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水利部

不管是爲名,還是真的要爲女人爭氣,抑或是奔着內宮嬪妃的位置來的,此次女科的錄取比例都高得嚇人。而不管你是否要做官,還是得個才女的名頭回家待嫁,朝廷都給予了封賞和恩賜。

賜女舉人出身,見官不拜,可與縣官分庭抗禮,家中免賦稅三年……雖無爵,但權利與民爵幾近相同。

朱永興算是想通了,既然在這個時代強令女子爲官很困難,那便先提倡,給予這些敢於吃螃蟹的女子很高的待遇,讓別人眼紅心熱,也就從另一方面促進了女子教育。而不管是系統的學堂式教育,還是請老師式的家庭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水平,總是件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

當然,也不是全部的考生都不願任職爲官,雖然少,但先建立一個獨立的女官系統,把框架支起來,也是一大進步。首先的改變便是建立女犯監獄,由任職的女官在社會上招募壯女、壯婦進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此外又任命武科女官成立女子警察學校,招收學員並加以培訓。這兩個部門都隸屬於刑部。

其次是建立女子師範教育,培養師資力量。本來朱永興登基之初便下旨豁除賤籍,一是彰顯新帝仁厚、庶民同樂,二也是想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但朝廷官員大多以“官吏守牧爲君子重器,乍然脫籍即能應試入廟堂,有傷物化文明觀瞻”加以反對,最後確定爲脫籍五年後方許讀書仕進。

而女官確定,從社會上招募的雖然沒有功名,便不屬官吏,卻也是吃皇糧的公務員。這樣一來,朱永興也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讓那些出身不好的人也有空子可鑽。比如風塵女子,便有很多精通琴棋書畫,對她們來說,便是一個從良的機會。

忙碌了一番後,科舉大事已了。雖有諸多不足,但很多改革在這個時代也算是破天荒之舉了。八股雖未取消。但比重大大下降,朝廷體現的意思也很明顯,三年之後的大比估計改革得將更加徹底。“學以致用”,朝廷需要這樣的人才,這個趨勢很多人都看清了。

有些事情不用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只要去提倡,去鼓勵,既讓反對者沒有鬧的理由,又讓很多人心知肚明。主動去適應,去改變,這應該是很高明的政治手腕了。

相對於科舉的改革,國家政治結構也在作着一系列的調整,最主要的便是刑部和吏部的分權。說是分權,其實並不確切,應該算是權力的細分,也就是民政和司法審判的分離。縣官只管民政。不再過問審案,而由縣官之下另設由法官負責的法院進行審訊和判決。法官的職別雖在縣官之下,但任用卻直接歸屬刑部。

這是並不完善的司法獨立,但作爲走出行政和司法分離的第一步,倒也無可厚非。先框架,再修補裝飾,與蓋房子一樣。繁雜的事物要分解之後才讓人有去實現的信心。光嘆其難,不去做,那永遠也看不到成功。

就象治河,乍聽需十年之功,需億萬錢財。便嚇得退縮,以財政不敷爲藉口拖延,那什麼時候能夠成功?

而在此次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其實並不是什麼狀元、榜眼、探花,而是以水利專業晉階官身的陳潢。而彰顯朱永興的治河決心和信心的則是從工部獨立出來的水利部,尚書爲總理處的查如龍。以親信舊人擔任水利部尚書,也就是在歷史上向來被視爲油水豐厚的河督一職,不僅是朱永興的信任,更顯出了他對水利河務的重視。

陳潢則以主事職街成爲查如龍的第一幕僚,比狀元等三甲還更快地領到了實缺,算是平步青雲了。

“朝廷的錢糧確實緊張,朕從海關挪出二十萬兩銀子,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朱永興身爲皇帝,訴苦起來也不講究身份了,“你們呢,先在緊要處使用,朕會再想辦法挪措。”

查如龍用力點了點頭,說道:“請萬歲放心,臣定勤勉任事,不負萬歲厚恩。”

“治河這個事,不是勤勉就能辦好的。”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這個水利部啊,功成了是利在千秋,能青史留名,可也是個不討好的差事。現在還看不出來,以後財政寬鬆了,每年治河的銀子便象流水似的不斷,豈會少了攻訐?朕爲什麼選你任這個尚書,一是信任,二是知道你有膽略,不畏讒憂疾。朕要的是能實心任事,任期長遠的能吏啊!”

“萬歲聖諭,微臣銘記於心。”查如龍很是感動,這算是交心之語了,這份信重還能有什麼可說的。

“還有你,陳潢。”朱永興伸手指了指,說道:“莫要恃才傲物,理論是理論,是否可行,在何處何時可行,你要謹慎小心。既是分段治理,那便邊治河邊學習,邊學習邊長進。”

“萬歲聖言訓誡,微臣牢記於心。”

“源流並治,朕知道這是正法,但西北流域情勢複雜,也只能盡力而爲。”朱永興繼續說道:“朕會下旨給地方官,多植樹造林,減少河中泥沙,這非是一日之功啊。你們呢,還是先在黃河淮河下游緊要處着手,儘量減少水患,安民救民吧!”

“另外——”朱永興沉吟了一下,提筆刷刷寫了道旨意,用璽之後由女官轉遞給查如龍,“與地方官要同心協力,少了他們的配合,這勞力和材料便不順遂。但治河是以你爲主,如何治,地方官不能干預。若是意見相左,實在難以進行,你可出示這道密旨。嗯,水利部衙門暫設在清江,查、陳二位愛卿,你們在外,便要多多勞苦了。”

“臣定不負聖上諄諄教導之情,信任委託之恩。”查如龍和陳潢趕忙跪倒,雙手接過密旨。

“嗯,朕在京師,你們在外,要多寫書信聯繫,有什麼苦處也告訴朕,別悶在心裡。”朱永興擡了擡手,示意他們平身,“朕會盡量爲你們掃除障礙,解決困難。好了,你們且退下吧!”

……(未完待續。。)

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4章 計議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60章 大結局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83章 北望第85章 急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04章 報應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4章 報應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73章 潰敗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4章 計議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6章 無題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39章 聖意第87章 潛入襲城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戰馬論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章 正妃虛懸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6章 柔情蜜意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0章 兩奸計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3章 立威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4章 真儒,自虐?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7章 斷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章 陌生之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7章 歡歌暢飲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69章 譏諷第5章 破城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
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4章 計議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60章 大結局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83章 北望第85章 急行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04章 報應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4章 報應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73章 潰敗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4章 計議第91章 川滇呼應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6章 無題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39章 聖意第87章 潛入襲城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戰馬論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章 正妃虛懸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6章 柔情蜜意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0章 兩奸計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3章 立威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4章 真儒,自虐?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7章 斷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章 陌生之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7章 歡歌暢飲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69章 譏諷第5章 破城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