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恩仇(一)

同樣的消息落在別人耳朵裡,感覺卻和程名振聽見時截然不同。沒幾天,張瑾、屠英、劉十七等人就找上門來,一致請求程名振帶領大夥去給王伏寶報仇。

“請教頭把握機會,請纓東征!”見了程名振的面,張瑾衝口說道,“如果教頭領軍東征的話,張某願爲教頭牽馬墜鐙!”

“大夥坐吧?你們覺得非要親手砍下竇建德的腦袋才能開心麼?”程名振早就料到會幾個人會找上門來,指了指身前的胡凳,笑着說道。

“當然,不報此仇,我等死不瞑目!”屠英用力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將骨頭捶得砰砰作響。

劉十七做親兵出身,爲人遠比其他將領機靈。見程名振態度不是很積極,拱了拱手,笑着問道:“教頭不會把當日的諾言給忘了吧。如果是那樣,我等也不勉強教頭。今天跟教頭討封薦書,尋略陽郡公處投靠去也!”

略陽郡公是李淵的侄兒李道宗的封號,這次大唐興師東征,主帥就是此人。聽劉十七說得硬氣,另外有幾個原王伏寶帳下的親信也七嘴八舌地說道:“對,如果教頭捨不得眼前安穩的話,我等也不勉強。今天大夥就跟教頭告個別,然後去投略陽公處,給他做嚮導去算了!”

“你們這些傢伙啊。性子那麼急做什麼?”程名振無奈而笑,用手指扣了扣桌案,低聲問道:“我說過不去了麼?朝廷的命令還沒下來,我總不能私下出兵吧?況且略陽公的主力還沒出發,咱們手中這點兒兵馬,殺過太行山去能掀起多大風浪來?有跟我着急這功夫,不如下去訓練士卒。也省得王大哥的仇沒等報呢,又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衆人被他說得面紅耳赤,憋了好半天,才委委屈屈地解釋道:“我們不是等得有些着急麼?如果教頭主動向朝廷請戰,朝廷的動作也會快些!”

“你等放心,跑不了咱們的差事!放眼軍中,對河北的情況,誰有咱們幾個熟悉?”程名振私底下也做了些推測,知道朝廷不可能放着洺州營這粒好棋不用。笑了笑,低聲說道。

“倒也是……”衆人想了想,很是尷尬地笑了起來。

“下去準備吧,我估計朝廷的軍令這幾天就會到。屆時大夥都仔細些,這可是咱們投靠大唐後的第一仗!”程又敲了下桌案,低聲吩咐。

“諾。末將遵命!”衆人長身肅立,抱拳施禮。

張瑾等人盼軍令盼得望眼欲穿,大唐東征兵馬卻突然在河內郡停了下來。一場巨大的變故在河南出現,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爲了取得爲“先帝”復仇的名號,瓦崗軍和宇文化及麾下的江都軍拼了個兩敗俱傷。正在李密帶領瓦崗軍對宇文化及緊追不捨的時候,瓦崗軍的盟友,大隋監國鄭王,東都留守王世充突然從側面殺了出來。

一輩子總是背叛別人的李密猝不及防,被昔日的盟友殺了個丟盔卸甲。瓦崗軍本部兵馬十去其五,剩下的殘兵敗將保着李密退向東郡,發誓要找王世充討還血債。

爲了加強自己一方的復仇勝算,李密飛馬傳令河北,讓駐守聊城一帶的劉黑闥放棄對宇文化及的劫殺,前往河南與主力匯合。本來走投無路的宇文化及部喜出望外,趁機進入聊城休整。

