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的演進主要表現爲兩大對立的理論派別,一是行爲主義的學習理論,另一個是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兩者間相互對立,構成了學習理論產生與演進的發展脈絡。

在行爲主義學習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納、班杜拉等人的觀點。

一、桑代克的聯結論

聯結論的基本觀點可集中在對學習的實質、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規律的認識上。

(一)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桑代克明確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人的聯結系統。”所謂聯結,是指某種情境(即刺激)僅能喚起某種反應,而不能引起其他反應。以S和R作爲情境和反應的符號,用“→”作爲引起或導致的符號,聯結公式是:S→R。他認爲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直接的,並不需要中介作用。他把這種聯結看作是行爲的基本單元,並認爲人類所有的思想、行爲和活動,都能分解爲基本的單位即刺激和反應的聯結。反應的聯結有先天的和習得的兩種,前者主要是本能,後者主要是習慣。

(二)對學習過程的認識

學習的過程就是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過程,而聯結是通過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建立的。桑代克依據他對動物(貓)實驗的材料,認爲一定的聯結是通過嘗試錯誤而建立的。因此,他認爲學習的進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隨着錯誤反應的逐漸減少和正確反應的逐漸增加,而最終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結。後人也稱這種理論爲嘗試錯誤論,簡稱“試誤論”。

(三)對學習規律的認識

桑代克認爲學習有三條主律和五條副律。

學習的三條主律是:

(1)準備律

是指聯結的加強或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調節狀態。桑代克說:“當任何傳導單位準備傳導時,給予傳導就引起滿意。當任何傳導單位不準備傳導時,勉強要它傳導就引起煩惱。”

(2)練習律

是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會由於重複或練習而加強;反之,不重複不練習,聯結力量會減弱。桑代克又把練習律分爲兩個次律:一個叫應用律,即一個已形成的可改變的聯結,若加以應用,就會使這個聯結得到加強;另一個叫失用律,即一個已經形成的可變的聯結,如不加以應用,就會使這個聯結減弱。

(3)效果律

是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可因導致滿意的結果而加強,也可因導致煩惱的結果而減弱。在實驗中他進一步發現,賞和罰的效果並不相等,賞比罰更有效。所以後來他不再強調煩惱情況所導致的結果,而只承認懲罰的間接作用。

學習的五條副律是:

(1)多重反應原則

人和動物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同一情境先後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反應。當一種反應不能適應外在情境時,最終導致滿意。正因爲如此,學習纔有可能產生,也纔會取得一定成效。

(2)傾向和態度原則

學習者的態度、傾向影響着學習效果。積極的學習態度是使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條件。反之,消極的態度和傾向妨礙學習。

(3)選擇性原則

學習者對情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反應具有選擇性的傾向。這種反應的選擇性與學習的分辨能力有關。不善於辨別情境中的衆多因素的主次,就不能獲得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生對一個問題必須能辨別或選出主要和基本論點,略去不相干的枝節。

(4)同化或類化的原則

同化是指學習者對於各種類似的情境有發生同一反應的傾向,即學習者能從已有的經驗中抽出或辨別出它與新情境的相同因素,作出類似的反應。這是桑代克創立其相同元素遷移理論的依據。

(5)聯想交替原則

在替代性的學習情況下,如果甲、乙兩種情境或兩個刺激經常共同或先後出現,並且受到了學習者的注意,那麼,以後刺激甲出現,也可引起本來只能由刺激乙所激起的那一種反應。

二、斯金納的操作學習論

斯金納作爲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爲核心的學習理論。

(一)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斯金納認爲學習的實質就是“反應概率上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可用操作性條件反射來解釋。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屬於反應型條件反射的過程,沒有已知的刺激,是由有機體本身自發出現的反應,如老鼠壓槓桿的反應是由有機體發出的,槓桿對這種反應起誘導作用。

根據斯金納的看法,行爲可以分爲應答性與操作性兩種,前者是由刺激引起的,有機體被動地對環境作出反應,而後者是自發產生的,有機體是主動地作用於環境。行爲又是由反射所構成的,因而條件反射可分爲刺激型與反應型,前者爲巴甫洛夫的古典條件反射(刺激引起反應),後者爲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與之相應,學習可分爲反射學習和操作學習。

斯金納認爲,人類的大多數學習是操作學習,人不是被動等待刺激,而是積極主動地對環境進行探索,先有反應,然後才知道結果,再根據結果去調節行爲。因此,他側重於對操作學習進行研究。

(二)對學習過程的認識

操作學習論認爲,學習的過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過程,其中,強化是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重要手段。因爲在操作行爲受到強化之後,這一操作性的活動頻率就會增加,而在反應之後不給予強化,則反應就會減弱,因此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爲的控制。斯金納認爲,行爲操作發生後,立即呈現強化物,行爲就被強化了,凡是能增強行爲反應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強化物分爲兩種:一種是正強化物,它是指跟隨在一個操作反應之後,並能提高這個反應概率的刺激物,這種刺激物對反應產生正強化。另一種是負強化物,它是指一個刺激如果從某一情境中排除時,由此能夠加強某一操作反應的概率,它就是負強化物。無論是正強化物還是負強化物,它們的結果都是增加反應概率。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

班杜拉將認知因素引人行爲主義觀點中,試圖闡明人是如何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的,以及人是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形成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

(一)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班杜拉認爲,人類學習的實質應當是觀察學習。因爲人類具有認知能力,能夠更多地得益於經驗,因此,大部分的人類行爲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習得的。

