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

一、品德及其心理結構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爲需要與爲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爲方式的統一體。

(一)品德與道德

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關係行爲規範的總和。道德起源於人類勞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爲了維持相互間的利益、協調彼此間的關係,保證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正常進行,便要求併產生了由輿論的力量和內心驅使所支持的行爲規範。人們不僅根據這些行爲規範來評價他人的行動,同時也依據這些規範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自己所處社會生活中的行爲規範或行爲準則去行動時,就會受到集體輿論的讚許,反之則會受到集體輿論的譴責,自己也會感到內疚和不安。而所有這些由輿論力量和內心驅使來支持的行爲規範的總和便構成了道德的內容。

道德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而改變,社會之外無所謂道德。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具有階級性,道德始終是一定階級的道德,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範。

道德不同於法律。法律雖然也是人們行爲的一種規範,但法律規範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由國家機關強制人們遵守的。而道德之所以能夠調節人們的行爲,不是憑藉強制的力量,而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道德對人們的態度和行爲雖然也可以起一定程度的制約作用,但這種道德輿論的壓力作用只有通過人們內心信念才能發揮作用。

道德品質是一種個體的心理現象。一個人的品德不但體現在他的某一時期、某一方面,而且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行爲中,甚至體現在他的一生中,偶爾的道德行爲不能看作是品德;品德不僅有外部的道德行爲,還要有與之相應的內部道德行爲需要,二者相統一才稱其爲道德。

品德與道德是密切聯繫的,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從區別上看,首先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其產生、發展、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不以別人的存在或個別人是否具有社會道德爲轉移,品德雖然也是社會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薰陶及家庭、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受社會條件制約之外,還要受個體心理髮展的影響,因此品德將隨着個體的產生、成長、死亡而發生、發展以至消亡。其次,道德反應整個社會生活的要求,它的內容全面而完整,而品德的內容只佔其中一個部分。再次,道德是倫理學、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品德則是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對象。

從聯繫上看,首先,個人品德與社會道德都受社會發展的制約,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其次,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同時,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品德是在社會道德的影響下形成發展的,離開了道德就沒有品德而言。再次,社會道德又是通過個人品德而存在的,社會道德必然要表現爲個人的品德,諸多個人的品德就構成影響社會道德的面貌或風氣。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研究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有助於人們瞭解品德的心理實質,爲有效地培養道德品質提供科學的依據。由於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非常複雜,研究者們一般是先將道德品質劃分爲基本的心理成分,並進一步探討這些心理成分之間的關係。

迄今爲止,人們在道德品質可分爲哪些心理成分這一問題上,意見並不一致,但影響較大的看法是將其分爲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四種成分,這一觀點被稱爲四因素說。對道德品質包括哪些心理成分的其他看法有:

二因素說:認爲道德品質由知和行所構成,即任何道德品質都包括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爲兩個因素。因此,道德教育中的基本矛盾是知和行間的矛盾,知和行統一是衡量道德的標準,要從知和行兩方面人手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三因素說:認爲道德品質由知、情、行構成,即除了知、行外,道德品質還包括道德情感。這一觀點認爲,要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全面培養、協調發展,並提出了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三因素說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爲的訓練之中。

五因素說:在四因素基礎上應增加一個道德信念因素,它與四因素說無本質區別。

品德是由多種心理成分共同構成的一個複雜整體。儘管至今對品德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還沒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但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歸納爲: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

1.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對於行爲規範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其中包括道德觀念、原則、信念與觀點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對人對事作出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也可以把道德認識看作是對於行爲中是非、好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道德思維發展水平,主要體現爲道德認識的形式。道德認識,首先表現在道德認識、道德判斷或道德評價上,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人們道德思維發展水平的反映。道德思維的發展,也反映了品德無論在認識方面的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存在一個從不知到已知、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第二,道德觀念變化的程度,主要體現爲道德認識的內容。道德認識也表現在各種道德規範的觀念,特別是道德是非觀念上。道德觀念的發展,正是主體對善惡、良心、榮譽、正直等道德規範的認識的變化。

道德認識是品德的基礎,它對道德行爲具有定向的意義,是行爲的調節機構。人們有了一定的認識,就能分析和認識道德情境,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有選擇的接受外部影響,調節並確定行爲的方向,同時,道德認識也是道德情感產生的依據,對同一事物或行爲,人們的認識不同,就會產生各自不同的情感。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愛憎、喜惡等情感體驗。道德情感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道德情感的形式。根據道德情感產生的誘因、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的關係,可以把道德情感的形式分爲三個層次:一是知覺的情緒體驗,它是由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對於道德規範的意識往往是不明確的。它的產生非常迅速突然,對道德行爲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是對周圍輿論的態度的一種表現。二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聯繫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是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發生作用的,它生動、具體,常常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成爲產生道德行爲的強大動力。直觀的形象也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道德要求及其社會意義,擴大個人的道德經驗。三是倫理道德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觀念、道德理論爲中介的情感,它具有較大的自覺性與概括性。在這種情感中,不僅概括着許多較具體的情感,而且還有個人感性的道德經驗同理性認識的結合,對道德要求及其意義有着更爲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德情感的社會性內容,即道德情感可以表現在不同方面,如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情感、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尊感等等。這些情感往往是相互聯繫的,有時綜合地表現在一個人身上。它隨着道德認識、道德信念和世界觀的形成及發展而逐步形成並豐富起來。

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行爲的內部驅動力之一,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成爲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爲的內部動力時,就成爲道德動機,有了道德動機才能導致道德行爲的產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調節行爲、克服困難、實現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對道德觀念起推動作用,它表現爲在實現道德目標中控制行爲的力量。

人們在具有了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條件下,是否會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爲往往取決於道德意志。例如,認識到拿人家東西不對,也爲此而感到羞愧,但還是抵擋不住一些好東西的誘惑,從而出現了偷盜行爲,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現。堅強的道德意志使人能夠抵禦現實中的各種誘惑,不以外界環境爲轉移,能堅定道德目標,並能夠克服困難,堅持道德行爲,最終達到目標。

4.道德行爲

道德行爲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之下所採取的各種行動。它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標誌和具體表現。

道德行爲主要包括道德行爲方式和道德行爲習慣。道德行爲方式是通過練習或實踐而掌握的道德行爲技能,而道德行爲習慣則是一種自動化的道德行爲。

道德行爲是道德品質的重要標誌。看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如何,不在於他的談吐是否動聽,而在於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他的道德行爲是否具有一貫性。

道德品質由上述四種心理成分所構成,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繫,其中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居於核心地位。當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成爲穩定的、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爲的內部動力時,它們就構成道德動機。這時個人已形成了道德需要,並能將其需要與一定的道德目標聯繫起來。人們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務時,通常都是在道德動機的調控下,將某些必要的行爲技能和習慣構成一定的行爲模式,這些行爲模式被稱之爲道德行爲方式。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爲方式是道德品質中的兩個構成部分,道德意志使這二者加以溝通並得以實現。

道德動機是道德品質的深層心理結構,它決定了道德品質的性質,如利己與利他就是性質相反的道德動機。道德動機也制約着道德行爲方式的方向和水平,利他的動機會使人不計較個人的利益,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衝突時,會放棄自己的利益,而利己的動機則會使人斤斤計較個人利益。道德行爲方式是道德品質的表層心理結構,是道德品質的外部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動機與一定的道德行爲方式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聯繫。這就是道德品質的形成。

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
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