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

道德行爲方式的掌握是產生道德行爲的必要條件,而品德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爲方式形成穩定的聯繫。一般來說,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爲方式都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道德動機就會有什麼樣的道德行爲,但有時由於學生不善於組織自己的行動,沒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爲方式,就會出現動機與效果不一致的現象。因此,不僅要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還要幫助他們學會“怎樣做”,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爲方式。

2.道德行爲習慣的養成

道德行爲習慣是一個人不需要外在監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實現的道德行爲。它是一個人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爲轉化爲品德的關鍵因素。道德行爲的訓練,單靠行爲方式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讓學生通過行爲方式的不斷練習來養成道德行爲習慣。這樣不僅可以使道德行爲方式變得容易實現,形成比較穩定的態度和行爲傾向,而且還能夠加強道德行爲的自覺性、概括性和穩定性。

3.道德意志的鍛鍊

掌握了道德行爲方式,甚至養成了道德行爲習慣之後,還可能由於遇到各種內、外部困難而難以完成的道德行爲。爲了能在各種困難條件下實現道德行爲,必須鍛鍊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爲目的,排除各種阻礙,實現既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當有的學生有了道德認識,也有道德行動的願望,但由於意志薄弱,不能作出相應的行動時;當有的學生雖然也能付諸實行,但由於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誘惑,因而不能堅持到底時就需要藉助道德意志的作用。而道德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按照道德規範的要求,經歷內心衝突,以道德的動機戰勝非道德的動機,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爲的目的;二是積極地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排除內部障礙和外部的客觀困難,執行由道德動機引起的行爲決定,實現道德目的。道德意志的基本過程包括決心、信心、恆心三個階段。第一,決心,這是意志過程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要經歷不同動機的鬥爭,要確定行爲目的,還要認識和分析情境,克服徘徊、猶豫的心理,最終下定決心。第二,信心,這是意志過程的第二個階段。下定決心後還要樹立信心,根據自己一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堅定行爲目的的正確性,樹立起堅定的信心。第三,恆心,這是意志過程的第三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是兩個過程的深入。因爲只有決心和信心而沒有恆心,不能算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只有以頑強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把道德行爲堅持到底,持之以恆,纔算達到道德意志的最高境界。

(二)道德行爲的訓練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通過行爲模仿或行爲替代來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結合具體的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扮演活動中的角色,進行現場表演,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影響。在排演時,要求學生扮演他們所想的所感覺或在某情境他們會做什麼;另一方面是反角色扮演,即要求他們猜測與自己不同角色的觀點,通過兩種角色扮演鼓勵他們同理、同情,增進雙方的瞭解。關於角色扮演有一經典性實驗研究,研究者先測量被試對某一事物的態度,然後要求幾個被試扮演演說家,按照事先規定好的要求發言,每次發言所表達的是一種比被試本人原有態度更爲極端的態度,其他被試充當聽衆。扮演結束後,實驗者對被試的態度重新作了測量,結果發現,扮演演說家角色的被試的態度沿着發言時表現的態度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而聽衆的態度卻很少受影響。

第一,運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則。由於角色扮演法是一種當衆表演,需要有較強的參與意識,所以,對於那些隨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學生易做到,而對於害羞、性格內向、防禦心理強的學生,角色扮演相對顯得困難。而安全的、接納的、信任的氣氛及教師的鼓勵有助於學生的參與。在運用角色扮演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假如學生明顯地表現出害怕,不要勉強讓他們扮演,而是分給他們一些其他任務,直到他們自動參與。二是鼓勵學生把角色扮演當作一種遊戲。三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學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現出的意義和感覺,而不是學生表演得多麼好。創造一種非批判的氣氛,使學生有信心,喜歡錶達他們自己。四是應使課堂氣氛活躍,非表演同學積極關注表演者,給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勵。

