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

主體性教育,是指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主體性教育是探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種操作模式,教育目標和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從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過渡到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從重視教材知識結構的鑽研轉變到重視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的建構;從重視學生學到了什麼,轉變爲重視學生怎樣學;從重視眼前學習好壞,轉變爲重視長遠發展和創造潛能的發揮;從強調統一,轉變爲重視差異,因材施教;從“填鴨式”教學轉變爲提倡學生自主、自覺、自學。在主體性教育中,教師主要起“導向”的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不僅要注意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能力的培養,不僅要研究學生應該學什麼,而且要研究學生應該怎麼學;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學習,而且要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我激勵,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在主體性教育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知識傳授的中間人角色,即甘爲人梯,將知識、學習和思維的方法與學生具體的學習任務聯繫起來的角色;教師還要扮演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角色,即教師要以科學研究者的角色去觀察和研究發現最佳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並在實際教學中,積極實踐和運用這些方法;教師還要扮演教練員的角色,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術和思維的技術,爲學生提供適當的情景、設置合適的問題,不斷鼓勵他們去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此外,教師還要扮演提問者和討論主持人角色,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去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作爲討論主持人的教師在討論中起觀察者、監控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新信息技術不斷介入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教育的信息時代正在到來。高新技術在教育方面的優越性越來越突出,爲教學過程帶來了方便與快捷。可以說,高度智能化和擬人化的信息技術能在一些方面取代教師的工作,這樣,教師的角色也應該相應地轉變。教師將從主講者轉變爲組織者和輔導者,組織和輔導學生去跟信息系統進行交換,使之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去獲取知識,求解問題。教師將更多地專注於對信息教學系統運作過程的監控、研究和評價,而且在師生關係和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中發揮更大的協調作用,充當各種關係的主要協調者,教師也將更多地參與學校的管理事務,在學校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之,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觀也隨之改變。教師要適應教育發展的趨勢,主動調整自己,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並積極轉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質,逐步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協調統一,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目標。

(二)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形象

一個好的教師,往往能經常考慮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心理移位”,從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目光來考察一個理想教師的標準,從而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爲,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

什麼是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形象?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心理學工作者進行過許多有價值的調查研究,結果雖然各有特點,但也有一定的一致性。

威迪對33000名學生的書信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應具備的特點是:(1)合作及民主的態度;(2)仁慈、體諒;(3)有忍耐心;(4)興趣廣泛;(5)和藹可親;(6)公正無私;(7)有幽默感;(8)言行穩定一致;(9)有興趣研究學生問題;(10)處事有伸縮性;(11)瞭解學生、給予鼓勵;(12)精通教學技術。

張旭東(1994)對627名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喜歡的教師形象是:(1)認真負責,與學生和睦相處,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沒架子;(2)講課生動,能夠引起學生興趣,有較淵博的知識,講課能旁徵博引,使學生受到啓發、指導、不拖堂;(3)關心和愛護學生,和藹可親,年輕的應該讓學生感到像大哥哥、大姐姐,年長的則應該像慈父母般;(4)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疾苦,能時常瞭解同學們對他的意見,在學生心理遇到沉重打擊時,親如父母,及時關懷;(5)思想開放,不古板,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與學生打成一片,有風度、有吸引人的氣質;(6)能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定期給學習差的學生輔導;(7)能夠理解學生們的某些做法,在大型活動或班級重大問題上處理妥當;(8)工作態度認真,對自己出現的錯誤敢於承認,不找任何藉口,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言行一致;(9)認真批改作業,作業留得要適量,不要不留,也不要留得太多;(10)照顧全體同學的利益,不要單單使一些學習好的同學聽懂,下課時對同學的提問要耐心回答。

學生不喜歡的教師形象是:(1)對學生板着面孔,不愛和學生接觸,瞧不起學習不好的學生,偏向好學生;(2)上課照本宣科,講課枯燥乏味、噦嗦、聲音小;(3)經常考試,作業繁多,改作業不認真;(4)譏笑學生在學習上的錯誤,當着同學們的面嘲諷學生,同學回答不上問題,老師當面使其難堪;(5)與學生鬥氣、使性子,對同學的批評意見打擊報復,對有缺陷的同學諷刺、挖苦、鄙視;(6)態度粗暴,體罰、打罵學生,或把學生趕出教室,維持不好秩序;(7)沒風度,自我陶醉,嘮嘮叨叨,辦事武斷,大喊大叫,對學生一有不滿之處就停止講課,回頭就走;(8)總佔用課餘時間補課,課上總強調課堂紀律;(9)不愛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對學生的課外活動不關心、不組織;(10)管理學生的能力不強,偏聽偏信,不能妥善處理班級的重大問題。

