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這種小兒科就是拿來秒殺的

大明自天啓、崇禎以來,雖然有過數十年的衰弱期,但不得不說,大明統治者的誓死不讓,還是深入東亞各國人心的。

崇禎雖然治國無能,剛愎自用,但他到死都沒慫,說了不能妥協的事兒,那就絕對不能妥協,大不了有死而已。

而如今都隆武十五年了,大明國勢再次中興至如日中天。當年形勢那麼危急時都不肯妥協,現在當然更是說到做到,放出去的話,絕不容妥協半步。

誰敢反抗大明,落下確鑿的罪名把柄,那大明說殺他全家就殺他全家,一定要講信用。

隆武十五年(1659)春,在年僅十八歲的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拒絕大明“廢除扶桑蝦夷大名統治、將征伐蝦夷的權力交給大明”的要求後,

大明北海水師提督張名振,就率領數百艘大型戰艦,以及更多的軍糧運輸船,對蝦夷島實施了征討。

扶桑人不給,那就自己去取。

這次行動,也算是對大明全面按照荷蘭造船工藝、並且融合東方造船技術優點、中西合璧新建艦隊後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

此前朱樹人籠絡楊森塔斯曼、笛卡爾等荷蘭科學家爲大明所用,最初是發生在1648年,所以光陰荏冉,如今距離首批荷蘭科學家爲大明效力,已經倏忽過去十二年了。

當初被大明重用的初代科學家裡,笛卡爾在去年已經老死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人的年紀擺在那兒。要不是朱樹人拉攏了他,讓笛卡爾留在歐洲的話,被那些王室折騰,按笛卡爾原本歷史上的壽命,他還得比如今再少活七八年呢。

但他對大明的貢獻,以及他作爲“歐洲科學家慕名來大明效力”的初代代表人物的歷史意義,肯定會被大明銘記。

笛卡爾之後,這十幾年裡,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批歐洲的新萌發理工科人才被大明重金招募,起到攪混水促進技術交流的鮎魚效應。

所以笛卡爾死的時候,朱樹人也是給他極盡哀榮,大操大辦,找了一堆大儒給他擡棺,就像後世牛頓死的時候,英國人還讓一堆公爵侯爵擡棺呢。

這就是一種千金市骨,效法燕昭王築黃金臺優待郭隗的把戲罷了,說到底是爲了顯示朝廷對科學人才的重視。

在這些中西合璧科學家的加持下,大明海軍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戰船水準早已日新月異,遠非當年可比了。

只可惜五六年前滿清最終覆滅時,滿人根本沒有能打的海軍,所以大明的海軍當時就是絕對虐菜碾壓,一點成就感都沒有,想遇到點像樣的抵抗都找不到。

現在總算輪到對付扶桑人了,扶桑還是比較重視戰船建設的,畢竟是個羣島國家,早在安土桃山時代,扶桑人就造了鐵甲船。

(當時的鐵甲船隻有配火槍,但是沒有大炮。扶桑人一直到德川和豐臣最終決戰時,纔開始使用類似紅夷大炮的攻城重炮,德川家康轟擊大阪城的“國崩”就是紅夷大炮。此前幾十年裡雖然也有炮,但最大隻有佛郎機級別,炮身自重不過幾百斤)

後來壬辰倭亂時跟朝鮮李舜臣打,被李舜臣裝了大炮的龜船暴揍後,扶桑人也吸取了教訓,回來後也開始造那種把紅夷重炮挪上戰船的嘗試。

只可惜歷史上扶桑在德川家穩住了統治後,兩百年裡再無戰事,所以這些扶桑戰船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扶桑戰爭史上,只有那些搭載了類似佛郎機輕炮戰船的交戰史,從未見過搭載紅夷大炮的重型戰艦的實戰紀錄。大明這次來襲,也算是各取所需,大家正好都驗證一下自己手底的真實實力!

……

張名振搭載水兵和陸戰隊的戰船數量,大約在三百艘左右,剩下都是裝軍糧和物資的。

每艘戰船能額外搭載的陸戰士兵人數,依船體大小,也就不過在五十人到一百多人——

畢竟這是跨海作戰,而且從大明剛剛建設的海參崴港到北海道,要航行超過一千五百里。張名振必須考慮航行期間的軍糧和澹水問題,每艘船裝的人數也就不能多。

本來如果大明能再多種幾年天,先控制枯葉島,然後在枯葉島建立後勤基地、囤積軍糧,最終出擊時選擇從枯葉島南下蝦夷,那麼倒是可以節約一大半航程。

但大明考慮到經營枯葉島都不知猴年馬月了,而“蝦夷人和當地藩鎮曾經勾結滿清違禁貿易”這個開戰藉口,卻等不了那麼多年,所以也就無所謂了,直接航海一千五百里來襲!

