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鋼鐵基地

瀋陽,舊遼國的行宮,這曾經是遼主居住的地方,現在卻成爲了趙信居住地,並且對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比如說,增加了一些電力系統,把來自定海軍的那些電燈之類的,安裝在了這裡,讓這裡真正的變成了不夜的宮殿。

趙信暫時居住在這裡,而跟隨着趙信而來的一堆幕僚體系,也開始了對遼國的實際控制,遼國目前是在被佔領的狀態,絕大部分的區域實行的是軍管。

對於軍官的,定海軍已經相當的熟悉了,在定海軍成立之初,到後來,逐步擴大的過程之中,軍管幾乎是貫穿在其中。

在某種情況之下,在確定方向正確的前提下,軍管,應該是最適合發展的一個階段,保證安全,在最短的時間之中,最大規模的建設足夠多的建築物,並且把基本體系都搭建下來。

瀋陽附近,未來就是一個大工地,一定情況下,人口密度也是最高的,在相當長時間之中,是定海軍的關鍵地方,所以,各方面的工作很多,千頭萬緒的。

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定海軍已經培養出來了一批,專業能力出色,並且能夠在定海軍各種的機械設備和統籌的幫助下,完成各項任務的幹部隊伍,他們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開始對瀋陽進行了規劃,預計整個建設的時間,在半年左右,而當這個工業全部都到位的話,還需要半年。

也就是說,半年左右的時間,瀋陽就可以建設到位,同時,整個遼國其他的城市,一些重要的,也會完成建設,只有比較偏遠的地方的,會保持着原來的樣子。

這個速度,非常的驚人,可是在定海軍的速度之中,並不能夠稱之爲很快的,要知道,定海軍興建的時候,才花費了多長的時間,那是在一邊生產,一邊建設的前提下,最終達到的。

趙信剛剛處理完了一天的工作,被卡牌系統改造過的身體,遠比一般人強大的多,沒有感覺到勞累,只是有些繁瑣,好在,一切都已經告了一個段落了。

差不多瀋陽的建設,已經進行了40天左右了,因爲是全面的佔領,不必擔心有人阻礙的問題,這個瀋陽,又是整個定海軍最爲重要首都,各方面的興建都要超前。

在定海軍城市化的過程之中,吸取的一些經驗,後世的一些的設備,甚至未來可能出現的交通擁堵現象,都提前的預見到了,並且做出瞭解決。

包括最初城市建設,並且是各項的規則的鋪設,是最爲忙碌的時候,可是當一切都步入了正規之後,以後的事情都會明顯的減少。

實際上,在今天簽署了這麼一份文件之後,整個國家的體系就會鋪開,暫時以定海軍原有的政務體系,雖然是偏向於海島政務方面的,卻是定海軍最爲熟悉的,加入一些後世的管理體系,再通過運營,發現問題,然後逐步的解決。

體系上面的問題,只要反饋的途徑足夠,應該是可以合理的解決,趙信會輕鬆一段時間,不過接下來,他就又要忙碌起來。

之所以選擇瀋陽,是因爲瀋陽龐大的根基,無論是各種的礦產,還是各種的重工業發展潛力,都相當的好,就算是在目前的中國版圖上面,能夠超過它的也不算太多,更別說是11世紀今天,整個中國都是一片工業荒漠的時候。

圍繞在瀋陽旁邊,第一個重工業基地,被定位到了遼陽,這裡在後世大名鼎鼎鞍山,就在遼陽的附近。

這個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在夏朝,商朝,都有活動的軌跡,到了周朝,甚至有分封,專門設立了國,歷史非常的悠久。

因爲被遼國佔據的關係,遼陽的發展相對的不如瀋陽,可是作爲歷史悠久的城市,並且距離瀋陽旁邊不遠,所以,發展的還不錯。

本身,重工業基地,應該設在鞍山,這裡擁有整個中國國境,最龐大的鐵礦,在後世,探明儲量100億噸。

現在,定海軍的技術能力,當然不可能使用這麼多的鐵礦,也不可能把探明的儲量,全部都使用上,可是哪怕是一些比較好開採的,都用不完。

按照定海軍規劃之中興建的,差不多800萬噸的鋼鐵基地的規模,哪怕是暫時開發出來的這些容易開採的,品味較高的鐵礦,也足夠用很長時間了。

哪怕是沒有選擇瀋陽作爲國都,鞍山都是一個繞不過的地方,作爲第一個確定的工業基地,在佔據了東京的那一刻開始,建設工作就開始了的。

開始是大量的鐵礦勘探人員,他們需要在整個鞍山進行摸底,主要調查那個馬鞍一樣的山峰,當然了,周圍的山峰都不放過。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鐵礦,當然調查的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一大批小型的,容易開採的鐵礦被發現,同時,原有的鐵礦,也被擴大了。