第二,具體方法。一是相聲表演。此種表演可以是一人的單口相聲,也可以是兩人的對口相聲或多人的衆口相聲。表演者以通俗、幽默的話語向學生展示深刻的道德教育原理。二是啞劇表演。顯然,這種表演是一種非言語性的。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讓學生充分利用肢體、面部、身段等進行表情達意,學會非言語交往。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三是角色互換。此方法是讓學生先後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體驗不同角色的感受,促使彼此瞭解,學會不同角色應有不同的社會言行,每個人的言行應符合他所承擔的角色。四是小品表演。這種方法是把幽默、諷刺或讚許的語言與滑稽的動作結合起來,展示生活、學習中的一些事情,告訴學生們其中的道理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

2.價值觀辨析法

價值觀辨析法就是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爲模式,並把自己的行爲模式與他人的行爲模式進行比較,解決價值衝突,進而按照自己較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支配自己的言行。價值觀辨析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紐約大學的拉斯和他的兩名學生西蒙與哈明。1966年出版的《價值與教學》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價值辨析基本原現。他們認爲,價值觀念是個體的一種內在價值,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識到,因而難以指導人的行爲。爲了讓這些潛在的價值觀念發揮作用,就需要對它們進行一步步辨析、價值辨析所採用的形式是使學生在他們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價值選擇途徑,同時使他們對學校生活的周圍人產生積極態度。它幫助學生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爲模式,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這些價值觀念與其他價值觀念的關係,揭示並解決自己價值衝突,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別人交流,並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美國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問題”及他的合作者布萊特1973年設計的“小組道德討論”輔導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都支持了價值辨析法學派的觀點。由於價值分析採用誘導方式,反對呆板說教和強硬的灌輸式,教師易於掌握,學生樂於接受,有助於提高自我認識,增進良好行爲的發生。

第一,運用價值觀辨析法的原則:一是教師首先必須誘發學生的態度和價值陳述;二是教師必須無批評地和無批判地接受學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觀點;三是教師必須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念。

第二,具體方法。一是小組討論法。針對某一問題情境,問題應爲開放性問題,把學生分成小組,分組方式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個小組內成員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最後形成小組意見。接下來小組與小組討論或辯論,然後由老師做總結。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功能是提出問題,使討論順利進行並使討論不離開主題,鼓勵成員多貢獻意見。二是兩難問題法。教師利用假定的,設計的或真實的兩難問題,讓學生進行判斷,激起內心價值衝突,觸動原有的心理認知結構,產生不滿足感,以達到改變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提高心理水平。教師應啓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或辯論,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爲正確的答案。三是腦力激盪法。此方法允許學生對一個問題能自由地考慮可採用的方法。腦力激盪法可以幫助學生產生很多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在一種興奮、有趣、安全及接納的氣氛下產生一般與非慣例的概念,鼓勵學生真誠地貢獻意見,不管有無價值,甚至類似開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見,也要接納它,應特別鼓勵有創意的學生。在討論時,教師不做評價,只在最後做以總結。

除以上方法外,還有排序與選擇、敏感性訓練與傾聽技術、遊戲以及個人日記等價值辨析方法,可在實際教學中靈活使用。

3.榜樣引導法

教師利用中學生的模仿特點,讓他們通過榜樣行爲的觀察,使自身受到強化,模仿榜樣的言行,從而實現接受輔導的目的。榜樣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符號性的(通過傳播媒介來呈現的榜樣)。榜樣引導法的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根據這一理論,結合日常生活我們不難看到的榜樣的力量,所以教師一方面設法爲學生提供儘量多的良好榜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榜樣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第一,使用榜樣引導法的原則。一是榜樣的選取必須是可親、可敬、可信並與學習者有較大相似性;二是榜樣行爲的展現應是漸進的;三是呈現榜樣的同時,最好配以講評,突出模仿行爲;四是爲學生模仿行爲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大膽模仿;五是爲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強化模仿行爲。