說到底,張名振根本看不起蝦夷島上的扶桑防守力量,覺得帶個萬餘人的陸戰隊,已經可以徹底揍趴當地藩鎮和幕府的援軍主力了。

明軍船隊還是特地挑選農曆二月底的時節啓航,經過大約十日航行,暮春三月初可以登陸。

這樣航行期間剛好可以利用一下西伯利亞寒流西北風的末期,又避開了冬季寒潮大風最酷烈的時候。

同時,太平洋上夏秋之交是會有好幾個月臺風季的,那也是必須避開的時段,否則就跟忽必烈一樣遭遇“神風護國”了。

大明現在的決策層,是充分掌握天文、地理、氣象的,怎麼可能跟幾百年前愚昧的蒙古人那樣踩坑。

每一種有利的氣候,大明都已經在決策階段儘量利用了,每一種不利氣候,也在開戰前設計避開,可謂決勝於廟算。

由於開戰之前,大明是先禮後兵、提前進行過外交交涉的,所以攻擊的突然性倒是不強。

蝦夷島上的大名、鬆前藩第四代藩主鬆前氏廣在明軍來襲前,就已經組織了戰船隊在津輕半島周邊海域巡邏,出於對巡邏密度不足的擔心,甚至還徵用了一部分漁船,勒令漁民及時報信。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也提前警告本州東北地區的幾家親藩大名、實權大名,提前出兵戒備,一旦蝦夷有事,就要聲援鬆前藩,至少要防止戰火燒到本州島北端。

所以仙台藩第三代藩主尹達綱宗、會津藩藩主保科正之、米澤藩主上杉綱勝等,也都集結了不少兵力戒備。

玩過《信長野望》或者《太閣立志傳》的都知道,尹達家在戰國末期,就是扶桑的“東北王”,仙台城也是扶桑東北部重鎮,後世魯迅先生都在那兒讀過書。

而會津藩雖然實力上是後起之秀,但在忠於幕府方面卻是急先鋒,屬於“哪怕窮但也捨得出力”那一類。

誰讓會津藩如今的藩主保科正之,論血緣還是當今幕府將軍的親叔叔呢,是二代將軍時將他過繼出去繼承的會津藩。

當今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纔剛剛二十歲出頭,前幾年他父親三代目將軍德川家光死的時候,還曾託孤給同父異母的弟弟保科正之,所以保科正之還多了一層幕府託孤重臣的身份。

因此會津藩歷史上一直是江戶幕府最鐵的親藩大名,到後來幕末明治維新時期,會津藩依然是幕府死忠,堅持抵抗到了最後。

這些情報在大明方面原本沒人瞭解太多。但有了鄭成功和他弟弟的刺探,加上朱樹人是瞭解歷史的,知道會津藩的死硬,

所以早在張名振出發之前,朱樹人就曾召見他面授機宜,讓他做好“一旦大明進攻蝦夷鬆前藩,會津藩也會拼死來援”的心理準備。

……

計劃充分、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張名振的艦隊,在三月初二這天,不出意外被蝦夷土皇帝鬆前氏廣麾下的巡邏船隊發現了。

誰讓張名振一開始就沒打算躲呢,他就是直奔着去鬆前町港登陸的,嫌棄其他海灘要麼是淺灘過多、大船沒法靠岸,要麼是懸崖峭壁,上岸後不好機動。

當時蝦夷島上,鬆前藩一共就三座城池,實際上只控制了蝦夷朝向本州的津輕半島,其餘蝦夷島上七八成的面積,都是蝦夷土着的控制區。

除了鬆前町是港口外,另外還有函館城、蠣崎城兩座小城。

至於後世北海道的核心城市札幌,如今還是蝦夷野人的漁村呢,根本沒有開化統治,那地方要到兩百年後明治維新才建立行政體系。

說白了,江戶時期的蝦夷大名,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在蝦夷島最靠近本州島的位置的貿易據點而已,外加一些配套設施。相當於大明那邊的張家口等晉商據點,負責跟蠻夷進出口。

鬆前氏廣聽說明軍來襲,一開始反應頗爲吃驚,沒想到張名振這麼直來直去,便質問負責鬆前町港藩士下屬:

“明軍有多少兵馬?怎麼敢直接在港口登陸的?他不怕被我軍的炮臺阻擊麼?鬆前町港可是有足足八門‘國崩’重炮,還是鬆前藩前日奉幕府之命送來的!”

