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智力差異(1)

智力差異是心理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差異心理學中研究最多、資料最豐富的一個領域。

一、智力差異概述

(一)智力的性質

智力是人的一種極爲複雜的心理機能。心理學家對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對智力的性質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界說:(1)智力是一種適應新情境的能力;(2)智力是一種學習能力;(3)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維能力;(4)智力是一個人能爲着某些目標而行動、能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適應環境這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5)智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東西,也就是解決某種智力問題的能力。

在我國,較多的心理學家則認爲,智力是使人能順利地從事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其中以抽家思維能力爲核心。

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種潛能是較爲合適的,智力發展就是這種潛能得到發揮的過程。智力無疑與人的先天稟賦有關,但每個人在有利的環境下都可能使自己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因而從先天稟賦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來看,智力問題是一個差異問題。

(二)智力差異的表現形式

智力差異可分爲個體差異和羣體差異。智力的個體差異是指不同個體之間所表現出的智力差異。我們平時說某人聰明,某人遲鈍;某人擅長抽象思維,某人擅長形象思維,這些都屬於智力的個體差異範疇。智力的羣體差異是指不同羣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它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社會階層差異,等等。這裡主要討論智力的個體差異。

智力的個體差異有多種表現形式,它既可表現在智力發展水平的高低上,又可表現在智力結構的不同上,還可表現在智力發展與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發展水平差異是智力差異中研究最多的一個方面。人與人之間在智力發展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常用智商表示。根據智商高低,可將智力發展水平分爲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智力發展水平差異研究也可分爲智力超常兒童研究、智力正常兒童研究和智力低常兒童研究三個領域。

智力結構差異是指由於構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和組合形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智力類型、認知風格和特殊才能。

智力發展與成熟的早晚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早熟、中年成才和大器晚成等方面。智力早熟是指人在童年時期就表現出非凡的智力。例如,我國唐朝王勃6歲就善於文辭,少年時寫出了著名的《滕王閣序》;美國的諾伯特·維納3歲會閱讀,14歲畢業於哈佛大學,成爲控制論的創始人。大部分人都屬中年成才。研究表明,30—45歲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齡段,是創造發明和對社會貢獻的高峰時期。也有一些人的優異才能表現較晚,稱爲“大器晚成”。例如,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40歲後才表現出他的繪畫才能;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也是40多歲後才顯示出超人的才華。

(三)智力差異的成因

人的智力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高爾頓調查了1768—1868一百年間英國的首相、將軍、文學家以及科學家共977人的家譜後,出版了《遺傳與天才》(1869)一書,斷言天才是遺傳的。有些心理學家則認爲,人的智力差異是由後天的環境教育決定的,他們用“狼孩”等被野獸掠去哺育的兒童作爲典型的說明依據。但是多數人認爲,對智力差異的原因分析,不能以單因果論的方法論去說明遺傳與環境誰起決定作用的問題,主張遺傳所賦予智力方面的發展還需視人所處的環境和人同環境相互作用的情況而定,個體的智力差異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智力水平差異

智力水平差異是指個體之間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一)智力發展的常態分佈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是呈常態分佈的(見圖2—1),有些人智力發展水平較高,有些人智力發展水平較低,而大部分人的智力屬於中等水平。

爲了衡量智力發展的水平,心理學家引進了智商這一概念。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是用來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種相對指標。最初智商是用智力年齡除以實足年齡後再乘以100計算而得,現在一般改用離差智商。根據智力測驗的有關資料,我們按照智商可將人的智力劃分爲不同的等級(見圖2—1、表2—1)。從表2—1中可以看到,智力超常和低常的各佔2.2%,智力優秀和偏低的各佔6.7%,智力中上和中下的各佔16.1%,智力中等的人數比率最高,佔50%。

表2—1

智力等級的分佈

┏━━━━━━━┳━━━━━━━┳━━━━━━┓

┃IQ┃智力等級┃百分比┃

┣━━━━━━━╋━━━━━━━╋━━━━━━┫

┃130以上┃超常┃2.2┃

┃120—129┃優秀┃6.7┃

┃110—119┃中上┃16.1┃

┃90—109┃中等┃50.0┃

┃80—89┃中下┃16.1┃

┃70—79┃偏低┃6.7┃

┃70以上┃低常┃2.2┃

┗━━━━━━━┻━━━━━━━┻━━━━━━┛

處在智力分佈兩個極端的超常和低常兒童,雖然他們人數比例較低,但是由於他們各自具有與一般兒童顯著不同的特點,常常引起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

(二)智力低常兒童的特點與教育

智力低常多數是由遺傳、疾病、損傷等原因造成的。智力低常可分爲若干等級,較早採用的名稱是“遲鈍”(智商在50—69)、“愚笨”(智商在25—49)、“白癡”(智商在25以下)。近年來採用的名稱分別是“輕度的”、“中度的”和“重度的”智力低常。

1.輕度的智力低常

智力低常兒童中多數人屬輕度智力低常。他們生活能夠自理,成年後也能從事簡單的勞動,有連貫的語言,但是學習有困難。這些兒童的智力有如下特點:(1)知覺方面。知覺的速度緩慢,範圍狹窄,內容籠統、貧乏。(2)記憶方面。識記緩慢,遺忘快,再現不正確。(3)言語方面。言語出現較遲,發展慢,詞彙貧乏,意義含糊,缺乏連貫性。(4)思維方面。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只能認識客體的表面特點,缺乏概括能力,很難形成抽象概念,數概念差,計算困難。

