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

三月時節,御夷鎮附近的草原之上,草長鶯飛。

融雪化後,濡水的河水淙淙流淌,千曲百回。河面好似一個大水窪,鋪面寬闊,上面草叢處處,銀魚遊動。

除了濡水外,御夷鎮以南還有幾條季節河,都是雪融後從山坡上流淌匯聚而成,到了下游也如濡水一般,河面漸闊。這季節河初直到了桑葚成熟的時候才河水乾涸。

在此屯墾的漢人,有時也稱山谷中這幾條河爲桑乾河,就是桑葚成熟的時河水乾涸的意思。

在河流附近,漢人已是作壩圍田開墾,並也學着胡人一般,放牧牛羊。與兩年之前相較,御夷鎮收留了不少中原來的流民,故而這裡也多好幾個村落。

李重九固然是優厚商人,給商人以政治地位,但稅賦對商人卻頗重,相較農人卻相對寬容,若農人一時稅賦有拖欠,李重九也嚴令地方官吏不得催繳。

故而御夷鎮附近幾個農村,皆是民風淳淳,頗有世外桃源之感。漢人的安居樂業,等於給高句麗人很好的模仿,高句麗對谷民的稅賦很重,人稅布五匹,谷五石,十人則共細布一匹(注一)。這裡則是全無稅賦。

並且雖是高句麗人以農爲主,漁獵爲輔,但收穫卻不多,故而民間百姓皆是習慣節食,但御夷鎮如此豐美之地,與遼東苦寒之地相比,這裡幾乎就是天堂了。所以李重九擔心高句麗人的動亂,並無發生,他們不少人都有索xing棄了遼東,在此安居樂業的打算。

此來爲了讓高句麗人安心於此屯墾,李重九還讓這些高句麗屯民,保留原先的風俗。

故而高句麗人圍壩種田之外,並還自發地修建起了寺廟。但陪同李重九所來的姬川,一臉不屑對高句麗人這種風俗頗有微詞,用他的話來言,就是高句麗人多yin祠,並同川而浴,共室而寢。

所謂yin祠就是多神信仰,高句麗信仰甚多如什麼國祖神、隧穴神,人人皆信仰多個神明,幾乎到了見神就拜的程度。

這對於姬川而言,當然是十分鄙夷,但英賀弗,額託他們就很好理解,番人多信奉薩滿教,而薩滿教就是崇信多神。至於同川而浴,看着濡水湖窪處,到處都是光溜溜身子的高句麗男女,就很好理解了,難怪姬川說他們其俗尚yin。

當然還有姬川他們看法,在英賀弗,額託眼底,高句麗人卻與漢人相差無幾,一來高句麗與漢人都是農耕爲主,二來高句麗人結髮,既不似奚人的辮髮,而不似契丹人那般都是髡髮。

高句麗人與漢人一般,都是在頭頂結髮爲髻,並且衣飾也是相近,男子皆是寬袍大袖,而女子也是着裙襦並配以緣飾。

檢視農田後,李重九讓高句麗的鷹擊郎將,將他府內的六百青壯招來檢閱。

李重九檢閱的目的,一來是見識一下高句麗府軍是否可以一戰,二來也算熟知高句麗人的戰鬥力,以將來與高句麗人作戰。

檢閱了一番,高句麗人因爲長期節食緣故,身體不甚健壯,但長年爲了抵禦外敵,高句麗的武備還是相當不錯的。

至少每個高句麗青壯都可以開弓,並且shè得一手不錯的箭術,這與高句麗歷代國王都重視弓術有關。

除了箭術之外,高句麗人就是擅於築城,當然他們騎術也不錯。高句麗人一般騎乘戰馬,乃是果下馬,之所以叫果下馬是因爲此馬十分矮小,最多隻能夠着果樹底下,儘管不高不適合作戰,但此果下馬卻十分適合山地行軍。比如中國後世的雲南馬,鼻祖就是果下馬。

李重九與衆將分析了一番,高句麗軍雖不如草原番騎耐戰,更不如靺鞨騎兵那般衝擊力,但是弓術和築城都是十分不錯,如此可以用於戰時守備,或者是行軍時的輔軍都不錯。至於果下馬,雖不適合正面戰場使用,但對於朝鮮半島,以及太行山如此,將來山地地形作戰卻有十分的好處。

李重九打算向新羅貿易,將果下馬大量引進繁殖,配給高句麗府軍,將來高句麗軍可作爲李重九山地作戰部隊使用。歷史上唐軍將高句麗人,就是駐紮在多山的營州,防備契丹奚人,故而後來纔有了營州高句麗武人集團,成爲唐末一個獨特勢力。

於是李重九交代高句麗,漢人將領,在農閒時要好好cāo練高句麗府兵。

二人見李重九對於高句麗府軍如此重視,皆是大喜。在李重九眼底,高句麗人如此下去,會逐步爲漢人同化,相信不用幾年,他的麾下就會出現,如高仙芝,王思禮般的高句麗名將。

當然爲了鼓勵高句麗人漢化,李重九也決定讓高句麗各將領子弟,或者氏族貴人,皆可入懷荒鎮,御夷鎮的縣學讀書。

說到縣學,李重九回到御夷鎮後,即將周旭從懷荒鎮喚來。

周旭見李重九後,當下一拜,眼下他爲教諭多年,早有幾分大宗師的氣度,早不復當初來懷荒鎮仕官時,那副沉默木訥的樣子。

李重九十分滿意地看着周旭的變化,言道:“周祭酒,此來是詢問你縣學之事。”

