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

美國斯坦佛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77.6%的教師是心理健康者,對教育工作能達到良好的適應,有22.4%的教師心理不健康。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的調查發現,大約有15%一20%的教師心理不健康,並直接危及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1976年美國《教師》雜誌也調查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在教師所答的9000多份調查問卷中,84%的教師認爲教學工作可能會危及健康,75%的教師因壓力或疾病等原因影響過正常的教學工作。美國有關教師不良適應的統計資料表明,35000名紐約教師中,4%患有精神障礙,13%需要治療;5150名抽查教師中,37.5%苦於持續性的煩惱;600名抽查教師中,17.5%患過度神經質或神經病,10.5%患神經障礙症。而根據美國教育協會的估計,大約有30%的美國教師想改行,同時有40%的教師表示會提前退休。可見美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嚴重了。

王玲、唐紅波等於1993年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分別對廣州某中學教師和澳門地區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函授班的在職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和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廣州組的教師有明顯心理症狀的爲零,有輕度症狀的爲13.6%,無明顯症狀的爲86.4%;澳門組的教師有明顯症狀的爲零,有輕度症狀的爲24.8%,無症狀的爲75.2%;同時還發現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與地區、學歷、所在班級和學校、生活事件及迴避應付方式有關。後來調查者又把這兩組教師的SCL—90各因子分與全國常模分別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廣、澳兩地教師的心身健康狀況比國內普通人要差一些。主要表現在軀體化、強迫、恐怖、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性、偏執和精神病性等方面。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教師的心理並未因其職業的神聖性、特殊性,而比其他行業的人更健康,相反,其心理健康問題反而日益增多,越來越複雜。同時,因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更值得引起社會的注意。

影響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直接原因是過重的內外壓力,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教師正經歷着來自社會各界的超負荷的壓力,包括人際的壓力、職業角色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等等。壓力使教師本來就存在的不良適應更加嚴重,而社會對教師的關注程度尚未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責任重,工作競爭強,社會期望值高,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這些因素的結合,使教師的心理壓力越積越重,最終導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複雜化。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者通力配合。在社會體制上,需要通過制定各種政策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對教師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在學校層面上,學校應友好、合作地對待教師,並且瞭解教師各自的能力和工作情況,公平對待每一個教師;應及時、適當地給教師的工作以鼓勵和肯定,不斷提高教師的角色認知水平;應關心和正確對待教師的心理衝突、心理矛盾,幫助其分析衝突原因,消除心理陰影;增加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機會,使教師得到更多直接來自教學過程的內在獎勵;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學校的組織管理要使教師有獲得社會支持的心理感受。

社會和學校是引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外部因素,而教師的個人因素則是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內部因素。要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還應從教師的個人因素人手,通過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來促進或維護心理健康水平。可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一個心理健康教師應具有的特點。只有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並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優點,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相應的尊重。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自己的能力、行爲和性格等特點,能進行正確地自我評價,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不受他人評價的左右而承認並加以接納;二是對自己職業角色的認同,做到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師對自己職業角色的肯定,可以化消極的工作態度爲積極的工作態度,不畏外來的衝擊和挑戰,而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也能帶着強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

2.努力工作,學會休閒

教師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每天除了備課、上課、輔導和批改作業等教學工作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可以說教師的大部分是圍繞學生度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有彈性地安排自己工作之餘的時間,留給自己一點時間來培養各種興趣和愛好,使業餘生活儘量豐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這樣充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提高教學工作中的創造性,又可調節情緒,訓練體能,滋潤心靈,增進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教師與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一樣,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之中。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教師順利工作的基礎,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緊張不友好的人際關係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心理壓力,會引起教師不愉陝的情緒體驗,導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壓抑,教師只有放棄權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諧地對待學生,接納學生,同時不把自己的標準加諸於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學生的個性,這樣才能獲得自己所需的人際互助,才能與他人攜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4.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

樂觀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一劑良藥。積極穩定的情緒、樂觀的人生態度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教師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產生各種心理矛盾;有時還不免會陷入煩惱和憂愁的包圍中。如果心理得不到及時的調節、疏通,就可能引起強烈的心理衝突,並在一定條件下引發某些心理疾病。此時只有以樂觀的心態來笑對困難,纔能有機會重新恢復心理平衡,才能以健康的心態直麪人生。

5.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師良好的意志品質,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工作實踐中克服困難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養自身優良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意志品質能促使教師在各種困難和挫折面前保持樂觀而平靜的心態,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冷靜地解決一切不愉陝的問題。

6.保持健康的身體

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之中。職業特點要求教師必須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才能應付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保持身體健康必須注意:第一,積極防止大腦的過度疲勞。教師的勞動屬於較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大腦的工作能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替換,防止大腦的過度疲勞。第二,加強大腦的營養。營養是大腦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腦力勞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要注意大腦的營養供應。第三,加強身體鍛鍊。腦力勞動不同於體力勞動,教師要想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還需要堅持鍛鍊身體,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7.學會調控職業壓力

