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援軍?援軍?

如今得封郡王,算是在心裡平衡了一些,但封誥的諭旨和官印皆沒到手,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馬寶有沒有降清之心呢,從歷史上看來,他是在數月後領兵投降的,現在有了這樣的心思,雖然還沒那麼強烈,倒也並不爲怪。

形勢大壞,殘兵退於邊荒地區,瘴氣瘟疫,糧草困難……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誰又能毫無私心雜念,爲自己和手下多想幾條出路呢?又有幾個人能象李定國、張煌言那樣,無論如何艱險困苦,都稟持着凜凜孤忠呢?

“馬兄。”馬惟興沒有稱呼馬寶的新爵位,而是一臉鄭重地說道:“既有鄭氏提供嚮導,不如就往騰衝。若是得了諭旨封誥及官印,以後更可左右相宜。岷殿下初入滇地,手中兵將不多,早去早得重。況雨季將至,清軍即便勢大,恐也難持長久。就算岷殿下不敵,吾等也可另作他圖。”

話說得有些含糊,但馬寶聽明白了。有了諭旨封誥,身價自然不同,就算投降清軍,也會受到重視,得的官爵自然不是現在這個國公可比。況且,就算是岷世子被清軍擊敗,那時候再降清軍,也與現在以國公身份投降相差不大。再者,鄭昭仁已經說了,滇西北散落的明軍不少,消息傳到,便總會有搶先去投效希望得到重用封賞的將領。所以,晚去不如早去,不去不如去。

這是肺腑之言,且多爲自己考慮。馬寶感激地看了馬惟興一眼,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多謝賢弟爲吾着想,既如此,那就準備開拔,前往騰衝。”

“你我休慼與共,何必謝來謝去。”馬惟興呵呵一笑,帶着很豪爽的表情說道:“馬兄征戰多年,戰功赫赫,晉爵郡王,實屬應得封賞,若是不領,豈不可惜得很。”

“呵呵。”馬寶笑了兩聲,拍了拍馬惟興的肩膀,說道:“賢弟之功哪裡比吾少了,此次乃是僥倖罷了。待見到岷殿下,吾定當爲賢弟進言。”

“若是隻帶一支孤軍前往,怕是分量不夠。”馬惟興的眼珠轉了轉,說道:“鄭氏之言不可盡信,吾等與漢陽王交好,不如寫一書信由鄭氏轉達,兩軍相約同行,可壯聲勢。”

“如此甚好。”馬寶已經是郡王,可與慶陽王馬進忠平起平坐,也就不存在誰聽從誰的問題,對此也就不表反對。

兩個人又商量了一會兒,把諸事都商議妥當,便派人去叫鄭昭仁。而鄭昭仁在得到了準確與合意的答覆後,這才下山安排。只過了一日,幾馱包括治病的藥材在內的一些物資運了過來,給受傷病困擾的明軍以很大幫助,也讓馬寶等人堅定了長途跋涉的決心。

…………

王朝末世,滿眼失意,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別人都忠貞不二,寧死荒檄不降清軍,顯然是不現實的。而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封官賜爵,也不是言語激勵,而是用實際行動表現出振作的氣勢和跡象。哪怕是暫時的,也會提振人們的信心,推遲人們投降的決定。

朱永興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受到影響,但他必須努力去做,必須用自己所發出的哪怕是微弱的閃光,給處於沉沉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一點希望。同樣,他在無畏前行的時候,也在不斷地影響着身邊的人,爲自己增添着人格魅力。

作爲各方抗清武裝共同擁戴的抗清旗幟,永曆皇帝從來沒有表現出威福自用的霸氣,外被勳鎮挾迫,內被權臣把持,聞風喪膽從他即位以來已成司空見慣之事,更不用說有共赴國難之心了。

而永曆帝的自亂陣腳卻是對寄希望於中興大業的南明志士的沉重心理打擊,棄國入緬、苟且偷安,哪有半點興王圖霸之意。

朱永興以宗室留守之名入滇抗清,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永曆帝逃亡入緬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等於是把半倒的抗清旗幟又豎了起來。朱明王朝,皇明宗室,在當時的明軍和民衆中,可是具有非同一般的號召力。更別說每到危難時刻,人們就總是希望會出現一位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大英雄,或者是救世主了。

朱永興當然不認爲自己是救世主,而且這世上也沒有什麼救世主。但希望在自己身上,在自己這個假冒宗室、僞造聖旨的穿越者身上,這個責任固然沉重,可他依然要負擔起來。這是上天的安排,也是國家、民族,以及無數仁人志士的期望。

勝利,我需要一場勝利,哪怕是小勝,或者把張勇所率的清軍逼退,那也是振奮民心士氣的一針強心劑,是一道劃破沉沉黑夜的閃電。

朱永興認爲自己的要求並不算高,但要達到這個目的,顯然也不是十分的容易。因爲張勇並沒有退兵的意思,而且不斷運來物資,還有一支援軍也趕了過來,清軍似乎下了狠心,不打敗自己誓不罷休。

看清軍的架勢倒很象全力攻打的樣子,死傷很慘重,可清軍真的有那麼多兵往裡填嗎?朱永興又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疑惑,懷疑張勇是不是在製造假象,暗中在進行着什麼別的陰謀。畢竟人家有名將之稱,他倒也不敢掉以輕心。

但形勢確實是在向好的方面轉變,清兵有援軍,而明軍也來了增援。白文選率領着六千多人馬出木邦走隴川,在芒市司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便直接趕到騰衝會合。

儘管白文選所率兵將傷病不少,遠途疲憊,但休整個十天半月後,無疑將是一支生力軍,是朱永興奪取勝利的關鍵因素。而且白文選抗清扶明的忠心史有記載,實力也較強,軍事能力也有,在南明末期與李定國並稱爲晉鞏二藩,是非常值得朱永興信賴的人物之一。

遠處塵土飛揚,朱永興率先跳下馬來,作出禮賢尊重的架勢,迎接自己久已仰慕的古之名將,也是前來與自己會合的第一個重量級人物。

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79章 榮譽之爭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章 無題第48章 急轉直下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章 高平莫氏第113章 窮追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0章 教士保羅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33章 立威第81章 襲擾第10章 慷慨陳詞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章 陌生之地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0章 光復京師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楔子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章 定情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93章 三馬來會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4章 攻城第113章 窮追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91章 軍隊建設第59章 無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37章 緬局有變第95章 難以逾越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17章 困局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2章 魚龍白服第4章 攻城
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79章 榮譽之爭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章 無題第48章 急轉直下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章 高平莫氏第113章 窮追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0章 教士保羅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33章 立威第81章 襲擾第10章 慷慨陳詞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章 陌生之地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90章 光復京師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楔子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章 定情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93章 三馬來會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4章 攻城第113章 窮追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91章 軍隊建設第59章 無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37章 緬局有變第95章 難以逾越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17章 困局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2章 魚龍白服第4章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