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尚未大統,三國拱立,紛爭不斷。詩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羣雄逐鹿,只是苦了百姓。
如今天下分三國,一國曰:趙國,乃馬背遊牧民族。世居北方,民風彪悍,善騎射,耐力頑強。趙人起始爲部落民族,其內部也是紛爭不斷。經數代趙人努力,逐漸歸一,在二百於年前統一,建立趙國。
趙人好戰,皆騎兵,統一後的趙國,兵強馬壯,攻略四方。趙人不斷的開疆拓土,不足百年的時間,將廣闊的西域納入囊中。並繼續征伐,向富庶的南方推進,也佔據了少量南方土地。但是南人不服,奮力反抗。
且趙國征伐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加之南人全力抵禦,趙國只好歇兵,讓南人歲歲納貢。趙國同時也是蓄集力量,只待時機成熟,一舉征服南方。但是南人也不蠢,歇兵之間不斷的鞏固邊防,以抵趙國。自此趙人與南人在邊境之間雖有摩擦,卻無大的戰事,雙方就此僵持。
趙人在向西向南征伐的同時,也不忘征伐東方。不斷的向東挺進,攻城略地,步步蠶食東方的土地。經過多年征伐,逐漸進入東方腹地,東方背靠大海,多湖泊大江,東人只好退至大江之東,以大江之水爲天險,居江而守。
當趙國橫掃天下的鐵甲騎兵遇上波濤洶涌的大江之時,也是一籌莫展。趙人乃馬背遊牧民族,豈能水戰,無奈之餘,
只好議和停戰。也是讓東人納貢,同時就地訓練水軍,待成軍之後,趙人的鐵甲雄獅將踏上江東的土地。自此趙國經過百年征伐一舉成爲天下第一強國,大有統一天下之勢。
一國曰:大夏,居在富庶的南方,也就是與趙國對持的南人。大夏是個以平原爲主的國家,土地肥沃,邊境多丘陵山谷,經濟發達,軍事力量也不弱。在其建國之初,也有一直妄圖統一這個天下的雄心。但在其是剛剛纔建國,國力不足,也只好休養生息,待其國力雄厚之時,以實現一統天下的壯志。
可是大夏在經過幾代帝王的統治之下,於今在富庶的南方貪圖安逸而滿足,早已不復先祖的壯志抱負。貪圖安逸的生活,紙醉金迷,重文輕武,官場黑暗墮落。軍事力量也不復當年,以至於被趙國持強而欺,喪地納貢,若不是大夏有一些有志之士的拼死保家衛國,大夏早已亡國。自此大夏淪爲天下最弱之國,處處示弱,看他國臉色,以保寧日。
一國曰:吳國,吳國那是個湖泊衆多的國度,全年氣溫適中,風景如畫,水產豐富,人民生活安定,其國家水軍力量也是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也就是與趙國居江而守的東人,其軍事力量在三個國家居中的國家。也不與他國交惡,居江而守,滿足於現狀。
大夏朝夏文宗十五年,即承安八年,夏文宗九歲登基,七年後親政。改年號承安,以示繼承先祖基業,國家安定祥和之意。承安八年初,爲了激發大夏西地邊關軍民保家衛國,抵禦趙國。
年輕的夏文宗在朝中正直忠心大臣的勸說之下,決定前往西地邊關重鎮西涼府,安撫西地邊關軍民,以顯大夏朝抵禦趙國的決心。大夏人稱西涼府爲西京,乃是西地邊關重鎮,西涼府是大夏西地邊關通往京都的咽喉要道。
若是西涼府失守,趙國鐵甲雄獅將長驅直入,大夏便會亡國。所以大夏朝中正直忠心大臣一面不斷的鞏固邊防,派重兵嚴守離西涼府百餘里的西口關。一面極力的勸說夏文宗前往西地邊關重鎮西涼府安撫軍民,激發西地邊關軍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夏文宗耐不住這些朝中正直忠心大臣的再三勸說,於承安八年即大夏曆二月初,離開京都,率領着一干文武大臣浩浩蕩蕩向着西涼府進發。
夏文宗在京都安逸享受貫了,那裡受得了這等長途顛簸跋涉之苦,一路上走走停停。原本只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可達到西涼府,卻足足耗費了二個多月的時日,在承安八年四月中旬才姍姍來到西涼府。
夏文宗的這一次出巡西地邊關重鎮西涼府,耗費時日之久,讓朝中正直忠心大臣心中黯然,無不搖頭,他們對這位大夏年輕的帝王十分失望。夏文宗來到西涼府後,就迫不及待的進入行宮歇息,及解路途之乏。
而隨着夏文宗來到西涼府的這些朝中正直忠心大臣卻是另一番光景,他們也迫不及待,但是他們不是像夏文宗那樣去歇息,而是去商討夏文宗在西涼府安撫軍民事宜,如何接見西地邊關軍民人員及行程和場地的安排,忙得不亦樂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