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

教師的職業特點、社會角色和人際關係,決定了教師應具備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是培養學生成才的可靠保證。教師的心理素質有顯性的和隱性的兩種作用。顯性作用是指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具有直接的影響和作用。隱性作用是指教師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影響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一、教師的心理素質

(一)教師的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及能根據新的意外的情況快速地作出反應,果斷地採取恰當教育措施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素質。它是觀察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斷性的獨特結合。教師的教育機智並非天生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方面,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自我意識的學生,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另一方面,教育情境又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教育機智,對新的、甚至意外情況能迅速作出反應,果斷採取措施,予以妥善處理。如果教師缺乏這種心理素質就無法勝任教育工作,至少是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正如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

教師的教育機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教師能根據學生的要求和願望,循循善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教師還應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向正確的道路,引向學習活動或對集體有益的活動中去。

2.靈活果斷,隨機應變

教師能根據錯綜複雜的教育情境,靈活果斷地處理突發事件,及時地調節和消除矛盾行爲,從而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

3.方式多樣,對症下藥

教師能正確分析學生中發生的問題的起因,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4.實事求是,掌握分寸

教師能講究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實事求是,說話有度、分析中肯、判斷得當、結論合理、要求恰當、方式適宜,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般地說,教育機智是與教師的教育能力密切聯繫的,同時還與教師積累的教育技巧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是教師所獨有的心理素質。

(二)教師的人格特點

總的來說,教師的人格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的動機

獻身於培養人的教育工作,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乃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最高尚的動機。教師所付出的勞動是大量的,工作條件是艱苦的。正是在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的推動下,教師纔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認真負責地做好各項教育工作。

2.濃厚的興趣

對教育工作的濃厚興趣是教師創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首先,教師的興趣要廣泛。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正如赫爾巴特所說的:“人類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師所關心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新事物的不斷出現使學生的興趣範圍也越來越廣,孤陋寡聞、見少識淺的教師很難勝任培養學生成才的重任。其次,教師要有中心興趣。教師的中心興趣是指對學生身心發展和對所授學科的研究興趣。這種興趣不僅促使教師接近和了解學生,也促使他們積極地鑽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將中心興趣與多方面興趣結合起來是教師創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條件。

3.熱烈的情感

教師的情感不僅能推動教師積極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學生,影響教育過程。因此,熱烈的情感是教師的人格特點之一。教師的熱烈情感主要表現在:(1)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一個對教育事業充滿深厚的愛的教師,就會樂於獻身教育事業,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師的這種情感,是與教育年輕一代的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豪感等聯繫在一起的。(2)對學生的熱愛。一個對學生充滿誠摯的愛的教師,就會隨時隨地關心學生的成長。當然,不能把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僅僅看作是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熱愛應包括教師要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學生,想方設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成長;要嚴格要求學生。(3)對所教學科的熱愛。一個對所教學科充滿愛的教師,就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就會富有情感地去講授每一堂課,從而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更深刻地感受與理解教材。(4)高尚的情操。一個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強烈的理智感和高尚的審美感的教師,就會在任何場合下誘導出學生相應的情感。這對於學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4.堅強的意志

教師堅強的意志品質是順利而有效地進行教育工作的保證,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這種意志品質主要有下面幾種表現:(1)目的明確。具有明確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的堅定意向,是教師動員自己的全部力量以克服重重困難的內部條件。它能使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矢志不移地堅守教育崗位。(2)堅韌不拔。教師具有這一意志品質,就能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在教育實踐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困難,並以自身的行爲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大無畏精神。(3)沉着自制。慎重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善於支配和控制自我,是教師有效地影響學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因自己內心的煩惱或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而感到不順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沉着自制,堅持以理智的態度對待學生。(4)堅決果斷。遇事頭腦冷靜並迅速合理地作出處理,是影響教師工作成效的又一重要的意志品質。教師既要能在出現問題時及時地作出反應,果斷地作出處理,又能當發現自己的決定有錯誤時及時地改變或停止執行這一決定。

