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

一、什麼是創造性

創造性一詞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已有經驗,突破習慣的限制,形成嶄新產品的心理過程;其二,指不受成規限制,能靈活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目前,心理學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把創造性定義爲: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產品的品質。這裡的“產品”,當然包括思想的及物質的兩個方面,它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設想、新理論,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而判斷這種“產品”,是否是一種創造,其標準有三個,即產品是否新穎、是否獨特,是否有社會和個人價值。

二、創造性與智力、人格

(一)創造性與智力

對於創造性與智力的關係,心理學家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學者認爲,創造性是智力的構成因素,有人認爲創造性和智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更多的學者認爲它們是兩種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能力。也就是說,創造性與智力(往往用智商表示)的關係是一種相對獨立、在一定條件下又有相關的非線性關係。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智力的個體,如果沒有後天環境中良好的教育的影響也難以形成較高的創造能力。概括地說:創造力與智力有所不同。智商高,創造力不一定高,而創造力高的人,智商也較高。中等以上的智商是高創造力的必要條件。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限於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並不一定都有高創造力。相反,一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創造能力卻很高。

(二)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

吉爾福特認爲,思維可以分爲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指能夠從已有的信息中儘可能地擴展開來,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的思維活動。聚合性思維則是儘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信息引導到有條理的邏輯推理中,通過分析綜合得出正確的解答。發散性思維主要有三個基本特性,即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流暢性指在限定的時間內能想出較多的問題解決的方案,變通性是指思維靈活,遇到阻礙能夠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獨特性是指能夠打破常規,別出心裁,提出新穎的與衆不同的觀點。吉爾福特認爲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特徵,發散性思維表現在行爲上,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

(三)創造性與人格

具有創造性的人不僅具有較強的創造力,而且還具有一些相應的人格特徵與品質。興趣廣泛,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目標專一,有毅力。具體表現是堅持不懈地努力,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頑強地克服困難;敢於冒犯錯誤的風險而標新立異,獨立性強。創造型學生往往喜歡獨立行事,很少依附衆議,熱愛生活,有抱負,有強烈的獨立性要求。自信心強,深信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值得的。即使受到別人的嘲諷也不改變信念,情感豐富。創造型學生辦事熱心,對創造活動充滿熱情,有高度責任感,感情易衝動,有時比較調皮,甚至**不羈,似乎精力過盛,一絲不苟。創造型學生不會人云亦云,而是勤奮好學,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探索未知世界。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不依賴於某個集體。高分數的時候不如別的同學多,提問明顯多於非創造型學生,思維極其靈活。詼諧、幽默。

三、創造性的評定

(一)創造性評定的原則、方法

1.創造性評定的基本原則

第一,一致性原則。即要求所用工具應與測量者對“創造性”的定義(尤其是“創造性”的操作定義)相一致。如果認爲個體創造性的高低程度表現在發散性思維方面,那麼,就應選用以測量發散性思維爲核心的測驗;如果認爲具有創造性的人不僅是創造性測驗分數高,並且還具有創造性人格,那麼在測驗時還應輔以創造性人格測驗。

第二,多樣性原則。具有創造性的人,他們的心理素質表現在很多方面,而不只限於某一方面。這就要求測量者應該使用多種手段來實施鑑別,否則,結果肯定是不準確的。

第三,適用性原則。包括年齡適用性、專業適用性等等。

2.創造性評定的基本方法

創造性評定不等同於智力測驗,其方法多種多樣,實施時要充分注意創造性結構的多維度多層面性,要從不同角度予以測驗和評定。基本的方法有:

第一,創造性測驗法,即通過採用標準化的題目,按照規定的程序施測,然後將測驗成績與被試所在年齡段的常模作比較,從而評定個體的創造性程度。

第二,創造性實驗法,即通過給被試設定一定的問題情境,控制和改變一些條件,記錄其反應情況,然後加以分析的一種測評方法。

第三,作品分析法,即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被試按要求完成的作品,揭示其創造性水平的一種方法。

第四,主觀評定法,即由有關專家或專門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被試創造性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

(二)創造性的評定工具

目前創造性測驗法主要是用國外一些較權威的測驗量表,如南加利福尼亞創造力測驗、託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等。

