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

馬車緩緩向西前進,洛陽東面那巍峨聳立的上東門,已是落在馬車內人的眼中。 馬車左右十幾名騎兵相隨,車內岑文本,劉洎拉起車簾,看向上東門,以及不斷涌入城內的百姓,不由感慨洛陽重新恢復繁華的速度也未免太快。 劉洎是南朝名臣劉之遴的曾孫,能寫一手好文章,看來洛陽雄壯對一旁岑文本道:“岑兄,這一次蕭公遣我們二人來洛陽,侍奉陛下,你覺得我們該如何做啊?” 岑文本當下襬了擺手,一臉慎重地道:“劉兄,昔日你我同殿爲臣時,你才識智謀都在我之上,該你教我纔是?” 劉洎聽了很高興,但還是道:“岑兄,你謙虛了,不過昔日在朝時,蕭公待我們恩重如山,而今蕭公提攜我們入洛陽侍奉陛下,一來是希望我們能夠爲朝廷盡一份力,二來也是希望我們雖在天子近前,但也不要忘了昔日之恩。” 岑文本聽了點點頭道:“正是如此。蕭公畢竟曾經稱帝,現在歸趙,心底總是不踏實。不過以我看,當今天子是一個寬容之人,只要蕭公竭力投效,他日必能保全富貴。” 劉洎笑着道:“岑兄,還未見過天子,爲何如此熟悉?你有把握?” 岑文本捏須道:“不過見微知著罷了,當今天子洛陽在洛陽設立大行臺,以幽京爲都,顯然是要南北兼顧,既有入主中原安定天下的雄心,又含撫定塞外,遼東,以安萬世的志向。我等既在天子眼下爲臣,斷不可有絲毫怠慢,需戰戰兢兢纔是,否則若看這天下士子爭相投效大趙之勢,我們二人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擠掉,若是落個閒職,不得重用。豈非辜負了蕭公這一番的栽培之意。” 劉洎聽了深以爲然當下道:“岑兄果真看得透徹,吾不如也。” 二人說着談着,馬車既已是入了上東門。 洛陽宮內,李重九已經是擬定了。留駐洛陽陪都,河南大行臺的人選。 雖不是正式朝會,但是在宮殿臺階下上百名大趙重臣齊集於這裡,待聽着內侍官將李重九對各人的任命一一傳達。

“擢王珪,爲河南道大行臺尚書左僕射。” “擢薛萬述,爲河南道大行臺尚書右僕射。” 河南大行臺,即是按照尚書省設立,一般而論,行臺長官都必須是由尚書省中左右僕射擔任。這也是防止提防地方官吏專權。

後世如元朝的行中書省,以及明朝的巡撫。總督,都是大同小異。

尚書左右僕射相互制約,但處事仍是以左僕射居尊。行臺左右僕射,爲從二品,而正式左右僕射平級。其他也是如此類推。

王珪爲中颱的右僕射,下調到河南,即是代表中央統轄整個河南道。 如薛萬述原本就是洛陽府牧守,從二品,只是平級調動。

聽着調令,薛萬述拜下道:“微臣領命!謝陛下隆恩。”

至於王珪還在趕往洛陽的路上。

“擢歐陽詢,爲河南道大行臺兵部尚書。” 左右僕射之下。就是六部尚書,不同於朝廷六部位序,行臺因主要處理軍務,故而都是以兵部爲首。李重九調說降蕭銑有功的歐陽詢,出任兵部尚書,也是一番獎賞的意思。 歐陽詢原本爲御史中丞。正四品,升爲兵部尚書後爲從三品,雖是提拔一級,但權力卻高了不少。大趙在河南兵馬調度,都需通過歐陽詢與薛萬述。 歐陽詢心知這是李重九對自己立下大功的褒獎。當下上前十分激動地叩謝。 “擢趙萬三,爲河南道大行臺禮部尚書。” 下首一名老臣上前接受內侍官給他的任命,這個名字衆人或許不瞭解,但是瞭解情況的人,卻知對方是上谷郡郡守,當初李重九據上谷郡時,趙萬三屬於最早投效的一批官吏,比姬川,周旭等人只是晚了一點罷了。 現在作爲大趙的老臣,爲李重九效力十幾年的趙萬三,年事已高,精力不濟,不過在致仕前,從正四品的上谷郡郡守,提至從三品的禮部尚書,也算是榮升了。相對而言,河南道大行臺禮部十分清閒,最多住持當地郡試,鄉試,算是給趙萬三一個致仕前榮養之地吧。 “陛下有旨,趙尚書年事已高,可不必跪拜領旨!”內侍官溫和地對趙萬三言道。 趙萬三聽了當下拱手道:“多謝陛下。” “擢杜淹,爲河南道大行臺吏部尚書。” 杜淹原來出仕王世充時就是爲吏部尚書,後降趙後,李重九將他降爲吏部侍郎。杜淹侍趙以來,也算得勤勉,以他京兆杜氏關係,替大趙也招得不少關中,洛陽的士族子弟來投。

