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

?

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

張軒一聽就明白,袁時中還要一個保險。

畢竟亂世之中,爾虞我詐的事情多了。之前說的好好的,說翻臉就翻臉的事情,袁時中也見過的,甚至自己也做過,不壓一個人質,袁時中才不會踏入闖營一步。

張軒微微皺眉說道:“留羅少將軍在小袁營之中飲酒,這一件事情,我答應下來,只是我就不用參與到結義之中了吧。”

“如何不用?”袁時中說道:“自從與張兄弟相識以來,我就知道張兄弟是人中龍鳳,難不成,張兄弟看不起我袁某人嗎?”

話說到這個地步,張軒說拒絕,都不大可能了。

張軒說道:“好,我答應下來了,既然如此,有一件東西先給袁兄。”

說完張軒從懷中掏出一卷書來,說道:“此書名爲《玉帶編》乃是我傅公所遺留,上面也有我的批註,我借給你三日,三日之後,還請歸還。”張軒微微一頓,說道:“也算是我張軒,給兄長的禮物。”

袁時中雙手接過來。翻開一看卻,卻見正文裡面,有一行大字,乃是館閣體,猶如墨印,而夾在大字之中,有一行小字批註,字跡很小,似乎不是用毛筆寫出來的,筆畫極細,極硬,有幾分銀勾鐵劃之感。

書中所講,大抵是行軍打仗,細而化之的東西,而批註之中,更是詳細描述,如何列陣,結果如何,翻到最後,還有不少新紙。上面寫着張軒從項城之戰後,所遇見的每次戰事,有些張軒參與進去了,比如說小商河之戰,臨潁城南之戰。夜襲汪喬年一戰。有些張軒沒有參與進去,都從參與者嘴中得到的消息整合出來的。比如白沙河之戰,比如二攻開封之役。上面還有地圖,都是張軒手繪,有的詳細,有的不詳細。

可以說,這是就是張軒學習筆記。

張軒從來沒有這麼好學過了。

畢竟高考,考不上,不會讓你死,但是現在之中,任何一次兵法考試,張軒如果通不過,就有可能身首異處。由不得張軒不努力,不專注。所以,筆記批註,都極其詳細,不耐繁瑣。沒有古代兵書之中,那種玄之又玄的氛圍,似乎將打仗當成一件手藝活。

這對袁時中來說,太有用了。

畢竟袁時中與張軒差不多,都是半路入門學當將軍。

袁時中雖然沒有細看,就已經覺得其中真知灼見,最重要的,沒有玄之又玄的語言,按書上說法,直接可以操練。袁時中大喜,說道:“傳令下

去,拔營北上。”

王顯祖不明白袁時中爲什麼這麼失態,不過,他也不敢反駁袁時中的話,說道:“是。”

袁時中重重向張軒行了一禮說道:“多謝張兄。”他斟酌詞句卻不知道該如何感謝張軒,只說道:“大恩不言謝,今後但凡有用我的地方,還請開口,但凡我袁某人有一口氣在,必不相負。”

張軒伸手攙扶住袁時中,說道:“袁大哥客氣了。你我兄弟,這是說什麼?”

袁時中看着張軒,忽然一笑,說道:“好,你就是我袁時中的兄弟了。”

張軒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就是將課後作業學習筆記,交給別人看一看而已。但是在袁時中看來,就大不一樣了。

什麼是不傳之秘,這就是不傳之秘。

特別是兵法。

歷朝歷代對兵法的管控都非常嚴苛,比如唐代《李衛公問對》從來深藏大內,從不外泄。而很多兵法,都是形而上的東西,說得很清楚,就如同《孫子兵法》但是對形而上的東西,具體怎麼實際操作。卻密而不宣,真正在兵書之中,涉及這方面的,也就是戚侯兵書,但是也不是太詳細。

故而有人拿一本孫子兵法,就能打勝仗。但是更多的人,讀一本孫子兵法之後,依舊不知道,何處當列陣,何處當用何兵?

