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爵位與軍制

邵宅內來了數十人。

除一開始就跟隨他出徵的官員外,還有提前自平陽趕來的,以及留守洛陽朝廷的官員。

“晉室不德,政刑荒廢,尤以貴爵爲最。”在衆人都落座之後,張賓作爲邵勳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馬氏篡位之前,還知道立五等爵分潤好處呢,樑國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時貴爵只享食封,並無國土。國朝則過寬、過厚,五百餘國,皆有封土、官吏,乃國中之國。”張賓繼續說道:“僕以爲當復漢魏舊制,虛封其地,僅享食邑。”

事實上,如果食封一萬戶,擁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萬戶的租賦。

大晉朝的政策是享受這一萬戶租賦的三分之一(摺合三千三百戶),歷史上東晉則變成九分之一(摺合一千一百戶)。

到了後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這種了,出現了“實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食邑數量,“實封”、“真封”是真正落實下來的食邑數量,之間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戶,“實封”兩千、一千乃至幾百戶。

其實都是一回事,即理論食邑與實際食邑之間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萬戶,此爲宗室所封,王子若無殊恩,不得封王。視正一品。”

這種王只有邵勳親兒子能封,一般是一字王甚至也不是每個兒子都能封王。

“二曰郡王,食邑五千戶,此爲宗室降等所封。視從一品。”

王死後,襲爵之人不一定能直接原封不動地繼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勳的某個孫子就有可能變成郡王,而不是王。

歷朝歷代爵位都有降等承襲的制度,主要原因是爲了減輕財政壓力。

“三曰公,食封三千戶,此爲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從一品。”

到了公這一級,就有功臣可封了,也有宗室降等爲公。

“四曰郡公,食封二千戶,此爲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正二品。”

從大晉朝來看,有一字王,如趙王司馬倫,有二字王,如東海王司馬越,也有公,如平昌公司馬騰,甚至公以下還有。

西晉諸王以郡爲國,趙王、東海王其實是“郡王”(但食邑有可能超過一郡),平昌公則是“郡公”。

功臣裡面最高就是郡公,食封保底三千戶,甚至一萬戶都有,非常慷慨。

“五曰縣公,食封一千五百戶,此爲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從二品。”

“六曰縣侯,食封一千戶,此爲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正三品。”

“七曰縣伯,食封七百戶……”

“八曰縣子,食封五百戶……”

“九曰縣男,食封三百戶……”

爵位的“視某某品”和勳官一樣,無官品俸祿,只是一種進秩等級,在各種朝會、祭祀活動時排位所需。

“諸般細則,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諸君回去後可詳加參詳。”張賓最後說道。

衆人聽完,自無異議。

很顯然,大梁朝不可能再像大晉朝那樣慷慨,兩朝起家的方式就不一樣。真要細說,邵樑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有變化,畢竟時移世易,不一樣了。

邵勳則細細觀察着衆人表情。

這個爵位制度,宗室每過一代都有可能降等,即王子襲爵,爲郡王,其餘嫡子爲公,庶子爲郡公甚至沒有爵位。

這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有點類似了。

嫡子、庶子差別很大,親王嫡長子襲爵爲郡王,其餘嫡子一般爲國公——天子可能特示優恩,詔封某個嫡子爲郡王,但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庶子比較慘,不一定能當公,甚至郡公都夠嗆,有的就直接沒有爵位,只安排個官噹噹——當然,親王庶子多半不至於這麼慘,一般都要傳個兩三代纔可能沒爵位。

沒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奮鬥了。

南北朝、隋唐這類人太多了,比如唐代就有宗室自己考中進士當官,差一點的靠門蔭入仕當官,高的甚至官至宰相、領兵大將。

這種傳了兩三代、三四代的無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前,也不可能被朝臣擁立爲帝。

遠的不談,司馬越這種宗室疏屬當皇帝的可能性極小,權臣倒是可以的。

相反,成都王司馬穎則可以被擁立爲帝,但他失敗了。

縱觀兩晉南北朝及承襲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沒有那個意願、也沒有那個能力把大部分宗室都養起來,那樣負擔太大。

做官或上戰場廝殺立功是偏遠宗室的最好出路,否則就泯然衆人矣。

與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開國”前綴者,理論上世襲罔替,每代可擇一人承襲爵位,其他人無爵。

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傳承三代還不降等,因爲君王總會找你錯處,罰你食邑,降你爵位等級。

