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先挫銳氣

血腥味和火藥味還在空氣中飄蕩,但清軍已經退了下去,在壕溝、胸牆的工事前留下了遍地的屍體。

敵我雙方矚目的大戰終於在龍巖東北的漳平拉開了帷幕。一方面是經過不斷加強的明軍,另一方面則是號稱騎射無敵的滿蒙八旗,以及一萬多耿部藩兵。

儘管明軍在數量上佔有二比一的優勢,但清軍卻並不畏敵,信心滿滿攻擊而來。曾幾何時,滿蒙八旗都是不可戰勝的象徵,創造了數不清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兩、三千鐵騎便足以改變戰場上的形勢,將人多勢衆的明軍擊敗。

現在,清軍依然有着這樣的自信。奉命抽調的耿藩部隊也屬精銳,還攜帶着近百門大小火炮,更讓清軍對勝利沒有懷疑。

靖南將軍都統穆裡瑪、定南將軍副都統圖海,皆是勳貴子弟,原在禁旅八旗中任職。今番出征,亦是躊躇滿志,渴望着建功立業,不負祖上榮光。在他們的腦子裡,還滿是八旗鐵騎縱橫無敵的光輝事蹟,由遼東一隅之地席捲天下,多麼令人熱血沸騰。

對這兩個滿洲將領來說,即便是晉王李定國陣斬親王尼堪,也不足以說明什麼。尼堪是輕敵中伏所致,而且他所帶的八旗勁旅人數也不是很多,並不如此次雄壯。

路上走得不快,從山東袞州到南京,再到浙江,都有地方支應糧草,但一路上需要不斷抽調駐防的八旗兵將,也在蒐集着大小火炮和彈藥,終於在福建匯成了一支強大的力量。五千滿蒙八旗,一萬耿藩藩兵,再加上炮兵、輜重等兵丁,也是浩浩蕩蕩的近兩萬人馬。

經過這一番抽兵南下。南京、杭州等地的駐防八旗數量大減,已經不具備出擊作戰的能力。如果不是鄭家和明軍水師聯合進攻的勢頭很猛,耿藩鎮守福州必須要留下足夠兵力,此次清軍南下進攻的兵力會更強大。

一戰定勝負,一戰扭轉形勢,從清廷到領軍的清將。都是抱着這樣的信念而來的。如果失敗,各地駐防的八旗兵力單薄,綠營兵又不堪戰,便再難以抵擋明軍的趁勝而進。

氣勢洶洶,卻也是傾力一搏。江南之地,駐防的八旗兵將本就不多,且又分散,主要還是起到監督和威懾的作用。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而且,清廷統治者視爲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

色厲內荏,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席捲天下的滿洲八旗所向無敵的場面在順治四年後便如曇花一現般地再也沒有出現過。攻掠江南、統一全國,只不過是清廷以漢制漢策略的成功,以及南明太不爭氣的原因。

對此的認識,朱永興恐怕是最清醒的一個,但他也知道,八旗兇悍、騎射無敵的印象是深植於人心的。必須通過一場酣暢的勝利予以打破。所以,他對此戰異常重視。戰場上的勝利固然重要,使明軍從此佔據心理上的優勢,則更重要。

晉王李定國衡陽一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確實保破了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久,南明之後的頹勢。以及參與那次戰役的兵將的損失,到目前來講,影響已經衰弱了很多。雖然出緬入滇之後,在朱永興的領導下,明軍取得了不少戰績。但對戰八旗兵將卻並不多,小勝利也含有水分,沒有轟動性的效果。

特別是明軍大規模換裝之後,這一場對戰也是檢驗,檢驗火槍、刺刀是否能在野戰中抵擋住八旗的騎射衝擊。當然,明軍的各種火炮在數量和威力上,也要超清軍很多。可以說,清軍是精銳盡出,明軍亦是主力迎戰,人員、物資、裝備等方面準備得也相當充分。

至於在戰術方面,馬寶等人在反覆商議研究過後,終於還是選擇了較爲穩妥的辦法。那就是先不急於進行大規模的野戰,而是先用防禦挫敵銳氣,消耗其有生力量,然後再在敵人受到一定損失後伺機用野戰取得最後勝利。

在野戰中對付衝擊力最強的騎兵,明軍還有着謹慎心理,但要說到陣地防禦,那可就是信心十足了。騰衝之戰,元江之戰,廣西之戰,明軍可以說是從陣地防禦中一步步走向勝利的。胸牆、壕溝,火槍、刺刀,火炮、手榴彈,從工事修築到武器配備,明軍可謂是經驗豐富,手段齊全。

事實上也達到了馬寶等人的目的,在兩天的戰鬥中,清軍輪番攻打,火炮轟擊,卻依然無法突破明軍的防禦陣地。依靠陣地防禦的優勢,明軍殺死殺傷清軍已達三千餘人,而自身損失卻不過七八百。

消耗其有生力量,挫折其洶洶氣焰,明軍的目的達到了。同時,也給了滿蒙八旗一個錯覺,那便是明軍懼怕野戰,才只好被動防守。這樣一個錯覺的產生,對明軍之後的野戰獲勝是十分有利的。

野戰不是蠻戰,最終目的是爲了獲勝,自然要講究戰術戰法。敵氣勢洶,則先挫之;敵兵力多,則消耗之。選擇有利的時間,有利的戰場,有利的條件,再進行野戰以擊敗之。這是朱永興所建議的戰略戰術,馬寶等人忠實地加以貫徹,具體的細節,則要考驗馬寶等人在前線的謀劃和指揮水平了。

面對明軍的堅強防守,清軍將領覺得試探已畢,終於要變換戰術,以打破僵局了。

“分兵迂迴,騎兵繞道奔襲,敵軍的防守不攻自破,且會軍心大亂,擊之即潰。”靖南將軍穆裡瑪對兩天來的攻擊失利並沒有氣極敗壞,反正死傷的都是耿藩兵將,說白了,都是漢軍,滿蒙八旗可是毫髮無損,此時他目光咄咄,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方略。

“敵軍的防禦確實很嚴密,火力也很強,顯是主力在此。”平南將軍圖海與穆裡瑪早有默契,應聲說道:“避實擊虛,都統大人之策正合兵法。”

……(未完待續……)

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93章 戰馬論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37章 李晉王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38章 三師相會第92章 無題第9章 世子殿下?第1章 北愁南喜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01章 總攻(一)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3章 絕死一擊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02章 轟擊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54章 再退第138章 廣國公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98章 我認得你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3章 宗室留守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0章 京師大亂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5章 妥協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4章 赴廣東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9章 破城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章 北愁南喜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0章 伏擊第27章 攻城第52章 縴夫,規矩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01章 總攻(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13章 窮追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91章 川滇呼應第201章 總攻(一)第6章 暹羅來使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86章 接戰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02章 總攻(二)第60章 會趙王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04章 報應第86章 復臺建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特殊人才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16章 治河之才
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93章 戰馬論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37章 李晉王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38章 三師相會第92章 無題第9章 世子殿下?第1章 北愁南喜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46章 合擊之前第201章 總攻(一)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3章 絕死一擊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02章 轟擊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54章 再退第138章 廣國公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98章 我認得你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3章 宗室留守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0章 京師大亂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5章 妥協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4章 赴廣東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9章 破城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章 北愁南喜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50章 伏擊第27章 攻城第52章 縴夫,規矩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201章 總攻(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13章 窮追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91章 川滇呼應第201章 總攻(一)第6章 暹羅來使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86章 接戰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02章 總攻(二)第60章 會趙王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04章 報應第86章 復臺建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80章 特殊人才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16章 治河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