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自請降職

陸承啓知道,孔霖雖然有點一根筋,可他知識不是蓋的,爲人也正派,算得上是一個人才。只是這樣的人才,教出來的學生會怎麼樣?陸承啓不敢擔保。有道是嚴師出高徒,可過於嚴格了,學生的個性就被抹殺了。像胡瑗一樣的,學習和玩耍結合到一起的老師,還是太少了些。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陸承啓纔會問爲什麼孔霖不去國子監,去太學,這兩個地方是大順的最高學府,相當於後世的清華、北大,教出來的學生,大多是出將入相。放着好苗子不教,非得去教一些孩童,這孔霖莫非是腦袋壞了?

不曾想,孔霖一本正經地答道:“回稟陛下,非臣不能,實不願也。”

陸承啓苦笑,這個有個性的回答,證明孔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物。估摸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孔夫子了吧,不然怎麼會效仿孔夫子“有教無類”?

“也罷,既然孔卿有如此宏願,朕也樂得成全。這樣,蒙學學官以陳襄爲主,你和孫覺爲輔,如何?”陸承啓妥協了,反正孔霖的心也拴不住了,與其讓他在朝堂上抨擊新政,還不如眼不見心不煩,讓他去教書。

“臣遵旨!”孔霖得償所願,竟向陸承啓跪拜了下去。

陸承啓一愣,連忙說道:“孔卿這是何故?”大順裡面,除了天地君親師,皆不跪拜。哪怕是君,也是認罪時才拜的。自從前朝引入“胡牀”以來,跪坐禮才漸廢,下跪和跪坐也正式分開。不過是把孔霖的官職降了兩級,他還興高采烈,難道這是種恩惠不成?陸承啓很不解,難道升官不好,非得降職纔開心?

孔霖得償所願後,也樂滋滋地起了身,跟陸承啓討了聖旨,去吏部報到去了。好在長安城的蒙學館已經建立,開始招生了。孔霖此時來討官,也算是趕上時候了。這不,皇莊正“斥巨資”引進鄉村私塾先生,孔霖“自告奮勇”去教書,豈不正中陸承啓下懷?

要知道,各地州府的官學是有學生人數限制的,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各學教官稱教授,州學兩人、縣學一人。教授之選,初由本路使者選派屬員或聘請地方的宿學名儒充當。後來官學發展太快,名師不多,也有一些濫竽充數的進去了,官學也開始良莠不齊。私學更不用說,那些老師的不知道可不可以爲人師表,就敢開私學。除了有名的書院外,一些書院都是商賈資助,專門賺錢的。直到陸承啓親政後,詔諸路學官委中書門下選差權力歸於朝廷,由於遴選嚴格,州府學官只有五十三員,諸路唯大郡有設,軍監未盡置。不久前陸承啓又下詔,詔齊、廬、宿、常等州各增置教授一員,自此列郡各置教官。州縣地方學校的教學內容爲“以經術行義訓導諸生,掌其課試之事,而糾正不如規者”。官學被整頓之後,明顯比先前好多了。是以陸承啓就問,爲什麼孔霖不去官學。

看見孔霖喜不自勝而去,陸承啓嘆了一聲:“人各有志啊……”

孔霖剛離去不久,高鎬就急急忙忙進來:“啓奏陛下,內閣首輔徐崇光求見。”

陸承啓正念叨着,已經有一個多月不曾見到徐崇光,也不知道他在忙些什麼。按理來說,開發江南而已,並不困難。制定好優惠政策,選好官員,立馬可以上任了。再說了,大順的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就算有漏洞,都應該堵住了纔是。

聽到高鎬所言,陸承啓先是愣了愣,然後才說道:“宣!”

高鎬躬身而退之後,徐崇光踏入垂拱殿中。陸承啓一看,徐崇光原本就瘦小的身軀,現在更加削瘦了下去,皺了皺眉,說道:“徐卿,你清減了好多!可是政事繁多,讓徐卿諸多壓力?這樣罷,你且休息幾日,朕吩咐御醫去府上,爲你把脈開個藥方,好好調理……”

徐崇光雖然清瘦了些,可精神抖擻,說道:“陛下,臣並無大礙。江南一事,臣已有十足把握了!”

