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

白旺撫摸着早已被無數撫摸過的墮淚碑。早已光滑無比,他甚至能單單憑藉手感,讀出上面的字。心中暗道:“羊叔子,爲政襄陽,千年以下,尚有墮淚碑,我爲政襄陽,也有數年,卻不知道我死後,又有誰爲我墮淚。”

虛弱不過是一時的。

白旺深吸一口氣,按劍而出,似乎剛剛的樣子,不是白旺自己。他出來巡視。

昨夜鏖戰,打到了現在,麾下士卒傷亡殆盡,只剩下數百殘兵敗將,即便這樣他們也是又累又餓。這羊公祠之中,也沒有多少糧食,而他們也沒有時間埋鍋造飯,只能將一些生米發下去,配着清水,硬生生的吃下去。

白旺也是如此。

沒有細嚼慢嚥的時間,只覺得好像將一些石頭硬生生嚥下去一樣。

即便如此,白旺也一個個安撫士卒說道:“峴山對襄陽城非常重要,楊公爺不會放棄我們的。”

wωω_ттκan_C〇

不過信不信,在白旺的安撫之下,他們又恢復了一點點士氣。

“白將軍,我大清橫掃天下,正是求賢如渴的時候,只要白將軍投降,原職留用,將來的前程,何止封侯?還請白將軍三思?”一名士卒上前面說道:“闖王已經被大夏皇帝軟禁,白將軍何必爲大夏賣命。”

白旺冷笑一聲,反手一箭,將來人射翻。隨即將弓箭砸在地面之上,說道:“而今局面有死而已,死守還有可能活下來,我們殺了這麼多清軍,清軍怎麼可能留我們性命。”

本來有些動搖的士卒,頓時心中一凜,不敢怠慢。

峴山之戰,打得極慘,不僅僅守山的人慘,攻山的人也很慘。雙方的血幾乎要將峴山染紅了,這個時候談投降,凡是有些經驗的老卒,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因爲殺紅眼了。

並不是任何軍隊都有足夠的軍紀,抱着俘虜的安全。在殺紅眼的時候,投降更多是屠殺的開始,而且潼關之屠,這才過了多長時間,數千潼關守軍,都死在多鐸手中了。

他們又怎麼看相信。

吳三桂也沒有想過白旺投降,不過是例行詢問而已,隨即下令強攻。

吳國貴帶着數百人,奮力衝了過去。

先有火炮轟擊祠堂的外牆。

這羊公祠是襄陽士紳一起修的,也算是堅固,但是再堅固,也沒有堅固到能承受火炮轟擊的地步上。

不過片刻,喊殺之聲就低沉下去了。幾處火苗升起來,隨即被清軍撲滅了。

吳三桂踏着一地鮮血走進羊公祠之中,走進了峴首亭之中,卻見白旺已經渾身浴血,撞死在墮淚碑之前。吳國貴給吳三桂介紹道:“此人撞死在這裡,他的親兵想要將這亭子燒了,被小的擋下來了。”

吳三桂瞄了一眼,說道:“拖下去,讓襄陽城中的人都看看,我天兵做對的下場。”

“是。”

隨着吳三桂一聲令下,不過片刻,在襄陽西門之外,豎起一根數丈高的木杆,將白旺的屍首高高的掛在上面,就好像是一件衣服一樣,隨着風吃不斷的晃動。

楊承祖遠遠的看到了,重重一拳砸在城頭的女牆之上,鮮血在他的指骨之間流動,暖暖的。楊承祖說道:“如今局面危機,諸位有何策教我?”

