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岸曉煙楊柳綠

天啓二年八月份是整個大唐帝國迎來收穫和希望的時候,自古中秋月正圓,迎着宛如銀盤的中秋月,遠航日本帶來的轟動效應給帝國的商人以新的啓示,受饋於李玄清工商業發展思想的新一代商人已經在各地雲集準備參加這一盛宴,而緊接着頒行全國的帝國海外貿易協定和各大港口陸續出現的海關司以及國民警衛隊下屬的海岸警備隊也開始正式上崗,各大港口的碼頭開始設置海關進出關卡等等無一不在表明,這個帝國的決策者已經提前做好了遠洋貿易發展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就在同時工商部聯合財政部下發了遠航貿易指導意見書,並附有帝國海外貿易商品名錄,藉以指導帝國區域內對外貿易。

與此同時以徐家和慕容家爲首的五大豪商加上張家這個後起之秀共同出席工商部在長安召開的首屆海外貿易座談會,除了徐興夏傳授和解說海外貿易的基本要點,更重要的是落實李玄清提出的海外貿易企業資質要求。會後徐家立即成立了四海航運總公司,由工商部特別頒佈了海外貿易特別通行證。慕容翰海在出席四海航運總公司的開業典禮上強調海外貿易風險巨大,只有持有工商部頒發的特別通行證才能夠進行合法的外貿活動。特別通行證在的申請條件在隨後由工商部下達到各沿海港口城市部門,有需要申請的可以去了解情況準備材料了。

慕容翰海和工商部的一系列動作讓原本這場愈演愈烈的海外貿易浪潮稍微冷靜了一下,很多人都在政府門口的布告欄上面逐字逐句的研讀海外貿易協定和工商部頒佈的一系列政策。但是徐家的四海航運總公司在開業典禮之後立即宣佈準備籌建第二批出海船隊,這個消息再次讓帝國跟着沸騰。之前就已經傳說徐家在去日本的時候帶回來了幾十船金銀,價值數千萬唐幣的利潤,看這着急的動作這個傳言是真的了。所以一時之間申請航運公司的家族和豪商多了好幾倍。

“皇上,你讓興夏這麼大張旗鼓的宣佈第二次遠航,豈不是讓整個帝國的商人都睡不着覺了?這幾天各地發往工商部的信函多了好幾倍,都是在說申請航運總公司的事情。”長安的長慶殿內慕容翰海苦着臉看着李玄清和徐興夏,這兩個始作俑者安然不動,再這樣下去他就要頂不住了。其實慕容家也搞了一個航運公司,只不過他們素來注重的是陸上交通運輸和運河運輸,所以在航海上面沒有過多的精力,加上徐家已經有了航運公司,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在短時間內再增加了。

“你的航海資格證書搞好了沒有?”李玄清沒理會這傢伙的叫苦,而是繼續道:“工商部擬定好條件,不行的話讓海關司去代理執行。”其實這個應該讓軍方出面的,但是國民警衛隊海岸警備隊剛剛成立,實在是抽調不出更多的人手,也只能讓工商部暫時出面了。

慕容翰海對於李玄清這個甩手掌櫃只能無奈,不過也沒多說什麼而是鄭重的點了點頭接下了這個任務。接下來幾人商議了一下後續的航海貿易事宜,徐興夏準備在第二次航海結束之後將徐家劃定的航線交給工商部,到時候由工商部出面給所有的航運公司,並且要求所有的航運公司在開展新航線的時候務必要將線路移交給工商部,從而實現帝國範圍內的航線資源整合。與此同時李玄清也打算在適當的時候派遣海軍艦隊進行新航線拓展,至少荒廢的南洋各地的航線需要重新開通,而且現在南詔那邊的國境線已經達到西洋了,西洋航線在南洋航線開通以後也會擇機開闢。

這段時間內閣也將從日本帶回來的所有金銀全部存入大唐錢莊,除去徐家的兌換成唐幣或者存入戶頭之外,海軍艦隊帶回來的金銀在兌換之後則立即償還了之前因爲豐州鐵路開建鐵道司從錢莊走的專項貸款。如今的錢莊在活躍的工商業帶動之下資金壓力非常大,很多工商業企業都選擇貸款的形式來擴大生產規模,尤其是徐家海外貿易的收益刺激,此次二次船隊組建,徐家更是廣泛採購各項工商品,數額也從之前的三百萬唐幣增加到了五百萬,而且還一口氣在天津造船廠下了十艘大型遠洋貨輪的訂單,藉此刺激船舶製造業的發展。而海軍更是將所有的復興級戰艦全部淘汰給了新成立的海岸警備隊使用,主力戰艦的持續升級也讓海軍可以走得更遠。