陸承啓一愣,笑出聲來:“徐卿折騰自己,便是爲了江南一事?”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所託,臣焉敢怠慢?再者,江南成功與否,干係大順國祚綿延,臣雖不才,亦願奉上畢生精力,與大順綿延國祚!”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陸承啓心中鄙夷了一番,“還不是爲了自己的名聲能流傳千古?不過也是,史上之人,如過江之鯽,又有幾人能留名青史,大多化作一杯黃土,寂寂無聞,籍籍無名……”

感慨了一番後,陸承啓才說道:“徐卿爲朕分憂,爲國分憂,朕心甚慰。”

徐崇光也不多言,直接甩上一本奏摺,說道:“請陛下過目!”

江南是陸承啓的禁臠,誰都不能輕易觸碰。之所以授權給徐崇光,不過是爲了堵住許多朝臣的嘴巴而已,真正主導的人,還是他自己。攤開奏摺,陸承啓細細翻閱了起來,甚至還拿起硃筆,在上面寫寫畫畫。徐崇光見了,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小皇帝的認真辦事,徐崇光很欣慰;可這畢竟是他一個月以來的心血,要是被否決了一點點,他都有點難受。好在陸承啓只是寫寫畫畫,並沒有說什麼。

約摸過了兩刻鐘,陸承啓纔算是看完了這本奏摺,然後喜逐顏開地說道:“徐卿事無鉅細,所想之處,皆爲朕想不到的,非常好!就像這水利,江南多水鄉,用翻筒水車的提議就非常好。朕還認爲,需得培育水稻,儘量一年兩收,方纔可以穩固江南糧倉地位。至於桑蠶,江南絲繡,皆可大做文章。朕嘗言,無農不穩,無商不活。徐卿奏摺,顧及商賈,朕心甚慰!”

徐崇光心道:“還不是你看重商賈,不然我又怎麼會寫這個?”

原來徐崇光怕陸承啓不納,才費盡心思討好,免得一番心血付諸東流。其實陸承啓是一個虛心納諫的人,只不過大順過了百餘年,早已不復當初立國時節儉。百姓思定後,社會財富日增,諸多陋習就出來了。改革若不大刀闊斧,又有何用?這是原則問題,陸承啓想納諫也納不了啊!不過隨着新政漸漸坐穩,國庫日益增收,禁軍也日益強大,陸承啓纔有心思納諫。

君臣兩人再探討了一番之後,陸承啓才說道:“明日例朝,徐卿當衆啓奏,羣臣廷議後無異議,朕便詔告天下,讓無田無地之百姓,前往江南!”

徐崇光立即說道:“陛下聖明!”(未完待續。)

