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安八年四月二十日,正是春末夏初,這天西涼的天氣大好,豔陽普照,明媚而溫和。大夏王朝帝王夏文宗於三日前抵達西涼府,如今便下榻在西涼府城南面的行宮之中。西涼府行宮的建造,是在夏文宗決定來西涼巡視之時,西涼府纔得到京都通告,立刻着手興建,在西涼府接到京都通告之時,夏文宗已經在南面的京都出發了。
那時時間緊迫,刻不容緩,按照夏文宗行程推算,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李太妃便與西涼的官員商議,如果從現在開始興建一座全新的行宮是不可能的。在時間與財力根本就來不及,這樣不僅勞民傷財,而在夏文宗達到西涼府之時也無法完成。
行宮之事讓李太妃與西涼的官員一籌莫展,在這個爲難之時,有一些官員提出能不能就地取材,他們的辦法是,在西涼府城南有一座廢棄的前朝王府,多年未用。如今也只有用那裡來改造成爲夏文宗的臨時行宮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座廢棄的前朝王府,比如今的西涼郡王王府面積要大,地域幽靜。且這座前朝王府主要的府第架構完好,就是有些許地方有些破舊,因爲廢棄多年,無人管理。只要是略爲修繕,便可入住。
經過李太妃與西涼官員商議,一致同意將那座前朝王府修繕爲夏文宗的行宮,這纔有瞭如今夏文宗下榻的行宮。
今日是承安八年四月二十日,是大夏王朝帝王夏文宗來到西涼府三天的日子。今天也是夏文宗來到西涼府首度出來巡視的日子,按照夏文宗來到西涼府行程的安排,今日夏文宗將要在西涼府巡視一番。
夏文宗今日主要是巡視西涼府的城防,還有便是要安撫西涼府百姓及軍隊,以顯示大夏王朝帝王對西涼府百姓及軍隊的重視,同時也表示大夏朝廷對抵禦趙國的決心,從而激發西涼府百姓及軍隊保家衛國的意志。
然後再返回行宮,在行宮之中宴請和接見西涼府及西涼大小官員,尤其是對抵禦趙國戰役之中立過戰功的官員給予褒獎與賞賜。巳時剛過,夏文宗的儀仗就出了行宮,向着西涼府城西緩緩而行。
西涼府是大夏王朝開國帝王夏太祖所建,其軍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也是從南到西,或是從西往南的咽喉要地。
當年的大夏王朝開國帝王夏太祖雄才大略,胸懷壯志,不僅開拓了廣域的疆土。還一直抱負着一統天下的雄心,夏太祖眼光獨到,在此處興建了西涼府。
按照夏太祖的想法,在此處興建一座軍事重鎮,屯兵儲糧。向西就可以以西涼府爲跳板,便可以進入西域,進一
步的開疆拓土。往南又可以以此西涼府爲禦敵雄關,拱衛南面的京都,可謂是進能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無奈當時夏太祖纔剛剛建國,國力不足,才決定休養生息,待到國力充沛之時,以定天下。
可夏太祖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去逝之後,大夏王朝才傳了四代帝王,安逸富足的生活,早已磨滅了大夏王朝君臣的銳志。重文輕武,不思進取,滿足於現狀,如今卻是被當時偏安北方一偶的趙國強欺,喪地納貢。才使西涼府這座軍事重鎮,咽喉要地裸露在趙國的鐵甲雄兵面前,若是西涼府失守,大夏王朝危在已息。
所幸的是大夏王朝之中,還有些文臣武將頗具眼光,知道西涼府這座軍事重鎮,咽喉要地對大夏王朝的重要性,這才促使了這次夏文宗西涼之行。
此時的夏文宗,在儀仗及其京都隨行官員、侍衛、太監、宮女和西涼境內四品及以上官員的陪同下,巡視大夏王朝西陲軍事重鎮西涼府。
