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

一、教師的一般能力

教師勞動的特殊性,對教師自身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師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現在認識、情感、意志和個性特點上。

(一)教師的認識能力

教師的認識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基礎。

1.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感知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則是教師瞭解學生藉以獲得教育依據的重要能力。烏申斯基曾說過: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也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要了解人就得善於觀察,就得具有良好的觀察力。可見觀察力對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具有敏銳觀察力的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往往能隨時地觀察學生的心理表現,及時發現學生細微的內心變化和行爲動態,並由此瞭解他們知識、智力和個性發展等情況,瞭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和接受的程度。也可以從學生的某些細微的變化和比較隱蔽、易忽視的細節之中,發現學生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徵兆,從而及時發現問題,防止錯誤行爲產生,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發展的軌道上來,同時,敏銳的自我觀察能力還有助於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爲,以便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用自己的心理品質和模範行動去影響、感化和教育學生。

2.善於分配注意的能力

教師上課要面對幾十名學生,一邊講課,一邊板書,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動態,思考教材內容及表達方式,處理偶發事件,排除各種干擾,注意教學時間和進程,維持課堂紀律等,要做到眼觀耳聽、嘴說手動、大腦正常思考,不至於顧此失彼,影響課堂的正常秩序,這些都依賴於教師具有的較強的注意分配能力。一般來說,具有較強注意分配能力的教師,往往能夠在課堂上將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融爲一體,同時利用言語、板書、教具等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能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善於使所有學生都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狀態;把每個學生都納入自己的注意範圍內,並隨時發現他們在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加以引導;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速度。

3.良好的記憶力

良好的記憶力是教師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品質,因爲在教育和教學中有許多東西需要教師記住。如教材內容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的姓名、愛好、特徵,學生的品行表現、知識、技能及智能水平,班集體中發生的某些重要事件等,都需要教師能清晰、準確地再現出來,從而在心理上征服學生,融洽師生關係,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4.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工作,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教學雖然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科書,但如何將統一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並有效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並沒有統一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創造性理解和處理教材,重新篩選、加工、創造出適合學生需要的教案,並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施教,創造性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其次表現在教育對象上,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他們在興趣、愛好、氣質、性格以及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即便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和不同情況下,也不會停留在同一水平、統一身心狀態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因人、因事、因地而異,深入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採取多種靈活的方法,創造性地因材施教。最後表現在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教學經驗上,要有分析有批判地接受,既不盲從,生搬硬套,也不一意孤行,而是善於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出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學經驗。

5.豐富的想象力

教師的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離不開想象辦的積極參與。具有豐富想象力的教師,往往能夠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把學生引入到應有的境界中去,創造性地理解和認識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想象力的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智力水平和其實際狀況,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掌握知識的可能性,並安排相應的教育措施,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豐富的想象力是教師完成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

(二)教師的情感能力

教師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師對教育工作和教育對象所持的態度的體驗。良好的教師情感品質更多地表現爲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熱愛。這是教師情感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重要前提之一,更是推動教師工作的強大動力。

1.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的主要表現是對教育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榮譽感和事業心。一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教師,能夠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義和自己肩負的責任,樂於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培養下一代這崇高的工作。因此,他會表現出飽滿的熱忱,踏踏實實地工作,隨時隨地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努力鑽研教學內容,精益求精地研究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教育工作懷有濃厚的興趣和可貴的獻身精神。

2.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性,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表現。教師不愛學生就沒有辦法教育學生,不喜歡學生就等於不喜歡未來。對學生的愛,首先表現在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熱愛學生的教師,會承認學生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不強制學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辱罵訓斥、諷刺體罰學生;他們善於體察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理解學生的歡樂和憂愁,能客觀地對待學生;他們還會給學生以積極的期待,滿腔熱情地希望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其次表現在教師會毫無保留地向學生獻出自己的精力、才幹和知識。他們對學生的愛不帶個人的私情,施於所有學生,甚至高於“母愛”。

(三)教師的意志力

堅強的意志是教師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運用自己的意志品質,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才能順利地進行教育工作,並且成爲學生培養意志的榜樣。教師良好的意志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的目的性與堅定性

培養人是一項長期、複雜、艱苦的工作,教師會在工作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完成任務的明確目的性和爲完成任務而頑強鬥爭的決心和實際行動。如果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目的能夠有正確、深刻的認識,明確自己工作的社會意義,就會調動其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難,不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總能對工作充滿信心,最終取得勝利。

2.處理問題的果斷性

果斷性就是教師是否善於及時作出決斷的能力。教師在工作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急需加以解決的問題,需要當機立斷並迅速合理地作出及執行的決定。教師處理問題的果斷性,並不在於外表是否嚴厲,而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上是堅定的、果斷的,還是猶豫不決的。一般來說,教師在對學生關懷和說理的基礎上,越能以和善、寧靜的態度來表現這種堅定果斷的意志品質,越能使學生深受感染,接受教師的教育要求。

3.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教師自己能夠掌握或支配行動的能力,它主要表現在教師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行動,是否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否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因而可能會感到苦惱甚至產生急躁情緒。這時。有經驗的教師就會藉助自制力來控制自己的言行,既保持和藹、嚴肅的態度,又以中肯的語言提出要求,學生就會爲教師的平靜態度所感染,爲教師的耐心教育所激勵,從而心悅誠服地予以接受。教師的自制性是一種內在力量的表現,是有效影響學生的重要心理品質。

(四)教師的個性品質

教師的個性包括動機、需要、興趣、性格、氣質等。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根本職責,如果說教師良好的認知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那麼教師的個性品質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教師是學生行爲的示範者、學習的榜樣,學生對任何客觀事物的印象,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都間接地來自於教師。所以教師必須注意自身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教師不僅應具有高尚的職業追求,把教育事業視爲是人類最光輝的事業,而且應有廣泛的興趣,因爲教師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自己首先要做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在教育工作中,不論遇到什麼事,教師都應做到心平氣和、沉穩從容、不焦不躁;對學生要熱情、寬容,同時還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

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
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8章 學習概述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