第八百一十六章:怒不可遏第九百四十四章:一邊倒第一百七十九章:慘烈爭奪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國賀正旦使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三十九章:刑部策問第二百七十三章:風波不止第四十四章:科技獎與保護法第六百六十九章:姊妹私話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八百一十五章:避實就虛第六百五十章:臣失職!第四百九十三章:回京述職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四百六十三章:灤河行宮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八百六十五章:形勢第四百三十七章:不安寧的夜第八百三十九章:收復“故土”第一百七十六章:爭辯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二百六十六章:關學入駐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五百八十二章:大捷第七百六十五章:並非沒有良將第七百三十二章:一發不可收拾第八百三十三章:你是來投降的麼?第八百九十九章:間諜第四百五十九章:煽風點火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八百九十六章:爲國賦詞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九百三十章:討遼檄文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二百七十九章:無恥之尤第九百五十九章:百姓歸心第三百七十二章:火炮初成 五第七百二十七章:多金缺木第五百三十四章:一擊必中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五百零六章:書生也會武功第五百一十六章:蠻力打不過計謀第一百六十一章:光與影第三百一十六章:帝后合計 下第631章:開鑼放卷第四百三十九章:朕去赴考了第八百五十章:私榷第三章:楊太師第八百四十二章:降生第五百八十四章:密旨第十三章: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八百三十一章:勢不可擋第六百二十三章:策問時政第四百九十四章:黃河治水初見成效 上第二百六十四章:馬車論道 上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八十九章:拔營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宮夜話第八百一十二章:不得生火第八百六十五章:形勢第614章:進退2難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四百三十八章:賢后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動第四百一十三章:隱秘第六百七十三章:關心則亂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第六百三十六章:施藥局第八百九十四章:以樂教和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四百二十四章:茶廬論國事第七百九十章:有些不對勁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三百八十六章:舉棋不定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決戰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三百二十二章:虎翼宣旨第二百三十三章:紡車第二百八十二章:一地雞毛的高麗第一百二十九章:談判底線第二百五十一章:異想天開第二百三十六章:黃河的老大難問題第三百五十六章:幫人幫到底第四百八十九章:能拖便拖第614章:進退2難第五百一十章:終見真容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計劃第六十七章: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第五百九十二章:太后意屬第七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二百八十七章:背信棄義第九百六十章:最後的決戰 一第七百六十六章:有人報官第四十八章:算術奏對第八百章:攻破升龍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一百三十四章:懸掛的地圖第五百一十章:終見真容
第八百一十六章:怒不可遏第九百四十四章:一邊倒第一百七十九章:慘烈爭奪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國賀正旦使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三十九章:刑部策問第二百七十三章:風波不止第四十四章:科技獎與保護法第六百六十九章:姊妹私話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八百一十五章:避實就虛第六百五十章:臣失職!第四百九十三章:回京述職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四百六十三章:灤河行宮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八百六十五章:形勢第四百三十七章:不安寧的夜第八百三十九章:收復“故土”第一百七十六章:爭辯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二百六十六章:關學入駐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五百八十二章:大捷第七百六十五章:並非沒有良將第七百三十二章:一發不可收拾第八百三十三章:你是來投降的麼?第八百九十九章:間諜第四百五十九章:煽風點火第三百七十六章:土手雷第八百九十六章:爲國賦詞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九百三十章:討遼檄文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二百七十九章:無恥之尤第九百五十九章:百姓歸心第三百七十二章:火炮初成 五第七百二十七章:多金缺木第五百三十四章:一擊必中第五百二十六章:倒春寒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五百零六章:書生也會武功第五百一十六章:蠻力打不過計謀第一百六十一章:光與影第三百一十六章:帝后合計 下第631章:開鑼放卷第四百三十九章:朕去赴考了第八百五十章:私榷第三章:楊太師第八百四十二章:降生第五百八十四章:密旨第十三章: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八百三十一章:勢不可擋第六百二十三章:策問時政第四百九十四章:黃河治水初見成效 上第二百六十四章:馬車論道 上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八十九章:拔營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宮夜話第八百一十二章:不得生火第八百六十五章:形勢第614章:進退2難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四百三十八章:賢后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動第四百一十三章:隱秘第六百七十三章:關心則亂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第六百三十六章:施藥局第八百九十四章:以樂教和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四百二十四章:茶廬論國事第七百九十章:有些不對勁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三百八十六章:舉棋不定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決戰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三百二十二章:虎翼宣旨第二百三十三章:紡車第二百八十二章:一地雞毛的高麗第一百二十九章:談判底線第二百五十一章:異想天開第二百三十六章:黃河的老大難問題第三百五十六章:幫人幫到底第四百八十九章:能拖便拖第614章:進退2難第五百一十章:終見真容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計劃第六十七章: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第五百九十二章:太后意屬第七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二百八十七章:背信棄義第九百六十章:最後的決戰 一第七百六十六章:有人報官第四十八章:算術奏對第八百章:攻破升龍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一百三十四章:懸掛的地圖第五百一十章:終見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