當教師承受職業壓力時,身心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職業壓力會影響教師的身心活動,身心活動也在影響或改變着職業壓力,對職業壓力起着調節作用。具體做法是:一是主動適應環境,勇於改變自我,採取積極的認知方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教師要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通過改變自我,形成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揚長避短。二是善於調節情緒,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格瑞斯(1998)提出,情緒調節分爲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原因調節就是對引起情緒的原因進行加工和調整。如有的教師的壓力是緣於不能有效處理與同事的關係,因此通過改善關係,從而避免產生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而反應調節是指個體對已經發生的情緒在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爲等方面進行調節。例如,不良情緒已經發生的時候,可以通過參加文體活動,聽音樂、散步,做肌肉放鬆訓練,找朋友傾訴等消除緊張、緩解焦慮,長期經常運用,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增進身心健康。

8.避免職業倦怠的消極影響

教師職業是最具壓力的職業之一,如果教師的職業壓力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直接導致產生職業倦怠。從20世紀80年代職業倦怠的研究開始延伸到教學領域起,直至90年代中期以來,倦怠已經成爲世界範圍內教育領域的突出問題,職業倦怠已對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學質量及教師隊伍的穩定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發展造成了直接的負面影響。衆多研究發現,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羣,體驗到職業倦怠的教師,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降低對課程準備的充分性,對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從而影響到教育效果的發揮。調查發現,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雖然沒有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但已經開始具有普遍性。在職業倦怠的三個因子中,情緒衰竭達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情緒衰竭的程度是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信號,它預示着職業倦怠問題的存在。如何幫助教師減少或消除職業倦怠的消極影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採取下列措施:一是認知結構重組。認知結構重組是用來幫助個體在面臨新狀況時審時度勢的。它包括診查結果與期望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找出行爲和反應的原因。如果在認識結構的深處盡是些對事務的曲解的想法,那就會導致對結果的消極的解釋。要是人決意產生消極的、不爲人接受的行爲,那麼這個人就會在觀察問題時,在作出情緒反應時鑽牛角尖。二是時間管理。沉重的工作負擔是教師職業所固有的。但教師卻可以從時間管理技能的指導中受益。每個人都擁有相同數量的時間。可是有很多人完成了數量可觀的工作卻沒有被壓力擊垮。他們的秘訣是有效利用時間。時間管現的步驟包括時間分析、目標的設定、按優先順序排列目標、授權和行動。三是身體健康。適當的飲食和休息對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忙碌的教師們常常不注意營養,而且他們感到沒有時間來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掌握有關營養和休息方面的內容,也許會對一些教師有所幫助。人們認識到鍛鍊身體對於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並且它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那些制定了時間表進行有規律鍛鍊的教師們,發現身體有了顯著的改善,緊繃的神經也鬆弛下來了,他們感到具有了更多的能量。分心做些別的事也可以減壓。任何與學校無關的、讓人感到愉陝的活動都可以幫助教師與消極情緒作鬥爭。常見的活動有聽音樂、研究藝術、研究園藝、閱讀、做木工活、集郵、蒐集古董等。其突出特點是這些活動只與個人創造力的高低有關,不受其他限制。四是社交技能。在倦怠產生的過程中,個人問題是主要因素。很多教師是因學生的紀律問題和家長的問題導致了教師倦怠。然而其他的一些教師卻能很容易地和學生、家長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並贏得他們的支持。他們顯示出一種人格的魅力,他們能吸引學生並使學生與家長變得更親密。儘管這種差別經常被歸因於先天的個性特質,但是他們的成功更有可能是因爲具有了後天的社交技能。他們知道怎樣和學生、家長相處。一個最簡單的人際交往技能是傾聽。儘管一些教師始終在這樣教育學生,但是他們自己卻忘記要這樣做,停下你正在做的事,看着這個人,思考他所說的話,問一些問題以確保自己完全理解他的話。當教師與學生說話時,需要積極主動地傾聽,像對待成年人那樣給予同樣多的注意力。要保持和提升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傾聽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家長們有信息、想法和感受需要被分享。如果教師沒有給予他們傾聽,家長們就會覺得他們的信息和感受是沒有價值的。那些積極傾聽學生和家長的教師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產生壓力。五是班級管理。那些繼續使用懲戒手段解決問題的教師是倦怠的高危人羣。儘管許多教師具有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但仍有一些教師、還是在激勵學生方面遇到了困難。給那些被學生問題長期困擾的教師提供班級管理技能方面的幫助是必要的。六是精神恢復。要想使教師內心平靜、意志堅強,精神上的恢復是非常關鍵的。有方向感、意志堅強而且內心平靜的個體就有能力經受住日常生活的壓力。精神恢復包括以下形式:閱讀、聽音樂或享受大自然的美麗與平靜。典型的做法是:開始時講述相關內容啓發教師,給予他們靈感,接着給他們時間討論,最後給他們一段安靜的時間讓他們獨自反省。精神恢復是抵禦倦怠的最實質的、最重要的方式。

思考題

1.如何認識教師工作的特點?

2.教師應在學校中扮演哪些角色?怎樣才能扮演好這些角色?

3.如何看待教師所面臨的職業壓力?

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8章 學習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章 智力差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
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8章 學習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4章 智力差異(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