上述的一系列調查結果爲我們提供了學生心目中理想教師的形象。發現小學生喜歡的教師特點是:教學方法好,熱心,開朗活潑,公正寬容,能與學生共同活動。中學生喜歡的教師特點是:知識淵博,講課生動易懂,平易近人,開朗公正,理解和尊重學生等。作爲現代的人民教師應該證實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把握社會和學生的期望,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做一個讓人民放心的靈魂工程師。

三、教師的威信

(一)教師威信的概念與結構

教師的威信是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形成的一種積極肯定的關係。教師如果熱愛學生,尊重和嚴格要求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循循善誘、富有啓發性的教育方法,廣泛的興趣愛好,高超的教育藝術,便會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典範和榜樣,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信任和敬重感,從而成爲一名有威信的教師。

威信是“威”與“信”的結合,威的含義是尊嚴,信指信服。所謂教師的威信就是指教師具有的那種使學生感到尊嚴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於“威嚴”,威信能夠使學生信服,樂於親近教師,而威嚴則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懼怕心理並敬而遠之。有威信的教師會自然地影響學生。

教師的威信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體,包括權力威信和信服威信。前者產生強制性影響力,後者則產生自然性影響力。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形成了教育影響力。

從教師威信的兩大構成因素的影響作用來看,如果強制性影響力小於自然性影響力時,學生就喜歡教師、願意接近教師。由此看來,教師應當重視自身品德因素、才能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培養和完善,建立起信服威信。

教師威信一旦形成,就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爲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一影響作用是多方面的:在認識上,學生確信教師的指導和影響的正確性,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教導和要求,較容易轉化爲自己的需要,從而引發起積極的自覺行動;在感情上,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影響,教師的精神感召能召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教師的表揚能引起學生愉快自豪的情緒,批評能喚起學生悔悟、自責和內疚的心情;在行爲上,威信高的教師會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理想的形象,被學生視爲楷模,他們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處處以教師爲榜樣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由於威信在教育中的顯著作用,因此所有教師都希望自己在學生心目中享有高度的威信,這是教師追求的目標。有的教師在某一方面有威信,學生願意聽他的課,並確信他講授知識的正確性,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有威信;有的教師在大部分學生中有威信,但在少數學生中威信不高;有的在少數學生面前有威信,而在多數學生面前卻沒有威信。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作爲一名教師,都應該在所有方面建立起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如果沒有做到,應該認真分析、尋找原因,儘可能改正自身的缺點,成爲讓學生推崇和愛戴的教師。

(二)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因素

教師威信的形成,是各種主客觀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觀條件是指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這是威信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客觀條件是指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師的社會地位、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領導者對教師的態度以及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態度。但對教師威信形成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其自身的主觀條件,即教師本身的素質,這是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其內容包括:一是崇高的思想品質。在思想品質上有缺陷的教師不可能在學生中有威信。有威信教師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政治信念堅定,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對學生有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爲學生的成長嘔心瀝血,對教育有高度的責任感、自豪感,工作兢兢業業,誠實開朗,公正熱情,言行一致,大公無私等。一是優良的心理品質。有威信教師都具有優良的心理品質,他們對學生有着深深的愛,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工作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有毅力,有韌性;能真誠地與學生相處,能忍受學生的缺點錯誤並予以正確地矯正;勇於自責,富有自我批評精神等。三是較強的業務能力。教學經驗豐富,知識淵博,善於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口齒清楚,表達能力強,講課富有啓發性,教學效果好,能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慾,這樣的教師才能贏得很高的威信。四是得體的儀表。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的穿着、舉止和情態,他反映的是教師的精神面貌。穿着樸素,舉上從容,儀表端莊,不僅給學生一種可親可近的印象,而且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舉止表現。五是良好的“第一印象”。學生往往對初次接觸的教師特別敏感,充滿着新奇和期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如果師生初次見面,教師就表現出較高的教學藝術和組織教育、教學的能力,並使學生感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就會很快獲得學生的敬重。因此。應當力求留給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教師頭幾次課準備充分,態度沉着自然而親切,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精心設計等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定勢”,這是建立教師威信的重要環節。

教師威信的形成,雖然主要取決於教師本身的主觀條件,但對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來說,所起作用也不是等同的。一般來說,年齡較小的學生,他們對教師的思想品質、知識水平、教學質量、能力等方面還不會分析和評價,因此,教師的威信主要受外部形象和教師對學生感情因素的影響,如活潑開朗的性格,講課時的形象、趣味性,對學生關心、愛護等是獲得學生愛戴、建立威信的基礎;學齡中晚期的學生,已經能對教師的態度與思想品質、業務水平、教育能力等進行評價,因此,教師的威信則更多決定於教師的品質修養、個性及學識等方面的因素。

教師的威信一旦形成之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能繼續保持、不斷髮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漸下降,甚至喪失。這關鍵取決於教師個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質和業務水平等方面是否處於積極的發展狀態。爲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嚴格要求自己,從而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斷提高。

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5章 智力差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8章 學習概述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8章 學習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
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5章 智力差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8章 學習概述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8章 學習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8章 學習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