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良賤之分

感謝銘楓笑洋洋,1401110458...,笑帥※天下,心漂浮,風之流浪行者,jfce,東靖家園等書友的打賞支持,祝朋友們萬事順意。

靜謐的夜裡,可能很多匠戶都興奮難眠,爲豁除了賤籍,成爲普通民戶而落淚激動。這不僅僅是現在自身的待遇問題,更是子孫後代的福址,從此可以改業,可以參與科舉,捐納,甚至做官。最差也是同屬“士、農、工、商”四民之列,可與“大百姓”正常通婚,可擁有土地……

古代中國人分良賤,雖然沒有印度種姓制度那樣嚴格分明,賤民的人數也沒有那麼龐大,但是也相當嚴重。這當然是專制等級社會中必然要存在的事,只有把人分成各種等級,專制統治者纔可高高在上,享受金字塔頂端的風光。

中國的賤籍通常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最主要的特點便是沒有政治權利,法律地位很低,婚姻是階級內婚制,身份是世襲的,規特定的戶籍管理。在明朝,這種賤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安徽的“伴當”、“世僕”、福建、兩廣的“疍民”等。

而明代沿襲自元代的匠戶制度,也是屬於一種特殊的賤籍。特別是軍匠,身份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且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爲困難。而且還有規定,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便往往以粗製濫造或浪費原料,乃至隱冒、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

後來,明朝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以銀代役法。改徵匠班銀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並不曾真正解除手工工匠所受的封建勞役的束縛,因爲匠班銀就是基於匠戶所具有的封建勞役義務的身份關係交納的,並且這一勞役剝削方式的改變,也僅限於輪班工匠,住坐工匠仍照舊供役。工匠爲服役,常常要借錢物絹帛,甚至典賣子女,甚爲悲慘。

雖然南明末世,這種匠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但朱永興從法律上加以豁除,真正承認匠戶屬於四民之列,依舊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依然能令匠戶歡欣鼓舞,如獲新生。

或許在別人看來,改善匠戶們的待遇水平,可以使他們煥發勞動熱情,對於提高軍工產品的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但從朱永興的角度看來,現存的匠戶制度不僅使工匠們勞動熱情喪失,僞劣產品增多,更嚴重的是阻礙了科技水平的發展,遏止了工匠們創新發明的慾望。

再者,工匠們大多不識字,沒有文化,而僅僅依靠家傳,這樣的流傳方式只能使技術逐漸沒落。工匠們的成績和創新又往往得不到上司的賞識,所以,寧可爛在自己手裡也不願作爲上司升官發財的工具。

給予工匠與良民平等的地位,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勵他們教授徒弟,並按照熟練等級和工作質量發工錢,還有獎勵發明創造的規定。朱永興就是希望工匠們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振奮工作熱情,把明軍的軍工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其實這只是個開始,在朱永興的計劃中,要豁除的賤籍並不只是匠戶,還包括了惰民、丐戶、蜑戶等,甚至數量最大的賤籍奴婢,朱永興也要視時機加以豁除。這種事情,與其讓滿清去邀買人心,倒不如由自己來做。從心裡來講,朱永興的思想觀念中根本就對這種野蠻的歧視制度極爲厭惡和牴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廢除了“良賤制度”,也暫時無法消除人們的“良賤之分”,自己也要去做,也要先從法律上推翻和否定這種阻礙社會進步發展的陳規陋習。

不說那些匠戶如何喜悅,如何覈計是在工房做工,還是領地去種,哪個更合算。朱永興此時也是沒有入眠,和幾名將領探討完安南攻略後,他並沒有馬上讓人散去,而是命人添茶倒水,要與大家一起聽評書。

“殿下,天色已晚,不如……”衆將都有些迷惑不解,馬寶強笑着推託道。

“呵呵,你當吾是沒事兒消遣嗎?”朱永興擺了擺手,很執拗地說道:“且來聽聽,你們便知是怎麼回事了。”

