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

第七十一章戰長沙之列陣

船隊護送着張軒,從長沙城之南,登岸緩緩的登上。

戰事規模不同,作戰的地點也就不同。

長沙城是一座大城,基本上是臨着湘江,甚至太平時間湘江碼頭到長沙城這一段路,都可以看做是長沙城的一部分,就好像是揚州城一樣,揚州城外最少有九條街,長沙城牆距離湘江雖然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一段距離早已被房屋所填滿了。

不過,現在已經是廢墟了。

畢竟長沙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戰火了。

不管是張獻忠進攻長沙城,還是張獻忠防守長沙城,這些在城外的建築,都是需要清理的。所以他們留不到張軒過來的時候。

即便如此,長沙城牆距離湘江這一兩裡的距離,也展不開十萬大軍級別的會戰。

這一戰只能在城南展開。

其實許都在長沙城北戰敗,未必沒有地域限制,沒有太多緩衝的餘地。

即便是這樣,長沙城西,其實並不是什麼也不做的,周輔臣就留下一些人手,臨着湘江紮營,正對着長沙西門。不過三五千人而已。這些人不過聊做牽制而已。

張軒各部紛紛在長沙城南立寨的時候。

張軒站在望車之上,遠遠的看着長沙城,整個長沙城遠遠的看上去,就好像是一頭橫臥的猛獸,城頭上一座座閣樓相望。張在古代時間越長,見識越廣,特別是見過,古代城池攻防集大成者的南京城。

對城池攻守更有一番心得。

雖然僅僅在外面眺望,但是張軒已經估摸出,這長沙城之中,那段該有暗門,何處該有藏兵洞,藏炮洞。偶爾看見,城牆之上有一些修補的痕跡,就知道正是之前胡澹所言,張獻忠留下的城牆缺口,又重新修補過的痕跡。

每一處痕跡,張軒都細細看過。

說實話,沒有張獻忠留下的這些遺產,張軒對長沙城還真有一些發憷。

冷兵器時代,只有一座城池之中抱有堅定之決心,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想要堅守,其實很容易的南宋末年,長沙城抗擊元兵,也抗擊了一個月之久。

不過,讓張軒欣慰的是,而今不是宋末,總算是不是純粹的冷兵器時代了。聚集足夠多大炮,轟擊這些新修補的城牆,張軒不相信他們能堅持下去來,不過他此刻僅僅是看看而已,隨即就將目光放在別的方面。

張軒的目的就在人身上,準確的來說,是明軍軍隊之上。

比起張軒拔營速度,明軍就方便多了,此刻他們的軍隊都依次出城,雙方相隔數裡。整列都在密集的調整之中,張軒抽開千里鏡,一個個看過去,首先看到的是最中央的黃龍旗。

一面龍旗極大,由於距離的比較遠。張軒只能看出來,這面大旗非常之大,將其他旗幟都比下去了,但是這面旗幟到底有多大,卻拿不準,不過這一面旗幟在衆多旗幟之中,鶴立雞羣之態非常明顯。

張軒也看見,大旗之下,甲士簇擁這下,一人渾身金甲,看上去分外醒目。

“這大概就是隆武了。”張軒心中暗道。心中不由的生出了敬佩之心,御駕親征之事,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上很少有皇帝能做到,特別是這種兵臨城下的局面。

並不是沒有一個皇帝都是柴榮。

隆武有這個勇氣,的確讓張軒心中暗暗佩服。不過佩服是一回事,戰場之上的勝負又是另一回事了。

張軒千里鏡從隆武身上收回來,看到正前面的士卒,這些士卒大多瘦小精悍,多用長刀。甚至很多人都揹着短矛,應該是標槍。頭上帶着遮陽用的斗笠,火器並不是太多。在人羣之中,還有不少大象。

