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耗嗎?

高句麗羣臣的商議最終還是沒有什麼結果。

高釗登基不過數年,年歲尚輕,正是雄心勃勃的時候,本身還是有一定想法的,不然也不會主動出擊,阻遏樑軍主力了。

有臣子給他指出了一條明路:耗,耗到樑人退兵,第二年他們不一定會來了。

他內心屬意這點。

說實在的,因朝鮮殘破,兩年前他剛下令增築平壤城,以爲新的治所。這是一個信號,即國中要開始大力經營南方了,之前一直對他們陽奉陰違的晉人士族、地方酋豪要挨個收拾,慢慢實際控制樂浪、帶方二郡。

剛剛在羣臣面前表態,而今就要獻出此二郡,臉面須不好看。

或許再拖一拖,拖到樑人退兵呢?到時候遣使獻上珍寶、美人,再把姿態擺得低一點,哄一鬨樑帝,這事就過去了。

他是讀史書的,知道一個王朝也就開始那陣比較窮兵黷武,官民的忍耐能力比較強,可一旦承平數十年乃至百年,幹什麼事都不順利,出兵的花費可能是開國初期的幾倍,官民忍耐能力大大下降,仗不一定打得起來。

屆時樂浪、帶方二郡便是高句麗國名正言順的土地,沒人再提幾十年前侵佔之事。

甚至於,西邊已經被樑兵攻破的城寨也能慢慢收回,乃至再往前拓展。

樑人怒了,就卑辭厚幣,獻點美人錢財就是了,此乃高句麗歷朝歷代屢試不爽的絕招。

拖這個計策,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但這只是一部分臣子的意見,還有一些堅決主戰派不同意,比如阿佛和。

高句麗戶口四五十萬,可戰之兵五萬,實力今非昔比。

九十年前的東川王,可只能調動二萬兵馬與毌丘儉大戰,彼時全國可戰之兵最多不過三萬人罷了。

而今幾乎翻了一倍,國庫也大大充實,爲何還低三下四?

對中原王朝奴顏婢膝,雖然撈到了裡子,但面子的折損是不折不扣的,你以爲不憋屈?

美川王時代開始改革,國力大增,至今已三十多年,高句麗諸部貴人、朝廷將官的自信心大增,擴張的慾望如同燎原之火,怎麼都撲不滅。

爲此不惜參與遼東戰事,雖然數次敗於慕容鮮卑,讓這場火有所降溫,可也不是全無所得,火併未熄滅,甚至還旺着呢。

所以不能不考慮他們的意見。

而除了這兩派之外,便是“投降派”了。

說投降也不準確,因爲他們不會真的投降樑人,對高句麗還是忠誠的,只不過是策略方面的分歧罷了。

比如大加乙童就覺得現在不是侵佔平州的好時機,不如先交還回去,以後再想辦法。

他甚至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述。

正面則是樑人不可能往帶方、樂浪二郡投注太大精力,即便一時交還了,他們也經營不好,此二郡便是高句麗嘴邊的肉,時機成熟就能吃下。

而今就該放低姿態,臣事大國,加緊把東沃沮、北沃沮消化,再尋機把宿敵肅慎徹底擊潰,待到可拉出十萬大軍的時候,便可待時而動了——彼時若中原喪亂,他便支持與中朝翻臉。

反面則是當年得來的原話了,其人數諫東川王不要侵遼東,王不聽,得來看着丸都,嘆道:“立見此地,將生蓬蒿。”

這話讓高釗有些不喜。

先王們那麼憋屈,就是爲了國家發展,我再如此,先王們不是白憋屈了?