1.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是吉爾福特根據其1957年提出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編制的發散思維測驗。吉爾福特認爲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外在表現,由此他將該測驗發展爲一套創造力測驗,該測驗由言語測驗和圖形測驗兩部分組成,共十四個項目。言語部分有十個項目:字詞流暢性(迅速地寫出包含某一指定字母的詞)、觀念流暢性(迅速列舉出屬於某一類事物的名詞)、聯想流暢性(迅速列舉同義詞)、表達流暢性(列舉出每個詞都用指定的字母開頭的語句)、非常用途(列舉出物體非同尋常的用途)、解釋比喻(用不同形式來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物體用途測驗(儘可能多的列舉出一種物品的用途)、故事命名(爲故事命出題目)、推斷結果(列舉出某一種假設事物的各種不同的結果)、職業象徵(舉出某個指定符號或物體所象徵和代表的職業)。圖形部分包括四個項目:組成對象(根據給定的圖形畫出指定的物體)、略圖(將簡單的線條複雜化,使其成爲物體的略圖)、火柴拼圖(通過運動一定數量的火柴來完成各種指定的人物)、裝飾設計(附加修飾物體的輪廓圖)等。這套包含十四個分測驗的測驗適用於初中生。另一套包含五個言語分測驗和圖形分測驗的測驗適用於初中以下的學生。這兩套測驗都根據被試反應的數量、速度和新穎性,依照記分手冊的標準記分。

2.託蘭斯創造性測驗

託蘭斯創造性測驗於1966年編制而成,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創造力測驗,適用於各年齡階段的人。託蘭斯測驗由言語創造性思維測驗、圖畫創造性思維測驗以及聲音和詞的創造性思維測驗構成。這些測驗均以遊戲的形式組織、呈現,測驗過程輕鬆愉快。言語測驗由七個分測驗構成。前三個測驗是根據一張圖畫推演而來,他們分別是:A.提問題;B.猜原因;C.猜後果。後四個測驗是:A.產品改造;B.非常用途測驗;C.非常問題;D.假想。圖畫測驗有三個,都是呈現未完成的或抽象的圖案,要求被試者完成它們,使其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三個分測驗分別是:A.圖畫構造;B.未完成圖畫;C.圓圈(或平行線)測驗。

聲音和詞測驗的指導語和刺激都用錄音磁帶形式呈現。它包括兩個分測驗:A.音響想象;B.象聲詞想象。這三套測驗的記分有所不同,言語測驗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方面記分;聲音和詞測驗只計獨特性得分。

3.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包含三個部分,創造性思維測驗、創造力傾向量表、創造性思維與傾向評定量表。

第一,創造性思維測驗。這部分測驗是讓被試者完成有意義的圖畫,從而測驗他們思維的流暢性、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等方面的能力。這部分測驗類似於託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

第二,創造力傾向量表。創造力傾向量表則是測量被試者的創造性格,該測驗包括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戰性等四個方面。

第三,創造性思維與傾向評定量表。由家長和教師依觀察結果評定被試的創造行爲,包含八種發散性思維與情意因素,有四十八題爲三選一短句。另有四道開放式問題可做定性分析,瞭解教師或家長對兒童創造力的態度。

四、創造性的培養

人的創造性或創造力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教學予以培養,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加以訓練。

(一)創造性培養的基本原則

創造性的培養與訓練,是指教師根據思維及創造活動的一般規律,激發學生進行創造的興趣,形成與提高他們良好的創造性素質,引導他們掌握實現創造的基本方法。從而提高其創造能力和思維水平,以更好的從事創造活動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遵循有關基本原則,不僅可以保證對學生創造性培養與訓練的科學性,而且也將有助於達到學生的創造性培養與訓練目的。

第一,協同性原則。學生創造性的培養與訓練,應同日常教學活動及學生的其他活動協同進行,充分發揮創造性培養與訓練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培養、個性品質培養等在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協同效應,促進學生創造能力與創造性意識、創造性人格的協同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素質。

第二,主體性原則。在學生的創造性培養與訓練中,應當更多地體現學生在整個活動的主體地位,引導和啓發全體學生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主動參與創造和獨立進行創造的精神。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地接受訓練的熱情,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自我訓練,自覺地去尋找各種有效的方法,嘗試獨立地解決問題。

第三,活動性原則。創造性培養與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更爲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因此,結合實際,在形式多樣的發明、製作、實驗、論文等各種科技創造活動或實際的科學研究活動中,進行創造性的培養與訓練,讓學生掌握實際操作能力,意義更爲重大。

第四,整體性原則。人的創造性有它的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學生的創造性的提高,不只反映在掌握了有效的創造方法上,還表現在創造性意識的增強、創造性動機的激發、創造性心理的完善、創造性人格的成熟、創造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這些方面綜合構成了一個人創造性的整體結構。因此,從整體上去提高一個人的創造性要比讓一個人單單掌握幾種創造方法更加有價值。

第五,興趣性原則。學生的創造性的培養與訓練,要求教師善於創設活動情境,採取以趣激學、寓教於樂、趣中啓智、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對創造性的培養與訓練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在培養與訓練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創設和諧協調、合作競爭的心理氛圍,使全體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進行創造活動的熱情。

(二)創造性培養的內容及方法

1.創造意識的培養與創造性教育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8章 學習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8章 學習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