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帝有袖質,國大擔當

安南的問題不僅僅是西南的安定問題,亦是大明棉布進入中南半島所需要掃清的阻礙,所以現在是該着手征討安南。

禮部尚書徐瓊等人雖然對安南這些年的所作所爲感到憤慨,但聽到朱祐樘要對安南用兵的時候,心裡還是不由得咯噔一聲。

若打了勝仗則多了一塊要管理的蠻荒之地,若打了敗仗則很可能招來無盡的麻煩,無論哪個結果都是出力不討好的麻煩事。

正是如此,雖然他們早已經效忠於眼前高高在上的帝王,但心裡其實還是不希望征討安南而惹來麻煩。

“陛下,今大明當以穩字爲重,不宜勞財傷民興戰事,還請收回成命!”劉健的眉頭不由得蹙起,當即站出來勸阻道。

戶部右侍郎吳裕看着劉健竟然要阻止,當即便蹙起了眉頭。

禮部尚書徐瓊等官員即便知道眼前的帝王不太可能被勸阻,但看到劉健站了出來,還是免不得生起一絲希望。

朱祐樘知道有些事情可以由他們慢慢商量,但有些事情卻需要自己拿定主意,當即進行表態地道:“朕不是跟你商量!且不說安南好戰,令中南半島占城等藩國生靈塗炭。今我大明西南邊民被屠,採珠船遭黎朝官兵洗劫,而大明之寶——南珠王落於安南皇室之手。大明可以厚恩於四海,但敢犯我強明者……雖遠必誅!”

說到最後,這四個字咬得很重。

茶女嬌軀微震,那雙美目帶着幾分癡情地扭頭望向朱祐樘。

“犯我強明者,雖遠必誅?”

吏部尚書李裕等人聽到朱祐樘如此強硬表態,剛剛那種對未知的擔憂突然間消失,卻是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或許,這纔是最合適的帝王。

面對國家大事出現分歧的時候,朱祐樘能以強硬的姿態站出來統領大家,然後一起朝着某個方向前行。

終究而言,一個帝王終究需要領袖,而朱祐樘簡直就是天生的一位領袖。

“安南以下犯上,當誅!”

“我大明百姓豈可無辜枉死,定要安南血債血償!”

“泱泱中華威震四海,黎賊奪我朝重寶焉有不征討之理!”

……

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在打消心中的那份擔憂後,當即打算跟隨朱祐樘的腳步,便紛紛進行表態地道。

“媚臣滿朝,亡國之兆!”

禮部左侍郎劉健看到杜銘等官員紛紛表態支持,而自己所主張的和平卻是孤立無援,心裡不由得暗暗地罵道。

只是面對這一位強硬表態的皇帝,即便他算得上是帝師的身份,但早已經無法跟朱祐樘分庭抗禮。

朱祐樘看到在場的官員幾乎都附和自己開戰的決定,便一錘定音地道:“大明徵討安南已定,此事無須再議,諸位愛卿議一議該如何用將用兵和備戰吧。”

雖然自己這位皇帝可以敲定對安南開戰,但具體該如何去執行,其實還需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特別安南並不算小國家,黎朝一直坐擁十萬常規軍隊。現在大明想征討安南,自然是要慎重對待,更要提前制定好軍事戰略。

“陛下,大軍出征以主帥爲首重!臣以爲此次可效仿太宗,遣英國公領軍出征!今英國公張懋早年在西苑檢閱騎射,三發連中,足見其騎射本領,已有定興王之遺風,故臣以爲此次可由英國公張懋戴罪出征!”兵部左侍郎呂雯依照以往的慣例,當即便推薦京城僅剩的英國公張懋道。

跟瘋掉的定國公和廢掉的成國公不同,而今英國公張懋是閒住在家,反倒是京城三大國公最好的一個。

大明一直都有重用武勳的傳統,特別是在重大的軍事行動中,朝廷通常都是任命國公來擔任統帥。

英國公張輔四次出征安南都取得圓滿的戰果,卻是給英國公一脈加上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甚至還透出幾分玄學的味道。

縱觀現在大明的武勳成員,無疑是英國公張懋最爲符合統領大軍征討安南的武勳人選。

“臣反對!”戶部右侍郎吳裕彰顯年輕官員的幹勁,顯得旗幟鮮明地反對道:“英國公張懋雖地位尊貴,亦是定興王之後,但從未出京領軍作戰,如何能統領數十萬大軍?豈能勝任此等要職?”