夏文宗在儀仗及其隨行官員簇擁下,場面宏大,盡顯了大夏王朝皇家的尊貴與威嚴,但見整個儀仗隊伍呈長口形,在儀仗的前面是四列銀甲佩刀持槍的御林軍開道。其中兩列步行,兩列騎馬,騎馬的御林軍在中間,兩邊是步行的御林軍。雖然現在是春末夏初,暖陽普照,而在御林軍腰間及手中的刀槍,在這豔陽的輝映之下,發出懾人的寒光,威武雄壯。
而在儀仗的兩邊也是四列御林軍,依然是兩列騎馬,兩列步行。不過這兩邊的四列御林軍卻是騎兵在內,步行的御林軍在外。最後方還是四列御林軍,其隊形與前面開道的御林軍相同。緊隨開道的御林軍之後,是手持六列御前旗的護衛,再其後便是兩邊手持五爪九龍旗的護衛、及手持九龍曲柄黃羅傘的內侍。
儀仗中間纔是夏文宗乘坐的杏黃色龍攆,龍攆及其豪華、尊貴而威嚴。龍攆上的杏黃綾羅絲綢刺繡着五爪九龍栩栩如生,耀人眼目,在龍攆周圍簇擁着夏文宗的是帶刀的御前侍衛。
而在龍攆之中毫無疑問是端坐着大夏王朝這一代年輕而英氣的皇帝夏文宗,年輕的夏文宗在龍攆中神情安詳而肅穆,俯視着他疆土上的臣民。
緊隨龍攆之後就是其隨行官員與西涼境內四品及以上官員,這些官員無論文武一律是身着緋色官袍。緋色官袍是團領衫,官袍腰間束帶,官員腰間的束帶是據品級不同而有所差別,以玉與金銀區分。
文武官員頭上都是戴着烏紗帽,烏紗帽頂上有樑,稱爲樑冠。官員的品級大小,據帽頂之樑的多少而定。大夏王朝的帽頂之樑
以公爲最,是八樑超一品。侯與伯次之,是七樑同一品,以此類推。
在大夏朝真正能區分文武官員的是官袍前後繡紋,文官的官袍上刺繡着鳥禽類,品級不同所刺繡的鳥禽類也不一樣,以鶴與孔雀及雀等等。武官的官袍上刺繡着猛獸,也是據品級不同所刺繡的猛獸不同,以獅與虎及豹等等。
夏文宗這次在西涼府的巡視,盛況空前,恢弘非常。西涼府及周邊衆多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幼,在得知今日夏文宗要在西涼府巡視的消息後,早早的來到了西涼府,都想一睹這位大夏朝年輕帝王的風采。
巳時三刻,當夏文宗的儀仗行至西涼府城中心之時,早早來到那裡的西涼府及周邊衆多的百姓蜂擁而至。將夏文宗的儀仗隊伍圍在中間,歡呼萬歲,而西涼府知府也是早有準備,早已派出人數衆多的官差衙役在此地疏導與約束這些百姓。才使場面得以掌控,讓夏文宗的儀仗安然的通過。
但是在這些西涼府及周邊衆多的百姓之中,夾雜着少許破衣爛衫的百姓,只是在這歡慶的時候無人過問而已。
對於西涼府知府此次的表現,夏文宗及隨行官員在心裡頗具讚賞。又過了三刻鐘的功夫,夏文宗一行纔來到了西涼府城西的兵營駐地。西涼府城西的兵營駐地官員也是早就得知今日夏文宗會來巡視,急忙出來,他們來到夏文宗的龍攆前參拜。
今日夏文宗在西涼府巡視,他對於這次的行程安排盡悉知曉。見到西涼府城西兵營駐地官員前來參拜,便出聲安撫。
隨即提出自己要巡視兵營駐地及城防,這些官員一早得到了上面的通知。連稱吾皇英明,隨後在前面帶路,夏文宗也屈尊下了龍攆,在侍衛的簇擁下前往兵營駐地及城防巡視。
夏文宗來到兵營駐地後,衆兵將山呼萬歲,齊拜大夏朝皇帝陛下。夏文宗當然不失適宜的褒獎衆兵將,衆兵將連連謝恩。
其後夏文宗就登上了西涼府城樓,城樓衆兵將也是山呼萬歲齊拜。夏文宗同樣褒獎衆兵將,事畢後,夏文宗在侍衛的簇擁下返回儀仗。
促使此次夏文宗來西涼府巡視的京都官員,對於夏文宗今日巡視的表現,十分的滿意,心慰不已。他們對夏文宗在來西涼府路途之事的不滿與失望,如今是大爲改觀,都是想到這是大夏朝太祖佐佑,我等將盡力輔助,重振大夏朝。
這樣夏文宗於巳時末結束了這次對西涼府的巡視,重上龍攆帶着一干官員折返城南行宮。隨後夏文宗稍作歇息,準備在未時三刻於行宮之中賜宴衆官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