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單車刺史

蔡謨說的都是實情,此次益州發生叛亂,桓溫在接到周撫求援信件的時候,成都已經被叛軍攻破了。

就在桓溫籌措兵馬錢糧,準備率領部分兵力增援益州的時候,周撫潰敗的消息傳來,同時,趙國的豫州軍團也有異動,大有進攻荊州的趨勢。

桓溫審時度勢,決定暫且不去增援益州,以防止趙國的豫州軍團突襲荊州,畢竟,一旦荊州有失,大晉將會被懶腰切成兩段,從而首尾不能相連,荊州的戰略地位遠勝益州,桓溫必須保重舍輕,親自坐鎮荊州,以震懾蠢蠢欲動的趙國大軍。

見蔡謨提到桓溫的荊州軍團,對益州鞭長莫及,這名極力推薦桓溫的大臣,頓時啞口無言,但仍堅持另派他人都督益州諸軍事,以防備華安獨自掌握益州和梁州的廣大區域。

見臣下意見不和,皇太后褚蒜子看向會稽王司馬昱,輕聲問道:“關於都督益州諸軍事,皇叔有何意見。”

司馬昱連忙抱拳回道:“稟太后,臣下以爲,桓駙馬鎮守荊州,責任極其重大,荊州失則大晉亡,爲了全力守護荊州,益州之軍事必須委託他將都督,眼下益州叛亂還未平定,都督益州之將領,必須是通曉軍事的名將,方可勝任。”

司馬昱的回答並沒有指明都督益州軍事的將領,但卻要求是通曉軍事的名將,而且排除了桓溫,這麼表態,明擺着是暗示褚蒜子,應該將益州的軍事,交由華安都督,並責令華安徹底平定益州的叛亂。

褚蒜子聞言。點了點頭,她對華安是非常信任的,將益州的軍事交給華安,她很放心。

“既然皇叔也認爲桓駙馬不適合都督荊州軍事。那哀家便準華將軍所請。正式任命其都督益州諸軍事,以儘快徹底的平定益州的叛亂。”褚蒜子終於下定了決心。

幾位反對華安都督益州的大臣。見蔡謨和司馬昱分析的合情合理,褚蒜子也已經拍板決定,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

而蔡謨和司馬昱之所以要幫助華安,取得都督益州諸軍事的職位。並不是對華安有太多的好感,也不是爲了個人私利,而是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不得不做出的決定。

畢竟,益州的核心區域,距離桓溫的荊州軍主力駐地太遠了,一旦益州發生什麼變故。荊州軍主力根本來不及反應,而且,荊州是平原地區,隨時可能面臨趙國主力大軍的入侵。桓溫足智多謀,只要其親自鎮守荊州,便足以應對趙國的入侵,而一旦其率主力進入益州,則荊州這個大晉的核心區域,就有可能因爲趙國的鐵騎突擊而失守,如此情況,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華安的北伐軍情況就不一樣了,梁州和益州本屬一體,只是由於面積太大,所以分割成兩個州而已,梁州最遠的漢中郡,距離成都的距離比荊州的襄陽、武昌近了好幾倍,由梁州增援成都極爲便捷,而且,梁州與關中的趙軍隔着秦嶺,往來的道路極少,而且崎嶇難行,趙國主力大軍由這些小路進犯梁州,比由大路進犯荊州要困難的多,只要華安派遣北伐軍堵住幾條小路的關口,趙國大軍便很難飛渡,因此,華安的主力大軍,無需時時刻刻的駐守漢中,便也可保梁州無虞。

其實,二人如此幫華安說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利用華安制衡桓溫,以維持二人之間的平衡,畢竟,荊州的土地和人口是梁州和益州的總和,若讓桓溫繼續都督益州,則桓溫掌控的實力是華安的好多倍,這樣不利於維持二人之間的平衡,一旦桓溫作亂,無人可制,而讓華安都督益州諸軍事,則可讓華安掌控的土地和人口與桓溫相近,二人都是大晉名將,如此一來,二人實力相當,互相牽制,有利於大晉朝廷的穩定。

討論完華安都督益州諸軍事之後,司馬昱突然又想到一事,於是,連忙抱拳道:“太后,最近幾日,周刺史連續三次上書朝廷,以未能及時平定益州叛亂,並損兵折將,丟掉成都之事,請求罷去其益州刺史的職位,告老還鄉,言辭頗爲懇切,太后打算如何處置。”

褚蒜子聞言,嘆了口氣,輕聲道:“周刺史是我大晉的五朝元老,爲我大晉立了不少功勞,就因爲未能阻止益州叛亂,而革其職罷其官,哀家於心何忍。”

雖然沒有表態,但褚蒜子的意思是不願意罷免周撫益州刺史的職位,畢竟,周撫也算還是一員名將,而且,還是五朝元老,地位在整個大晉都是比較高的,隨意罷免周撫的職位,會讓一些老臣寒心,畢竟,誰能不犯點錯誤呢?