衆將無奈,只好坐着酩茶等候。

“草民叩見殿下。”不一會兒,一個說書人走進營帳,跪倒叩頭,他身上的衣服雖舊倒也乾淨,顯然並不是第一次見到朱永興,並不是特別緊張。

“起來吧!”朱永興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吾交待的清楚,只是沒想到你這麼快便編好了新書,好好說,說好了吾一定言而有信,在宣教司給你留個官職。”

說書人穩了穩心神,拿起響木,輕輕一拍,朗朗說道:“詩曰:腰間寶刀七星紋,臂上彎弓百戰勳,血戰磨盤萬夫勇,始知青山有忠魂。今日且說那大明晉王李定國設計磨盤山,要一舉全殲吳三桂這老漢奸所率之清軍…………”

“好辦法,殿下思慮周詳,下官不及。”宣教司司長劉佐宸是個極聰明的傢伙,聽了一會兒便知道了朱永興的真實意圖,“兵士識文斷字者甚少,光有文字宣傳收效不大,要是把宣傳材料都變成評書,既能讓士兵們聽懂,又不會讓他們厭煩,真乃絕妙好辦法。”

“雅俗共賞,寓教於樂。”朱永興得意的笑了起來,“這說書的確也有才,這麼短的時間,便能將吾交待的編得這麼順溜,很難得。在軍營中,給士兵們講講評書,既讓他們接受了教育,又能作爲一種娛樂,嘿嘿,聽你的話,看來是行得通的嘍。”

“行得通,行得通。”劉佐宸連連點頭,“殿下巧思,令人讚歎。下官覺得可以多招些說書先生,多編寫段子,騰衝大勝就很好。”

“騰衝大勝啊?”朱永興沉吟了一下,隨手一指,說道:“那就把汝陽王鐵騎追逃敵,慶陽王、翼國公智擒線國安的事蹟先編出來。其他的,爲了暫時不讓清軍得悉機密,還是暫且不要公之於衆的好。再找幾個普通士兵或百姓的感人事蹟,不僅要有英勇殉國的,還要有光榮負傷、勇戰不退的。”

馬寶年歲長,聽到朱永興此語只是拈鬚微笑;馬自德和劉震則喜笑顏開,眉眼直動;其他將領則或露羨慕之色,或若有所思。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代人也強調“身教重於言教。”一個榜樣,就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使抽象的價值體系變得具體生動,看得見、摸得着,使人可信、可親、可學;一個模範,就是豎起一面旗幟、一個標杆,就是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一種導向、一個楷模。

對於這樣的輿論宣會以和教育的方式,朱永興當然不會陌生,小時候他對黃繼光、邱少雲、董存瑞等英雄事蹟可是耳熟能詳。現在信手拈來,把這種宣傳和鼓動方式建立起來,並要在以後大力推廣。

……

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30章 無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5章 定情第154章 赴廣東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02章 總攻(二)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8章 慷慨秦腔第47章 大戰(一)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42章 會晉王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260章 追擊第28章 雙層爆破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73章 潰敗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47章 齊集元江第5章 琉球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97章 唯一生路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26章 提點第60章 歸藩之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68章 慷慨秦腔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37章 李晉王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5章 破城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8章 元江城防第65章 佈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88章 毒蘑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77章 突破,崩潰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48章 大戰(二)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43章 保寧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24章 授課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30章 輕取永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08章 英年早逝
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30章 無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5章 定情第154章 赴廣東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02章 總攻(二)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8章 慷慨秦腔第47章 大戰(一)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42章 會晉王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260章 追擊第28章 雙層爆破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73章 潰敗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47章 齊集元江第5章 琉球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97章 唯一生路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26章 提點第60章 歸藩之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68章 慷慨秦腔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37章 李晉王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5章 破城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8章 元江城防第65章 佈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88章 毒蘑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77章 突破,崩潰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48章 大戰(二)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43章 保寧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24章 授課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30章 輕取永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08章 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