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

一、道德認識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認識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認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認識人際關係或接受社會現成的道德規範的結果。一個人只有形成了道德認識,懂得什麼是善與惡,知道應該怎樣行動,爲什麼要這樣行動,纔會自覺地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爲。道德認識的形成,不僅包括對道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依據這些道德知識評價判斷自己和別人的道德行爲,從而把這些行爲規範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追求。

(一)道德認識的形成

道德認識的形成表現在三個方面:道德知識的掌握、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和道德信念的產生。

1.道德知識的掌握

學生對道德知識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學生一旦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夠概括地去解釋人行動的本質特點,並以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評價人的行爲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而不是像幼兒那樣直觀的去認識道德現象。

學生的道德觀念有一個逐步掌握和發展的過程。研究表明,兒童對是非好壞的理解最初是具體的和個別的,比如他們認爲“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揚、稱讚和認可的事情,“壞”就是那些帶來懲罰、斥責和禁止的事情。歲的兒童,一般是按照他自己對個人關係的體驗去判斷是非。九歲以後,兒童的道德概念在本質上就變得比較概括,不再把偶爾發生的爭執、過失等當作不可饒恕的壞事。直到青年期,纔會掌握諸如誠實與虛僞、正義與非正義等更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根據陳欣銀(1987)的研究,我國中小學生道德概念可分爲八個範疇:第一,律己:禮貌、謙虛、紀律、合作;第二,利他性:助人、不苛求;第三,報答;第四,尊老:尊老、聽話;第五,責任;第六,真誠;第七,集體;第八,平等。

2.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

道德評價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爲所做的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隨着道德知識的豐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輿論、他人評價及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第一,由“他律”到“自律”。最初是在別人評價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只是尊重教師、父母或其他權威性人物的評價,以後才逐漸有自己獨立的評價標準。第二,從效果到動機,對道德行爲的評價最初是以行爲的直接效果爲標準,然後才轉向對行爲動機和行爲外部原因的分析。第三,從別人到自己,學生自我評價的發展落後於對他人的評價。他們正是在學會評價別人的基礎上,將自己同別人比較,才逐漸地學會分析自己、認識自己的。第四,從片面到全面,開始時學生的道德評價往往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對一個人的一次行爲表現或某一品德內容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結論。隨着年齡的增長,道德知識經驗的豐富,才逐步學會對自己和別人進行較全面、客觀、正確的評價。第五,從直接到間接,學生最初只能對與他們學習、勞動和生活直接相關的道德問題作出評價,以後才過渡到間接的道德問題,逐步擴大其道德評價的範圍。

皮亞傑和我國心理學者的研究均發現,7歲左右的兒童,大多從客觀效果上看問題,即從客觀的責任上去評價一個人的道德行爲,皮亞傑認爲到10歲,而我國的研究表明兒童在6~7歲之間開始從主觀的動機上評價個人的道德行爲,並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遞增。而從他律到自律的轉折年齡,皮亞傑認爲是11一12歲。我國心理學者的研究是在8—9歲之間。寇域(1999)的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水平具有年齡階段性,並表現出明顯的年齡特徵。10—12歲的小學生和14~15歲的初中生的道德判斷水平處於不成熟水平,16—17歲的高中生和20—23歲的大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已經達到成熟水平,16~17歲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的關鍵年齡。

3.道德信念的產生

對道德行爲規範不僅有所理解,確認正確性和必要性,而且行爲者具有遵照其實行的內心需要,這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它既是對道德規範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發道德情感、推動道德行爲發生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爲表現出堅定性和一貫性,而且不論自己或看見別人執行這種要求時,都會引起種種情緒上的體驗,從而成爲品德形成中的一箇中心環節。

調查研究的材料表明,學生道德信念的發展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實質上並沒有形成道德信念;三四年級的學生中,部分人開始出現初步的道德信念;五六年級的學生開始表現出某些自覺的道德信念;從初中開始,比較普遍的、自覺的、穩定的道德信念才形成和發展起來。

要使學生將掌握的道德知識轉化爲道德信念,最主要的條件是讓他們進行實踐,促使其在實踐中獲得道德行爲的經驗和富有情緒色彩的體驗。此外,還要注意防止學生獲得反面的經驗與體驗。

(二)道德認識的培養

道德認識的掌握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根據道德知識與道德評價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

1.給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機會

學生要真正領會道德概念,並以道德知識作爲自己行動的指南,必須具有一定的道德經驗和道德行爲的實踐。感性的道德經驗是形成道德概念的基礎,只有通過本人或在羣體的實踐中證實並體會到道德要求的正確時,才能把道德要求內化爲自己的東西併成爲支配行動的力量。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道德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對學生掌握道德知識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學校和家庭持完全相反的道德準則,或教育者本身做的和說的相矛盾,或者對某種做法一會兒說對,一會兒說不對,都將不利於學生產生明確的道德概念。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以及學校各教育成員之間對學生的要求,使其教育一致並持之以恆,這樣才能形成學生穩固的道德觀念。

3.結合實例形象地進行榜樣教育

爲了適應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原則,在道德教育中,不但需要有理論上的講述,還要結合實例,形象地進行榜樣教育。

4.努力避免“意義障礙”的消極影響

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及其意義的真正理解,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爲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意義障礙,學生雖然領會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卻不能接受它們,甚至於拒絕這些要求。他們有時表現爲“忽視”,有時表現爲“對立情緒”,更有甚者則直接表現爲拒絕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在下列情況下,常會導致出現意義障礙:要求脫離了學生原有的要求,提出要求時採取了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要求過於頻繁而又不嚴格執行,教師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不公正,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爲使學生逐漸體會到教育者的好意和所提要求的重要社會意義,教育者必須特別注意防止意義障礙的產生。

