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學生如何以認知模式選擇和處理信息並作出適當的反應,偏重信息的選擇、記憶和操作以解決問題,重視個人的知識過程。因此在學習方法上,主張指導學習,主張給學生以最充分的指導,使學習沿着仔細規定的學習程序進行學習。並認爲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由八個階段組成,教師要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就要在教學上注意以下環節:

1.激發學生回憶以前學得的知識的能力

在進行更高一段的學習之前,必須弄清楚這個學生已經知道什麼,教師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學生復活對當前學習必需的以前學到的那些知識和能力,然後以此爲前提進行教學。

2.使學生對學習有心理準備

要使學習獲得所希望的結果,還必須使學生在學習時具有接受刺激的傾向和準備,教師可以運用強化等手段來刺激和形成學生適當的注意傾向和動機。努力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就會受到獎勵。

3.直接提出種種適當的刺激

充分的回憶一旦完成,教師就應向學生直接提示要學習的內容,或着也可以用適當的刺激直接去激化學生的學習行動。

4.反饋的準備

加涅認爲,“學習的每一個動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饋”(比如寫一個字“心”,每一筆都要進行反饋以確定其正確性),所以,反饋對於學習是必要的。爲了獲得反饋,教師必須儘可能準確地把學生的作業結果告訴他們,教師的評價、打分,甚至點頭、微笑或者看一下某個學生,允許他繼續進行下一項工作等,都可以達到強化學生行爲的目的。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重要學派。它一方面反對行爲主義把人看作是動物或機器,不重視人類本身的特徵;另一方面也批評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的認知結構,但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態度等方面對學習的影響。認爲心理學應該探討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個側面(如行爲表現、認知過程、情緒障礙等)割裂開來加以分析,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有發展的潛能,而且有發揮潛能的內在傾向即自我實現的傾向。由此掀起了心理學領域內的一場深刻的革命,代表着未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走向。人本主義學習觀的代表人物爲卡爾·羅傑斯,他對學習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論述。

(一)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人本主義理論認爲,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羅傑斯反對行爲主義對學習實質的看法,認爲學習不是刺激與反應間的機械聯結,而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因爲具有不同經驗的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時,他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學習者瞭解學習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學習的實質在於意義學習。這裡的意義學習不同於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有意義學習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而意義學習則強調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這種意義學習,不僅是指理解記憶的學習,而且指學習者所作出的一種自主、自覺的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己安排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情境。這種意義學習,包含了價值、情緒的色彩,涉及的是整個人,而不單純是認知成分的參與,而且這種學習以個體的積極參與和投入爲特徵,是一種自發、自覺的學習,是從自我實現的傾向中產生的一種學習,學習者可以自由地去實現自己的潛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發展。

羅傑斯還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研究,歸納出了人本主義的學習原則:

(1)人類具有學習的先天潛能。人生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這將有助於促進人的學習和發展,只要條件合適,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經驗的潛能和願望就能釋放出來,除非這種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受到挫傷。

(2)當學習者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時,纔會產生意義學習。只有那些有助於達到自己目標的知識,纔會被認爲是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學習者因此才能夠投入精力,加速完成。

(3)當學習者發現學習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或威脅到自己的價值觀時,就難以產生意義學習。

(4)當外部威脅降到最低限度時,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和同化那些威脅自我的學習內容。羅傑斯十分強調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認爲如果學生能夠在一種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環境裡學習,就能夠消除外部威脅。所以,教師不要過分給學生施加壓力。應鼓勵學生自發參與學習活動,並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給予適當的建議,這要比正規教學活動有效得多。

(5)當對自我的威脅降低時,學生就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接受經驗,學習才能取得進展。嘲笑、羞辱、輕視等都會威脅到學生的自我,威脅到學生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嚴重干擾學習,而在一種對自我沒有多少威脅的環境中,學生就會抓住各種機會學習,以增強自我。

(6)大多數意義學習是從做中學的。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設計各種場景,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以從中得到切身的體會,這是促進學習的最有效方式。

(7)當學生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參與或投入到學習中,纔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習者自己選擇目標,自己確定達到目標的學習方法,自己確定學習進程,自己評價和檢測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

(8)學習者的情感和認知都參與進去,而且由學習者自我發動的學習才能取得持久、深刻的效果。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的學習才能對學生自身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也需要情感的參與和共同活動,而由學生自我發動的學習纔是學生自己的學習。

(9)當學生以自我批評和自我評價爲主,把他人評價放在次要地位時,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纔會得到促進。如果要使學生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就要給他機會,不僅讓他有機會自己判斷,允許他犯錯誤,而且還要讓他自己評價這些選擇和判斷的結果。只有在自由的氣氛之下,創造性才能得到發展,只有讓學生進行自我判斷,獨立性和自信才能得以增強。

(10)現代社會最有用的學習是學習過程的學習,能夠對經驗開放並把它們結合進自我的變化過程之中。現代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必須使學生能夠順應這種變化,能夠面對所處的情境,不斷進行新的挑戰性的學習,從而學會支配自己的學習。羅傑斯認爲,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要爲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二)對學習過程的認識

羅傑斯認爲,意義學習是一個沒有結論的過程,它包含四個因素:第一,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整個人都要參與到學習之中,既包括認知參與,也包括情感參與;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起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第三,學習是滲透性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爲、態度以及個性等都發生變化;第四,學習的結果是由學習者自我評價,他們知道自己想學什麼,自己學到了什麼。

(三)對當前的教育實踐的啓示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十分重視高層次學習動機的激發,強調充分發展學習者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的體系,從而使學習者成爲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爲此需要教師:

(1)做一個學習的促進者

要爲學生創造一種環境來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點幫助學生明確他們想要學習什麼,幫助他們安排適合的學習活動和材料,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建立並維持能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

(2)教師要尊重學習者,無條件的接受學生

必須對學生有信心,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相信學生有能力自我發展;教師應當學會重視學生的意願情感、需要、價值觀,能夠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同時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到學生的身上。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思考題

1.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如何發展了學習理論的研究?

2.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具有什麼現實意義?

3.通過對學習理論的瞭解和綜合分析,提出你對學習實質的看法,並探討其實踐價值。

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8章 學習概述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1章 教學模式(2)
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8章 學習概述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1章 教學模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