輕度智力低常兒童是可以教育的。通過特殊教育,他們在較大年齡時可以掌握小學程度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兒童的教育和訓練原來主張在特殊學校或班級中進行。如有些地區設立的育能院等。近年來有一種新的趨勢,主張應讓這些兒童迴歸主流社會,在正常學校的正常班級或特殊班中接受教育,同時配備特殊教育教師加強輔導。根據這些兒童智力低下的實際情況,教師應細心發掘其興趣或特長,利用感官從手工、勞技、文體等具體活動中引導他們學習;讓他們擔任能夠勝任的工作,以便獲得成功的快樂,恢復其自信心;在對他們傳授最基本的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訓練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自食其力,爲社會作貢獻。

2.中度的智力低常

這些兒童的智力缺陷較嚴重,其特徵是:只能掌握簡單的生活用語,吐字不清,詞不達意,詞彙貧乏;動作基本正常或部分有障礙,生活能半自理;很難掌握抽象概念,人學學習有明顯困難。通過適當訓練,這些兒童可以生活自理,但一般不能參加工作。

3.重度的智力低常

這類兒童不會說話,只會發出不成句的個別單詞,也不會數數;情感反應很原始,受到刺激只能叫喊或發怒;動作也不正常,除擺頭、叫喊或走動外,不能進行有目的的活動,也不知躲避危險。這類兒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成人特殊的照料,也很難進行教育或訓練。

智力低常可用智力測驗方法進行診斷。

(三)智力超常兒童的特點與教育

我們一般將智商超過130的兒童稱爲智力超常兒童。這類兒童具有以下特點:(1)求知慾強,興趣廣泛;(2)注意集中,能較長時間全神貫注地從事緊張的學習或其他活動。(3)觀察力特別敏銳,能發現一般兒童很難發現的問題。(4)記憶力強,善於在理解基礎上進行記憶。(5)思維敏捷,理解力強。善於掌握事物的本質,抓住問題的關鍵。(6)富有獨立性和創造性。往往不迷信教師和書本,常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喜歡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7)強烈的好勝心和頑強的意志。往往充滿自信,在各項活動中爭強好勝,富有進取心,爲了達到預定目標,能克服種種困難,表現出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

對超常兒童的教育採取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設立天才學校;二是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殊班;三是採取特殊措施,如對那些留在普通學校普通班級中的超常兒童採用充實課程、單獨佈置一些有難度的作業、允許跳級、舉辦超常兒童學習班等形式,指導他們超前學習。許多國家還舉辦各種形式的科學競賽,激勵青少年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我國對超常兒童的培養也十分重視,根據現代化建設對拔尖人才的需求,中國科技大學自1978年起創辦少年班。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系統、嚴格的培養,爲他們早日脫穎而出,成爲科技精英創造條件。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自創辦以來,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少年班畢業生80%左右考取國內外研究生。現在全國已有十多所重點大學設立了少年班,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中小學實驗學校和實驗班,也爲超常兒童早日成才提供了良好條件。

三、智力結構差異

智力結構差異主要指由於構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和組合方式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智力類型、認知風格和特殊才能。

(一)智力類型

根據人們智力活動的不同特點,我們可將其分爲不同的類型。

1.分析型、綜合型與分析一綜合型

這是根據人們在知覺過程中的特點而劃分的類型。屬分析型的人,在知覺過程中,對細節感知清晰,但概捂性和整體性不夠;屬綜合型的人,富於概括性和整體性,但缺乏分析性,對細節不大注意;屬分析一綜合型的人集以上兩種類型的優點於一身,既具有較強的分析性,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是一種較理想的知覺類型。

2.視覺型、聽覺型、運動覺型與混合型

這是根據人們在記憶進程中某一種感覺系統記憶效果最好而劃分的類型。視覺型的人視覺記憶效果最好;聽覺型的人聽覺記憶效果最佳;運動覺型的人有運動覺參加時記憶效果最理想;混合型的人用多種感覺通道識記時效果最顯著。

3.藝術型、思維型與中間型

這是根據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中兩種信號系統誰佔優勢而劃分的類型。藝術型的人,第一信號系統(除語詞以外的各種刺激物)在高級神經活動中佔相對優勢,而思維型的人則第二信號系統(語詞)佔相對優勢,中間型的人兩種信號系統比較均衡。

屬於藝術型的人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鮮明的特點,在記憶方面易於記憶圖形、顏色、聲音等直觀材料,在思維方面富於形象性,想象豐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具有上述特點的人,比較容易發展藝術活動的能力。

屬於思維型的人在感知方面注重於對事物的分析、概括,在記憶方面善於記憶詞義、數字和概念等材料,在思維方面傾向於抽象、分析、系統化、邏輯構思和推理論證等。具有以上智力特點的人,有利於發展數學、哲學、物理、語言學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二)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偏愛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也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它有多方面的表現,個體間有較大的差異。迄今爲止,認知風格方面研究得較多的有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思考型與衝動型,以及概念系統的具體一抽象水平。

1.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

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8章 學習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8章 學習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5章 智力差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
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8章 學習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8章 學習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5章 智力差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