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

槍聲、炮聲、喊殺聲響徹四野,戰馬奔騰,騎兵呼嘯,槍彈和弓箭在空中來回激射。

三個總旗的明軍方陣象噴火的刺蝟,堅定而頑強地向前推進。清軍則象浪潮般從三面卷撲,要把明軍方陣淹沒消滅。

徐進、射擊,邁步、射擊,向前,射擊……在一團團騰起的煙霧中,明軍將衝擊的浪潮擊碎、擊垮,踏着敵人的屍體和鮮血在挺進,挺進。特別是三個方陣的間隙地帶,交錯密集的火力將進入此中的清軍打得人仰馬翻,傷亡慘重。

哈喇沒想到一場本來應該很漂亮的圍殲戰竟變成了現在的大混戰,敵人步兵方陣的嚴整和頑強出乎了他的意料。對於衝之不潰的步兵,面對密集連續的火槍攢射,騎兵的優勢難以發揮。而硬碰硬的結果,便是他極力要避免的消耗戰。

時間越拖得長,對清軍越是不利。拉開強弓射出利箭,雖然很有威脅,但卻耗費氣力;戰馬也有疲憊之時,且在火槍、火炮的轟鳴聲中,不時有馬受驚亂蹦亂跳。而明軍的火槍兵在付出傷亡的同時,也用武器和火力的優勢給敵人制造着死亡,摧毀着他們的意志和士氣。

驕橫之色在從清兵臉上消失,衝擊的氣勢在逐漸消退,在血與火面前,高超的騎術和武技也抵不過一顆廉價的鉛彈。戰馬奔馳衝殺,也無法擊垮頑強、堅韌的步兵方陣。一道道煙霧騰起,便是血花迸射,便是摔滾在地的清兵,他們捂着自己的傷口。痛不欲生地嚎叫慘呼。

是的,清兵的衝擊給方陣帶來了些許混亂,帶來了不小的傷害,但明軍方陣很快修補,或者收縮。卻始終沒有潰敗,依舊向外噴吐着火焰,熾燒着敢於靠近它的人和馬。

逃跑比堅持死得更快,或許不是每個人在壓力下都這麼認爲,但當你置身於整體,周圍的同伴會給你力量和勇氣。並使你在有些失措的時候有參照可學。

火器犀利,戰陣森嚴。步兵靠這樣的法寶擊敗騎兵,在歷史上並不鮮見,特別是近代之後,能擋住視死如歸的騎兵牆式衝鋒的。也只有同樣擁有鋼鐵意志的近代步兵了。何況,現在的清軍還根本不知牆式衝鋒爲何物。

遊牧民族的掠奪和殺戮靠的是他們的武勇和戰技,而農耕民族的抵抗和戰鬥則多要依靠他們的科技和裝備。

火器的進步和使用,在漢民族第一次擊敗異族統治時,居功至偉,那是朱元璋領導的滅元之戰;時隔數百年之後,明軍的武器裝備重新走到了世界的潮頭,還具備了近代化性質的理念和意志。並且正以這樣的優勢再一次向異族發起了狂猛的反攻。

當然,要說明朝時的火器研發,其實也可以算是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之列。當時就已經有了自生火銃與魯密銃。與燧發槍基本上是一個思路和結構。

但明朝末期,百弊叢生。首先是火器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這其中原因複雜,涉及關係衆多,到明朝滅亡也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明軍的紀律敗壞,甚至有些狠如匪盜。糧餉固然是個問題,但卻不是“匪來如梳。兵來如篦”的理由。如此一來,再精良的火器。也發揮不出威力。

所以,武器致勝論在當時是不完全正確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於士兵的意志和紀律。李定國能取得衡陽大捷,鄭成功能兵逼南京,在很大程度上便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還顯示出八旗和漢人組成的軍隊,如果作戰意志同樣堅決的話,差距並沒有象滿清吹噓的那般大。而現在,明軍便是在更明確地向滿清證明,一個崛起的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

更多的明軍趕到了戰場,唐季所率的這個總旗用英勇死戰吸住了清軍,爭取了時間,使得以步兵爲主的明軍能夠趕來增援,逐漸形成了兵力優勢,並開始實施圍攻。

明軍步兵沒有機動優勢,如果清軍騎兵不主動發起攻擊,就始終無法迫使其進行面對面的戰鬥。現在,哈喇的眼中是遠方不斷涌來的明軍,一個個方陣割裂了清軍騎兵的陣形,命令的傳遞變得艱難,越來越多的清軍遭到了交錯火力的打擊。

該是撤退的時候了!梅勒額真哈喇看到土丘上的戰鬥已經結束,在屍體枕籍中已經沒有站立的人影,他在心痛損失之餘,卻也略感安慰。

嗚咽的號角吹響,清軍騎兵利用速度優勢飛快地脫離戰場,向遠處奔馳。只要騎兵想逃,步兵便無法對騎兵構成殲滅性的打擊,這無疑是步兵難以彌補的缺陷。

火槍依舊在響,不時有清兵被擊落下馬,一些在戰鬥中失去馬匹的清兵則更跑不過激射而來的鉛彈。

梅勒額真哈喇回頭觀看,這或許是此戰最爲後悔的一個舉動。在那座染滿鮮血、堆滿屍體的小土丘上,突然搖搖晃晃地站起了一個身影,接着是第二個艱難而起的……旗幟被重新豎立了起來,鮮紅得耀眼,刺痛了哈喇的眼睛。

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哈喇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同時,他也知道,所有心中還存着一絲安慰的清兵將會因這幾個傷重欲墜的身影而心如死灰。損兵折將,騎兵無法撼動步兵,這已經是心理上的沉重打擊。而這幾個倖存者,則使清兵灰心喪氣,再無戰鬥之意。

嘴脣咬得出血,哈喇匆匆集結部隊,已經是傷亡過半,以後的騷擾和遲滯任務將不可能完成。面對五六百明軍都無法將其乾淨徹底地消滅,士氣低落到極點是可以想見的事情。

但戰鬥並未因清兵的脫離而結束,明軍步兵在增援,而集中起來的千餘龍騎兵卻已經迂迴切斷了清軍的退路。

在哈喇視野中,明軍的龍騎兵都跳下馬來結陣,隊形越拉越開,排出一個四列的寬大的散兵線,看似單薄的四列火槍兵排得十分密集,筆直站立在他們前方,近千枝火槍指向了他們。

……)。

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02章 轟擊第78章 破路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37章 李晉王第71章 慘烈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7章 接駕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5章 無題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66章 棄險第63章 攻掠遼東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6章 暹羅來使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8章 三師相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7章 接戰(二)第30章 無題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95章 初印象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86章 疍家女第245章 天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77章 突破,崩潰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3章 絕死一擊第54章 再退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7章 歡歌暢飲第203章 總攻(三)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2章 無題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5章 二等輔兵
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02章 轟擊第78章 破路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37章 李晉王第71章 慘烈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7章 接駕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5章 無題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66章 棄險第63章 攻掠遼東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6章 暹羅來使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8章 三師相會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7章 接戰(二)第30章 無題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95章 初印象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86章 疍家女第245章 天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77章 突破,崩潰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3章 絕死一擊第54章 再退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7章 歡歌暢飲第203章 總攻(三)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92章 無題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5章 二等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