“太后,周刺史言辭懇切,臣下看得出來,他是真心想要高老還鄉了。”司馬昱解釋道。

“是啊!太后,周刺史年紀大了,在益州中了叛軍的奸計,只怕無顏再回到益州了,太后何苦難爲他呢?況且,作爲一州刺史,僅一日便丟掉州城,若不略加懲戒,怎能警示後輩。”一名大臣正色說道。

褚蒜子猶豫了一下,輕聲道:“周刺史雖然一時不察,致使叛軍攻陷成都,但罷其刺史之位,是否太過了點,這樣豈不會讓朝中老臣寒心。”

蔡謨聞言,抱拳道:“太后於心不忍,可罷其刺史之位,調往京城擔任同一品級的閒職,這樣,既應了周刺史罷免益州刺史的請求,也不會讓朝中老臣寒心,更可以警示後人,可謂一舉三得。”

褚蒜子聞言,覺得很有道理,開口道:“蔡卿家言之有理,就按卿家所言,罷免周刺史益州刺史的職位,調往京城,任散騎常侍。”

“太后聖明。”蔡謨連忙恭維了一句,隨即問道:“太后,益州刺史罷免,新任益州刺史當立即上任,以協助華將軍管理益州之民生。”

“是啊!太后,華將軍已經兼任梁州刺史,益州刺史的位置,應該另選他人擔任。”一名大臣連忙說道。

褚蒜子思考了片刻,問道:“各位愛卿覺得,益州刺史當由何人擔任?”

司馬昱首先抱拳道:“太后,蜀中舊臣常璩,原爲李勢朝廷的散騎常侍,深通益州民情,如今在京城任職,太后可讓其擔任益州刺史,如此,重用蜀人,當可大收蜀中民心,對我大晉大爲有利。”

“常璩本爲蜀中舊臣,放任其擔任益州刺史,會不會太冒險了。”一名大臣說出了心中的憂慮。

他的意思很明顯,那便是擔心常璩對大晉國不忠心,做出叛逆之事,畢竟,在華安所部北伐軍進攻成都的時候,常璩曾與華安私通書信,並暗中幫助華安奪取成都,這種有過叛逆前科的人才,難免會讓人懷疑。

司馬昱連忙解釋道:“不會,以本官這幾個月對常大人的瞭解,此人心中存有正念,毫無野心,絕不是陰謀叛變之輩。”

“太后,會稽王說的對,常璩是蜀中之人,我朝重用蜀中之人,將會大收蜀中民心,太后不必猶豫,可立即傳召常璩,並封其爲益州刺史。”蔡謨抱拳說道。

見司馬昱和蔡謨都認爲常璩可堪大任,褚蒜子自然也不反對,並立即派人前去傳喚常璩。

很快,常璩奉命來到太極殿,褚蒜子當面封其爲益州刺史,雖然是不領兵的單車刺史,地位低於華安的領兵刺史,但常璩仍受寵若驚,並連忙推辭了幾句。

見褚蒜子和司馬昱等大臣,執意讓其擔任此益州刺史的職位,便不再反對,並表示一定會效忠大晉,協助華安管理好益州。

常璩之所以最終接受朝廷任命的益州刺史職位,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爲,他本是蜀中之人,家鄉就在成都所在的蜀郡,而他的年紀也很大了,前往益州任職,對其來說,大有葉落歸根之意。

二是因爲,盛情難卻,當朝太后和朝廷的多位重臣極力推薦自己,自己若是拒不配合,就太不識擡舉了。

三是因爲任命的益州刺史職位是單車刺史,不需要領兵,對軍事完全不懂的他,只需管理好益州的吏治和民生等問題就可以了,而這些都是其所擅長的,他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此職位。

見常璩欣然接受了益州刺史的職位,褚蒜子便命其在京城歇息幾日,而後立即前往成都任職。

益州刺史的職位確定之後,考慮到益州發生叛亂,各種職位一定不足,褚蒜子更是命令輔政的司馬昱和蔡謨,從京城的官員中,挑選十幾名有能力、對大晉忠心耿耿的官員,跟隨常璩一同進入成都任職,以緩解益州官員的缺乏,同時起到監督常璩的作用。

