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

差異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初,桑代克撰寫的《教育心理學》就把個別差異作爲其三個組成部分之一。一、幾種主要的差異觀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長達兩千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形成了幾種較爲完整的差異觀,力求對個別差異的形成作出各自的解釋。

(一)氣稟論

氣稟論主要從稟氣的角度來考察個別差異的形成,認爲人的個別差異是由一個人稟氣的多寡、厚泊、剛柔、清濁、偏正等決定的。王充說:“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陳淳也明確肯定:“蓋人之所以有萬殊不齊,只緣氣稟不同。”總之,在他們看來,人的智力和能力、氣質和性格,乃至於人的品德等方面的差異,都是由稟氣來決定的。氣稟論的意義在於它肯定了先天因素在個別差異形成中的作用,但它完全抹殺了後天因素對形成個別差異的影響,而把氣稟看作是唯一的決定力量。這顯然帶有先驗的性質。有人把氣稟論說成是今之遺傳決定論也是不對的,因爲我國古代大多數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未能將氣稟和遺傳聯繫起來,只有極少數學者如朱熹、王廷相、王夫之等才朦朧地意識到氣稟與遺傳的關係。

(二)習染論

習染論主要是從環境和教育影響的角度來考察個別差異的形成,認爲人的個別差異是由習染來決定的。墨子、孟子是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墨子認爲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孟子則提出“性無善無不善”,它像“湍水”一樣,“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他們兩人都肯定,人性本來沒有什麼差異,只是由於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其個別差異才顯示出來。孟子與荀子也可以說是兩位習染論的主張者。總之,凡是主張個別差異與人的先天因素無關,或主張與先天因素有關但先天因素都完全一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可以說是習染論者。習染論的意義,在於它重視習染即環境和教育對形成個別差異的決定作用。它在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它忽視形成個別差異的先天因素,因而走上了與氣稟論相反的另一極端。

(三)性習論

性習論主要是從性與習,亦即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相結合的角度來考察個別差異的形成,認爲人的個別差異是在先天因素(“性”)的基礎上通過後天因素(“習”)的影響形成的。這一觀點濫觴於《書·太甲上》的“習與性成”一語。孔子據此並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而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這表明,孔子既看到了人的先天因素的細微差異,也看到了後天因素在個別差異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嗣後歷代有不少學者繼承並發展了性習論的觀點,如王廷相既肯定“天賦相近”,又提出了“凡人之性成於習”的命題;且進一步指出,即使“父母兄弟之親”,其心理的個別差異也不可能由遺傳決定,只不過是“積習捻熟然耳”。王夫之認爲,由於人們處於不同的時、位,因而在心理方面的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並且提出了“性日生日成”說,認爲人性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性習論克服了氣稟論和習染論各自的片面性,較全面、辯證地考察了個別差異的形成問題。正因爲如此,性習論就成爲我國傳統心理思想史上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最高、與現代科學心理學理論最接近的一種觀點。

二、關於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對個別差異的認識與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所提出的“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孔子考察了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學習態度、學習專長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孟子對個別差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這段話的含義非常深刻:(1)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各不相同,個別差異具有普遍性;(2)心理的個別差異更加明顯、更加突出;(3)個別差異是可以測量的。桓譚對個別差異的認識則具有更大的價值,他說:“凡人耳目所聞見,心意所知識,性情所好惡,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務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淺,聽明有暗照,質行有薄厚,亦則異度焉。”他不僅指出了人的心理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即所謂“同務”,而且還揭示了人的心理具有差別性。即所謂“異度”。總之,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學者看來,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無論是低等的動植物還是高等的人類,都存在着差異;差異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據此,他們得出了“天下之物”“直無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無一同者”的結論。

因材施教是以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爲基礎而提出的一條教育(包括教學)原則。它濫觴於孔子的教育實踐。但孔子未明確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而是“二程”和朱熹從孔子的教育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如二程說:“聖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亦云:“聖賢施教人,各因其材。”後世通行的因材施教這一概念便導源於此。

張載在總結自己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頗有價值的看法:第一,教育應當“盡人之材”。即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和顧及他們的接受能力。第二,教育學生既要考慮內容的“難易”,又要考慮學生才資的“美惡”。第三,教人要“當其可,乘其間”。“當其可”,意思是當學生在知識上、心理上達到了可以接受某一種或某一階段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及時進行教育;“乘其間”,意思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知識上、心理上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

因材施教既是教學原則,又是教育原則。一般地說,作爲教學原則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生智力的個別差異爲依據的。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意即對於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上應有不同的要求。後世很多學者都接受了孔子的這一觀點和做法。

一般地說,作爲教育原則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生性格的個別差異爲依據的。如關於“聞斯行諸”的問題,冉求問時孔子回答說:“行之。”子路問時,他卻回答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當時在場的公西華有些疑惑,便請問老師爲什麼同一問題卻有兩種回答。孔子解釋說:子路好勇過人,遇事莽撞,所以應當給他潑點冷水,讓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膽小怕事,遇事退縮,所以便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馬上行動。

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
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