咦?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紛紛扭頭望向吳裕,發現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般得罪人的話都敢說出來。

“英國公家風嚴苛,從小便熟讀兵法,又擅騎射,在中軍都督府多年,如何不能效定興王之勇?”兵部左侍郎呂雯心裡暗怒,當即便大聲地反駁道。

戶部右侍郎吳裕深知武勳早已經不堪大用,仍是堅定地反對道:“劉侍郎,英國公張懋究竟有沒有定興王之勇,這只是你個人的無端揣測!今大明要對安南用兵,若由從未領兵作戰之人出征,臣第一個反對,相信陛下亦不會同意!”

只是他最後一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扭頭望向朱祐樘,同時意識到吳裕很可能已經說對了。

朱祐樘登基之後,這位新君一改成化帝通過武勳掌控十二京營的做法,而是選擇將整個武勳集團通通踢出京營。

現在包括英國公張懋在內的武勳都沒有兵權,武勳的地位可以說是降臨冰點,而這一切都是朱祐樘做成的。

雖然朱祐樘超常規地重用定國公世子徐世英擔任東海總督,但徐世英之所以得到青睞,主要還是徐世英在種棉花和建織布廠上已經綁定了貿易。

正是如此,現在要將大軍交給一個從沒有領軍經驗的英國公張懋,且張懋還是戴罪之身的武勳,想必眼前這位不太可能會同意了。

朱祐樘的嘴角噙着一絲不屑,當即便淡淡地詢問道:“除了英國公,難道就沒有其他人選了嗎?”

由於是居高臨下,所以能夠將大家的表情看在眼裡,而自己的目光淡淡地瞥了一眼自己的吏部尚書。

“陛下,兩廣總督王越可擔此重任!王越不論是在軍中的聲望,還是其領軍才能,都是目前最佳的人選!”吏部尚書李裕知道朱祐樘在人事上倚重吏部,當即不辜負信任地站出來舉薦道。

在聽到這個人選後,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知道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

若拋開王越結交宦官的成見不提,王越的軍事才能早已經得到證明,確確實實是此次主帥的最佳人選。

“王越當年作詩怨望朝廷薄恩,今朝廷若許其軍權,恐生呂布之憂,還請陛下三思!”兵部右侍郎張海咬了咬牙,當即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道。

張海出身於德州士族,於成化二年考得進士,初授戶部給事中,官至太僕寺卿,因彈劾王越、汪直和萬貴妃而受杖貶爲雲南鶴慶知府。

成化帝過世後,徐溥將張海從雲南直接提拔回京,而最近成功運作到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只是王越一旦受到如此重用,對他的處境無疑是不利。

正是如此,他跟王越註定是處於敵對陣營,故而想要阻止王越擔任徵南軍的主帥。

“張侍郎,詩詞本就是遊戲之作,作詩怨望不過是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王越有統軍之才,人又身處於兩廣之地,如何還要捨近求遠,還要進行百般猜忌呢?”戶部右侍郎吳裕視王越爲偶像,當即便站出來反駁地道。

“吳侍郎,大明人才濟濟又何須非王越不可?”張海卻是故意貶低王越,當即顯得十分不屑地反問道。

吳裕發現這個簡直就是在這裡故意找茬,只是還不等他爭辯,旁邊的刑部尚書杜銘已經表態道:“張侍郎,朝廷已經爲王越平反,你這是在質疑朝廷的審判嗎?而今王越屢建奇功,你竟然還要陛下對王越如此猜忌,你又安何居心?”

“下官……知錯!”張海意識到自己犯了邏輯的錯誤,這般潑髒水卻是會得罪刑部,便選擇認錯地道。

戶部尚書李裕等人早已經看穿這位兵部右侍郎那點心思,卻是不由得輕輕地搖了搖頭。

這個人還是秉承着以前的那一套,卻是以爲只要瘋狂潑髒水,那麼皇帝便不敢用。只是這個人似乎已經忘記,是誰力排衆議復起了王越,又是誰給予了王越最大的支持。

王越能夠從西斬到東,又從北斬到南,其實離不開朱祐樘對他的那份信任,虧這位兵部右侍郎還以爲能上眼藥。

朱祐樘並不喜歡這位沒有半點軍功便位居兵部右侍郎的張海,只是這個朝堂終究不能太過和諧,便淡淡地迴應吏部尚書李裕道:“吏部所薦之人甚合朕意,那麼便由王越掛帥出征吧!”