自知時日無多,喪心病狂的宇文化及想在臨死前再過一把癮。不顧親兄弟宇文士及的反對,廢掉自己樹立的傀儡皇帝,改國號爲大許。

遠在長安的大唐君臣聞訊。立刻對戰爭的目標起了爭執。

很多舊隋遺老,世家貴胄聚集在太子府詹事李綱,宋國公蕭瑀身後,堅持認爲大唐既然是禪讓得國,繼承了隋朝正朔,應該不顧一切繼續向東用兵,殺掉宇文化及,爲前朝天子楊廣報仇。這樣,民間那些曾經受到大隋洪恩的俊傑之士纔會更對大唐歸心,脫離他們的統治者,配合大唐一統天下。

而以薛國公長孫順德爲首的一些關隴新貴,卻認爲一個道義的名分,價值遠遠比不上數位英雄豪傑。瓦崗軍自從李密火併翟讓之後,諸將就已經離心。如果大唐趁着李密兵敗的機會雪中送炭,介入河南戰事,有可能將很多不世英才招攬在手。如秦叔寶、羅士信、程知節、單雄信和張亮,都是萬里挑一的名將。將他們拉攏過來,可極大彌補大唐兵力充足,獨擋一面的人才卻十分匱乏的缺陷。

持上述兩種觀點的大臣各說各話,爭論不休,誰也不肯向對方妥協。結果,大唐皇帝李淵也猶豫了,遲遲做不出最後決斷。在內心深處,他傾向於前一種觀點。認爲正朔名分十分重要。否則,他也不會在奪取長安之後不立刻建國,而是找了個十二歲的傀儡楊侑擺在自家頭頂大半年,直到楊廣死後才羞答答地搞了個禪讓。

但理智去告訴他,長孫順德這回的觀點可能是正確的。秦叔寶、羅士信兩個曾經在張須陀帳下效力,殺得河南羣盜聞鑾鈴聲而色變。無論號召力和戰鬥經驗,在當世都數一數二。而程知節、單雄信等人雖然不像秦叔寶、羅士信那樣有名,但其在翟讓麾下時也屢立奇功,曾多次擊敗東都前來討伐的官軍,幾度打得王世充縮在洛陽城內不敢出頭。

反觀大唐,雖然實力雄厚,但可以一振三軍士氣的名將卻屈指可數。僅有的幾個當中,某些人還屬於無柄之劍,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及自己。若是真的能將瓦崗衆豪傑籠絡在手的話,以大唐的兵力加上諸將的能力,掃平河南幾乎易如反掌。而瓦崗羣雄來歸,對於依附於大唐的諸多地方實力派,也能起到很大的威懾制衡作用。

“古語云,天賜良機於人,人若不取,其後必遭天譴。此刻宇文氏如離羣之獸,出水之魚,正是蒼天賜予我大唐的機會。若是陛下不趁早圖之,恐怕竇建德會借勢而起!”宋國公蕭瑀見李淵一直猶豫不絕,乾脆搬出天命論來爲自己的見解做註腳。

“是啊,此乃天賜良機。瓦崗將星四散,人主若能聚之,何愁天下不定。”同樣的天命論,到了薛國公長孫順德口中,卻完全成了相反的概念。

對於天命氣運之類的歪理邪說,李淵向來是不怎麼在乎。否則當年他也不會有膽子造大隋的反了。但對於羣臣的態度,他卻不能置之不理。一個合格的君王應該勇於納諫,還要把握朝堂各方勢力的平衡,儘量做到不偏不倚。否則,無益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

“朕曾經受大隋先皇厚恩,若不能爲其復仇,恐爲後世所笑!”裝作一幅痛心疾首的模樣,李淵沉聲說道。“但薛公之言,卻令朕難於取捨。昔日漢光武曾經說過,人心不知足,得隴且望蜀。如今朕眼睛望着河北,心思卻對河南也捨不得放下。諸位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不妨說出來讓朕聽聽!”