不過他的話也有道理……

高釗整到最後,便來了個折中方案。

以大加乙童爲使帶上珍寶、財貨、美人,入得樑營,懇請其退兵,並願交出慕容氏叔侄——這是第三批使者了。

以大加阿佛和爲將,揀選數千人,夜襲樑營。

調撥五千人至紇升骨城,以大加由弗鎮守。

最後又遣使者間道而行,直入丸都,命三千守軍堅守,不得投降。

總而言之,這些命令體現了高釗想贏怕輸的心理,十分之糾結。

而想贏怕輸的第一步就不順利,阿佛和大加夜襲失敗,出擊的三千人只回來數百,此時乙童還未出發……

******

從二十七日開始,直到八月初,幾乎每天都有軍士抵達鹽難水兩岸。

邵裕抓來了一些高句麗百姓,令其在北岸夯土築城,同時修建數道浮橋,溝通南北。

至於他本人則來到了丸都城下。

對他來說,兵力大大增加了,而後勤壓力也與日俱增,畢竟搶劫是一次性的,搶完了就沒了。或許山中還藏着大量高句麗人,可以從他們手裡奪取糧食、牲畜,山城中同樣有糧食,但這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可謂得不償失。

高句麗說樑軍“千里轉糧難以持久”,並非誇大之語,所以要想想辦法……

遼東郡西安平縣南境的安平口外,駛來了二十餘艘船隻。

當中一艘大艦之上,沙門鎮將鍾離克正用吳語和鎮長史胡和商談。

“昔年你家先人共北上幾次?”鍾離克問道。

胡和立刻答道:“一共三次,還有一次返程時帶上了高句麗使者。嘉禾六年(237,東吳年號),高句麗扣押我先祖,後害之,送首入魏。自此以後便沒再泛海北上。”

鍾離克感嘆了句:“孫仲謀確有幾分眼界,卻沒眼光。”

胡和默然。

當年孫權爲了對付曹魏,確實搞出了很多讓人刮目相看,最後又無語凝噎的操作。

首先是拉攏襄平公孫淵,嘉禾二年(233),以張彌、許晏爲使,攜帶珍寶財貨,數千人浮海北上,至遼東上岸,冊封公孫淵爲燕王。

公孫淵覺得曹魏離得近,東吳離得遠,一旦有事,東吳未必能救得了他,於是殺了東吳使者,傳首洛陽。爲此事,孫權大怒,欲發兵浮海徵遼東,爲羣臣勸阻。

但他不甘心,於是又拉攏高句麗。

但平州五郡沿着海岸一字排開,彼時高句麗也未來得及奪取東沃沮,東吳要想聯絡他們,在海邊登陸上岸不太可能,很容易被魏軍截住——其實還有一招,即繞過朝鮮半島,走日本海,航行到高句麗東部的羈縻地區,上岸後至丸都,但這條航線比黃海還危險,風浪更大,顯然不太可能。

其實,東吳使者三次入高句麗,走的是鴨淥水,即溯鴨綠江而上,登岸入城。

但高句麗雖然滿身反骨,終究覺得東吳太遠,中間甚至還隔了個平州,沒有答應。

更是在最後一次時,殺了東吳使者——“(東川王)十年,春二月,吳王孫權遣使者胡衛通和。王留其使,至秋七月,斬之,傳首於魏。”

二月份多北風,黃海海況最爲惡劣,東吳使者還泛海北上,真的不怕死,最終沒死於海難,卻被高句麗向曹魏獻了忠心。

但六七年後,東川王直接攻遼東,引得毌丘儉來伐,真的又菜又愛玩,純純抽象氣質。

被殺的東吳使者胡衛便是胡和的先祖。

胡衛在東吳官不高,只不過擅長航海,同時也讀過書,於是便讓他充當使者。

胡和還幹着祖上的營生,並且成了沙門鎮長史,乃鍾離克心腹之一。

此番二人泛舟北上,走鴨淥水入高句麗,沒別的目的,就是爲了給今上的好大兒輸送補給。這是鉅鹿郡王親自下達的命令,換個人可沒這份面子,不值得他們冒着船毀人亡的風險到達此地。