“陛下聖明!”吏部尚書李裕帶領自己的兩位副手,當即恭恭敬敬地道。

“陛下,老臣想再舉薦一人!”萬安通常都選擇沉默,而今突然開口道。

朱祐樘已經坐回到茶案前,便端起剛剛泡好的熱茶淡淡地道:“萬閣老,不知你要推薦何人呢?”

“若朝廷讓王越掛帥,老臣以爲可效仿當年宣府和大同那般,由南京鎮守太監汪直擔任監軍,不知陛下以爲如何呢?”萬安知道搭檔的重要性,當即便舉薦汪直道。

這……

張海不由得嚥了咽吐沫,對汪直感到更加的害怕。

畢竟汪直一度是掌管西廠的廠督,若汪直捲土重用,焉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只是面對堂堂首輔所舉薦的人選,他卻完全沒有勇氣進行反對。

雖然現在內閣的地位下降,但萬安終究是現任的內閣首輔,不僅門生故吏遍佈朝堂,而且還深得皇上的恩寵。

正是如此,這是自己招惹不起的大人物,壓根不敢跳出來阻止。

朱祐樘吹了吹熱茶,而後品了一小口,卻是將問題拋給在場的重臣道:“諸位愛卿,由汪直監軍,王越兼任總兵官,如此安排可有異議?”

若說王越的安排是自己早已經決定的人選,現在再加上汪直充當監軍,這個安排無疑正合自己心意。

雖然後世都在刻意貶低汪直的人品和才能,但汪直在軍事方面並不弱,甚至可以說是王越的最強輔助。

“臣等無異議,陛下聖明!”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知道這是一個最強的軍事組合,當即便表示支持道。

朱祐樘喝了一口茶水,便一錘定音地道:“既然大家都贊同,那麼便這麼安排吧,由內閣擬旨任命兩人!”

“臣等遵旨!”萬安和劉吉一直負責草擬聖旨,當即便表態地道。

朱祐樘將茶杯輕輕放下,對美豔不可方物的茶女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

茶女知道自己今日的工作恐怕到此爲止,只是爲了能夠一直伺候在這個男人左右,顯得規規矩矩地伏身跪禮,只侍某日這位帝王能夠臨幸自己。

朱祐樘重新來到閣樓的護欄前,目光直接落在戶部尚書李嗣身上道:“日前王越陸續上奏,粵西四府常平倉均有差額,主要是由歷任知府不法所致!今其奏請增發粵鹽引,粵鹽行鹽區域向北至長沙諸府,令粵鹽商中鹽於新設西南倉!戶部,此法可解軍糧之困乎?”

“陛下,戶部已經集議,王越此法甚爲精妙,行之定能夯實西南倉以支大軍所需!”戶部尚書李嗣出列,代表整個戶部表態道。

現在新朝六部的地位明顯提高,但六部衙門的權責更加分明,故而對他們的專業性明顯要求更高。

“戶部儘快拿出一套具備的執行方案,在雷州建西南倉以開中法納糧,夯實西南倉以備軍需!”朱祐樘知道王越的方案可行後,當即便一錘定音地道。

原本淮鹽的銷售區域的劃分並不科學,特別毗鄰廣東的湖廣諸府食粵鹽更加方便,而今既然能解決西南的軍糧問題,自然還是要執行最優的方案。

至於王越在此次重劃食鹽區中是否存在一些私心,這其實是一件不需要太過在意的事情,只要一切朝着發展的方向前進即可。

“臣等領旨!”戶部尚書李嗣帶領兩位侍郎恭恭敬敬地表態道。

朱祐樘的一隻手放在護欄上,目光落向右側的禮部尚書徐瓊道:“徐卿!”

“臣在!”禮部尚書徐銘當即跪下回應道。

朱祐樘的眼睛閃過一抹殺意,便淡淡地開口道:“禮部草擬一份檄文,除了列罪對黎朝進行征討外,勒令黎朝將所佔的國土全部歸還各外藩國!”

