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的一年

“今年來開會的人挺多啊。”李玄清帶着岑天時等人走進內閣的大會議廳的時候發現裡面林林總總坐滿了人頓時笑道。

“哈哈,皇上今年的帝國會議可是人滿爲患,不光是內閣這邊幾乎所有部門的頭頭腦腦都到了,律法院和總參那邊也是差不多全到了。”岑天時見到李玄清坐下來之後笑道:“咱們大唐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年了,皇上是不是要宣佈一下我這個內閣首相的任命啊,這最後一個任期我可是打算好好幹,將來退休了也好給兒孫輩多點吹噓的料啊。”岑天時一句話倒是讓在場的所有人哈哈大笑,但是岑天時的話卻無疑在告知在場所有人一個事實,那就是當年李玄清開國登基的時候定下的政治原則到如今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了,很多原則性的政策都到了檢驗的時候了。

“岑先生說的是,第一屆內閣到去年已經全部結束了。今年是岑先生主導內閣的第二個任期的頭一年。在這裡我想說清楚的一點就是,內閣輪換制是大唐帝國的政治原則之一,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甚至以後內閣的組成都不會直接由我來任命。”李玄清站起身來對着全體參會人員道:“政治原則是分享制,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們的最高權力能夠永遠保持新鮮,讓所有的政治團體都有機會角逐這最高權力。”來自後世的經驗讓李玄清在這一刻思路異常清晰,三權分立雖然並不適合這個時代,甚至在帝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也沒有誕生出更多的民主土壤。但是這並不妨礙通過內閣輪換來保證權力輪換下去,而皇帝任命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幾個既得利益集團瓜分權力之後形成壟斷。

李玄清看了看來自軍方的徐天翔等人點了點頭道:“軍政分離也是一樣,軍隊作爲保家衛國的最後防線,嚴禁干預政治,要將軍隊和行政權力分開,天策府獨立於內閣之外才能夠保證權力在可控的範圍內交接,然後平穩的運行下去。我們的帝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必然會讓帝國子民產生越來越多的訴求,這些訴求都需要疏導規整然後在政治層面表現出來,因此肯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利益團體,如何讓這些利益團體不會在內閣之中產生朋黨,纔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最大問題。”

“皇上的意思是內閣輪換讓所有的利益團體都能夠看到上位和實現自身利益訴求和主張,這樣每一個利益團體上位之後就能夠解決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問題,而且輪換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團體能夠把握最高權力太久,所以才能夠讓所有的團體都有表達訴求的機會從而避免了在平常的時候扯後腿。”岑天時點點頭道:“這倒是一個解決前朝朋黨之爭的好辦法,新的一屆內閣一旦組成,上位的都是自己這一系的人馬自然能夠避免重大意見分離的現象發生,而那些沒有上位的利益團體也有機會在內閣輪換的時候爭取上位,這樣一來等於拆開了朋黨之間的爭執。”

“所以先生五年以後還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組建一個正式政治團體,既然前朝深受朋黨之害,那我們的團體就叫做政黨吧,律法院在第一個政黨組建完畢之後要完善大唐帝國政黨成立和登記辦法,政黨的數量不能太多,否則的話權力分散就不容易在內閣成立之後形成合力,而且還會容易造成分裂,可以將數量定到兩個或者三個,這樣一來通過這三個政黨的形成就能夠最大限度統合國內的政治力量的同時還能夠將權力壟斷的風險儘可能的降到最低。”李玄清看了看岑天時笑道:“所以說岑先生的退休日子只怕要泡湯了,將來當了新政黨的黨魁搞不好還能再次上位呢。”

“政黨?這個政黨成立的原則是什麼?”岑天時見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發笑也跟着笑了笑問道。對於政治其實千年以來國內的這些文人都玩的爐火純青,只不過李玄清提出的這個概念有些超前,所以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怎麼明白過來。