司馬昱和蔡謨聞令,很快便在京城的官員中挑選出了,十幾名各方面都合格的官員,並任命爲蜀中的各種職位。

幾日後,新任的益州刺史常璩,帶着十幾名官員,和衆多的隨從,離開京城建康,向益州的成都方向進發。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波斯臣服第三百三十八章 姚襄的計謀第二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四章 義興周氏第九百一十五章 華安返回王宮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廣投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狙殺叛將第八百三十章 李賁得逞第三百七十四章 扁頭離開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皇帝重傷第九百五十八章 逐步蠶食纔是王道第四百一十一章 蜀軍火攻第一百二十七章 陰陵之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張進的態度第七百三十三章 增援兩翼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陽失守第四百五十九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二十九章 濟世平天下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吐谷渾偷襲涼州第二十三章 暗渠送信第六百六十二章 敵軍潰散第七百四十三章 蒲洪奔襲鄴城第三百八十章 戰馬都凍傷了第一千一把六十九章 斯巴達軍團第七百零五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九十五章 燕軍打算後撤第三百九十四章 蜀軍劫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活捉‘桃豹’第一百二十二章 殲敵一百第七百七十三章 王猛增援幷州第七百二十五章 南王北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領取軍糧第九百六十七章 藏字石第九章 山中遇狼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麒麟號第二十六章 北門激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李賁援兵抵達第八百四十六章 華安真的得意了第一千零八章 烏衣營怎麼辦第七百零八章 司州刺史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養賊以自重第五百三十章 楊安歸附第八百二十一章 殷浩領兵北進第四百六十一章 發現山洞第四百零一章 勸降信第九百八十五章 西域問題第四百五十二章 李勢乞降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一百二十九章 迂迴敵後第五十一章 山賊反撲第九百五十八章 逐步蠶食纔是王道第五百六十一章 偏僻小路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殲敵六千第九百一十章 小創燕軍第三百四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一百零七章 親暱第七百四十八章 晉陽城的防禦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九百一十六章 加急信件第四百七十六章 萬頃良田第九百五十二章 燕軍騷亂第四百八十八章 周撫打算辭官第九百一十五章 華安返回王宮第八百零九章 桓溫來信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二百五十七章 邾城失守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三日之約第五十六章 北上中原第一章 北伐遺恨第二百八十八章 夜宿牧場第三百三十三章 王六率兵援京第四百四十六章 向成都發起進攻第九百九十九章 奔向江南第三百二十一章 霹靂火攻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稱帝(全劇終)第一百九十七章 變態的石虎第五百三十九章 小仙翁第一百二十章 陰陵城第四百七十四章 沒錢很難辦第四百一十五章 穩步推進第二百五十九章 增援荊州第八百八十三章 王午輕敵了第六百二十六章 軍閥氾濫第七百四十章 燕軍西進第九百二十四章 慕容恪逃離第五百五十四章 祁山戰略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戰象倒戈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進攻潞縣第九百九十四章 城外建涼亭第八百四十章 代王離開薊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太后的氣節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三百六十章 刺探趙軍水寨第七十二章 身世悽慘第九十章 廝殺第二百零四章 高晴公主第四百六十八章 鍼灸之術第四百七十七章 書生張育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冰川融水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波斯臣服第三百三十八章 姚襄的計謀第二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四章 義興周氏第九百一十五章 華安返回王宮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廣投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狙殺叛將第八百三十章 李賁得逞第三百七十四章 扁頭離開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皇帝重傷第九百五十八章 逐步蠶食纔是王道第四百一十一章 蜀軍火攻第一百二十七章 陰陵之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張進的態度第七百三十三章 增援兩翼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陽失守第四百五十九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二十九章 濟世平天下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吐谷渾偷襲涼州第二十三章 暗渠送信第六百六十二章 敵軍潰散第七百四十三章 蒲洪奔襲鄴城第三百八十章 戰馬都凍傷了第一千一把六十九章 斯巴達軍團第七百零五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九十五章 燕軍打算後撤第三百九十四章 蜀軍劫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活捉‘桃豹’第一百二十二章 殲敵一百第七百七十三章 王猛增援幷州第七百二十五章 南王北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領取軍糧第九百六十七章 藏字石第九章 山中遇狼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燕軍夜攻扶余王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麒麟號第二十六章 北門激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李賁援兵抵達第八百四十六章 華安真的得意了第一千零八章 烏衣營怎麼辦第七百零八章 司州刺史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養賊以自重第五百三十章 楊安歸附第八百二十一章 殷浩領兵北進第四百六十一章 發現山洞第四百零一章 勸降信第九百八十五章 西域問題第四百五十二章 李勢乞降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一百二十九章 迂迴敵後第五十一章 山賊反撲第九百五十八章 逐步蠶食纔是王道第五百六十一章 偏僻小路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殲敵六千第九百一十章 小創燕軍第三百四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一百零七章 親暱第七百四十八章 晉陽城的防禦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九百一十六章 加急信件第四百七十六章 萬頃良田第九百五十二章 燕軍騷亂第四百八十八章 周撫打算辭官第九百一十五章 華安返回王宮第八百零九章 桓溫來信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二百五十七章 邾城失守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三日之約第五十六章 北上中原第一章 北伐遺恨第二百八十八章 夜宿牧場第三百三十三章 王六率兵援京第四百四十六章 向成都發起進攻第九百九十九章 奔向江南第三百二十一章 霹靂火攻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稱帝(全劇終)第一百九十七章 變態的石虎第五百三十九章 小仙翁第一百二十章 陰陵城第四百七十四章 沒錢很難辦第四百一十五章 穩步推進第二百五十九章 增援荊州第八百八十三章 王午輕敵了第六百二十六章 軍閥氾濫第七百四十章 燕軍西進第九百二十四章 慕容恪逃離第五百五十四章 祁山戰略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戰象倒戈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進攻潞縣第九百九十四章 城外建涼亭第八百四十章 代王離開薊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太后的氣節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三百六十章 刺探趙軍水寨第七十二章 身世悽慘第九十章 廝殺第二百零四章 高晴公主第四百六十八章 鍼灸之術第四百七十七章 書生張育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冰川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