這終究是一個禮法時代,而今想要征討安南,那亦需要將征討的理由講得明明白白,甚至還要講明他們的戰略目標。

此次的軍事目標並不是要開疆拓土,僅僅只是重創安南,同時重塑中南半島新局勢,打造屬於大明的藩國體系。

當然,想要達成這個政治目標,卻是需要在軍事上狠狠地重創安南的十萬大軍。

“臣等領旨!”禮部尚書徐瓊知道是他們禮部拿出文字功底的時候了,當即帶領兩位侍郎恭恭敬敬地道。

朱祐樘深吸了一口氣,居高臨下地望着在場的重臣道:“朕知道你們中還有一些人並不願開戰,只是此戰並非是朕好戰,而是大明既然是天朝上國,便要有大國的擔當!欺我民者,討之;奪我藩主者,伐之;黎朝所犯俱全,焉有不戰之理?黎朝亦非洪水猛獸,實爲西南一邊陲之地!太宗能徵之,朕相信咱們君臣同力,必能爲天下人除此大害,大明藩主聖光當普照整個中南半島!”

此次討伐黎朝不是目的,整個的企圖是通過強硬的軍事手段宣揚大明國威,進而跟中南半島上的勢力重新締結藩服關係。

“陛下聖明!”面對朱祐樘再次表明開戰的緣由,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亦是識趣地進行響應道。

朱祐樘看到事情已經安排完畢,便朝着位於北邊的樓梯走過去道:“六部侍郎退下吧!”

雖然六部侍郎能夠參加最高會議,但涉及到國家最頂級的機密,那麼朱祐樘通常都會將六部侍郎打發離開,只有尚書和閣臣能夠在這裡繼續商議。

現在的大明朝廷,六部侍郎的含金量其實有所下降,特別侍郎想要晉升爲尚書需要到地方擔任總督過渡。

不過他們亦沒有什麼不甘心,畢竟一些六部侍郎是超遷上來的,加上他們能夠參加最高會議已經是天大的恩賜。

“臣等告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戶部右侍郎吳裕等人知道已經是自己不能再參與商討的內容,便恭恭敬敬地告退道。

朱祐樘沿樓梯走下來的時候,淡淡地吩咐道:“將地圖掛起來!”