那負責鬆前港的藩士也是灰頭土臉,顯然是吃了敗仗逃回來的,直接喪氣回話:“明軍戰船重炮極多!咱攢了那麼久的八門大炮,全部被明軍艦炮炮擊摧毀了!主公的四郎帶兵守港,連同三百武士、一千五百農兵,半日便被明軍全殲了!屬下冒死突圍,才得回來報信!”

鬆前氏廣頓時如被一盆冰水澆頭。

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成了井底之蛙,精心準備的反登陸兵力,居然半天之內被明軍正面強行搶灘殲滅了。

要知道鬆前藩在江戶幕府分封之初,被認定爲只需按照一萬石的石高承擔大名義務。也就是說德川家認定蝦夷島過於寒冷蠻荒,沒法種植太多水稻,所以認定全島的糧食稅收只有一萬石。

當然,這個數字實際上是有極大瞞報的,當時蝦夷島上的扶桑人納稅農產區,就能提供二十多萬石一年的稅收,如今距離分封過去了半個世紀,經過持續繁衍開發,全島石高已經提高到五十萬左右。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扶桑對水稻田的徵稅力度,大約是兩畝地不到就要收一石稻米,所以五十萬石也就相當於全島才一百萬畝水稻田,加上其他不是種糧食的菜田、劣田,全加起來應該不到兩百萬畝。

考慮到北海道後世總面積達八萬平方公里,而兩百萬畝才摺合一千多平方公里,所以當時島上扶桑人的農田面積,只佔到島嶼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一點五,開發程度當然算是很低的。

這點田,蝦夷全島不到二十萬扶桑族農民就種完了,而當時扶桑養一個近似農兵的、戰鬥力最低下的兵源,一年大概需要八石大米。而如果要夠到武士級別,有一定軍事素養,一年至少二十石米作爲口糧、俸祿。這還沒算武器裝備的錢。

所以蝦夷島全島所有徵收的糧食都拿來養兵,大概夠兩萬五千人吃飯。如果要買武器,這個人數至少砍半,也就勉強供養一萬多人。

而實際上,當時承平日久,鬆前藩各級大名、貴族也是要花銷維持體面生活的。和平年代拿來養兵的錢一半也不到,因此全島拼盡全力最多拉起七八千人的武裝。

明軍打一個港口就幹掉兩千人,等於是半天時間就把鬆前藩幾十年來攢的家底,乾沒了四分之一。

鬆前氏廣意識到自己的狂妄輕敵之後,很快徹底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下令全軍龜縮到依託山勢的函館城內,並且懇求會津藩方面提前派上蝦夷島的援軍,也跟他一起併力死守函館。