天下哪有兩全其美的好事?太子府詹事李綱氣得鬍子直往天上飄。他是飽讀詩書的大儒,最喜歡把“仁義禮智”掛在嘴邊上。見李淵繼續和稀泥,閃身出列,躬身啓奏道:“陛下此言差矣!若瓦崗諸將真有傳說中那些本事的話,李密就不會被王世充所敗了。不過一羣屠狗殺豬之輩爾,豈可因其而耽誤討伐逆賊之大事?”

“李詹事這話就過了!”長孫順德本來跟李綱就不屬於同一派系,見老傢伙如此囂張,立刻站出來反駁,“如詹事之言,武侯、藤公將往何列?無諸將血戰之功,何來大漢四百年江山?倒是六國諸多華袞,哼哼,只懂得發朝露之鳴爾!”

武侯是漢初名將樊噲的諡號,他與西漢另外一個開國功臣藤公夏侯嬰一樣,出身都極其寒微。未發跡前,樊噲曾與人屠狗,夏侯嬰則靠趕大車謀生。但在漢高祖劉邦有生之年,這二人卻都被依爲左右臂膀,形影不離。多次在戰場上救了劉邦的命。可以說,沒有他們,漢高祖早死於楚軍的刀下了,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大漢國。

與樊噲、夏侯嬰同一時代,還有很多六國的遺老遺少藉助陳勝的力量起兵反秦。但他們先是爲了權力爭鬥不休,毀掉了陳勝開創的大好局面。隨後又不知進退,挑戰劉邦天威,最後被大漢逐一消滅。臨死前只能發出幾聲“人生苦短,繁華亦逝”的哀嘆。作用和能力根本不能與樊噲、夏侯嬰這等屠狗輩相提並論。

李綱歧視秦叔寶等人出身寒微,有勇無謀。長孫順德立刻拿出樊噲和夏侯嬰的故事來反駁他。二人起初也許都沒想牽扯太多其他內容。但聽在羣臣耳朵裡,卻別有一番滋味了。出身高貴如蕭瑀、蘇威者,立即覺得長孫順德這是藉機對他們這些前朝遺老進行嘲諷。出身寒微如丘行恭、李仲文等,則覺得長孫順德說得痛快,字字句句落在了自己心裡。

眼看着雙方又要爭執起了,李淵不耐煩地擺了擺手,“好了,好了,諸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卻天天爲些言語上的細節計較,不覺得無趣麼?今天只說正事,不準提起其他!”

“臣等遵旨!”長孫順德挑釁般瞪了李綱一眼,躬身退下。

既然李淵已經發了話,李綱和蕭瑀等人不便再跟長孫順德繼續糾纏。躬了下身,也退回了自己的位置。李淵清了清嗓子,掃視四方,“有人能給朕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麼?朕明說了吧,不想放過宇文化及,也捨不得瓦崗羣雄。誰能幫朕想個兩頭兼顧的主意?”

“但憑陛下決斷!”幾個當朝重臣躬身說道。閉上嘴巴,再也不發一言。

李淵輕輕嘆了口氣,“朕要是能想出辦法來,還要你等幹什麼?玄真,你來說說!”

裴寂因爲在河東領兵大半年,卻毫無建樹,這幾天被一羣有心人交相彈劾,狼狽不堪。正低頭思過之時,猛然間聽到李淵又點了自己的將,猶豫了一下,出列說道:“辦法也許是有的,只是箇中策而已。也許兩頭都做不好。也許還不如集中精力先顧一頭!”

“說來聽聽吧!總比天天爭論不休好!”李淵看了他一眼,笑着鼓勵。這就是裴寂的好處了,拙於口舌之爭,但總有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起某些整天張口閉口微言大義,做起事情來卻一團糟的傢伙,簡直是天上地下。

裴寂拱了拱手,低聲道:“我大唐今年四處開疆拓土,高歌猛進,難免內部空虛。用一句俗話說就是攤子鋪得太大,暫時控制不住。所以的確沒有餘力同時在河南河北發起兩場戰爭。但勉強而爲之的話,可以用一明一暗兩手來。也許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麼個一明一暗法?”李淵的興趣一下子被勾了起來,笑着追問。