不過,如果立了功,有可能重新封爵,但這就不是開國爵位了。

這套爵位制度,基本是歷史上南北朝時吸收魏晉制度改進而來的,邵勳算是提前推出了。

簡而言之,虛封,沒有國土,僅享受爵號所在地的規定戶數的百姓租賦。

大梁朝不搞“實封”、“真封”,“食封”多少戶就是多少戶,以“公”爲例,每年可收一萬八千斛糧、一萬三千五百匹絹、九千斤綿,養個千餘脫產食客、部曲不成問題。

如此,體面就有了。

******

有關爵位的事情議論了一下午。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會有風聲慢慢傳出去。

邵勳集團內很多將官,身上其實是有晉朝爵位的。

有的是晉帝冊封的,有的是邵勳幫他們討來的,但一毛錢都沒有,在平陽、汴梁也沒有任何作用。

畢竟這會已經不是春秋時期了,那會是“爵本位”,以爵授官現在則是“官本位”,官纔是根本,爵只是錦上添花。

文武將官第一追求的還是官,而不是爵。

吃過晚飯後,又議起了軍務。

“明年始,騾子軍及落雁軍步卒數百,分批補充銀槍、黑矟五營缺額。”

“明年始,擴充義從軍軍額至一萬,落雁軍軍額至五千,幽州突騎督軍額至兩千。”

“如此,則有募兵近五萬人。國計艱難,也就養得起這麼多了。”

“另,罷中護軍、中領軍、北軍中候,增置樞密院、教練院、供軍院。樞密院調兵,教練院練兵,供軍院掌糧草、軍械。”

“此番洛陽中軍轉了一批府兵後,尚餘數千。許昌、兗州世兵亦各有數千。分兩三年,擇其精壯轉爲府兵。餘皆發放要郡、大郡,充作郡兵。”

“府兵軍籍上已有左右飛龍衛、左右驍騎衛、左右金吾衛、右羽林衛七衛兵馬。七衛之外,尚有濮陽府兵三千六百、關西府兵三千六百、濟北府兵二千四百,總七萬又八百人。開國之初,府兵會增至八萬餘人。”

“府兵諸衛皆於皇城置衙署。此爲國之大事,不可輕忽。”

邵勳說完這些,頓了頓,讓衆人消化。

他爲什麼如此重視府兵?

除了戰鬥力強、不用每年都付軍餉、難以造反外,還有一個外人難以想象的因素:同化能力強。

就最近一兩年所設的府兵而言,其部曲來源多是胡人,總數可能已有十餘萬口。

這些人分散居住在各防,地位低下——比起他們以前給部落貴人當牧子牧奴而言,好像也不是很低下,甚至地位有所提升,因爲部曲嚴格來說並非奴婢。

其本身又對先進文化有所傾慕,久而久之,會慢慢向主家看齊。

主家種地,他們必然也要種地。

主家過節,會送一些財物、食品給部曲,潛移默化影響其節俗。

主家說什麼話,他們也會慢慢學習,以便溝通交流。

主家和周圍人穿什麼衣服、做什麼髮飾,他們也會慢慢改變。

如此種種。

其實就是一個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同化。

這個過程持續兩三代人,這些胡人部曲就算是被消化掉了,因爲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語言服飾節日等文化特徵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至於府兵能堅持多久——唐朝堅持到高宗後期、武后年間纔出問題,差不多六七十年。

但唐代府兵主要集中在關中及河東(道),設置太過密集。

事實上隋文帝開皇年間,府兵就已經沒有足夠的田地了,以至於楊堅要把他們遷出“狹地”(關中),安置到土地資源更豐富的關東地區。

只不過隋末戰亂,人口從五千萬降到唐初的一千多萬,變成了人少地多,等於重置了一次。

所以,唐代比隋代還過分的“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政策能繼續玩下去,而唐代府兵的數量是六十萬,且戰爭極其頻繁。

府兵制的核心是土地,勳官之類都是錦上添花的。

給勳官,土地不夠,府兵制崩潰。

土地給夠,不給勳官,按各自戰功授官,府兵只是戰鬥力下降,但仍不失爲一支可戰之軍。

大梁朝府兵才七八萬,土地資源實在豐厚,且主要分佈在關東地區,這個制度玩個百來年不成問題。

五萬募兵屯駐洛陽、汴梁、黎陽、野王等兩都及其臨近地區,守禦外圍要點。

府兵則彈壓四方,震懾胡人及士族,差不多這就是大梁朝開國之初的軍事佈局了。

將來募兵增長得會極爲緩慢甚至不增長,但府兵會持續增長,直到一百多年後這個制度玩不下去爲止。

一百多年的同化,他對得起華夏了。

即便那時候王朝滅亡,新朝天子還可以接力他的成果。

功成不必在我,甚至不必在大梁朝。

“今日只此二事。”看衆人思慮得差不多了之後,邵勳拍了拍手,道:“每人領一份條陳回去,細細研讀,附上爾等所思送回。”