社會學習理論將人類的學習分爲兩大類,一是直接經驗的學習,二是間接經驗的學習。前者是指從自身活動的正反兩方面結果及其經驗教訓中學習。活動結果具有三種功能:第一種,傳遞信息功能。活動的正反兩方面結果告訴人們什麼行爲在何種情況下是適宜的。第二種,引發動機功能。適當、有益的行爲使人們產生維持行爲的動機;不適當、有害的行爲使人們產生摒棄行爲的動機。第三種,強化行爲功能。活動的成功或失敗有助於人們確立、加強適當行爲,削弱、矯正不適當行爲。班杜拉認爲,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它避免了嘗試錯誤和暗中摸索的過程,從而縮短了學習進程。所謂觀察學習就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或稱“榜樣”)的行爲(這種行爲對於觀察學習者來說是新的行爲),獲得示範行爲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學習者作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爲的過程。

班杜拉認爲,通過直接經驗而進行的直接學習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而通過直接經驗進行的任何學習,只要通過觀察榜樣示範就能夠進行。因此,對於人類來說,觀察學習更爲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視觀察學習。他認爲:第一,觀察學習能夠產生與直接學習相同的效果。可以說,通過直接經驗進行的任何學習,幾乎都可以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爲及其結果來進行替代的學習。第二,觀察學習具有直接學習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在觀察學習中,學習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識和行爲模式,縮短學習進程,而直接學習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嘗試錯誤過程。其次,觀察學習可以不受限制,從各種示範中獲取大量的知識和行爲模式。而直接學習往往是通過個體經驗獲得零散瑣碎的知識和行爲模式。再次,觀察學習省時省力,而且不會發生不必要的錯誤。而直接學習既費時費力而且又可能因失敗而造成重大損失。

(二)對學習過程的認識

觀察學習不一定必須有強化,也不一定產生外顯行爲,班杜拉將其分爲四個過程:

1.注意過程

班杜拉認爲,如果人們對示範行爲的重要特徵不注意,就無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所以,形成觀察學習的首要條件是觀察者的注意過程。影響注意過程的因素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示範行動本身的特點,包括行爲的顯著特徵,情境的誘因性,行動的複雜性,普遍性及機能的價值;其二是觀察者本身的特點,即感知的能力,喚醒水平,知覺定勢和強化的經驗。

2.保持過程

如果人們不能記住示範行爲,觀察是不會有多大意義的,觀察學習的第二個主要過程是對示範活動的保持。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以符號的形式把它表象化,從而保留在記憶中。班杜拉認爲觀察學習主要依存於兩個系統:表象和言語。一些示範行爲是以表象的形式保存着。示範行動引起觀察者的注意後,引起觀察者對示範行爲的感覺和知覺。示範行爲刺激在頭腦中的重複呈現造成示範行爲的持久性,可再現表象的產生,以便在以後的某些場合中被喚起。表象系統與示範行爲的言語編碼有關,它可以保證人的觀察學習和保持的速度,調節行動的認知過程的大多數是言語而不是視覺的。示範行爲被轉換成表象和言語符號後,這些言語符號將起到指導行爲的作用。符號編碼在觀察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了證明。除了符號編碼外,複述在幫助記憶上有重大作用。人們通過內心複述(即象徵性複述),使象徵性表象保持得更好,更容易在適當的場合被喚起。

3.複製過程

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過程是把符號的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爲。這一過程比較複雜,爲分析方便起見,可將其分解爲:反應的認知組織、反應的起動、反應的監察和依靠信息反饋對反應進行改進。行爲實施的第一階段,是將再生的反應在認知水平上被選出和組織起來,然後再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再出現的行爲動作並非是準確無誤的,還需要給予調整和糾正。在一些自己能夠觀察到的行爲中,可能通過自我反應的監察來糾正或調整動作;在那些自己觀察不到的行爲反應中,例如游泳,則需要他人(如教練)提供反饋信息來進行糾正或改進。

4.動機過程

人們並不是把習得的所有東西都表現在行爲中。有些示範行爲帶來無獎賞和懲罰的結果,而能夠引起有價值結果的示範行爲是容易被人們所採用的。班杜拉認爲,“在由觀察所獲得的無數反應中,對他人好像很有效的行爲比那些似乎是造成消極後果的行爲更爲人們所喜愛”,“人們對自己本身行爲的評價也決定哪一個觀察習得的反應被實行”。這些就是外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在觀察學習中的作用。

這四個過程不是完全分離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一個觀察者不能再現原型的行爲,很可能是由於沒有注意原型的表現,或記憶表象中對示範動作的編碼不合適,不能保持所學的東西,或沒有能力再現原型行爲,或沒有足夠強的動機。以上這些因素都會阻礙學習的順利進行。

同其他行爲主義學習觀一樣,班杜拉也認爲學習過程的實現需要通過強化來進行,他認爲強化可分爲三種: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直接強化是學習者直接受到外部強化的影響。斯金納等學習理論家們強調的就是這一類強化,但班杜拉認爲這並不是唯一的強化,人還要受到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影響。替代強化是指觀察者不直接受到,而是看到榜樣受到強化,從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爲動機。班杜拉在實驗中發現,榜樣的某一行爲受到表揚和獎勵,那麼觀察者在以後會不斷作出這一行爲;但是如果榜樣的反應受到懲罰,觀察者則很少模仿這一行爲。自我強化是指人根據自己設立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行爲,從而影響自己的行爲動機。班杜拉認爲,人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獲得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和自我評價能力,構成了人的自我強化系統。當他認爲自己或他人的行爲合乎標準時就給予肯定的評價,不符合標準時就給予否定的評價。因此,對於人類來說,自我強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
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4章 智力差異(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8章 學習概述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4章 智力差異(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5章 智力差異(2)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