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人們的社會分工也日益完善和精細。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教師作爲一種專門的職業,必須經過專業的培養和訓練。作爲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各自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外,在其知識結構中還必須具備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形成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技能。教育心理學是教育活動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探討教育過程中學與教的心理規律的科學。迄今爲止,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科學,僅有一百年的歷史,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然而,在教育心理學百年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圍繞着學習與教學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揭示了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基本規律,這些理論和規律在教育實踐中已經顯示出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無論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還是普通的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都是十分必要的。瞭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而且必將使教育、教學活動成爲科學與藝術的一種結合,達到日益完善的境界。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學習,將使你概要地瞭解教育心理學是怎樣的一門學問,以及這門學問的形成和發展,初步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知識。

一、教育心理學的對象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麼,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呢?有人會認爲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加以應用的科學。這種觀點是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忽視了教育心理學本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事實上,教育心理學並不是將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過來簡單地在教育領域中加以應用的學科。學習過普通心理學的人會知道,普通心理學研究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人的需要、興趣、動機等個性傾向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徵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某種意義上說,普通心理學的知識在教育領域中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這與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教育心理學並不是一回事。

儘管教育心理學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表述並不完全一致,但是,絕大多數教育心理學家會同意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

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然而,一個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因此,通常所說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規律,主要是指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傳統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習心理爲中心展開的,着重探討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規律和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學習心理規律包括諸如學習理論、學生知識獲得過程中的心理規律、技能形成的心理規律、道德品質形成過程的心理規律等等。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是揭示學習規律並運用規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習理論是學習心理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對學習問題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理論,揭示了學習的實質、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條件等學習心理的規律。比如,行爲派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學習理論,揭示了操作學習的強化規律。根據強化規律,斯金納又提出了一種既適合學習者個別差異,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程序教學。程序教學的思想在當今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顯示出其優越性。強化規律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生的行爲塑造、行爲矯正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行爲派的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中佔統治地位的理論觀點,在此之後,行爲派學習理論的優勢地位已逐漸被認知派的學習理論所取代,然而,直至今天,行爲派學習理論所揭示的學習的強化規律及其應用仍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20世紀60年代以來,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奧蘇伯爾的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是最具代表性的認知學習理論,這些理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學習的認知過程的心理機制和規律。作爲教育工作者,掌握這些理論和規律,對於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教學、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實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的學習既受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學習者自身內部心理因素的制約,還受到諸如家庭、學校、教材、教師的教學等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是這些因素對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機制和規律。比如,學生的智力水平是影響其學習的重要因素,它構成學生學習的一般能力並決定一個學生能否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即便是一個具有正常智力的學生,如果不努力學習,缺乏適當的學習動機,仍然不會取得好的學業成績,這是因爲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育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動機理論,揭示了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各種不同的因素及其動機作用的特點和規律,這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等實際問題提供了各種有效的途徑和具體措施。再比如,一個具有正常智力,學習也很努力的學生,如果不會學習,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可能還是難以取得理想的學業成績,這便涉及學習策略的問題。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對學生學習的一般策略、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學習的特殊策略、在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的策略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學習策略影響學生學習的機制和規律,這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開展學習策略的教學與訓練,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如何獲得知識提供了理論依據。最近二三十年,教育心理學家對教學心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研究也日益深入,揭示了教師教學過程中決定教學目標、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實施教學、教學效果的測量與評價等各個階段的一般特點和規律,這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學習準備水平,學會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實施有效的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的方法、途徑。

可見,從學生和教師兩個不同的側面來看,學與教是不盡相同的,然而,學與教又總是密不可分的,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學是教的前提,教師的教又完全是爲了學生的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是圍繞着學與教這樣一個主線展開的,其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揭示學與教的心理規律。所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景中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科學。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對於“性質”一詞可有兩種理解:一是科學性質,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屬於自然科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屬於社會科學。就心理學而言,有人把它當作自然科學,因爲心理現象是人腦的機能,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人腦這樣一個自然的生理基礎,因此,心理學有時被看作是生物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生命科學;也有人把它當作社會科學,因爲心理學是把人作爲研究對象的,而人的一基本屬性是社會性,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目前,多數人傾向於認爲心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作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教育領域中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教育心現學被看作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心理學更偏重於社會科學的性質。

另一種理解是指學科性質,即一門學科是基礎理論學科,或是應用學科。如物理學、生理學屬於基礎理論學科,而工程學、治療學則屬於應用學科。就教育心理學而言,它首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要緊密聯繫教育、教學實踐,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也有人因此認爲它是一門應用學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在服務於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煉出學習、教學的各種理論,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它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教育心理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有關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學學科和教材建設的有關經驗,我們將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爲以下六個方面: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概述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學研究什麼、怎樣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科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研究內容以及與鄰近學科的關係的闡述,概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研究什麼;在概述早期的教育心理學思想的基礎上,分析教育心理學的誕生以及誕生以後逐步發展的簡要歷程。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心理髮展的理論與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心理髮展理論包括個體心理髮展的實質、心理髮展與教育的關係、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各種理論以及心理髮展的個體差異等問題。學習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的中心研究領域。學習理論涉及學習的實質、學習的過程和規律、制約學習的條件等方面的基本觀點。由於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學習問題的研究和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的觀點並不相同,所以在學習理論上充滿了爭論,並形成了行爲派學習理論、認知派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幾個主要的學習理論派別。

(三)學習心理

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得最多、研究成果最豐富的領域。具體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品德的學習、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培養、學習的遷移、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

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心理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現代認知心理學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對於什麼是知識、知識的類型、知識的表徵、不同類型的知識的學習過程以及制約學習的條件等都做了具體的闡述。

技能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技能的形成是學習心理中傳統的研究領域。由於技能主要分爲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部分,因此,技能的形成研究包括理解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概念、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理論以及這兩種技能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還要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研究包括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品德的形成過程分析、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關於品德形成的各種理論、品德的發展與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等。

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問題解決和創造力亦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之一。該部分內容涉及問題的心理學描述與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創造力的概念及創造力的培養途徑和方法等。

學習遷移是學習心理中的重要內容。該領域的研究包括學習遷移的概念和類型、學習遷移的測量、有關學習遷移的各種傳統的和現代的理論、學習遷移的影響因素和教學原則等。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習動機的研究一直是學習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該領域的研究包括學習動機的概念和類型、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學習動機的各種理論、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與具體方法等。

(四)教學心理

教學心理是教育心理學中新近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領域,並逐漸成爲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該領域的研究圍繞教學的一般過程與教學設計中的心理學問題展開,包括教學目標的陳述和設計方法、學習準備及其主要內容、學習的最佳時期、最近發展區與教學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課堂教學的一般方法和可供選擇的教學策略等。

(五)教師心理

教師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一,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教師的主要角色、教師威信的概念與作用、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因素與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教師的教育能力、教師的個性品質、教師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等。

(六)學校管理心理

學校管理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該部分內容包括學校管理心理概述、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維持課堂學習紀律的基本策略等。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8章 學習概述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