袁時中覺得這一本書,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將門出來。

如此珍貴的東西,張軒居然給了他,這分人情他欠大了。

之前與張軒稱兄道弟,乃至硬拉張軒加入結義之中。不過是客氣而已,而如今,卻有幾分真情實意了。

袁時中大軍北上,經過一日光景,在距離闖營曹營之南,十里之地紮營。消息自然傳開了。一時間曹營闖營之中,轟動異常。李自成帶着幾分怒氣說道:“袁時中真是好膽量,居然敢回來。”

“闖王,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袁時中動不得。”李信說道。

“我知道。”李自成笑道:“待天下大定,我有時間收拾他。”

李自成的笑意之中,帶着一股冷意。

曹營之中。

張軒已經將消息帶過來了。

羅汝才皺起眉頭,說道:“至於嗎?我曹操一諾千金,說要保他,就要保他,還讓玉龍去做人質?這是信不過我羅汝才嗎?”

羅玉龍也有一點不舒服,說道:“袁時中麾下並不過烏合之衆,看上

去人多勢重,但是實際上不堪一擊,我帶三千本部人馬,就能擊潰的,爲了拉攏這樣一個人,至於花這麼大的力氣嗎?”

張軒說道:“爹,哥。不管怎麼說,袁時中也都是一方義軍首領,他與大哥,還有我結義,都是向爹自居子侄輩。且袁時中在河南義軍之中,也算翹楚,拉攏了他,就拉攏了一大批人心,對將來有所助力。”

羅汝才明白,張軒所說的將來,就是離開闖營之後,以曹營的兵力,想橫掃江北,飲馬長江,未免有一些單薄。如果以袁時中入手,拉攏一批人,卻是不錯的想法。只是羅玉龍想不出其中究竟。只是覺得袁時中徒有虛名而已。

“好了。”羅汝才說道:“玉龍你就與憑之,去一趟小袁營,量他袁時中也不敢搞什麼花樣。”

“是。”羅玉龍說道。

張軒與羅玉龍一併去了小袁營,袁時中早已在哪裡等候多時,三人寒暄幾句。

這並不是羅玉龍與袁時中第一次見面,不過,羅玉龍之前與袁時中沒有這般親近。

只是羅玉龍雖然奉父命而來,拼命壓制自己對袁時中的不屑的,那股高傲勁,張軒有鼻子都能看出來,張軒唯恐袁時中不高興,私下對袁時中說道:“我這大舅哥,爲人驕傲了一些,相處久了,就知道,他其實沒有什麼壞心眼。”

袁時中在亂世之中打滾了不知道多久了,豈能容不下這一點,說道:“我明白。”隨即有一點酸酸的說道:“人家有一個好父親,我比不得。”

張軒也是無法,又與羅玉龍私下說道:“不管怎麼說,袁時中也是一軍之主,你也要給些面子。”

羅玉龍冷哼一聲,說道:“我已經給了他面子,否則以他麾下那些雜兵,人數雖多,但如何能抵得過我麾下一哨人馬,我還要認他爲兄,這我都給了面子,還不夠嗎?”

三人敘過年齒,以袁時中三十餘歲最大,其次是羅玉龍,再次是張軒。故而三人結義,以袁時中爲首,羅玉龍爲次,張軒爲三。

張軒頓時覺得夾在他們兩人之間,有些難爲。

不管三人心中到底怎麼想,三人在香燭貢品之前,焚香叩拜,歃血爲盟,號稱彼此之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義氣相接,若有背盟,天人共戮。”這種充滿封建迷信的活動。

縱然張軒不大相信這個,但是在結義之後,也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親近了不少。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閒言少敘,三人結義之後,就該做正事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九章 搶收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九章 初戰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四章 鄖陽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七章 下蕭縣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五章 取士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二十章 風起
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九章 搶收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九章 初戰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四章 鄖陽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八十章 劉承胤的“首級”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七章 下蕭縣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五章 取士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二十章 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