“遵命!”一直守候在樓梯口的韓牛急忙取出早前繪製的地圖,而後便將地圖懸掛在中央那面牆上。

由於兵部尚書缺員,故而現在是兩位閣老和五位尚書在場,算是大明王朝最核心的七人組。

“陛下,這是安南的地圖嗎?這繪製得亦太精細了吧?”戶部尚書李嗣來到牆前端詳剛剛掛起來的地圖,顯得滿臉難以置信地震驚道。

第267章 春雨知節,侯喝夢水第162章 雙管齊下,再現雪楓第370章 兵部雙傑,侯陷絕境第91章 終是陌途,波雲詭譎第214章 帝迎新婚,強龍出海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154章 妙筆喜恩,畫中帝王第329章 兇徒在畔,帝有嗣憂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525.第523章 交通強國,十年首戰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271章 帝出難題,京勢漸顯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74章 餘波6第33章 有司十三,帝曰賞罰第73章 餘波5第470章 預言成真,帝國動盪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108章 外有神盾,內有書堂第153章 五國來使,帝寵朝鮮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17章 外朝內廷,忠奸難辯第325章 寶船明遠,明迎革命第453章 相思難醫,帝治頑疾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169章 王聖人又逃婚了?(求月票)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212章 武勳遇雨,武舉朝陽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44章 帝有雄志,但求安眠第4章 一帝落百官肥?第348章 帝膝難跪,終是抱歉。第162章 雙管齊下,再現雪楓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133章 吳玘官途,帝嘆荒謬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07章 拒東宮婚,迎民間後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551章 海上歸客第391章 再次站到了士大夫的對立面第348章 帝膝難跪,終是抱歉。第467章 火燒白蓮,刀槍不侵551.第549章 青史惡名,有宮太孫511.第509章 比明軍更可怕的存在!第49章 六宮粉黛多姿色第318章 弘治三年春天的小苗第124章 武勳暗涌,神盾初威第73章 餘波5第345章 風波不止,內閣新貌第86章 科道營救,王相獨支第356章 帝嗣由天,張秦常新第54章 京山風波1第386章 糧與霸權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6章 滿朝滑臣,治之不易第346章 新相爲橋,百官挾君第405章 皇帝手握王炸難倒都眼瞎了?第92章 踐行共謀,宋澄負恩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317章 大明第一瘋子第257章 曲十八拍,春雪元宵第325章 寶船明遠,明迎革命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2章 何以治國第250章 抽絲剝繭(補更)第472章 尿如飛瀑,滿朝皆震(求月票)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第156章 有豹十三,京城突變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486.第483章 帝王的寶藏和暗涌的伯府第456章 瘋狂知府,帝使問罪第465章 君民相惜,帝位不正第426章 宋澄的解題思路竟是找女人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第563章 陸交海攻,入我華夏第345章 風波不止,內閣新貌第240章 軍功封爵第三文臣第205章 帝言誅族,破綻突現第88章 惴惴不安,眼疾玄機第2章 何以治國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100章 文臣真容,王越殺王第391章 再次站到了士大夫的對立面第333章 着眼田間,興衰在農第305章 五倍不敵,王爲魚肉第165章 武勳有隙,黎使論罪第259章 京城暗涌,會考論雄第552章 神秘青年男子的身份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86章 科道營救,王相獨支495.第493章 帝鬥精怪,其樂無窮!第332章 聖人有劫,命懸一線第167章 大風起兮,興益之宗第570章 草原的屠刀一路向西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第320章 一件被當事人遺忘的大事
第267章 春雨知節,侯喝夢水第162章 雙管齊下,再現雪楓第370章 兵部雙傑,侯陷絕境第91章 終是陌途,波雲詭譎第214章 帝迎新婚,強龍出海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154章 妙筆喜恩,畫中帝王第329章 兇徒在畔,帝有嗣憂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525.第523章 交通強國,十年首戰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271章 帝出難題,京勢漸顯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74章 餘波6第33章 有司十三,帝曰賞罰第73章 餘波5第470章 預言成真,帝國動盪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108章 外有神盾,內有書堂第153章 五國來使,帝寵朝鮮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17章 外朝內廷,忠奸難辯第325章 寶船明遠,明迎革命第453章 相思難醫,帝治頑疾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169章 王聖人又逃婚了?(求月票)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212章 武勳遇雨,武舉朝陽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44章 帝有雄志,但求安眠第4章 一帝落百官肥?第348章 帝膝難跪,終是抱歉。第162章 雙管齊下,再現雪楓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133章 吳玘官途,帝嘆荒謬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07章 拒東宮婚,迎民間後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551章 海上歸客第391章 再次站到了士大夫的對立面第348章 帝膝難跪,終是抱歉。第467章 火燒白蓮,刀槍不侵551.第549章 青史惡名,有宮太孫511.第509章 比明軍更可怕的存在!第49章 六宮粉黛多姿色第318章 弘治三年春天的小苗第124章 武勳暗涌,神盾初威第73章 餘波5第345章 風波不止,內閣新貌第86章 科道營救,王相獨支第356章 帝嗣由天,張秦常新第54章 京山風波1第386章 糧與霸權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6章 滿朝滑臣,治之不易第346章 新相爲橋,百官挾君第405章 皇帝手握王炸難倒都眼瞎了?第92章 踐行共謀,宋澄負恩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317章 大明第一瘋子第257章 曲十八拍,春雪元宵第325章 寶船明遠,明迎革命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2章 何以治國第250章 抽絲剝繭(補更)第472章 尿如飛瀑,滿朝皆震(求月票)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第156章 有豹十三,京城突變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486.第483章 帝王的寶藏和暗涌的伯府第456章 瘋狂知府,帝使問罪第465章 君民相惜,帝位不正第426章 宋澄的解題思路竟是找女人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第563章 陸交海攻,入我華夏第345章 風波不止,內閣新貌第240章 軍功封爵第三文臣第205章 帝言誅族,破綻突現第88章 惴惴不安,眼疾玄機第2章 何以治國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100章 文臣真容,王越殺王第391章 再次站到了士大夫的對立面第333章 着眼田間,興衰在農第305章 五倍不敵,王爲魚肉第165章 武勳有隙,黎使論罪第259章 京城暗涌,會考論雄第552章 神秘青年男子的身份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86章 科道營救,王相獨支495.第493章 帝鬥精怪,其樂無窮!第332章 聖人有劫,命懸一線第167章 大風起兮,興益之宗第570章 草原的屠刀一路向西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第320章 一件被當事人遺忘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