會津藩方面由於藩主無法親自來蝦夷,所以派出的帶兵大將是保科正經。

保科正經原本見明軍來勢洶洶,都有點不想趟這個渾水,而想及時止損,坐船帶一部分會津藩武士回本州島。

無奈他缺乏和張名振交流的渠道,張名振也不跟他談。他只好試圖趁夜摸黑出海,找了點船試圖偷航津輕海峽。

沒想到明軍在海峽上巡邏防守嚴密,保科正經的首批試探性偷航部隊就被截殺,戰船直接在海峽上被明軍艦炮轟沉,完全是碾壓性的。

扶桑人的小戰船,面對明軍最新的、發射六十斤炮彈的重型紅夷大炮,抗一炮就直接幹穿船底沉沒了,哪怕是鐵甲船也扛不住六十斤的大鐵彈抵近攻頂。

扶桑人直接被這一幕嚇傻了,隨着幾十條戰船和上千名士兵白白被屠戮,保科正經也只好帶着其他的人,跟鬆前氏廣一起抱團躲進函館城。

兩藩加起來原本總兵力超過一萬五千人,可惜已經兩戰折損數千,最後龜縮死守城池的不過一萬三千人。

不過會津藩的摸黑突圍船隊倒也沒全部死絕,畢竟有個別船隻成功到了津輕海峽對岸,還有個別沉船上的士兵僥倖游泳回去了。

他們在短短几天之內,就把島上的慘狀彙報給了其他東北諸藩,仙台、會津、米澤三大東北強藩的其餘部隊,也不得不往津輕海峽方向集結備戰。

……

津輕半島上,張名振的部將見主帥已經輕易登陸、擊滅灘頭阻擊敵軍,並且順利包圍了函館城,紛紛請求他儘快發起強攻。

但張名振卻絲毫不急,他好整以暇地跟屬下說:“如果現在就把函館攻了,還怎麼源源不斷給扶桑人放血?勾引扶桑人來救援?

拿下這等偏僻小島不算什麼,關鍵是要徹底打疼扶桑人,讓他們吞下這顆苦果,認清現實,以後永遠不敢來救援!

分兵!先在對岸的陸奧半島登陸數千人,佔據一座鄰海峽的港城,勾引扶桑奧羽聯軍來攻城奪取渡過海峽的港口!咱纔好大量殺傷扶桑桀驁不馴之士!

咱要是不上岸,估計他們都不敢下海來打。而且上岸之後,擊潰一些敵人,還能順勢劫掠他們的軍糧,因糧於敵以戰養戰。咱是渡海而來,不怕跟人打,就怕他們堅壁清野,寧可燒燬城池庫存、處處焦土跟咱耗着。”

第22章 反攻序幕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196章 煉丹煉出無煙發射藥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52章 李自成之謀敵84章 偉大的撤退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384章 終戰條約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實力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30章 賀一龍的死法,竟能與劉希堯如此相似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57章 “先殺己方聖母,保護敵方聖母”升級版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第339章 血戰克敵(六千字大章)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關於之前哲學爭議的解析(章節感言)第181章 初會二藩第115章 互相欺騙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124章 張獻忠:老子屠盡崇禎的親叔叔!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224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139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337章 這可不是淝水之戰(八千字大章)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25章 得國本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38章 福王被殺,洛陽也就不用救了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64章 將噴子進行到底第233章 進犯京城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50章 大言不慚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75章 海運雖有千般好,可惜不適合一路收銀子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章 見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45章 我說這是無主之地這就是無主之地第354章 扼殺清軍反撲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362章 收回拳頭是爲了打出去更疼第29章 簡在帝心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79章 這半輩子仗白打了第198章 領旨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12章 沈樹人在大氣層第68章 哥就喜歡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滅通匪豪紳滿門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49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300章 閻應元 撞牆也是一種剎車的辦法第245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56章 風水寶地第10章 刺槍法:從入門到入土第154章 但凡學過小學幾何,都不會中這種招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270章 韃子最擅長這種事情了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186章 李自成掘黃河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316章 光復二府(六千字大章)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1章 大局爲重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註定獨眼龍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139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80章 塔山血
第22章 反攻序幕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196章 煉丹煉出無煙發射藥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52章 李自成之謀敵84章 偉大的撤退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384章 終戰條約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實力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30章 賀一龍的死法,竟能與劉希堯如此相似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57章 “先殺己方聖母,保護敵方聖母”升級版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第339章 血戰克敵(六千字大章)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關於之前哲學爭議的解析(章節感言)第181章 初會二藩第115章 互相欺騙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124章 張獻忠:老子屠盡崇禎的親叔叔!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224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139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337章 這可不是淝水之戰(八千字大章)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25章 得國本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38章 福王被殺,洛陽也就不用救了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64章 將噴子進行到底第233章 進犯京城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50章 大言不慚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75章 海運雖有千般好,可惜不適合一路收銀子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5章 見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45章 我說這是無主之地這就是無主之地第354章 扼殺清軍反撲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362章 收回拳頭是爲了打出去更疼第29章 簡在帝心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79章 這半輩子仗白打了第198章 領旨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12章 沈樹人在大氣層第68章 哥就喜歡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滅通匪豪紳滿門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49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300章 閻應元 撞牆也是一種剎車的辦法第245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56章 風水寶地第10章 刺槍法:從入門到入土第154章 但凡學過小學幾何,都不會中這種招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270章 韃子最擅長這種事情了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186章 李自成掘黃河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316章 光復二府(六千字大章)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1章 大局爲重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註定獨眼龍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139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80章 塔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