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

聽褚遂良這麼說,許敬宗冷笑兩聲,不再說什麼了。但是他知道褚遂良的最後選擇只有和自己一樣。

褚遂良雖有着理想的一面,但是也是個入世的人,就算他不爲了自己考慮,也要爲了他父親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褚亮,以及他遷入關中的褚氏一族考量。

於是二人就開始了修史工作,用所謂褒貶之意,春秋筆法,在武德實錄裡將李淵寫成好色,怯弱之人,在晉陽時,李淵本不欲起兵,但爲李世民裴寂設計夜宿晉陽宮,*宮女,最後不得已起兵。

如此晉陽起兵的首謀之功就到了李世民身上,除了李淵外,其餘如平陽公主李唐起兵的功臣,都爲貶低。功勞都加諸於李世民之身,爲了突顯其之能。

之後莫須有的編造出,李淵曾多次想要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爲太子的念頭,但是都被李建成破壞。爲了最後玄武門之變,名正言順,許敬宗爲還編造了許多太子失德之事,如李建成與李元吉,一併與張婕妤,尹德妃勾結*後宮,又秘密廝養死士,不顧兄弟情義,多次謀害秦王。

最後李世民不得已爲之在玄武門起兵殺了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之事,也是一筆帶過,說是李淵悔悟過往之錯,認識到受李建成,李元吉矇蔽,主動將皇位傳給李世民。

國史館內,褚遂良寫了一半對許敬宗冷笑道:“此書出後,後世子孫,都會認爲只要有了權勢和功績,就可以成爲天子,謀反也可名正言順。從此天下之人皆慕權勢,而禮制衰矣。”

許敬宗將手一攤道:“這也沒什麼不好。只要陛下足夠聖明,能讓百姓安康,那麼不一切都解決了。按照你這麼說曹操。司馬炎都做得不對了?”

褚遂良搖搖頭道:“對於社稷而言,穩定的制度遠遠勝過一個聖明的君主。至少曹操。司馬炎篡位,卻沒有修改史書,爲己粉飾。而今日陛下這等所作所爲,堪稱千古第一人。”

許敬宗道:“好了,好了,不與你說了,該如何就如何了。”

當下許敬宗不理會褚遂良繼續編書。褚遂良看了許敬宗一眼,一面冷笑一面自言自語道:“若是李唐得了天下。那麼一切真相自是埋沒,天下再無知者,幸好,還有趙國。若是將來大唐爲趙國所滅,那此書就是當今天下的罪證,足以令他遺臭萬年。”

河北,黎陽城。

對於趙國而言,黎陽城是一個福地,奪取黎陽倉後,李重九獲得了支持對中原戰事的足夠軍糧。從而橫掃河南。而現在李重九將這一次伐唐的大本營,從幽京秘密遷至了黎陽城。

二月李重九秘密立儲之後,就坐船輕裝簡從地抵達黎陽城。在這裡李重九與衆幕僚們一併運籌帷幄。謀劃對李唐的最後決戰。

大本營內,現在趙軍衆將是吵作一團,這已不是第一爭吵。在場的河南,河東,河西幾員重將,都是名動天下的人物,但是他們爭得面紅耳赤時,卻是毫無風度可言。他們爭論的是決戰之時,進攻關中。到底是以河東,河西。還是河南,哪一路爲主?

下面的各方面行軍道都督尉遲恭。徐世績,薛萬徹,王馬漢,王君廓,英賀弗,都是要將主攻的任務,攬到自己身上。

王君廓,英賀弗主張從河西進攻的聲音最大,因爲這裡方便草原騎兵軍團的進攻,河套丟失後,對於河西李唐也沒有什麼地利可以扼守。何況段德操已是自立,趙軍從這裡進攻,可以先迫降段德操後,再順勢進攻攻打關中。

至於河東,則是尉遲恭,薛萬均主張的,從河東進攻關中,廬江王李瑗投降後,尉遲恭又攻下李唐河東三郡,令李唐河東防線幾乎瓦解。有了河東三郡趙軍對長安的攻擊距離大大縮短。從河東出兵是三路之中進軍路線最短的,補給線也是最短,若是一路順利,趙軍五日之內就可以打到長安城下。這也是李淵當初晉陽起兵的路線。若是攻破了蒲津關,那麼一河之隔就是長安。

最後則是洛陽,是由河南道行臺,薛萬均,王馬漢,徐世績等人一併建議的。河南道行臺的理由很充分,趙軍府軍兵團幾乎雲集於此,這裡是趙軍軍力最強大的地方。從河南進攻洛陽,雖正面面臨潼關天險,但是河南趙軍大可以不直接攻打潼關,而是繞過這裡,攻打武關入關中。從武關入關中,也是走劉邦當年滅秦的線路。

唯一沒有吭聲的,就是宋金剛,蕭銑兩位江南道行臺的重將,因爲他們知道,無論如何,主攻的方向是關中,不會輪到荊襄,巴蜀,到時候決戰他們最多是牽制李靖的人馬,讓他們不能回援關中。所以他們也就無事一身輕,就坐在一旁,無比羨慕地看着幾位大將爭搶主攻。