周旭言道:“依據上谷公之前佈置,這幾年來我們在懷荒,御夷二鎮,皆開始了縣學,懷荒鎮縣學已有兩年多,到了今年六月即可肄業學生五十人,到時這些人部分可升至郡學,至於御夷鎮,以及上谷郡各縣學,都只有一年,尚不足以肄業。”

因爲之前李重九覺得蒙館,縣學,郡學三級跳的路程太長,故而截短,只需兩級,也就是蒙館即取縣館,三年肄業之後,擇優者可入郡學。

郡學,蒙學之策,也就是當初溫彥博給李重九獻計三策中的一策,也就是王道當以教化爲主大務,刑法爲輔。

當初也是董仲舒的名言,但任誰都知,中國曆代帝王一直都是外儒內法,李重九設立蒙館,郡學的目的,乃是爲了選拔寒門子弟,以分士族之勢。

現在第一批縣學肄業的學生,已有五十人,他們中二十人升入郡學,將來郡學肄業後,可直入爲郡官,但其餘三十人,李重九亦決定將他們分派到各縣爲吏。

縣內縣令,縣丞,縣尉,主薄皆是由流品的,稱爲官,乃是朝廷吏部任命。接下來如縣內六曹,以及縣學博士等,縱然權力不小,也是要職,但一般都是縣令徵辟的,之後給吏部備案就可以了。

至於六曹下的書辦,捕頭,這些人連備案都不需要,屬於編外人員,書辦一般由六曹找自己貼心的人使喚,至於幫閒,弓手等都直接由捕頭自己招募。至於書辦,幫閒,弓手能有多少人,多大規模,則就要全憑該縣是否有油水可撈了。

越肥的縣養得越多的吏,越貧瘠的縣,當然僧多粥少就不夠分了。

這等吏制,是任誰都看得出毛病來,但卻是千百年來蕭規曹隨的規則。原因無二,縣令,縣丞等朝廷下派的官吏,必須要徵辟出身縣內豪強之家,來管理一縣,否則他們作爲空降兵就要被架空,而豪強之家的六曹,一面和上官打交代,自己也養着如書辦,幫閒,弓手這樣爪牙,來替他們到民間跑腿辦事,依靠這些人來魚肉百姓。

如此一級一級下去,從朝廷至地方百姓,就可以管轄妥當,大家皆分得利益。但如此對於李重九則是不利,一方面老百姓作爲最底層一直被魚肉着,另一方面地方士族和豪強權力太大。

如盧家這樣的士族,不僅是涿郡地方上如此,到了朝廷裡,更有本家爲官的大員,以及世代聯姻的姻親照拂着,故而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體系,除了有黃巢這樣的二桿子,來個連根拔起,否則很難撼動盧家這等士族。

所以李重九要擠壓盧家的勢力,作爲軍閥,最大的優勢,還是自己手中軍權,有自己大軍鎮着,士族不敢反對自己。

之後李重九扶植商人,工人等勢力,來削弱士族的勢力,最後李重九再用從郡學,縣學培養出的吏員,從低層改變,縣令必須依靠豪強官吏,才能治理地方的陋習。

不過縣學肄業後,讓這些學子一下爲六曹等這樣的吏員是不可能的,當然必須一級一級的做起。

當下這三十人,皆被分配到各縣,先充任書辦,捕快之職,讓他們逐步適應。當然李重九也不想一下太過激,所以也沒有禁止士族豪強爲吏。

李重九特意從上谷郡,涿郡,安樂,遼西四郡之中,篩選了一番。將這三十名學子,分配十五名至安樂郡,這安樂郡李重九去年剛纔高開道手裡奪得,乃是剛剛從戰亂中恢復,百姓不過兩萬多人,百廢待興。

李重九要恢復生產,必須依靠有力的官吏,但當地官吏極端缺乏。

李重九將這十五人,皆分作書辦,捕頭,至安樂郡任官,其中學校成績最優異者,則至安樂郡火線提拔爲戶曹,負責將涿郡部分糧食調去賑災之事。

剩下十五人,李重九將其餘三郡之中,老弱以及任事實在太過不利者罷黜了一些,當然將他們填補上去,讓他們直接到一線歷練,至於將來能走到什麼地步,就看他們自己造化了。

注一:出自隋書列傳四十六(未完待續。)

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三百九十六章 恆山之役(第一更)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兩百六十一章 藏身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零八章 義成公主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五百五十章 聯樑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大隋盛世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六十四章 貴女嬌氣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一百零六章 血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八百四十一章 旗開得勝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五章 古武術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五百零八章 大軍圍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
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三百九十六章 恆山之役(第一更)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兩百六十一章 藏身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兩百九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風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零八章 義成公主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五百五十章 聯樑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兩百五十七章 盧家顧慮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一章 大隋盛世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六十四章 貴女嬌氣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七百六十章 河南道大行臺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二十六章 李芷婉的請求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一百零六章 血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八百四十一章 旗開得勝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五章 古武術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五百零八章 大軍圍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