雖然說,遼國在冶煉上面的技術水平不怎麼高,可是在鞍山,傳統就有鐵礦開採,哪怕是一個小的,能夠被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發現,肯定是比較高的那種。

保守估計,發現的鐵礦石差不多有8億噸左右,跟整個鞍山的鐵礦石比起來,差得不少,可是對於定海軍而言,足夠了。

800萬噸的產量,耗費鐵礦石,絕對不超過2000噸,也就是說,8億噸,足以用40年,40年之後,技術水平肯定要上升幾個臺階,那個時候,更多的鐵礦也就發現了。

在技術人員找到了鐵礦,煤礦之後,並且儲量都相當多的前提下,第二批出動的人員,主要對鍊鐵廠的廠址進行勘探,同時,再簡單的勘探之後,進行一些基礎的建設。

過去的幾年時間之中,從定海軍的摸索性建設鋼鐵廠,到琉球的建設,對於建立鍊鋼高爐早已經相當的熟悉了,從佈局到建設,速度也開始加快。

算上最初拿下東京的時間,到現在,差不多50多天了,前期勘察,並沒有耗費多長的時間,後期的建設緊跟上,現在一切都已經打下了一個良好的根基了,定海軍在鋼鐵冶煉上面的大拿,鋼鐵行業的第一人牛大力,也帶着他龐大的學生和研究團隊,抵達了遼陽。

未來,定海軍逐步的弱化行政職能,各種的機關,工廠,都會逐步的搬離,未來留下的,將會是龐大的造船工廠,當然了,也是被縮減的。

定海軍這邊,因爲地處較高的維度,一般而言,不太會遭到颱風襲擊,實際上,到了後世的上海,遭遇颱風襲擊的可能性都會降低很多的,更加北方一點的定海軍,可能性也不大,可是在保密性和安全性能上面差一點。

同時,規模也太小了,如果只是在風帆戰艦時代,別說是定海軍,荷蘭那麼一個彈丸之地,也可以容納龐大的縱橫七海的造船業,定海軍附近更大,更是沒什麼問題。

可是未來定海軍的重心,肯定要遷移到北方,那麼渤海就成爲了最佳的選擇,定海軍會保留一個目前三分之一左右的生產能力,主要轉向民事用船。

這個轉移的過程,是漫長的,可能要三五年,甚至是10年的時間,纔可以做到的轉移,可是對於鋼鐵來說,是必須要遷移的。

當時在佔據了琉球之後,鋼鐵行業就完成了第一次的遷移,整個定海軍,就普通的粗鋼製造產能的大幅度的遷移,留下的,只是一個小規模的鍊鋼鍊鐵場,然後就是一些特鋼項目。

正是這些特鋼項目,才支撐了牛大力的研究院留在了定海軍,可是實際上,研究院的大概三分之二的力量,已經南下琉球了。

琉球的地盤足夠大,物產也豐富,有鐵礦石和煤炭,雖然距離稍稍有些遠,卻也可以接受,但是颱風和一些惡劣的天氣,是琉球最大的問題,就算是興建鋼鐵基地,規模也是相對較小。

可是鞍山不一樣了,在後世,也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鋼鐵基地,雖然後來,因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落伍,下崗潮之類的,有些落後,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根基還在。