“政黨者,說白了就是一羣志同道合對於政治有共同訴求和共同目標的利益結合體,以通過政治宣傳和普通民衆的訴求相結合從而不斷汲取養分從而壯大。”李玄清詳細講解了後世政黨成立的契機和原則,然後繼續道:“政黨可以參與行政權力的角逐,但是律法院和天策府不允許有政黨的干預。律法院存在的目的就是爲了保證公平公正,這個公平公正是對於廣大帝國百姓而言的,而不是爲某一個政黨服務,所以律法這一塊絕對不允許政黨運作,律法獨立,獨立於所有體系之外,是爲了廣大百姓監督內閣合法行使最高權力而存在的,而天策府則是維護帝國永續長存和皇室利益的,所以三者之間纔會相互依存而相互監督,從而才能夠維持帝國的平衡。”

李玄清的話讓在場所有人都一陣沉思,各自所屬的版塊在將來所處的位置都已經逐漸清晰。而李玄清選擇在今天帝國會議上說這些只怕也是告訴所有人第二個內閣任期只怕就是過渡時期了,所有政策的轉變都會在第二個內閣任期內完成轉變。而按照李玄清的這種政治頂層設計,那麼在內閣確定之後各省各州郡甚至各縣級別的長官則不會發生大的變動,這樣一來就會因此得到最大限度的穩定。只不過李玄清一直很好奇,自己這種將最高層的權力分配原則改變之後真正的三權分立的思想還會不會逐漸完善。只不過李玄清對於下層權力的分配有自己的看法,不願意照搬後世,他設想的還是後世共和國那種保持地方各級政權能夠相對穩定,通過上臺執政的內閣政黨的調整來完成部署,而李玄清沒有限制各級官員加入政黨也是給了他們另外一條上升的通道,同時也是給普通百姓更多的上升空間,防止出現一個政黨上臺之後將各省的長官一股腦全部撤換的事情發生。而且李玄清設定的政治原則當中皇室在其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樣就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利用皇室的權力和權威強行將胡作非爲的政黨趕下臺。而且李玄清也說的很明白,政黨要想取得發展甚至登頂成功,除了皇室的認可之外,更多的還是需要在民衆中取得更大的支持,所以李玄清打算在岑天時組建第一個政黨之後改組律法院將律法院一分爲二,一部繼續執行律法院的權力,而另外一部分則行使後世議會的權力,將原本的帝國會議和議會合二爲一。

所以當李玄清將這些全部說了出來的時候,在場的所有人甚至都將手頭上準備彙報的工作總結和計劃全部放了下來,開始認真思考李玄清提出來的這些全新的政治理念。甚至就連岑天時都和杜讓能相互對視幾眼,暗自詫異李玄清這個設想到底思考了多久,從整個權力的行使和交接流程來看,簡直是完美無缺,一環扣一環相互銜接,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到相互制衡和牽制。

“這樣看來其實權力的移交每一次都需要時刻和廣大百姓聯繫在一起,那個議會成員都是從百姓當中選舉出來的,所以對他們負責其實就是對百姓負責對嗎?”岑天時第一個明白過來,點點頭若有所思。

“這件事之所以提前告訴諸位就是好讓大家有所準備,未來我們即將迎接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光是我們一手建立起來的大唐帝國在急劇擴張,內部發展日新月異。各位所處的位置甚至是以後的升遷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千變萬化有一點永遠都不會變,政治雖然是少數人角逐但是最終落實的還是大多數人身上,從而實現帝國百姓人人都能夠參與政治,人人都是大唐帝國的主人翁。”李玄清嘴裡面雖然一個接着一個蹦出新詞,但是所有人都不需要解釋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律法院和內閣都需要及時做出改變,這接下來的五年內,我們不僅僅要完成大唐帝國發展再上一個臺階,將當初我們制定的五年工業計劃落實到實處,更重要的是將帝國後世所需要遵守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基礎奠定下來,這樣我們的帝國才能夠永遠不會腐蝕敗壞,從而走向滅亡。也只有這樣帝國纔會永遠都有新鮮血液進入帝國各個階層,保持帝國積極進取,始終不會脫離百姓。”李玄清的話讓大家一陣沉默,按照他的這個辦法確實如此,議會成員由百姓選舉產生,而政黨角逐最高權力需要在議會中取得優勢地位,而這一切因爲律法院獨立在一旁監督使得最大限度保證了公平公正,再加上皇室始終在上面壓着也會讓所有政黨在上臺執政的時候不會因爲偏執而造成對帝國的破壞,而且天策軍直接歸皇室執掌也是保證了皇室的權力能夠完整的傳承,而天策府的軍費又是每年由內閣報送然後交給帝國會議也就是議會來審議,也等於相互之間進行了一種牽制,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以保證軍隊不會干涉地方,保證行政權力的運轉。