他們也都知道,爲何幾員大將爭執了這麼激烈,因爲平唐一戰乃是趙國規模最大的戰役,滅唐之後,很可能以後趙國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事,就算有大規模戰事,也無法及得上這一戰了。

所以伐唐之戰對於諸將而言都是志在必得,誰在這一戰中表現出色,將來不僅載入史冊,而且自己封官加爵位,子孫後代繁華不盡。眼見機會就在當前,所以力爭在陛下面前,奪取主攻,就成了諸大將無比急迫的事情。

衆大將陳詞完畢,一併看向李重九,等待着他的決斷。

李重九目光掃過衆將,看向一旁一直不說話的張玄素問道:“張愛卿,你有什麼見解?”

作爲李重九首席謀士張玄素起身道:“此次攻打唐,無論哪一路爲主力,最重要是李世民在長安人馬的動向。我軍分進合擊速度夠快,讓其錯過出擊之勢,如此三路大軍合圍於長安城下,那麼李世民就算有排山倒海之能,也是無法扭轉戰局。”

“但三路人馬,有快有慢,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所以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要將李世民聚集在關中的主力人馬,調動出來,最好能讓他懸於長安之外,與我們決戰。我們集中兩路以上的兵力,對李世民發動進攻!這樣的決戰,我們勝算才大。”

“若是配合不當,行軍延誤,就容易被李世民各個擊破,所以分進合擊之策,需要謹慎,無論哪一路主攻,都不能輕兵冒進,更不能讓李世民判斷出我軍主攻方向。”

一旁虞世南道:“張侍郎說得有道理,這一次伐唐,一戰定鼎天下,所以我們以直接攻入關中,奪取長安爲戰略目標。同時也要防止李世民從關中退入巴蜀,據險而守,那麼又要遲至兩到三年,才能平定天下。”

李重九道:“虞愛卿的擔憂有道理,朕不可以讓李世民有從長安退入關中的機會。”

李重九走到地圖前,用竹杖指向地圖道:“朕決定調動兵力聚集在荊襄一帶兵力,江南道大行臺有水師兩萬,步卒三萬,騎兵五千,朕決定用他們從上庸攻入漢中,攻打李唐的巴東郡,切斷李世民從關中向巴蜀的退路,你們看如何?”

下首宋金剛,蕭銑二人對視一眼,都是露出了驚喜的神色。本以爲沒機會湊熱鬧,沒有想到李重九竟將這重要任務交給他們。

宋金剛道:“陛下,這是妙策啊,襄陽的唐軍是一個硬啃的骨頭,就算我們攻下襄陽,對於我軍主力攻打關中,也不能有太多幫助,反而不如攻入漢中,對於長安的威脅更大。”

蕭銑道:“我贊成宋將軍的意見,雖然我們爲了攻打襄陽,在長江下游練的一年的水師,這一戰派不上用場了。但是若是能繞過襄陽,奪取漢中,對於我軍的關中之戰幫助無疑更大。”

這時候薛萬徹聽宋金剛,蕭銑攬了這麼重要的任務,不由動了插一腳的心思。薛萬徹開口道:“江南兵擅長水戰,但是上庸,漢中都是山地,恐怕作戰不利,我武衛軍可以支援五千人馬,隨你們入漢中。”

蕭銑還未說話,宋金剛在一旁一口回絕道:“不勞薛將軍擔憂,無論水戰,步戰,我宋某人都樣樣精通,何況唐軍在漢中也沒有大將守備,你還是留着兵力,看看是否能攻下潼關吧!”

薛萬徹道:“無論,潼關,武關都不在話下,你們說潼關險要,但是項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劉裕曾入之。事在人爲罷了!本將反而更擔心漢中。”

眼見兩員大將劍拔弩張,衆人也是一起勸開。趙軍這幾年橫掃天下,自將領而下到士卒,皆是傲氣,說是驕兵悍將也不爲過。幾位大將誰也是不服誰,李重九也有意培養將領間這樣的競爭機制。爲將者沒有傲氣,怎麼可以。

李重九目光掃過衆將,道:“好了,諸位,攻唐之事,朕心中已有全盤計劃,爾等聽令行事即可!”

聽李重九這麼說,衆將一併稱是。

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五章 古武術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三百八十八章 黎陽城內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二十二章 相知於心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七百四十八章 再陰李世民(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六百四十六章 亂棒打出(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八百五十三章 卯時三刻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兩百二十九章 家事即國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
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零七章 納采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兩百三十五章 兵指遼西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五章 古武術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八百五十一章 三原之陣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三百八十八章 黎陽城內第三百一十五章陳兵於前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二十二章 相知於心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七百四十八章 再陰李世民(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六百七十九章 城門血戰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八十五章 大節小利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六百四十六章 亂棒打出(第一更)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八百五十三章 卯時三刻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兩百二十九章 家事即國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策略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七百三十六章 李唐民債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兩百五十章 范陽盧氏第八百三十五章 最後決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