800萬噸,已經超過了目前定海軍所有鋼鐵基地加起來的產能,這個是一個龐大的基地,同樣的,各方面的先進技術,也都注入到了其中。

比如說,大規模的,超過1100噸的平爐項目,還有實驗性質的,80噸轉爐的項目。

這些都是整個定海軍最出色的研究結果的,這些都會興建在這個基地上面。

一旦這些項目徹底的完成了之後,未來的鞍山鋼鐵基地,會成爲整個定海軍最大的,技術最爲先進,同樣的使用人力更加少的鋼鐵集團。

這麼一個現代化的集團,當然需要牛大力這麼一個研究所的支持,整個定海軍的研究所,除了留下了必要,對定海特鋼的支持人員之外,剩下的包括琉球支持的部分人員,一起北上,包括牛大力在內的400多位研究員,8000多名助理和工作人員,跟隨着牛大力一起,組成了未來的鞍山鋼鐵研究院。

同樣的,從各個鋼鐵集團抽調4000多名基幹人員,也同樣的抵達了遼陽,他們會同工程人員一起,做好整個鋼鐵基地的前期準備工作。

趙信早就知道牛大力來了,可惜在瀋陽的事物繁忙,抽不開身,好在,牛大力是一個工作狂人,只要有工作,就能夠滿足他,早就帶着手下的學生和研究院,在鞍山乾的熱火朝天了起來。

趙信帶着人員抵達遼陽的時候,遼陽早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未來遼陽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鞍山,還有附近的幾個小型的工業基地,他們將會成爲鞍山的後勤,這裡會興建一大片的住宅區,還有與此相適應的一些附屬設施,比如說,娛樂設施,休閒設置之類。

從遼陽到鞍山,不過是30多公里,在快速馬車的前進之下,大概只用一個小時就能夠到達鞍山,趙信的這一次行動,並沒有通知鞍山方面,就算是以前,趙信在定海軍之中的地位,趙信到任何地方,如果提前通知的話,都會引來歡迎。

這樣的舉動,在定海軍沒關係,定海軍已經步入正軌了,城市建設也好,工業建設也好,都已經差不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浪費一點的時間,用於迎接他,也算是正常,可是在目前的遼國,一切都方興未艾,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的抓緊時間,哪怕是爲了迎接他,浪費的一點點的時間,趙信都不願意看到。

非常悄悄的抵達了鞍山,實際上,這麼大隊的人馬抵達鞍山,當然引起了鞍山方面的注意,畢竟,現在趙信的身份,哪怕他說不用,可是必要的防衛還是有的,林林總總超過了五百人。

在稍稍接觸之後,就知道趙信來了的,雖然時間緊迫,無法通知和準備,可是他們還是通知了牛大力。

正好,牛大力沒有下到廠區,而是在研究院,順便就過來了。

在研究院的門口,組成了差不多100人的歡迎隊伍,這應該是目前鞍山鋼鐵研究院的所有人,對於此,趙信無奈的搖搖頭,卻沒有組織他們的動作,在北宋這個時代,對於上官的歡迎更加的隆重,一個七品縣令,就要各種屬官迎出10裡,更別說趙信現在的身份了,絕對是實質上面的遼國皇帝,哪怕沒有登基,可是地位上面是,組織一百多人迎接,只是小事情了。

牛大力對趙信的態度,卻是尊敬之中,帶着少許的自尊,牛大力跟幾年前相比,沒有了底層匠人的那種唯唯諾諾,反而是多了一股書卷的氣息,哪怕並不大,可是也展現了知識的力量。

這也跟牛大力的地位有關係,剛剛來定海軍的時候,牛大力不過是工部的一個匠人,就算是拿到了冶鐵方面的最高獎勵,也只是一個匠人而已,可是現在的牛大力,不但是定海軍地位最高的研究員,並且獨領了整個鋼鐵研究所,這個定海軍最大,也是效率最高,技術含量最高的研究院,在趙信的支持下野蠻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如果從技術角度來說的話,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幾乎不低於20世紀末,這也是定海軍的軍隊威力的根源,否則的話,就算是研究出了熱武器,沒辦法量產的話,也不能發揮出威力啊。

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五百九十五章 後續發展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七百四十一章 損失更大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級戰爭卡牌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三百二十六章 佔據靈州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一百一十九章 守城戰術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
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五百九十五章 後續發展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七百四十一章 損失更大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五百七十七章 琉球發展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級戰爭卡牌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三百二十六章 佔據靈州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八百零八章 直達鐵路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一百一十九章 守城戰術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頭和海鮮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