第二十七章 圈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張方第九十七章 囂張(上)第一百零二章 殿中將軍第一百八十章 “滾”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十一章 人選第四十三章 整軍第1047章 會第九章 頓丘第八十八章 話療(加更求月票)第1272章 露華問對第四十二章 懸在頭頂的劍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塢第997章 瀋陽第1082章 安插自己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集結第一百十六章 最後的牆角第1004章 遍地奉先第1087章 商屯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選第821章 哭秦庭?第1273章 風氣第九十一章 入見第1322章 孤立的據點第四十五章 大事第五十三章 集市第1102章 一切盡在掌握中?第1382章 兄弟之間第一百二十八章 地勢第1166章 震盪(下)第991章 面見(下)第1003章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故人離去第1063章 兩種畫風第一百四十九章 淯水(下)第1226章 喜劇與悲劇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四十七章 “滿城之戰”第一十六章 遊藝第1282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章 浚儀第1079章 丟下古代屠城第四章 長史與司馬第1119章 晉祠第八章 項目推介古代屠城第1061章 合理戰術: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第878章 私聊第1343章 未曾設想的打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八十七 驅虎吞狼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881章 力真第五十章 看望第873章 諸路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923章 躍進西岸第八章 擔了干係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1113章 成都與建鄴第一百四十六章 傳統之人第1434章 新家第1088章 預演西晉爵位制度第1187章 山城第1254章 書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1065章 習家池第1394章 倆兒第三十二章 怕了第1310章 反向回家第一百五十章 交接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一十五章 操控第四十六章 價值第六章 巡河(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亮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山中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張方第九十三章 汝南行(上)第八十章 家人第1120章 豪族化第一百十章 派別第八十七章 歸使第三十五章 追殺第932章 復仇第841章 主動第三十九章 還有人來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960章 新官上任(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北對進(上)第1348章 國防義務(月票加更6)第九章 天地之威第八章 項目推介第一百十七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一百三十七章 年前日常(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抓捕與人選
第二十七章 圈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張方第九十七章 囂張(上)第一百零二章 殿中將軍第一百八十章 “滾”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十一章 人選第四十三章 整軍第1047章 會第九章 頓丘第八十八章 話療(加更求月票)第1272章 露華問對第四十二章 懸在頭頂的劍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塢第997章 瀋陽第1082章 安插自己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集結第一百十六章 最後的牆角第1004章 遍地奉先第1087章 商屯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選第821章 哭秦庭?第1273章 風氣第九十一章 入見第1322章 孤立的據點第四十五章 大事第五十三章 集市第1102章 一切盡在掌握中?第1382章 兄弟之間第一百二十八章 地勢第1166章 震盪(下)第991章 面見(下)第1003章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故人離去第1063章 兩種畫風第一百四十九章 淯水(下)第1226章 喜劇與悲劇第一百十五章 禽獸第四十七章 “滿城之戰”第一十六章 遊藝第1282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章 浚儀第1079章 丟下古代屠城第四章 長史與司馬第1119章 晉祠第八章 項目推介古代屠城第1061章 合理戰術: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第878章 私聊第1343章 未曾設想的打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八十七 驅虎吞狼第六十九章 招徠第881章 力真第五十章 看望第873章 諸路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923章 躍進西岸第八章 擔了干係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第1113章 成都與建鄴第一百四十六章 傳統之人第1434章 新家第1088章 預演西晉爵位制度第1187章 山城第1254章 書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1065章 習家池第1394章 倆兒第三十二章 怕了第1310章 反向回家第一百五十章 交接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一十五章 操控第四十六章 價值第六章 巡河(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亮家底第一百二十章 山中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張方第九十三章 汝南行(上)第八十章 家人第1120章 豪族化第一百十章 派別第八十七章 歸使第三十五章 追殺第932章 復仇第841章 主動第三十九章 還有人來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960章 新官上任(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北對進(上)第1348章 國防義務(月票加更6)第九章 天地之威第八章 項目推介第一百十七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一百三十七章 年前日常(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抓捕與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