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

學生的學習不僅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在於使學生能夠在新問題或新情境中應用知識,產生預期的變化,達到觸類旁通。爲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利用學習遷移的規律,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等的正向遷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與質量。

一、學習遷移的概述

學習遷移是在某一種學科或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對在另一學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的獲得的影響。簡單地說,學習遷移就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在多數情況下,人們認爲學習遷移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動作技能、情感和態度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實際上,學習遷移不僅表現爲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而且也表現爲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二、學習遷移的類型

學習遷移現象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遷移進行分類,強調了遷移的不同方面。

(一)正遷移和負遷移

從遷移的性質來分,可以分成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在學習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得到利用,從而產生觸類旁通,就是正遷移現象。負遷移也叫“抑制性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負遷移表現在學生新舊概念互相混淆,因而產生干擾現象。

(二)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從遷移的方向來分,遷移可分爲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發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發生的影響。

無論是順向遷移還是逆向遷移,都有正、負之分;同樣,無論是正遷移還是負遷移,也都有順向和逆向之分。

(三)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

根據遷移發生的方式來分,可以分爲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並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之中。非特殊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即將原理原則和態度具體化,運用到具體的事例中去。

(四)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

加涅根據遷移的層次,把遷移分爲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橫向遷移也叫做水平遷移,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後繼學習內容在難度、複雜程度和概括層次上屬於同一水平,這樣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是橫向遷移。縱向遷移也叫垂直遷移,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後繼學習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有的學習內容抽象性和概括水平高,而有的學習內容抽象性和概括水平低,這樣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影響是縱向遷移。

(五)自遷移、近遷移與遠遷移

根據遷移的範圍不同來分,可劃分爲自遷移、近遷移與遠遷移。如果個體所學習的經驗影響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務操作,則屬於自遷移。自遷移經常表現爲原有經驗在相同情境中的重複。近遷移即把所學的經驗遷移到與原初的學習情境比較相近的情境中,例如同一學科內的學習遷移,學校學習中的遷移等。如果個體能將所學的經驗遷移到與原初學習情境極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時,即產生了遠遷移,如將學校學習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的生活中去,遷移到實際的生產勞動中去等。簡單地說,如果個體經驗能遷移到結構特徵與表面特徵都基本相同的情境中,則屬於自遷移。如果能遷移到結構特徵與表面特徵都相似的其他情境中,則屬於近遷移。如果能遷移到表面特徵不相似,但結構特徵相似的其他情境中,則屬於遠遷移。

遷移的類型不同,實現遷移的過程與條件就有所不同。因此,對遷移類型的劃分,有助於深入地理解遷移的實質,有助於探明促進遷移發生的途徑。

三、學習遷移的測量

在學習活動中,要知道遷移是否產生,遷移的效果的大小,必須通過一定的測最才能確定。心理學家通常通過下列遷移實驗設計來測量遷移效果(如表4—1所示):

表4—1

學習遷移的實驗設計

┏━━━━━━┳━━━━┳━━━━━━┳━━━━━━━━━━━━━━┓

┃順向(遷移)┃實驗組┃材料A的學習┃材料B的學習┃

┃┣━━━━╋━━━━━━╋━━━━━━━━━━━━━━┫

┃設計┃監控組┃無┃材料B的學習┃

┣━━━━━━╋━━━━╋━━━━━━╋━━━━━━┳━━━━━━━┫

┃逆向(遷移)┃實驗組┃材料B的學習┃材料A的學習┃材料B的再學習┃

┃┣━━━━╋━━━━━━╋━━━━━━╋━━━━━━━┫

┃設計┃控制組┃材料B的學習┃休息┃材料B的再學習┃

┗━━━━━━┻━━━━┻━━━━━━┻━━━━━━┻━━━━━━━┛

在進行學習遷移測量實驗時,通常將被試者按照等組化的要求分爲實驗組和控制組。在順向遷移設計中,當實驗組學習材料A時,控制組則從事其他無關活動。然後再讓兩組被試者同時學習材料B,接着測驗兩組學習B的成績。如果兩組成績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可歸因於先學習的材料A對後期學習材料B的影響。兩組成績差異越大,遷移也就越大。如果實驗組的成績高於控制組,表明A的學習有了正遷移的效果。反之。表明產生了負遷移的效果。如果兩組成績沒有差別,表明沒有發生學習遷移。

在逆向遷移設計中,先讓全體被試者學習材料B,然後根據學習結果,組成等質的實驗組和控制組。對於實驗組,讓被試者學習材料A時,控制組不學習任何材料,讓其休息。最後兩組被試者一同再學習材料B,比較兩組成績。若兩組成績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可歸因於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同樣兩組成績差異越大,遷移也就越大。如果實驗組的成績高於控制組,表明A的學習有了正遷移的效果。反之,表明產生了負遷移的效果。如果兩組成績沒有差別,表明沒有發生學習遷移。

對於從材料A學習到材料B學習所產生的遷移效果,有許多計算方法。但默多克曾提出一個計算學習遷移效果的公式,具有代表性。

實驗組成績-控制組成績

遷移率(%)=————————————

實驗組成績+控制組成績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9章 教學設計(3)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8章 學習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9章 教學設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