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奸黨

遠遠看到兩個將領策馬而來,大順襄京司馬抱拳叫道:“末將參見左將軍,前將軍。”

大順立國後,廢除了明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的稱號,改稱司馬,最高級的將領稱號本來牛金星想用權、制、毅將軍,因爲許平覺得不夠威風,所以乾脆仿造漢制用大、前、左、右、後將軍。襄陽是大順規劃中五京之中都,襄京司馬知道孫可望和李定國的關係,所以在稱呼的時候特意將左將軍提到前將軍之前。

前將軍李定國和左將軍孫可望一起翻身下馬,早有襄京留守跑過來爲兩人牽馬,城上、城下順軍一個個站得筆直,上千將士鴉雀無聲地向兩位將軍行注目禮。

兩人走進城中的軍營後,襄京司馬就立刻報告道:“啓稟兩位大人,左賊已經離開武昌,順江而下往南京去了。”

“哦。”在這一路上,李定國和孫可望策劃了好幾種攻打楚軍的方案,沿途他們二人還在擴編軍隊,將三西營擴充到兩萬四千多人。同時他們還徵召地方的順軍、民夫隨行,現在這一路的順軍總計已經超過五萬。儘管可能行很小,但如果遭遇到左良玉堅決抵抗的話,李定國還需要徵召更多的民夫運糧,若是圍城的話,這支順軍每天可能就要消耗十萬斤米豆糧草:“左賊是去增援南京,準備抵抗大將軍麼?”

“不是,”襄京司馬捧着剛剛收到的左良玉檄文,送到孫可望面前:“左賊盡起楚軍直搗南京,號稱要誅殺馬士英,清君側。”

“清君側?”孫可望大笑道:“左賊怎麼也反了?”

快速看了一遍左良玉的檄文,孫可望臉上笑意更濃:“這上面明明罵福王比罵馬士英還要厲害嘛。”

楚軍離開武昌前首先在城中大掠,年輕女子和百姓的細軟被明軍係數搶走裝上江船,然後明軍又在城中縱火,沒來及逃出城或是隱匿在暗處躲避明軍搶掠的百姓幾乎無人逃過此劫。

左良玉水陸並進,一時間,長江江面上和南岸旌旗蔽野,沿途所遇的府縣皆被明軍攻破,女子和財物賞賜給攻城有功之士,而男子則裹挾入軍,在下面遇到新的城池時,這些新被強徵入伍的明軍就會被派去打頭陣,若是有功則可以率先在城中搶劫,若是不忍心攻打百姓則會被斬首示衆。沿途不斷有水手和他們的船隻被明軍抓住,他們也被編入楚軍水師,裝上滿滿的士兵向下遊撲去。富庶的長江中下游水道,轉眼之間就變成一片廢墟,明軍所過之處雞犬不留、片瓦無存。

“長江乃是天下腹心,是中國的精華所在。”明廷大帥左良玉坐在自己的戰艦裡,望着行走在南岸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軍,還有身後密密麻麻將長江江面都遮住的龐大艦隊,志得意滿地對周圍的心腹們說道:“遍徵長江之舟以充水師,以長江之財賞豪傑之士,何愁大事不成?”

左良玉坐鎮武昌的時候,每天都能接到從南京、浙江送來的書信,南明朝野的東林士人日夜催促左良玉和黃石這對和東林關係密切的將領起兵反闕,討伐弘光皇帝和馬士英首輔這對昏君奸臣,鎮壓南明朝中的奸黨兇焰,以拯救大明於危難。

“黃侯那邊,還沒有消息傳來。”一個幕僚有些擔憂黃石不與左良玉同氣連聲,或是行動遲緩導致清君側大軍不能及時消滅奸黨。

“不要怕,黃侯乃是王化貞簡拔、孫承宗重用、張鶴鳴信任的,比本帥與東林羣賢的關係還要好。尤其是黃侯拒受昏君的賜爵,更是令天下正人君子爲之揚眉吐氣,擊節讚歎,本帥也是多有不如,心嚮往之啊。”弘光朝廷初立時,爲了振奮軍心拉攏軍方,弘光皇帝大量賞賜爵位給各地武官,江北諸將多有封伯者,可是弘光朝廷想晉黃石爲國公時,卻被黃石婉言謝絕,說朝廷重器不可輕與,拒之不受。朝野的正人君子紛紛喝彩,認爲這證明黃侯是和弘光、馬士英昏君奸臣誓不兩立的。

左良玉倒是接受了弘光皇帝的爵位,聽到大帥話中有自貶之意,幕僚們連忙開解道:“大帥乃是與昏君、奸臣虛與委蛇罷了,兵法所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大帥此舉深合兵法之道,要不是大帥的智計,那奸黨又怎麼會把兵馬都派去淮揚呢?”

