厚被調任南詔省布政使一職。而大隊的俘虜也被後勤部的人手接管押送到欽州和廉州裝船之後迅速運抵到北方,參加豐州鐵路的修建工作。此次南詔大戰俘虜大概有十幾萬人,幾乎佔到了南詔國內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調動一度讓內閣那邊覺得會引起動盪,但是在李玄清決定修建豐州鐵路之後岑天時就直接忽略了這個因素,反正按照建築公司的原則,服苦役三年之後會遣散回家,三年的時間豐州鐵路線也早就完工了,所以也無所謂了。

而南詔內部大規模的民政事宜交給內閣和豐厚處理之後薛洋等人就開始上報總參要求主力兵團回國內休整,他本人和陳宇還要帶着隆遜回大本營,西線麗水的戰事就全部交給徐英自行處理。

天氣二年七月中旬,徐英得到命令之後立即從麗水城出發攻擊彌諾國,第三營和山地營百戰之師越過中途的各種複雜地形抵達邊境之後開始尋找胡敬璋所部決戰。而此時的胡敬璋已經病倒,所部之事除了長子胡長靈之外,基本上靠溫韜在主持。溫韜主張放棄彌諾國繼續往西進入天竺,那裡土地廣大,百姓富有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但是胡長靈爲代表的軍中大部分將士卻不願意再繼續深入異國他鄉,部分人想着就地落籍爲民,比較彌諾國多金銀,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還有部分人覺得不應該再和大唐對抗了,應該投降然後回到家鄉。這種情況讓溫韜沒有辦法,一直以來他輔佐胡敬璋就是因爲他雖然智謀很深,但是缺乏威望,無法鎮住手下的廣大將領。

無奈之下的溫韜只能去找胡敬璋,想要他出言壓制住手下將領的反彈,迅速帶人脫離險境。但是平行世界裡原本早死的胡敬璋此時多活了這麼多年之後這一次疾病爆發是再也沒有停住,就在溫韜和他說話的功夫再次昏迷,這一下徹底讓溫韜矇住了,急忙招來軍醫一番救治才緩了過來。但是胡敬璋雖然人救過來了卻已經無法理事,溫韜失望之下只能泱泱而去。

而胡敬璋這一倒下的消息雖然溫韜等人極力隱瞞,但是還是很快就不脛而走,他的這一倒等於讓這個集團徹底失去控制,當天夜裡,希望投誠天策軍的部分將領拉着軍隊就開出了駐地往東而去,尋找天策軍主動投誠。而胡長靈控制的人馬則帶着胡敬璋從彌諾國的都城往南準備去驃國避難,剩下一部分羣龍無首之下開始四散而走。

這一劇變讓溫韜目瞪口呆,他根本來不及採取動作甚至是反應就讓局勢失去控制,轉眼之間他身邊只剩下幾千人的部隊,而且還是失魂落魄。這讓他這個素日裡智計百出的智者感到無奈。其實胡敬璋集團的譁變在他和溫韜選擇離開內地來到這異國他鄉的時候就已經埋下禍根了,只不過胡敬璋在軍隊中威望高,能夠鎮得住。這一下他一倒等於是平時的矛盾一下子失去了壓制集中爆發,幾年的壓抑和遠離故鄉居無定所的不安全感讓將士們再也忍受不了,集中爆發。

“大好的基業啊。”溫韜仰天長嘆一聲,看着身邊唯唯諾諾的兵丁嘆息道:“事到如今你們也去尋找自己的出路吧。”

“大人,我們在這裡沒有根基,沒有出路,還不如跟着大人吧。”溫韜身邊的親衛隊長走上前來苦笑着說道:“有想法的人都走了,現在留在這裡的也只是走不掉的人,希望大人能夠搭救一二。”

“命運苦楚,我也是無可奈何。咱們也往東吧。不管天策軍拿我們怎麼樣,至少是同宗同祖。”溫韜擺擺手示意大家跟着往東去找天策軍。

天啓二年七月底,徐英在彌諾國中部接受了胡敬璋集團兩股人馬的投誠,至此南詔國內所有的對手全部被掃平,大唐帝國的統治疆土在融入了彌諾國之後首次直接達到遙遠的西洋地帶。

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五百六十八章 下一任首相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詔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五百三十七章 邊境堡壘和貿易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臨潮州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五百一十八章 正面交鋒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發疏勒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路出擊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二百五十三章 力壓東南(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
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五百六十八章 下一任首相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八十四章 轉不過來的彎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詔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五百三十七章 邊境堡壘和貿易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臨潮州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五百一十八章 正面交鋒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七十章 奔襲原州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發疏勒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七章 坩堝鍊鐵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路出擊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二百五十三章 力壓東南(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