張軒一眼掃過,就知道最少有數百頭。

數百頭戰象,被士卒簇擁着,每一頭戰象之上都有四五個人在大象背上,手中都有遠程武器,好像是火箭,火銃等物。遠遠的看上去,讓張軒聯想到步兵簇擁着坦克衝擊。

此事看到了標槍,張軒心中還微微有一些感慨,當初張軒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將標槍當做自己軍隊的標配,那時候官軍都不想標槍當回事。而現如今,火銃,以及各類火器,弓箭,弓弩的裝備,標槍已經從張軒所部之中退出了。

雖然還沒有完全退出,軍隊訓練時候好要求訓練,但這僅僅是習慣問題而已。因爲每一個士卒的負重是有限的,每一個士卒行軍之中,都要負擔武器,行囊,乾糧,飲水,輔武器,如果火銃兵的話,還要多負擔一些火藥,鉛塊,彈丸模具,鉛質地很軟,一般都是臨時鑄造的。等等。

每一個士卒的負重都是很寶貴的,所以五根標槍,最少好幾斤的負重,早已被從士卒的行囊之中剔除了。

除非遇見防守之時,臨時弄些標槍用。

而現在官軍居然大批量的裝備標槍,這固然是雲貴一帶的山民有用標槍的習慣,但也說明的,夏軍與明軍的此消彼長。

“這一部,應該是滇軍。”張軒暗暗的掃過,心中已經將滇軍當做最棘手的對手。

雖然滇軍的裝備簡陋,人看上去也瘦小的,但是一直軍隊能不能打,並不能單單看裝備,張軒看着這些小個子很多人都用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就知道滇軍士氣正旺。

看過滇軍之後,張軒再看其他明軍,終於感受到熟悉的明軍了。

“土雞瓦狗而已。”張軒說道:“只需擊潰滇軍,剩下的人不過席捲而已。”

“大將軍。”許都說道:“末將覺得似乎有些不對。”許都眼睛微微一眯,每個將領對戰場之上都自己的感覺。當然沒有到一定高度,就談不上這個感覺。

就好像做題一樣,只有高密度的題海戰術之後,一道題到手,只需一瞄就有感覺,對或錯,能做與不能做,有陷阱沒有陷阱。都能感受到。

每一個將領的感覺也就不大一樣,很多很玄學的東西,也解釋不清楚。

不過張軒還是相信許都的話,問道:“許將軍,你覺得哪裡不對?”

許都想了一會兒,說道:“似乎是敵人太過自信一點了,或許有詐。”

至於詐在何處?卻說不出來。

張軒說道:“傳令下去,加派探馬,特別是對南邊,要加雙倍。”

鄭廉有些難色,說道:“大將軍,如此一來探馬的數量就有些不夠了。”

張軒當然知道,因爲沿着水路前進。再加上南方征戰,騎兵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故而張軒帶的探馬並不多。

以張軒謹慎的性格,探馬的密度已經夠多,甚至可以說往來反覆揚塵不絕了。

再加派探馬。而且是一倍。探馬的數量自然不足了。

張軒說道:“找羅岱要。”

這一戰,張軒將羅岱座位預備隊安置,主要是戰場空間有限。

雙方也就在城南展開,相隔數裡,一面又是湘江,根本沒有迂迴穿插的餘地。

至於讓騎兵衝陣。

更是不可能的,畢竟夏營騎兵死一個少一個局面之下,每一個騎兵都是精貴之極。容不得這樣浪費。

所以就當做預備隊。

鄭廉說道:“是。”

立即安排人傳令了。

張軒說道:“許將軍,這一戰,你爲先鋒。可有把握?”

許都說道:“請大將軍放心,此戰,必先破敵軍。”

“好。”張軒說道:“許將軍下去安排吧。等我號令。”

“是。”許都說道,隨即打馬而去。

張軒似乎想到什麼說道:“隆武親自出陣,我不能不給他打個招呼。讓羅岱挑一個能打的,去致師。”

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四十一章 夜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九章 搬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二章 授田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二章 家事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九章 初戰
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四十一章 夜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九章 搬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二章 授田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二章 家事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九章 初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