“明,則下令略陽郡公繼續東進,攻擊宇文化及,並傳檄文於天下,請羣雄併力討賊。我大唐將爲出兵者提供一部分糧草。”裴寂清清嗓子,用所有人都能聽見的聲音說道。“這樣,無論宇文化及最後死於誰手,功勞至少都有我大唐一半。仁人志士論及討賊首義者,也當屬我大唐。”

“嗯!”羣臣眼睛都亮了起來,衝着裴寂頻頻點頭。大唐坐擁半壁江山,些許糧草輜重還是提供得起的。這條計策最妙之處,在於“首義”二字,其他諸侯只要出兵,就等於聽從了大唐的號召,氣勢難免比大唐低了一頭。若是毫無表示的話,則會被譴責爲宇文化及的同黨。進退兩難。

“暗,則請秦王殿下出兵澠池,調停洛陽、瓦崗之爭。王世充腹背受敵,自然會減輕對瓦崗軍的攻勢。而我軍止步於新安後便不繼續向前,洛陽兵馬也不敢輕易掉頭來戰。既賣了好處給瓦崗,又無需真正跟王世充交手!”

“好!”李淵撫掌大笑,“還說是中策。連中策都如此出人意料了,上策還要如何?”

“裴大人太一廂情願了吧?那可是竇建德的地盤,略陽公的兵馬如果太少的話,此賊豈肯把好處全讓我大唐撈了去?”不滿裴寂一個人專美於前,李綱冷笑着質疑。

“陛下過獎了!”裴寂先躬身向李淵致謝,然後向李綱輕輕拱手,“李詹事提醒得正對。裴某的補救方法爲,請陛下出一道聖旨,將幽州軍和博陵軍向南調動,做出隨時準備南下的姿態!”

“嗯!”李淵沉吟了片刻,不願輕易接受這個建議。博陵軍和幽州軍在大唐的地位很獨特,爲了天下計,李淵離不開這兩支隊伍,但與此同時,他也不願意讓這兩路兵馬的勢力擴張得太厲害。

看到李淵的臉色,裴寂知道自己又多嘴了,笑了笑,出言補救道:“若是陛下着博陵、幽州兩路兵馬另有大用,臣還可以舉薦一人,領兵威脅竇建德後路,令其不敢出全力與略陽公爭鋒!”

