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

第六十一章離間計

爲了鞏固統治,隆武在很多地方都有妥協。長沙小朝廷,甚至可以稱作湖南小朝廷。

倒不是隆武要排擠其他各地的官員,一來,大明成而今這個樣子,真正的千里迢迢來投奔長沙的官員,少之又少。除卻一直跟隨武昌小朝廷撤過來的官員,北方江南的官員其實並不多了。

二來,隆武爲了想辦法壯大自己的實力,爭取地方上的支持。不得不給湖南各地士紳政策傾斜,贏得他們的支持。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

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很簡單,鞏固了長沙小朝廷的統治。否則長沙小朝廷也支撐不起幾十萬大軍。

但是現在卻遭到反噬。

原因無他,湖南精華地域都在洞庭湖沿岸,湘江流域一帶,而張軒將戰線退到了長沙城下,很多地方就落入了大夏的手中,在場文武百官的家眷有不少都在夏軍的治下。

他們不敢不爲自己的家人留一些後路,這種斬殺使者的決然,隆武或許有。隆武早就有與夏軍勢不兩立之心,但是他麾下的這些官員卻是沒有的。

胡澹見此,鎮定下來,說道:“外臣此來,早已將性命置於度外了。陛下想怎麼做,外臣悉聽尊便。”

隆武一時間沒有說話。

馬士英說道:“陛下,不可失了大國氣度。”

馬士英喪子之痛,簡直是錐心刺骨。馬鑾不僅僅是他的兒子,也是他事業上的繼承人,否則也不會被安插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之上。一想如肉-團大小的人兒,幾十年間長成可以支撐門戶的男子漢,又化爲木盒之中一顆人頭。

馬士英恨不得死的爲何不是他。

但是作爲大明的首輔重臣,文官代表,他卻不能違逆衆意。甚至也並不能違逆來自馬家的內部的聲音。

貴陽馬家可是一個大家族,馬士英一支固然顯赫,但僅僅是其中一支而已。馬家各支雖然談不上世代公卿,但是做官的人不僅僅是馬士英一個人。而如今貴陽馬家的人投靠在馬士英身邊的人並沒有很多。

固然馬家力不能及的原因,但也有兩面下注的心思。

家國天下,家國天下,馬士英固然是大明忠臣,願意爲大明赴死,不僅僅是他對大明的感情很深,而是事情到了如今的地步,他一生之事業都在明廷身上,他縱然投降他朝,名位之高,能在首輔之上嗎?

不管是從道德上,從事業上,他絕無背叛之可能。

但是家畢竟在國之前。他可以決然,卻不能不爲貴陽馬家着想。如果沒有馬鑾的人頭在此,他或許能不表態,但是而今他卻必須表態。

馬鑾之死,讓他痛徹心扉。但是細細想來,兩軍交戰各爲其主,兵敗身死,求仁得仁而已。作爲父親,他固然傷心長子之死,但卻未必願意長子兵敗潛逃,或者降賊。

士大夫束髮讀書以來,所學之忠義兩字。

但是隆武因馬鑾之死,斬殺夏軍使者,若這件事情牽扯下來,恐怕馬家與夏朝,本應是國仇。又添家恨。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了。

這平平淡淡的這一句話,咬在嘴裡,簡直字字是血,但依然要說出來。

隆武說道:“將此人帶下去。”

隨即拂袖而去。

一場大宴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惶恐的氣氛,在整個長沙城之中蔓延開來。

隆武回去之後,一時間覺得非常無力。

他的無力,不僅僅在於馬鑾,李過所部覆滅,高一功所部不穩,一日之內,斷其兩臂。更是因爲文武百官,乃至馬士英的動搖。隆武也不是傻子,豈能看不出來,這些文官暗地的心思。

一瞬間,他總算是瞭解到孫權當初的想法了。

天下人皆可降。唯他不可降。

“不,這裡面還有問題。”隆武說道:“如果,高一功將軍已經投降了,夏賊最好的辦法,是放高一功到長沙城下。賺城。而不是如此大張旗鼓的宣告。”