左良玉哈哈大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弘光皇帝和馬士英把江北軍主力二十餘萬都派去淮河防線,南京城內的軍隊大多都是由心向東林的將領統帥,最近一支還算可靠的軍隊只有黃得功所部,黃部只有一萬多人,此時還駐紮在長江北岸準備隨時前往揚州增援史可法:“黃得功乃是黃侯同鄉同族同宗,此時說不定也已經接到黃侯書信,準備與我們一起共襄義舉,討伐奸黨了。”

南京,

登基以來,早朝弘光皇帝從來沒有遲到過,今天看到馬士英一臉陰沉地站在面前後,弘光皇帝大吃一驚,身上的僅有的一點點睡意立刻消失不見,急忙問道:“闖賊攻打淮揚防線了?”

“啓稟筆下,還沒有。”馬士英答道。

“哦,那還好。”弘光皇帝心頭一鬆,不過馬士英這幅面孔顯然不是沒來由的,他追問道:“今日有何要是上奏?”

馬士英手心裡都是冷汗,他也是起牀後才接到報告,來上朝的一路上始終再想如何陳詞,不過現在還沒有想好,他一邊扔在心裡琢磨對策,一邊先挑另外的事說:“啓奏陛下,現在京師中有謠言流傳。”

“又有什麼謠言?”弘光皇帝的神經立刻繃緊了,幾天前又有一羣御史以痛心疾首地語氣責備他滅絕人倫,居然不認舊妻,連一口飯、一個住處都捨不得給予,弘光皇帝被氣得不輕:是不是夫妻總得兩個人都承認纔算數吧,總不能有人自稱是王妃就得安排住處,那這皇宮再打也遲早有住不下的時候,何況真要是如此的話肯定又要罵皇帝荒x淫無度。

“說陛下排斥忠良,親小人——就是微臣,遠賢臣——就是史可法,因爲不信任史閣老所以把他趕出京師。”

“哦,朕登基以來來稅賦、捐獻,國庫儲存,總共有銀子三百六十萬兩,”這些錢裡還包括弘光皇帝變賣原來福王王產和南方皇莊所得,爲了湊軍餉弘光皇帝繼位後首先做的事就是清點皇莊,設法賣掉好拿到現錢,這些錢弘光皇帝不願意在早朝上提以免有失天家體統,不過理論上以皇帝的尊嚴他連牢騷都不應該發:“三百萬給了史閣部做軍資,朕手下二十萬大軍盡數交給史閣部統轄,原來是因爲朕不信任他!”

“陛下,大局爲重。”馬士英身後的其他閣老聽到皇帝居然在大庭廣衆之下發牢騷,紛紛出言提醒道:“此乃多事之秋。”

“不錯,大局爲重。”弘光皇帝深吸一口氣,心說一句:“我當上皇帝沒有幾個月,這縮頭烏龜的功夫已經練得是爐火純青了。”

恢復了皇帝威嚴的弘光皇帝挺直後背在御座上坐正,再次問馬士英道:“愛卿還有何事?”

“京師有謠言,”馬士英覺得自己實在有點無法把左良玉的檄文交出去,他覺得一旦皇帝看到奏章那後果無法預料,心中胡思亂想的時候被皇帝一問,脫口說道:“說陛下捕蝦蛤是爲了製造春藥,御史臺和六部都有上奏,想請陛下以國事爲重,不要再做春藥了。”

“逢年過節捕蝦蛤不是宮中舊例麼?”弘光皇帝詫異地說道,這個慣例並不是他特意提出的,也沒有刻意去禁止,甚至他從來都沒有過問過這種小事,這和掛燈籠一樣是爲了圖個喜慶,身爲天子弘光皇帝當然也不會去管怎麼掛燈捕蛤的小事。

“是的,但是歷代先帝是爲了圖喜慶,陛下是爲了做春藥。”馬士英沒敢告訴弘光皇帝,外面已經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蛤蟆天子”。

“這和朕有什麼關係?”弘光皇帝終歸還是登基的時候不夠長,這修身養氣的功夫還很不到家,馬士英一說他又要開始激動了。

“陛下,以大局爲重啊。”

見皇帝又開始失態,朝臣們再次一起諫言。

“愛卿們所言極是。”弘光皇帝不再爭辯,做大明天子就是捱罵的,想想自己的祖父、祖母,眼下自己就算不錯了。

再說這些事都是小事,沒有順軍攻破淮揚防線的消息就是最大的好消息,弘光皇帝想到此處頓時心裡又開朗了:“民間所謂破財免災,身爲天子能捱罵是好事,要是祖業有失,那想讓別人罵還沒有人來罵了哩。”

調整好心情的弘光皇帝看着馬士英:“元輔還有什麼事嗎?”