二十餘艘船隻總計載運了十萬斛糧食、一萬捆箭矢以及其他零碎雜物、工具,回程時還會帶上一批傷病員。

有時候想想,鍾離克都爲其他將領嘆息,燕王在戰場上得到的幫助,真不是你們可比的。

船隊過安平口後,順着南風一路北上,毫無阻礙。

風力比起夏天那會減弱了不少,導致船隻速度有所下降,可若看看兩岸連綿不絕的丘陵,你就知道能有水路走是多麼幸福了。

這種山路運糧,真的累死人,不知道多少役徒會埋骨他鄉。

二十八日,西南風消失,突然颳起了東北風,船隊下錨碇泊,在江面上留駐一天。

二十九,東北風有所減弱,但沒有停止,鍾離克不想再等了,下令逆水划槳,繼續前進。

八月初一,東南風颳起,船隊調整帆桁,乘風破浪,一日夜前行二百餘里。

八月初三,又變回了微弱的西南風,船隊遠遠看到了一座修建於高山上的巍峨城池。

那便是丸都城了!

而在山下平原之上,依稀有一座城池遺址,應該是高句麗曾經的都城國內城。

被毌丘儉毀掉後,高句麗人覺得山下平原不安全,於是將山城丸都作爲都城——最開始的時候,丸都叫“尉那巖城”,離首都國內城不過數裡,是國內城的軍事衛城。

“靠岸!”鍾離克看到鴨淥水右岸滿是樑軍大旗之後,放下了心,準備卸貨。

“鍾離將軍!”似乎看到了船隊的抵達,遠處行來一隊騎士,爲首一人高聲大呼。

鍾離克定睛一看,卻是燕王,於是站在甲板上大聲迴應道:“末將參見殿下。”

騎士很快來到了岸邊,看着一艘接一艘的船隻,皆有喜色。

“自得江東,水師良材便不缺了,舟楫通達各處,無往不利。”燕王邵裕下了馬,大笑道:“早知戰船可直通丸都,還費那個勁做什麼?自遼東登船,一路浮海而來,豈不快哉?”

鍾離克苦笑道:“海上風波險惡,可不敢拿殿下開玩笑。末將這次活着來了,下次可不一定。”

邵裕聽完只是笑笑。

他當然知道航海有風險、會死人,但說實話,陸路千里轉運,還盡是沼澤、丘陵,十車糧能到兩車嗎?

海上運糧,損耗有這麼大嗎?風險是有的,但總不能運氣那麼差,十批船沉八批吧?

即便運氣差到離譜,十批沉八批,還是比陸路轉運划算因爲沉船死人少,比陸路轉運死傷、逃亡的人少太多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沒人能截斷糧道,騎兵賴以成名的繞後襲擾,對船隊來說是無效的。

所以,此刻的他看着這些龐大的船隻,心潮起伏,若有所思。

有些事聽別人說未必多麼在意,但親身經歷了,印象是真的深刻。

十萬斛糧!你要費多大代價才能運到丸都城下?

父親那麼重視海運,別人都不理解,現在應該無話可說了。

“有水師相助,何愁丸都不破!”他感慨道。

船隻一艘接一艘靠岸,停在臨時打製的木質棧橋旁邊,開始了卸貨。

棧橋深入水中十步,確保船隻不會擱淺,不過這會只有兩條。

不遠處一批高句麗百姓被驅趕着下到河中,瑟瑟發抖地釘木樁、鋪設棧橋,以利載卸。

鍾離克很快下到了岸上,問道:“殿下,丸都如何?”

邵裕笑了笑,道:“有三千守軍,能戰者不到半數。昨日攻了一天,兩度站上城頭,賊兵不過爾爾,遠不如昔年劉聰帳下兵馬。待鄭司馬驍銳齊至,破之易也。”