不過在全國都在爲海外貿易而津津樂道的時候李玄清和巧兮帶着親衛隊再次從長安出發北上匯合在夏州地區等待的張全復,研究他最近提出的鐵路沿線植樹造林計劃。按照張全復的設想,未來西北鐵路沿線必須維持一個一個完整的植被地帶藉以抵擋西北惡劣的天氣和氣候環境,保護鐵路不受風沙侵擾。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新開工的豐州鐵路和長金線都將開始試驗這種理論。

此行李玄清的目的就是親眼見證這位水利環保部長的想法,在後世面對沙漠地帶的許多辦法這些年李玄清也不管有用沒用一股腦全部扔給了張全復研究,希望這位當初自己選定的環保第一人能夠從中汲取有用的經驗。不過看起來張全復這些年治理沙漠是很有成就。

“大哥哥,張部長的這個計劃不就是後世的植樹造林運動嗎?你是不是把這個也教給他了?”巧兮有點疑惑,按照這時候人們的理念來說張全覆在這一領域走的太遠,以至於內閣的其他人對此都不是太理解,但是奈何的是卻得到了李玄清的全力支持。今年在關中地區開展的種草活動甚至李玄清直接以皇帝的名義下令關中各個階層全力參與,將目之所見所有區域全部種上草皮,保護好關中地區的水土,藉以人爲製造涇渭兩河流域的環境修復。

李玄清搖了搖頭道:“這不是我教給他的,是他自己悟出來的。張全復這個人可能在別的方面很平庸,但是他認準的事情一定會下定所有的決心去實現他。早年他在大漠草原見證過草原地帶的滄海桑田,所以在環境保護上面有着比別人更多的親身感受,能夠悟出來這個千年以後的做法也不奇怪。”其實從唐代開始西北地區包括關中就已經收到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了,這也是後代的王朝少有選擇長安建都的原因所在。八百里秦川失去了產出養不活一個王朝都城的繁華,自然也就會沒落下去。而李玄清之所以選在這裡建都除了因爲這是大唐的心臟,是漢唐雄風的一個象徵以外,就是因爲他這個後世來客知道如何去保護和養護關中的水土,知道如何利用植被去改造環境,將已經沙質化的秦川故土再次恢復過來。這也是張全復這些年全力奔走的結果。如今的關中因爲運河渠道已經幾近完善,加上一年比一年多的綠色植被,黃河從這裡帶走的泥沙也在逐年下降,很多溝壑也再次染上綠色,這樣窮一代人的心血必然可以將關中平原逐漸恢復到綠草茵茵生機勃勃的程度。

他們兩人趕到夏州之後匯合張全復北渡黃河進入豐州開始具體查看沿途的道路環境,張全復帶着助手開始實地記錄,然後制定各地相應的政策,頒佈各地方政府衙門責令其實施。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李玄清看着豐州所在的河套平原感慨道:“全富,你的防風防沙林不要拘泥於一種樹種,要因地制宜,想豐州這樣的平原地帶就多種植一些經濟植物,我聽說塞上地區也是可以種植楊柳的,是真的嗎?”

張全複本來在那邊指點副手,聽到李玄清問話走過來點頭道:“皇上說的是,這方面我也已經考慮過了,雖然說這對於地方政府是一個負擔,但是如果多種植一些經濟植物的話,等到了年限是可以有一定的收益的。而且我打算不光植樹,更多的還想種草。除開豐州地區,咱們西北豐州到靈州交接的定遠城那一塊流沙遍地,道路修建條件差,之前在三封的時候就是採取的種樹防風,種草固沙,兩者結合才讓黑海子的西北岸由原本的沙漠變成了草原,如今三封地區的沙漠在逐年後退,想來要不了多少年烏蘭布沙漠就可以逐漸消失了。”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以後將你的這個理論變成一條國策,咱們的鐵路不會侷限於現在的這幾條的,以後還會繼續往西,一直修到安西去,凡是我大唐的國土都要有鐵路。你們水利環保部任重而道遠啊。”李玄清也沒理會自己正在說着的理論是否正確,在唐末這個自然環境尚未達到後世那樣惡劣的時候開始注重環保,相信千年之後華夏大地一定比後世要好得多,至少那種霧霾不會變成人人談之色變的名詞。