馬士英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他已經沒有其他的事好說來拖延時間了。

“元輔?”弘光皇帝又問了一聲。

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馬士英身上,他只好硬着頭皮說道:“楚帥左良玉有表。”

“哦?何不早說?”弘光皇帝同樣擔憂湖廣的戰事,他立刻讓馬士英把左良玉的檄文——他還以爲是奏章取過來,急急忙忙地鋪在御案上看起來,想知道李定國所部到了何處。

按理說早朝的時候,就算皇帝自己看奏章,首輔也應該對其他臣僚做簡報,讓大家都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不過今天馬士英一直古怪地沉默着,弘光皇帝看奏章的時候,他不顧衆人詫異的眼神,一言不發地站在那裡就像是塊石頭。

良久,之後,臣子們聽到弘光皇帝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明皇擡起頭,眼中滿是複雜之情,好像既有憂傷又有憤怒:“元輔,衆臣不爲朕所用,奈何?奈何?”

弘光皇帝無力地揮揮手,身後的太監把左良玉的檄文從御案上取走,走下御前遞給其他臣子,讓他們輪流過目。

檄文上怒斥弘光南渡後的三大罪:軟禁崇禎太子,意圖謀朝篡位;拋棄髮妻,喜新厭舊;最令人髮指的是私通母后,禽獸不如,並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那就是弘光天子根本就是冒牌貨,真的福王世子已經在洛陽和老福王一起殉難了,現在是福王妃的姘頭,冒充皇親淫x亂後宮,竊據至尊。

“羣臣不爲朕所用,”坐在御座上的弘光天子,突然連腰都彎下來,毫無帝王體統地以雙手扶桌,發出悲聲長嘆:“奈何?”

“陛下,以大局爲重啊。”

看過檄文的朝臣們,第三次齊聲高呼。

“砰!”

弘光皇帝突然一拍御案,人已經站了起來,臉上顯出狂怒之色:“從來沒有人能這樣羞辱朕!”

“聖上息怒!”

朝臣們一起跪倒在地,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一個勁地勸明皇剋制。

首輔緩緩轉過身,背對着弘光皇帝面朝羣臣。

“傳令,讓史閣部統帥大軍,繼續堅守淮揚,抵擋闖賊。”

淮揚防線的二十萬大軍仍然不可以移動,這個時節如果讓史可法退兵那就是把江淮拱手相讓:“讓黃得功立刻回師。”

“元輔,黃將軍要是回師了,那萬一淮揚告急,誰還能前去馳援史閣部呢?”黃得功對弘光朝廷忠心耿耿,手下雖然同樣不是慣戰之師,但有這樣的統帥軍隊還是比較可靠的,所以被史可法留在後方當作總預備隊,就算是前方不利也可以指望黃得功及時增援,而不至於一看局面危機就望風而逃。而且有這樣一支軍隊在後方,也可以起到督戰的作用,讓更前方不太可靠的軍隊不至於臨陣脫逃。

“元輔,以大局爲重啊。”

不少人見弘光皇帝已經氣得說不出話,就開始勸馬士英:“此乃多事之秋,還是派一能臣去勸說左帥回心轉意吧。”

“大局爲重啊,元輔。”

“我君臣寧死闖逆,不死左賊,”馬士英實在按捺不住:“速令黃得功,火速討平左逆。”