他得到的只是沉默而已。

不得不說,楊承祖做的相當不地道。

他主持襄陽之戰以來,一直秉承着一個理念,就是讓闖營殘部當炮灰,保存自己的實力。

當然楊承祖並沒有一點力也沒有出,至少這一次峴山之戰,楊承祖的本部人馬,也數次參戰,但是承擔的主要作戰任務的,卻是白旺部。

而如今,跟着李自成從河南撤回來的人,在兩次樊城之戰,被打殘了,而闖營之中另一支支柱,也就是白旺部,隨着白旺戰死峴山,也成爲了歷史,縱然有些殘部,但是沒有了白旺,已經不能稱爲一個整體了。

闖營殘部之中,不可能沒有怨言的。

不過,闖營與清軍之間的仇恨,遠遠勝過,闖曹之間的仇恨,再加上李自成還在曹營手中,即便是怨氣最大李過,也不能不顧忌李自成。

但是現在情況,真是他們也真是沒有辦法。

有什麼辦法?

峴山落到了清軍手中,可以預見不久之後,清軍的炮隊就會搬上峴山之上,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直接轟擊城內,紅夷大炮的射程並不算太遠,轟擊十里什麼的,有些過了。但是四五里的有效射程還是有的。

再加上峴山之上的高度優勢,可以說襄陽南城,再加上襄陽城牆都變得不安全了。

特別是那種只能捱打,而不能還手的窘境,最傷士氣了。

其實想破除現在的局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奪回峴山。

但是說的輕巧。

爲了這個小小的山頭,雙方反覆爭奪,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襄陽城中,傷兵滿城,而清軍漢軍也損兵折將。花費如此大代價奪下了峴山。清軍自然不會讓人輕易拿下來。

用腳趾頭想就知道,山頭之上定然是銅牆鐵壁。

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是艱難無比了,奪回來,怎麼奪回來。打,又該怎麼打。

說一句打,是上嘴脣一碰下嘴脣的事情,而真正打起來,那是要不知道多少兄弟的性命去換的。

誰又願意輕易開這個口。

楊承祖咬着牙。承受着尷尬的沉默。正當他想說些什麼的時候,忽然聽人說道:“報,鄭國公大軍到了。”

所有人都精神一震。

如果之前,大家對援兵並不是太多渴求,畢竟在他們看來,如今襄陽城近十萬大軍,已經能保證襄陽城安全了,派更多人過來,非但沒有什麼用處,反而增加了襄陽城中的負擔。

但是此刻,所有人都無比渴望援軍。

楊承祖也精神一震,說道:“快,我等去迎接。”

一行人立即從西門趕到東門。

張軒一路上沿着漢水而來,從東南方向而來。而南方斜對着峴山,如果從南門入城的話,會將側翼暴漏給清軍,爲了穩妥起見,張軒從東門入城,而船隊帶來的大量物資,卻從北門碼頭入城。

張軒的援軍到來,令襄陽城士氣爲之一震。很多人都寄希望於張軒。張軒卻不知道,他在襄陽東門之外,看到來迎接他的衆將,就已經感到不對了,隨即瞭解道戰況之後,頓時大驚說道:“白將軍戰死?”

楊承祖說道:“此刻白將軍的屍首就在西門之外。”

張軒臉色難看之極。

這已經是夏軍陣亡的第二位高級將領了。

一個是李汝桂,一個白旺,即便白旺加入夏軍時間不長,但是能爲李自成鎮守後方,抵擋左良玉,張獻忠的進攻,也算是一員干將了。從清軍與夏軍將領對比之上,張軒感覺夏軍本就比不上清軍。

在三五年之前,所謂的夏軍,不過是羅汝才三四千人馬而已,數年之間擴軍百萬,高級將領夠用纔是怪事,遠遠比不得,清軍三代積累,九邊數百年的傳承。

故此,每一個能打仗的將軍,在張軒眼中都是重要的。

這還僅僅是從戰略上看,單單看當前局勢,張軒頓時明白,這些人奇怪的目光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張軒目光掃過,讀出很多人目光之中的東西,是動搖,是怯戰。

來迎接他的都是高級將領,這些人目光都是這樣了,更不要說下面人了。

“必須立即挽回這個局面,不能拖下去了。”張軒心中暗道。

但是從什麼地方入手?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三章 岳陽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十章 萬石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六章 匠作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十章 收兵第三章 奪麥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三章 岳陽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錢肅樂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十章 萬石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六章 匠作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十章 收兵第三章 奪麥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