“請皇上放心,全復一定竭盡所能保護我大唐的每一寸河山,讓每一片國土都成爲青山綠水,人間仙境。”張全覆沒有太多的話語,就如同水利環保部一般,總是在默默的低下頭做事。

李玄清沒有打擾他們的工作,而是帶着巧兮從豐州往西走,沿着當年出豐州的腳步從豐州到靈州,路過定遠城和磴口縣,一路上除了查看鐵道司探查的鐵路線路,更多的還是想着張全復的計劃。

“大哥哥是在想安西的事吧?”巧兮挽着李玄清的胳膊徐徐道:“如今南詔那邊天策軍主力已經陸續迴歸內地,留守兵團也在逐漸清理南詔本土的反抗勢力。南部一統,內地經濟發展也是逐年拔高。此時正是咱們經略安西的好時機。”巧兮自然能明白李玄清拉着自己考察豐州鐵路沿線的用意,經略安西就避免不了和惡劣的氣候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打交道。只是中原和安西斷絕聯繫已經百年,已經沒有多少熟悉安西地理環境的人存在了。胡小四的玄影衛前段時間更是在他的親自帶領之下進入河西,準備制定一個詳盡的安西偵查計劃,以便爲大軍前出做好情報準備工作。

“是啊,安西那邊的環境可比這裡要惡劣多了。當年的絲綢之路說白了那就是一代又一代漢人前赴後繼用自己的血與骨鋪就的道路。如今咱們也馬上就要回去了,我在想咱們帶過來的科學技術和工業能夠解決多少難題呢?漢唐時期,漢軍在西域全盛的時候兵馬也不會超過十萬,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後勤和環境制約啊。從中原到西域萬里遙遙,中途更是跨越千山萬水,大漠草原,其中又有多少英雄故事埋在了那些當年被風沙刮過的大漠呢?”李玄清長嘆一聲道:“咱們這一次重回安西又有多少漢家子弟要埋骨絕域,生不能入玉門關呢。”

“大哥哥多愁善感了。你是說,但願此生常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嘛?我想那些先輩的心願就是讓我們漢人在西域紮下根去,讓那裡變成咱們的國土,永不丟失。這纔是先輩遺願啊。”巧兮的話柔柔的,但是卻讓李玄清逐漸輕鬆下來,笑道:“說的也是,漢唐雄風至少在你我手上不能丟。這是中華的先輩一代代傳承下來開拓進取,生生不息的象徵。”

“張部長的這個計劃到時候一定會有用的,兩岸曉煙楊柳綠,說的真好,我看就用這句詩裡來作爲這個計劃的題目吧。植樹種草也是詩情畫意,修生養性嘛。大哥哥,不妨咱們也來種上一棵如何?”巧兮拉着李玄清的手笑道。

“好啊,如果張全復能夠做好這件事必然是功在千秋,澤被萬世。咱們今天也來給他夯實一下基礎。”李玄清帶着衆人走進定遠城,尋摸到一棵樹苗,找到工具開始沿着定遠城外規劃的鐵路線進行丈量,選定好地方之後開始種樹,隨行的親衛隊也跟着忙前忙後,從此這一片希望之林從定遠城外開始。

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一十四章 亂世清流(下)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拾民心(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長沙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十九章 錯綜複雜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三百六十四章 清水河之戰(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四百零三章 護密慘案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九十九章 趁亂打劫(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襲交河城(下)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長鳴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的一年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五百一十六章 俱蘭城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四百九十一章 突騎施終結
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一十四章 亂世清流(下)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拾民心(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五百一十一章 決死一戰(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長沙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十九章 錯綜複雜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三百六十四章 清水河之戰(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四百零三章 護密慘案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九十九章 趁亂打劫(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襲交河城(下)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長鳴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的一年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五百一十六章 俱蘭城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四百九十一章 突騎施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