“這其中定然有問題。”

“或許,高一功那邊已經不穩了。但夏軍還沒有得手。”

隆武想了片刻,就揣摩到其中關節,一時間好像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立即說道:“傳馬大人覲見。”

馬士英似乎早已知道隆武要見他,早就在外面等着。

不過喪子之痛,並非沒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跡。馬士英一身官袍沒有換,但是給人的感覺,憑空的老了好多歲,一舉一動也慢了下來,給人一種老態龍鍾的感覺。

似乎歲月一瞬間在他的身上加速一樣。

隆武見了馬士英,心中也微微一嘆,說道:“閣老節哀。朕本不該在此時打擾閣老----”

“陛下。”馬士英說道:“臣明白,臣身負社稷之重,容不得兒女私情,陛下召臣來,是想如果面對夏軍吧。”

隆武說道:“正是如此。”

“如今城中人心惶惶,卻不是開戰之時。”馬士英說道:“臣請必須稍鎮之以靜。待高一功所部消息。”

隆武一聽,心中頓時安定了幾分,說道:“馬大人也覺得高卿沒有背叛朕?”

馬士英說道:“事情如此,臣一時間也弄不清楚,但是今日夏軍使者,在朝廷之上,卻有幾分太刻意了。只是臣也請陛下做好心理準備。”

馬士英對高一功現在有沒有叛變,還拿不準,但是對高一功未來會怎麼樣,心中卻有估算。在馬士英看來,高一功與朝廷簡直是格格不入,而與夏軍卻有太多的契合之處。

對於高一功將來的選擇。馬士英持悲觀態度。

隆武也知道這一點,說道:“不管怎麼說,朕都不能坐以待斃。朕準備再次下令徵召勤王之軍。還有派一重臣持節去宣慰高將軍。”

不過隆武也知道,他徵召不了太多軍隊了,整個湖南的軍隊,能動用的他都動用了。他想了想,說道:“朕再次督促章公回師,徵召樊公回師。”

馬士英微微一嘆,他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章曠與張應元對峙,章曠回來了,很可能屁股後面跟着就是張應元所部,至於樊一蘅的川軍。不是馬士英小看樊一蘅。

川軍早已被張獻忠打亂建制。

現在各部雖然歸屬於大明旗下,但實際上是個個小軍閥,樊一蘅能統領他們,是利用了他們與張獻忠之間的矛盾。這才能讓他們爲之所用,至於千里迢迢將川軍調離他們的老巢。

這軍閥,誰會幹,誰肯幹。

馬士英說道:“臣家與貴州各土司有舊,臣會想辦法調集苗兵,還請陛下放心,只是督促兩位督師回師去,卻要慎重以待,不可亂了陣腳。高一功那邊,還是相信文大人吧。”

重臣,文安之當得起這個兩字,慎重長沙城之中,名位在文安之之上的,也沒有多少人。再派去一些,該沒有用,也沒有用。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今高一功如何,就只能看文安之怎麼做了。

隆武將所有都安排一遍,細細推敲自己的籌碼,卻發現能打出去的牌,其他都打出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況,他所能做的僅僅是等結果而已。他苦笑一聲說道:“馬公,朕是不是很無用。”

馬士英低頭說道:“陛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今這局面,禍始於神宗,長於毅宗,敗於先帝,非陛下之過也。陛下只需正心誠意,廣開言路,納天下良才,定然能力挽狂瀾。中興大明。”

隆武輕輕一笑,說道:“希望如此吧。”

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三十一章 鐵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章 奪麥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二章 授田第十二章 作坊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章 俠義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章 成軍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三十七章 回家
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三十一章 鐵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章 奪麥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二章 授田第十二章 作坊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章 俠義第十七章 行軍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一章 成軍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三十七章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