所以這一次李重九將他調出中臺,來爲河南道大行臺的吏部尚書,也是動搖京兆杜氏在李唐心底的信任。 “擢周博,爲河南道大行臺戶部尚書。” 周博是李重九入幽京後,最早投效的商人,後任北平郡郡守,將北平郡這不毛之地,一下治理得十分繁榮。提拔周博,也是表示李重九對商人勢力一貫重視。這樣大趙戶部尚書林當鋒,與河南道大行臺戶部尚書,都是出自幽京商團,已是隱隱有了與士族抗衡的勢力。 “擢岑文本,爲河南道大行臺刑部刑部司主事。” “擢戴胄,爲河南道大行臺工部庫部司主事。” 岑文本,戴胄一併上前稱謝。岑文本得到任命後,心底也是有數,雖是不如在樑朝時權位,但刑部主事卻不是一個閒職,特別在河南道行臺刑部尚書,刑部侍郎都未設立下,刑部主事就相當於刑部的一把手了。而戴胄作爲李唐方面叛逃大趙的最高級官吏,則是榮辱不驚淡淡的稱謝。 除了六部尚書外,還有如原王世充度支尚書的張行成,被提拔爲河南道大行臺戶部屯田司主事。 博陵崔氏的崔仁師,提拔爲河南道大行臺工部工部司主事。

渤海高氏的高季輔,提拔爲河南道大行臺兵部職方司主事。

與岑文本同來的劉洎,提拔爲河南道大行臺工部水部司主事。

隨着內侍官一一念道,臺階下的趙國官吏,一一都得到錄用,對於新職位,衆人心底都在琢磨着,不過對於他們而言,大部分還是欣喜的。

而對於不少洛陽士人來說,這就是他們出仕趙國的第一步了。

而大殿之內,李重九卻是在琢磨着,河南道大行臺設立後,洛陽府的編制他已是決定裁撤掉,官吏盡數充實入行臺尚書省內。

洛陽子弟入仕者超過兩百餘人,新的河南道行臺內可謂是人才濟濟,這點令他十分欣慰,隨便一個河南道就是如此,與當初在懷荒鎮時那個草臺班子比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河南道行臺十分強大,兵力幾乎可以與幽京並駕齊驅。其麾下節制河內,洛陽,河南趙軍,下轄徐世績的屯衛軍,單雄信的侯衛軍,程名振的內河水師,王薄,孟海公的人馬,以及河內,河南十餘郡郡兵,人馬接近十萬之衆。

還可以直接調用黎陽倉,洛口倉內幾十萬石的軍糧。

但僅僅一個河南道大行臺還是不夠的,李重九拿起筆來,寫下詔令,任命宋金剛爲江南道行臺左僕射,蕭跣爲右僕射,趙欣爲行臺兵部尚書,左仙遊爲行臺吏部尚書。

下轄有宋金剛的御衛軍,闞棱,王雄誕新編的江淮降軍,左仙遊,聞人遂安,汪華的人馬,以及東陽水師,以及江都,丹陽,山東各郡郡兵,人馬也有七萬之衆。

在河東,太原方面,他也決定任命蘇素爲河東道行臺左僕射,尉遲恭爲右僕射。

下轄有尉遲恭,薛萬均的驍衛軍,高楚的上谷郡兵,以及雁門,馬邑,婁煩,太原各郡人馬,總計也有五萬之衆。

江南,河東是作爲臨時行臺,其行臺主都不是由尚書省官吏接任,而是由軍方大將,以及地方官吏擔當,所以地位就遜色一籌。

但是其功能卻與河南道行臺共一般,設立之後可各自獨當一面,作爲獨立軍團行動。取消了原先各郡郡兵,府兵,地方行政各不歸屬的局面,而是作爲戰時臨時機構整合起來。

這與和平時代,軍政分權不同,戰時的行臺,就是將權力都集中到各行臺左右僕射的身上。

因此行臺以及後世節度使,也常常成爲野心家造反的代名詞,如北魏末年高歡爲大行臺權傾天下,孝武帝爲了分高歡之勢,讓賀拔勝爲關西道大行臺,總督二十州軍務。

賀拔勝死後,宇文泰接任,最後埋下了東西魏分裂的種子。

但是行臺之制,雖有弊病,但卻適合於瞬息萬變的戰爭,如通過行臺之位篡權的高歡,也是任命侯景爲河南道大行臺﹐鎮虎牢﹐擁兵十萬﹐**河南﹐指揮對西魏﹑樑朝的戰爭。

當年隋伐陳時,楊堅也讓楊廣爲淮南道大行臺,總督五十餘萬人馬 攻陳。

李重九在洛陽定下三大行臺之制後,同時李唐的朝堂上,也是決定了設立陝東道大行臺,行臺長總督關外六十餘州軍務,政務,位高權重。

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親征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四百一十一章 要買你的帳嗎?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谷成家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七十一章 比箭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四百一十七章平息風波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兩百三十四章 高句麗的野望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原郡攻略(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
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親征第兩百六十四章 昌平失陷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二十九章 瓦崗好漢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四百一十一章 要買你的帳嗎?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六百二十章 封號不可輕授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一百零三章 三軍出陣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至如今終不疑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谷成家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七百七十三章 霍衛之功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兩百一十章 強援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一百一十章 直上青雲第七十一章 比箭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四百一十七章平息風波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六百四十八章 踏破烏桓(第一更)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四百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兩百三十四章 高句麗的野望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八十章 事後報酬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原郡攻略(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楊娥皇的決定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九十章 重會(第一更)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五百八十三章 繡錦(第二更)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