5.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乃是教師最重要的人格特點,它能影響其他因素。教師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1)公正無私。教師必須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不可偏愛,尤其對那些學習有困難、品德行爲較差的學生更應如此。教師應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培養每一個學生成才,不讓一個人掉隊或遭受失敗。(2)謙虛誠實。教師一方面要正確地分析自己,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對自己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勇於改正;另一方面,教師又應虛心地向別人求教,甚至“不恥下問”向學生學習。(3)活潑開朗。教師應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去從事教育。教師活潑開朗的性格會感染學生,收到潛移默化之效。(4)獨立的性格。不偏聽偏信、不人云亦云,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即使在困難甚至緊急的情況下也能如此。這是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必須具備的品質。

總之,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學生成才的可靠保證,它是在教師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培養和形成的。

二、教師的心理健康及標準

教師也是社會的人,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也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遇到挫折的時候。許多教師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夠有效地進行心理調適,從而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但也有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或者未能採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衝突。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而教師因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作爲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言行舉止的榜樣。因此,如果教師心理健康有問題,那麼他們的勞動對象——學生就是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受害者。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注重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個人的心理怎樣纔算健康,以什麼作爲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爲心理健康與否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判斷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是相當困難的,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另外,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反映出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更加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特點。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шшш ★тTk Λn ★¢ O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都是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基本條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體一樣,會直接影響人的各種活動的正常進行。對於那些以物爲工作對象的人而言,他們的心理不健康,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而對於以人爲工作對象的教師來說,他們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年輕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長。

教師既是學生行爲的榜樣,又是學生心中的楷模,也可以說,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進行的。教師一旦出現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作爲被教育者的學生,就不可避免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因爲教師如果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就會直接影響到正常教學工作,使教學工作不能順利地進行;其次會問接地影響到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知識的水平,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2.教師的心理健康會間接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並非是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灌輸者。這一職責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如何發展各種認知能力,從而保證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不斷自覺開發自己的認知潛力,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中、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如果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工作,直接影響到教師作爲學生學習指導者的角色職責,從而間接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3.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人格和心理髮展的需要

學生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總是要承受來自環境和成長帶來的壓力與矛盾。這些困惑、不解、矛盾、壓力,難免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衝突,有時甚至會因無法排解一些積鬱在心的困惑而加劇心理衝突,出現某些心理障礙。這時,教師應隨時隨地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消除疑惑,最終達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標。從這一層面上也可以看出,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勒溫曾做過一個試驗,他把學生分成幾個班級,各班級學生所做的作業相同,但各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卻不一致。有的表現出一種獨裁的態度,有的對學生特別友愛。實驗表明,前者都變得精神沮喪,同學互相傾軋,不能合作,並把對教師的怨恨,報復在無辜的同學身上;後者則彼此和諧相處,在公平、和藹、正直、互助、合作等社會性品質方面,也獲得充分的發展。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所謂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師在內外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狀態。對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存在各種不同的認識。綜合各種觀點。可以這樣來認識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一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職業角色。即正確地瞭解自己並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職業,這是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之一。只有對自己的職業角色形成正確的認知,並接納它,喜歡它,教師才能真正地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行爲的示範者、心理的輔導者、活動的組織者,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二是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這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內心活動背景。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否穩定,是否積極、樂觀,將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和行爲方式,從而影響所從事的教育數學工作。另一方面,教師遇到困難時應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保持鎮靜,能忍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三是獨創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獨立進行一定的創造性活動。例如:在組織學生的課外活動時,提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活動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經驗創造出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並教給學生。四是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家長等的相互關係。一個心理髮展健康的教師,必須能融洽地協調好這四種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教師順利工作的前提條件,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條件。五是積極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總的來說,教師的教育環境是不斷改動和變化的,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能不斷適應這種發展與改變,能接受教育事業中出現的新事物,能夠積極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學環境,不爲環境所左右。

三、教師的心理健康與維護

(一)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8章 學習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
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8章 學習概述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