第二,具體方法。一是參觀、訪問。參觀工廠、農村、公園、學校等,走訪工人、農民和優秀學生,聽其言,觀其行,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強烈願望,並從身邊做起,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行爲習慣。如走進公園看到許多人都主動把果皮、紙屑扔進垃圾箱,不踐踏草坪,教師趁勢加以提示,提高學生的模仿傾向。可以說有目的參觀訪問只是榜樣學習中的一少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模仿身邊的榜樣,從日常生活做起。二是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科技教學手段,通過傳播媒介(圖片、幻燈、錄音、錄像、電影、卡通片、文字說明等等)來呈現榜樣,學生觀察榜樣,進行模仿學習,這種榜樣比真實榜樣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爲,因爲教師能夠事先做精細的安排,而且比真實的榜樣更安全。真實的榜樣是不受嚴格限制的,是富於變化的,又由於媒體榜樣可反覆使用,所以不失爲一個很好的方式。由於這種教學方式兼具輔導性、藝術性,形象生動有趣,頗受學生歡迎。

4.行爲強化法

行爲強化法就是教師運用強化手段來鞏固學生良好行爲和消除不良行爲的一種方法。所謂強化是指任何有助於機體反應概率增加的事件,強化手段一般由正強化、負強化和懲罰。凡施加某種影響並有助於反應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強化;凡移去某種不利的影響並有助於反應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負強化。懲罰是指減少或消除某種不良行爲再次出現的可能性而在此行爲發生後所跟隨的不愉快事件。由於負強化和懲罰效果不夠穩,而且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所以在輔導中多采用正強化。行爲強化法的理論基礎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第一,運用行爲強化法應遵循的原則。一是多使用正強化少使用負強化和懲罰;二是教師必須明確通過教學要改變哪些不良行爲習慣,建立哪些行爲方式;三是強化物和強化方式的選擇因人而定;四是強化時有必要對學生伴隨說理輔導。

第二,具體方法。一是獎勵。獎勵是指施於行爲之後以增加該行爲再次出現可能性的事件,是一種正強化,獎勵一般可分爲社會性獎勵、物質性獎勵和活動性獎勵。社會性獎勵包括微笑、讚揚、擁抱、親呢、撫摸等,這種獎勵對低年級學生特別有效。物質獎勵是用可消費的物品作強化物,如餅乾、食物、音樂、玩具、圖片、代幣等等。活動獎勵是指用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作爲強化物,如自由時間、跳皮筋、踢球等。具體使用何種強化物要根據學生個人愛好而定,另外,還要注意讓學生學會自我獎勵。運用獎勵時應注意:獎勵的行爲是具體的,獎勵的選擇遵循多次獎勵仍不滿足爲原則,鼓勵學生自我獎勵。二是懲罰。懲罰是指爲減少或消除某種不良行爲再次出現的可能性而在此行爲發生後所跟隨的不愉快事件。在學校裡教師一般運用兩類懲罰,第一類懲罰是在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爲發生後施加某種痛苦或厭惡的刺激,以減少受罰行爲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如批評、警告、記過,甚至開除學籍等處分。第二類懲罰是在不良行爲發生後,取消學生喜愛的某種刺激以減少受罰行爲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爲得分,暫時收回某種獎勵或暫時取消參加某種娛樂活動的權利等。除此之外,讓學生學會自我懲罰。運用懲罰時應注意:避免不適當的懲罰,如體罰或變相體罰;懲罰應有很強的針對性,重罰其事,輕責其人;懲罰伴隨說理輔導,以提高懲罰效果;力戒懲罰後又立即給予獎勵。三是強化不相容反應。這一方法是把不強化那個不合社會要求的反應同強化另一個與順應不良行爲顯然對抗的合乎社會要求的反應相結合,藉以消除順應不良行爲的方法。例如,上課有的學生愛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講,老師可以給予認真聽講的學生獎勵,從而使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改掉做小動作的壞習慣,學會認真聽講。對於咬指甲的人,可以教他在任何時候,只要想到咬自己的指甲,就握緊拳頭將雙臂交叉放在胸前,以對抗咬指甲行爲,這種方法類似於“冷處理”。冷處理就是當學生作出不良行爲時,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關注,久而久之這種不良行爲就可能消退。

思考題

1.什麼是品德?什麼是道德?二者的關係如何?

2.分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及各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係。

3.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培育道德品質。

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
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5章 智力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5章 智力差異(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6章 品德的培養(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7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2)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10章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