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

馬肉、鯨肉在鍋中和着乾菜在翻滾,加了辛辣的作料,香味中還帶着絲刺激。一碗肉湯下肚,渾身都舒鬆起來,更象有一團火在腹中燃燒,暖暖的感覺。

就算是嚴寒的氣候對於明軍影響較大,但明軍的後勤卻做得比滿清更好。禦寒的衣褲鞋帽、被服帳篷,以及吃喝所用,都讓將士們感到滿意。無疑,這也是明軍士氣高漲,保持戰力的關鍵因素。

就這一點,包括胡國柱在內的前線將領都是欽佩萬分的。儘管不是全部清楚朝廷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但他們也理解總參謀部下令冬季休整的難處。仗打到這處程度,物資供應支撐到現在,着實不易啊!

而這也正是朱永興急於向南調兵的主要原因,後勤壓力使他不得不暫緩繼續打擊滿清的計劃。其實,多數人也看得清楚,被打回原形的滿清幾乎沒有了翻盤的可能。甚至不用大打出手,只靠封鎖和圍困,在遼西、遼東、遼南三個方向上進行持續不斷的擾襲,就足以拖垮滿清,耗盡其最後一點力氣。

當然,對於武將來說,這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只有打仗,只有勝利,才能加官晉爵,才能名耀青史。不管是開國功臣,還是中興名將,反正跟着朱永興,總有一個名頭是跑不了的。

哈着手,胡國柱在一個軍官讓出的位置上坐了下來,在火上攏着手,笑着對高得捷說道:“老高,這仗打完,估計那高頭大馬也差不多到了。”

高得捷哈哈一笑。又有些遺憾地搖了搖頭,說道:“那是種馬,沒有幾年工夫,怕是騎不上。”

“說是御馬也不過吧?”胡國柱點了點頭,沉吟了一下。說道:“也別急,興許萬歲能加恩賞賜呢!”

“加恩賞賜倒是好。”高得捷想了想,又搖頭道:“可也只能平常騎着威風威風,誰捨得上陣衝殺啊?”

“這倒也是。”胡國柱恍然點頭,莞爾一笑,說道:“有總比沒有強啊。省着光看着流口水。”

“嗯,光聽說是高頭大馬了,不知是個什麼樣子。”高得捷遞給胡國柱一碗熱湯,停頓了一下,說道:“不管是大馬小馬。騎兵是肯定要擴大的。韃虜,東虜,沒有十萬鐵騎怕是制不住他們。”

“文景之治數十年,國家從連四匹同一顏色的馬都找不齊,到擁有數十萬匹,纔有了衛青、霍去病的史載功績。”胡國柱邊思索邊說道:“現在的形勢比西漢時強很多,但要有十萬鐵騎,怕也要等上數年方可。”

世人皆知漢武帝反擊匈奴大獲全勝。亦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卻不知其的底氣是祖上兩代皇帝的苦忍積累,臥薪嚐膽。沒有物資。沒有戰馬,拿什麼深入大漠,拿什麼封狼居胥。

拿西漢與現在的明朝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人口、疆域、生產力,還是領導人的水平,明朝要恢復強國風範的時間都要大大縮減。但胡國柱所說的也有道理。騎兵的素質,戰馬的來源。這不象步兵,發支槍。練上幾個月就行。

“若是能得一產馬之地,或許可縮短時間。”高得捷停頓了一下,猜測着說道:“西北,嗯,晉王所率兵團亦是實力強大,沒準能取河套,從此解決中原缺馬之患。”

一直以來中原王朝的最重要馬產地就是在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其中河西走廊因地廣人稀且多由外族統治,又以富饒的河套地區爲重。河套地區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以現在的地理劃分來說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

雖中國之大,卻只有河套平原地區是中原王朝能控制的理想馬產地,河套地處西北,水草豐美、氣候冷涼能牧好馬,卻又由於黃河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能植農桑,適合農耕爲業的漢民族在這裡生存繁衍,能靠本地的產出維持大規模駐軍。而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雖然也能產馬,但氣候嚴酷,水少沙大,漢民族難以生存,大軍也沒法長期駐紮。

而在歷史上看,中原王朝得到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的騎兵就會強大,就能橫掃大漠,而一旦失去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其他地區的馬場無法承受大量的騎兵需要,騎兵的數量就會顯著減少變弱。

在明初,大明王朝也是佔領了河套地區的。而明初的大明鐵騎也確實很強悍。徐達北征蒙古將蒙古打成了韃靼、瓦拉和朵顏三部,明成祖北伐韃靼打到斡難河邊。但到了後來韃靼達延汗逐漸強大,明朝因爲內部腐敗而逐漸積弱,在成化到隆慶朝前後將這塊土地給搶去了,而明朝的騎兵也因爲失去了這塊重要產馬地而一蹶不振,自隆慶以降少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胡國柱對此也深以爲然。即便是不能收復河套地區,將此作爲買馬的重要商路,也是相當有利的。河套西接青海甘肅,北連蒙古,中原王朝歷來在此設立馬市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馬匹。唐朝中期以前是以絲綢易馬,唐朝中葉以後是以茶葉易馬,川陝茶馬道是非常有名的。雖然現在通過四川也能和青藏地區少數民族交易馬匹,但馬匹貨物轉運不易,比不上河套貿易方便多矣。

其實還有一點,除了出馬,河套平原也號稱“人材健壯,強勇者多”。以古代的訓練水平和後勤供應水平大都無法承受從零開始訓練騎兵,都是直接招募西北和北方地區習慣騎馬的邊民稍加訓練直接成軍的。而河套平原歷來是出精兵悍將的地方,如隴西李廣、五原呂布,雁門張遼、府州折家將、種家將等,都是河套附近這塊出來的牛人。

但顯然,在東北、西北兩面用兵,確實是考驗朝廷的組織籌措能力,考驗領導人治理國家、順暢財政的能力。

…………(未完待續)

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26章 無題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78章 破路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5章 寨子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5章 琉球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1章 故國風情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9章 雨季之威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29章 破城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2章 響應配合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章 暹羅來使第138章 廣國公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03章 總攻(三)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9章 無題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45章 險地——灰坡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6章 提點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8章 廣國公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45章 大包圍第29章 再提議和第9章 決戰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7章 詐取緬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51章 戰後佈局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29章 破城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69章 勳章,土地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7章 歡歌暢飲第138章 廣國公
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26章 無題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78章 破路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5章 寨子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5章 琉球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1章 故國風情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9章 雨季之威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29章 破城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2章 響應配合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章 暹羅來使第138章 廣國公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03章 總攻(三)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9章 無題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45章 險地——灰坡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6章 提點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80章 教士保羅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8章 廣國公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45章 大包圍第29章 再提議和第9章 決戰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7章 詐取緬關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51章 戰後佈局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29章 破城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69章 勳章,土地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7章 歡歌暢飲第138章 廣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