5.促進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

具體做法包括:第一,要經常利用教材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出簡明而正確的評論,爲學生作出道德評價的示範。第二,充分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活動,使他們在實際評價的活動中培養道德評價能力。第三,在組織學生評價時,要根據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趨勢,由表及裡,由他人到自己,由片面到全面,由直接到間接。第四,教育要有的放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性格、氣質的差異來進行,防止一般化。第五,發揮家庭在道德評價能力發展中的作用。葆耶斯(Boyes)等的研究發現,養育模式與大學生的道德推理後習俗水平有關,權威型父母的子女比獨裁型和放任型父母的子女表現了更多的後習俗水平推理的傾向,在道德推理的發展階段上進步更快,更早達到原則推理水平,說明權威型養育模式能促使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二、道德情感的豐富

(一)道德情感的特徵

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時,對現實中的各種事物或現象並不是無動於衷的,總是抱有一定的態度,或輕鬆、愉快,或發怒、憤恨,或震驚、恐懼或愛慕、歡喜等,這些都是人的情緒、情感的不同表現。所謂情緒、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上的體驗。情緒和情感同認識過程一樣,也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但它反應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當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時,便會產生積極的情緒、情感,反之,便有消極的情緒、情感產生。情緒和情感是兩個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概念,情緒是因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感情,它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穩定性較差;而情感是一種比較高級、複雜的情緒,是因精神需要是否滿足所產生的感情,是人所特有的,比較穩定的。同時情緒情感又是很難截然分開的,一方面。一個人的情緒總是受他的情感制約;另一方面,一個人的情感又總是體現在他的情緒之中。

道德感是道德情感的簡稱,是指個人用社會道德準則衡量、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情感。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認識轉化爲道德行爲的動力和催化劑。前蘇聯心理學家雅科布鬆認爲:“道德原則和要求應當變爲受教育者的行爲動機,但這隻有這種情況下,即道德原則和要求觸及學生情緒範圍的時候,纔是可能的。”

道德情感按其內容來分,包括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人道主義情感、義務感、集體榮譽感、正義感、自尊感等。道德情感有明顯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社會制度,常會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和行爲準則。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隨人的認識、信念、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和豐富起來。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幾個特徵。

1.兩極性

道德情感的兩極性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由於道德認識的前後變化,常常會出現兩種相對立的情感。如喜與怒、哀與樂、好與惡、愛與憎,尊重與輕視等。在兩極之間,還有一系列不同色彩的情感或情緒,有時也有雙重情感出現,而居於兩極的情感,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換。教育工作者如果善於抓住學生道德感兩極性的表現,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就能使他們的道德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發展。

2.情境性

人們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制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把學校集體生活中積極健康的情緒組織起來,創設良好的道德情景,對於健全學生的情感生活,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感染性

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使他們產生同樣或類似的情感,這種以情動情的方式就叫做感染性。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學生,使之成爲推動學生上進的精神力量,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二)道德情感的培養

學生的道德情感從發生到趨於成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熱情、積極地予以引導和培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來進行。一是豐富學生有關的道德觀念,並且使這種觀念同一定的情緒體驗聯繫起來。教師可以通過言語啓發刺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在領會道德要求的同時,伴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體驗。二是充分發揮優秀文藝作品與具體、生動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擴大他們道德實踐的間接經驗與情感內容。三是要注意在具體情感的基礎上闡明道德要求的概念與觀點,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概括、不斷深化,既要注意到廣度,又要注意到深度的發展,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理論水平非常有意義。四是要注意學生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

青少年學生容易產生激情,而激情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學生調節自己的情感:第一,不要單純採取簡單禁止的辦法,而要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改變學生產生消極情感的觀念和態度。第二,應儘量避免猜疑和臆測,因爲猜疑和臆測對方的意圖,時常是引起學生消極情感的原因之一。第三,利用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第四,使學生預見到消極情感表現的後果,從而預防不恰當情感的產生,提高對情感的控制能力,做情感的主人。

三、道德行爲的形成與訓練

(一)道德行爲的形成

道德行爲的形成包括道德行爲方式的掌握、道德行爲習慣的養成和道德意志的培養。

1.道德行爲方式的掌握

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8章 學習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9章 教學設計(3)
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4章 智力差異(1)第11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1)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4章 學習遷移的理論第43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21章 創造性及培養(1)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8章 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31章 教學模式(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8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1)第12章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2)第8章 學習概述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8章 學習概述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6章 人格差異(1)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3章 品德心理概述(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7章 教學設計(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40章 課堂管理概述第33章 教學模式(4)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42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2)第29章 教學設計(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35章 教師的角色(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3章 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第36章 教師的教育能力(1)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20章 問題解決(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0章 教學模式(1)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4章 品德心理概述(2)第15章 學習遷移的過程第7章 人格差異(2)第39章 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2)第9章 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9章 問題解決(1)第32章 教學模式(3)第16章 學習動機概述第41章 課堂羣體的管理(1)第28章 教學設計(2)第25章 品德的培養(1)第6章 人格差異(1)第5章 智力差異(2)第7章 人格差異(2)第17章 學習動機理論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第22章 創造性及培養(2)第13章 學習遷移概述第29章 教學設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