第26章 遺物 (1)第248章 內訌 (1)第155章 對射 (2)第241章 攻心 (2)第288章 喘息 (2)第177章 啓蒙 (2)第561章 組閣 (2)第91章 賊x民 (1)第427章 忠良第11章 犄角 (2)第189章 清野 (2)第57章 誘惑 (1)第126章 算盤 (2)第560章 組閣 (1)第45章 迷惑 (2)第401章 勸降 (1)第132章 爭奪 (1)第228章 交換 (1)第482章 安慶第380章 交易第172章 基業 (1)第480章 曲終 (1)第33章 前程 (2)第127章 臨戰 (1)第63章 貪生 (1)第239章 矛盾 (2)第127章 臨戰 (1)第480章 曲終 (1)第537章 攔截 (2)第316章 衝鋒 (2)第86章 破滅第370章 退意 (2)第246章 爭鬥 (1)第475章 逆流第344章 前驅 (1)第470章 人心第239章 矛盾 (2)第226章 默契 (1)第107章 實戰 (1)第378章 決裂 (1)第471章 孿生第467章 陽光第138章 安泰 (1)第15章 死地 (2)第580章 退位 (2)第450章 承諾第174章 新政 (1)第319章 決鬥 (1)第542章 大捷 (1)第29章 求親 (2)第63章 貪生 (1)第177章 啓蒙 (2)第96章 闖王 (2)第573章 返京 (2)第390章 對壘第523章 見聞 (2)第137章 退兵 (2)第148章 行軍 (1)第452章 導遊第82章 脫身 (1)第323章 功高 (2)第38章 邀請 (1)第538章 逃竄 (1)第129章 修正 (1)第187章 諒解 (2)第11章 犄角 (2)第371章 破關 (1)第94章 救民 (2)第507章 協議 (2)第246章 爭鬥 (1)第380章 交易第209章 大勢 (2)第412章 烈皇 (1)第530章 纏鬥 (1)第218章 夜襲 (1)第544章 口實 (1)第83章 脫身 (2)第501章 絕境第464章 民智第173章 基業 (2)第445章 倒戈第438章 包庇第107章 實戰 (1)第100章 募兵 (2)第543章 大捷 (2)第250章 入滇 (1)第324章 天平 (1)第456章 知識第544章 口實 (1)第536章 攔截 (1)第296章 敗像 (2)第100章 募兵 (2)第356章 南下第330章 反應第86章 破滅第186章 諒解 (1)第583章 開始 (2)第156章 頹勢 (1)第165章 轉變 (2)第327章 投效 (2)
第26章 遺物 (1)第248章 內訌 (1)第155章 對射 (2)第241章 攻心 (2)第288章 喘息 (2)第177章 啓蒙 (2)第561章 組閣 (2)第91章 賊x民 (1)第427章 忠良第11章 犄角 (2)第189章 清野 (2)第57章 誘惑 (1)第126章 算盤 (2)第560章 組閣 (1)第45章 迷惑 (2)第401章 勸降 (1)第132章 爭奪 (1)第228章 交換 (1)第482章 安慶第380章 交易第172章 基業 (1)第480章 曲終 (1)第33章 前程 (2)第127章 臨戰 (1)第63章 貪生 (1)第239章 矛盾 (2)第127章 臨戰 (1)第480章 曲終 (1)第537章 攔截 (2)第316章 衝鋒 (2)第86章 破滅第370章 退意 (2)第246章 爭鬥 (1)第475章 逆流第344章 前驅 (1)第470章 人心第239章 矛盾 (2)第226章 默契 (1)第107章 實戰 (1)第378章 決裂 (1)第471章 孿生第467章 陽光第138章 安泰 (1)第15章 死地 (2)第580章 退位 (2)第450章 承諾第174章 新政 (1)第319章 決鬥 (1)第542章 大捷 (1)第29章 求親 (2)第63章 貪生 (1)第177章 啓蒙 (2)第96章 闖王 (2)第573章 返京 (2)第390章 對壘第523章 見聞 (2)第137章 退兵 (2)第148章 行軍 (1)第452章 導遊第82章 脫身 (1)第323章 功高 (2)第38章 邀請 (1)第538章 逃竄 (1)第129章 修正 (1)第187章 諒解 (2)第11章 犄角 (2)第371章 破關 (1)第94章 救民 (2)第507章 協議 (2)第246章 爭鬥 (1)第380章 交易第209章 大勢 (2)第412章 烈皇 (1)第530章 纏鬥 (1)第218章 夜襲 (1)第544章 口實 (1)第83章 脫身 (2)第501章 絕境第464章 民智第173章 基業 (2)第445章 倒戈第438章 包庇第107章 實戰 (1)第100章 募兵 (2)第543章 大捷 (2)第250章 入滇 (1)第324章 天平 (1)第456章 知識第544章 口實 (1)第536章 攔截 (1)第296章 敗像 (2)第100章 募兵 (2)第356章 南下第330章 反應第86章 破滅第186章 諒解 (1)第583章 開始 (2)第156章 頹勢 (1)第165章 轉變 (2)第327章 投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