鍾離克點了點頭。

他不懷疑樑軍的戰鬥力,難處只在糧草罷了。只要糧草不缺,高句麗都城就要史上第四次被攻破了。

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934章 入城(上)第四十章 人設(月票加更6)第一百三十七章 共同記憶第七十二章 演武第七十八章 汴梁第996章 壽春第一百章 官身第二章 軍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1299章 目的第974章 試探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十六章 汲桑第三章 先下一城(爲盟主盲眼狙擊手加更)第829章 人心與戰術第1059章 苦果第1412章 三分第1341章 矛盾公開化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一百四十三章 事情正在起變化第二百十一章 以後不要打電話給我了第1162章 獅子大開口第一百七十九章 進展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三十五章 後悔來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歸正(下)第七十八章 汴梁第1212章 一波未平第1049章 歷史的玩笑第三十三章 猜測第826章 強行推動的戰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利益第三十章 塑造第七十一章 推演第一百十三章 澗水第1028章 樣板第1183章 變革第1351章 先搶爲敬第851章 安插第1245章 精舍(下)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880章 述志第1159章 背刺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剛開始,就結束了第一百十一章 不走!(爲盟主小蔡想睡覺加更)第二十四章 許昌與洛陽第829章 人心與戰術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1070章 哪裡最爲緊要?第1204章 鹹集第三十章 塑造第五十二章 敲定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1298章 故地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此消彼長第916章 議定第1225章 宣城第五十四章 身份第1296章 生產製度第一百零九章 軍議第1439章 僱傭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向後進攻第1392章 沒了(爲盟主真的還想再佛五百年加第八十章 俸祿第六章 巡河(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贖人第883章 融合第一百三十四章 深水區第1097章 都水監第988章 十五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1293章 後事與國事第二十八章 農官兵田,阡陌相連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勢已去第1408章 無題第1095章 平城行(下)第955章 亮子第1427章 爪牙第1308章 回家(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你敢說個“斬”字嗎?第828章 偏師第1083章 魚腹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第1413章 辭行第一百十六章 收攏第1186章 劫難第1026章 樸實無華第七十九章 白櫻桃下紫綸巾第八十五章 說動第807章 太原第一百十八章 運氣第一百十九章 叮囑第1051章 邵皇帝的江山(爲盟主折翼文加更)第六十四章 兩個皇帝
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934章 入城(上)第四十章 人設(月票加更6)第一百三十七章 共同記憶第七十二章 演武第七十八章 汴梁第996章 壽春第一百章 官身第二章 軍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1299章 目的第974章 試探第906章 微妙的關係第十六章 汲桑第三章 先下一城(爲盟主盲眼狙擊手加更)第829章 人心與戰術第1059章 苦果第1412章 三分第1341章 矛盾公開化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一百四十三章 事情正在起變化第二百十一章 以後不要打電話給我了第1162章 獅子大開口第一百七十九章 進展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三十五章 後悔來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歸正(下)第七十八章 汴梁第1212章 一波未平第1049章 歷史的玩笑第三十三章 猜測第826章 強行推動的戰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利益第三十章 塑造第七十一章 推演第一百十三章 澗水第1028章 樣板第1183章 變革第1351章 先搶爲敬第851章 安插第1245章 精舍(下)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880章 述志第1159章 背刺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剛開始,就結束了第一百十一章 不走!(爲盟主小蔡想睡覺加更)第二十四章 許昌與洛陽第829章 人心與戰術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1070章 哪裡最爲緊要?第1204章 鹹集第三十章 塑造第五十二章 敲定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1298章 故地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此消彼長第916章 議定第1225章 宣城第五十四章 身份第1296章 生產製度第一百零九章 軍議第1439章 僱傭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向後進攻第1392章 沒了(爲盟主真的還想再佛五百年加第八十章 俸祿第六章 巡河(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贖人第883章 融合第一百三十四章 深水區第1097章 都水監第988章 十五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1293章 後事與國事第二十八章 農官兵田,阡陌相連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勢已去第1408章 無題第1095章 平城行(下)第955章 亮子第1427章 爪牙第1308章 回家(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你敢說個“斬”字嗎?第828章 偏師第1083章 魚腹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第1413章 辭行第一百十六章 收攏第1186章 劫難第1026章 樸實無華第七十九章 白櫻桃下紫綸巾第八十五章 說動第807章 太原第一百十八章 運氣第一百十九章 叮囑第1051章 邵皇帝的江山(爲盟主折翼文加更)第六十四章 兩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