“好了,我的話說完了,大家也不用太過於深思這件事,後續的事情我會和岑先生將這些一步一步落實下去,讓大家不至於迷茫。”李玄清拍着手笑道:“至少你們的機會比起其他人要好得多。”

“說的也是,至少我們這些開國第一代肯定有着比後人更多的機會,至少規則是在我們這一代被奠定下來的。”岑天時笑道,他可一點也不覺得這對於大家是什麼挑戰,作爲開國元勳,大家這幾年努力的政績也讓岑天時的這一屆內閣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他們所需要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在政治上到底有什麼訴求和目標。

“好了,現在我們繼續開會,今年的帝國會議還是繼續進行。內閣打算明年的主要突擊方向在哪?”李玄清繼續道。

“連通南北,發展西洋,鞏固西北,收復藏區。”岑天時和徐天翔不約而同簡短的幾句話將大家的思緒給重新拉了回來,所有的人都開始放下對於未來的遐想開始轉而看起了手中各自的計劃書和去年的總結報告。連通南北就是之前交通部和工商部聯手製定的西南經濟此計劃,在李玄清和岑天時的修改之下已經開始分段執行,天氣六年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通四川,將鐵路從關中延伸到四川,南邊在嶺南鐵路建設完畢之後從南詔開始往北修建,工商部爲此配備了一百多個大型工廠在沿線開工,並且要求沿途各省布政使府以省級財政來支持沿途的直道建設。這樣一來南北連通的計劃也由此在西南率先開始。

“皇上,咱們這樣一來的話豈不是在大唐的地圖上直接來了一橫一豎啊。北方工業帶從關中河西一直往東到東北渤海灣一代,再加上從關中往南到嶺南廣東,咱們這一橫一豎只怕會給帝國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吧?”因爲是民政,所以總參的這幫人基本上也就是參與一下,偶爾提點意見,但是徐天翔這句話一說出口之後大家腦海裡回想一下之後頓時大吃一驚,暗自感嘆內閣這一次真的是大手筆大魄力,居然以帝國的版圖爲地圖來繪製發展藍圖。

這樣的震撼之下,後續的西洋商貿發展和西北那邊的穩定都不出大家意料,甚至連帶着收復藏區和總參那邊彙報的戰區分佈都沒有讓大家這麼驚訝,畢竟這年頭這麼宏大的計劃一旦實施必然帶來帝國經濟發展的飛速提升。甚至連帶着帝國經濟的佈局都因此而發生巨大改變。只不過以財政部祁宏爲首的財政部卻對此苦笑連連,一邊聽着計劃一邊在仔細計算其中的投資,如果不是在帝國會議上祁宏都有一種和慕容瀚海掐架的打算了。

財政部長的怒火讓慕容瀚海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寒顫,這讓還沒彙報的徐天翔等人急忙站起來拉架,甚至徐天翔主動提出軍隊會將此次和大食帝國販賣軍火的所有收益全部拿出來補貼西南計劃,這才讓祁宏和殷紅林臉色稍稍好轉。

看着這一項項計劃由這些人自己提出然後一點一點分解所有人蔘與逐漸形成會議決議李玄清忽然之間有些恍惚,自己種下的種子正在這裡逐漸發芽。

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北戰起(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六十五章 駕臨安西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唐錢莊(中)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豐靈鐵路線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六十四章 清水河之戰(七)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五百三十章 西南工業基地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上)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長沙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
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北戰起(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六十五章 駕臨安西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唐錢莊(中)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豐靈鐵路線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百九十七章 絕境求生(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六十四章 清水河之戰(七)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雲級的威力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紀颱風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五百三十章 西南工業基地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上)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長沙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二百六十二章 錢鏐渡海(上)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