“誰。儘管說來!”李淵的臉上立刻出現了喜色,笑着問道。

“陛下可記得前些日子千金買馬骨之事乎?”裴寂沒有直接回答李淵的問話,而是笑着提醒。

第4章 賭局(七)第2章 崢嶸(四)第4章 采薇(三)第2章 黃雀(五)第3章 浮華(二)第1章 冬至(三)第3章 飄絮(五)第1章 秋分(一)第4章 騰淵(一)第4章 采薇(三)第2章 崢嶸(二)第1章 秋分(四)第1章 城南(八)第4章 恩仇(二)第1章 問鼎(九)第5章 采薇(五)第3章 浮華(三)第4章 紅塵(五)第3章 折柳(二)第1章 問鼎(一)第1章 問鼎(九)第2章 逐鹿(三)第3章 折柳(四)第2章 鶯柯(四)第5章 功賊(五)第1章 冬至(一)第2章 逐鹿(四)第1章 故人(四)第5章 采薇(六)第3章 折柳(六)第1章 賭局(五)第4章 采薇(四)第3章 東門(一)第3章 浮華(一)第2章 朝露(二)第1章 問鼎(一)第1章 秋分(三)第1章 賭局(一)第3章 賭局(三)第1章 冬至(五)第3章 折柳(四)第4章 功賊(一)第1章 問鼎(六)第1章 賭局(三)第3章 飄絮(四)第2章 逐鹿(三)第3章 故人(三)第3章 朝露(五)第3章 東門(八)第2章 西顧第1章 冬至(三)第3章 東門(二)第2章 黃雀(六)第3章 賭局(七)第3章 朝露(七)第4章 采薇(三)第1章 故人(四)第4章 浮沉(四)第2章 崢嶸(一)第1章 問鼎(九)第3章 折柳(四)第2章 黃雀(七)第3章 飄絮(七)第3章 飄絮(四)第2章 逐鹿(四)第3章 東門(一)第4章 浮沉(五)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飄絮(六)第1章 冬至(七)第2章 黃雀(五)第2章 西顧(四)第5章 采薇(六)第2章 崢嶸(三)第1章 問鼎(八)第1章 冬至(五)第1章 秋分(五)第4章 浮沉(三)第4章 紅塵(五)第4章 騰淵(八)第3章 飄絮(七)第4章 紅塵(四)第3章 東門(十)第2章 鶯柯(七)第3章 飄絮(三)第3章 朝露(五)第3章 東門(二)第4章 紅塵(五)第1章 冬至(一)第1章 問鼎(九)第2章 黃雀(七)第1章 冬至(二)第4章 功賊(一)第2章 黃雀(五)第1章 故人(一)第3章 東門(二)第4章 恩仇(八)第4章 功賊(四)第3章 飄絮(五)第4章 采薇(二)
第4章 賭局(七)第2章 崢嶸(四)第4章 采薇(三)第2章 黃雀(五)第3章 浮華(二)第1章 冬至(三)第3章 飄絮(五)第1章 秋分(一)第4章 騰淵(一)第4章 采薇(三)第2章 崢嶸(二)第1章 秋分(四)第1章 城南(八)第4章 恩仇(二)第1章 問鼎(九)第5章 采薇(五)第3章 浮華(三)第4章 紅塵(五)第3章 折柳(二)第1章 問鼎(一)第1章 問鼎(九)第2章 逐鹿(三)第3章 折柳(四)第2章 鶯柯(四)第5章 功賊(五)第1章 冬至(一)第2章 逐鹿(四)第1章 故人(四)第5章 采薇(六)第3章 折柳(六)第1章 賭局(五)第4章 采薇(四)第3章 東門(一)第3章 浮華(一)第2章 朝露(二)第1章 問鼎(一)第1章 秋分(三)第1章 賭局(一)第3章 賭局(三)第1章 冬至(五)第3章 折柳(四)第4章 功賊(一)第1章 問鼎(六)第1章 賭局(三)第3章 飄絮(四)第2章 逐鹿(三)第3章 故人(三)第3章 朝露(五)第3章 東門(八)第2章 西顧第1章 冬至(三)第3章 東門(二)第2章 黃雀(六)第3章 賭局(七)第3章 朝露(七)第4章 采薇(三)第1章 故人(四)第4章 浮沉(四)第2章 崢嶸(一)第1章 問鼎(九)第3章 折柳(四)第2章 黃雀(七)第3章 飄絮(七)第3章 飄絮(四)第2章 逐鹿(四)第3章 東門(一)第4章 浮沉(五)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飄絮(六)第1章 冬至(七)第2章 黃雀(五)第2章 西顧(四)第5章 采薇(六)第2章 崢嶸(三)第1章 問鼎(八)第1章 冬至(五)第1章 秋分(五)第4章 浮沉(三)第4章 紅塵(五)第4章 騰淵(八)第3章 飄絮(七)第4章 紅塵(四)第3章 東門(十)第2章 鶯柯(七)第3章 飄絮(三)第3章 朝露(五)第3章 東門(二)第4章 紅塵(五)第1章 冬至(一)第1章 問鼎(九)第2章 黃雀(七)第1章 冬至(二)第4章 功賊(一)第2章 黃雀(五)第1章 故人(一)第3章 東門(二)第4章 恩仇(八)第4章 功賊(四)第3章 飄絮(五)第4章 采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