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川滇呼應

安坤和正妻祿天香商議了一番後,又轉出正廳,向沈宸荃告了聲罪,方纔坐下敘話。

水西雖然在危難之中實行了扶明抗清的主張,但雙方的聯合是不平等的,皮熊等人勢力薄弱,自然佔不了太大的比重。朱永興的諭令和書信無疑加重了這個聯合中明軍的分量,安坤也不得不做出些讓步,以便聯盟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水西土兵捨命保家之氣慨令人欽佩,但到底是乏於訓練,一是依地利與清軍周旋,二是請安苴穆實施一些措施,以使兵丁能夠奮勇作戰,後顧無憂。”沈宸荃按照打好的腹稿直言相告,看似很坦誠的樣子,“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岷殿下有言:安苴穆抗清所花費,後必如數補償。如使將士徵而有餉,傷有所養,亡有所恤,則無人不奮勇作戰。安苴穆以爲如何?”

“殿下所言甚是。”安坤嘴上應承,卻是捨不得花費自家的金銀財物,各部出征,他也只是供應糧食而已。在奴隸制的制度下,哪有象正規軍那樣的待遇。

沈宸荃說說而已,也不逼迫,繼續向安坤建議道:“殿下支援水西諸多禦敵利器,然還需火藥和芒硝、硫磺、木炭等物,以及一些工匠。還請安苴穆予以供應,以使利器發揮威力,抗敵制勝。”

“但有所需,本苴穆定傾力供給。”安坤對此倒是沒有異議,只是有些好奇地問道:“不知是何克敵利器,能否讓吾見識見識?”

“苴穆但有空閒,可隨時前往視察觀看。”沈宸荃笑着說道:“岷殿下有言,水西以苴穆爲主。明軍實爲助戰,豈有喧賓奪主之理?”

“老鷹捉小雞的時候,全靠母雞保護,水西遭到劫難之時,全靠殿下的援助與護佑。水西百萬黎民感激不盡。”祿天香笑着插嘴道:“再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家夫君身爲苴穆,卻亦是明臣,豈敢尊大?殿下言重了。”

“安大人與夫人深明大義。下官必會如實稟報殿下。”沈宸荃心中作了評價,此女比安坤厲害,不可小瞧,臉上卻神情不變,向南拱了拱手,說道:“岷殿下最是賞罰分明。想元江那氏舉義抗清。死守孤城月餘,矢志不渝。如今那嵩已升爲雲南總督,更在安南另有數縣土地,可謂是忠義有報。安大人爲黔省土官之首,日後前途當不下那總督。”

安坤眼中射出熱切的光芒,祿天香含笑點頭,卻沉靜得很。

接下來又說定了各部抽兵的事情。沈宸荃並不知道。安坤先期抽調的是水西十三宗親所部的兵丁,初定爲一萬人,可算是安坤最信賴的部屬。這也是祿天香的主意,表面上遵從了朱永興,但也做了最保險的佈置。

大事商議得差不多了,已經是凌晨,天色已灰濛濛的發白。安坤安排沈宸荃去休息,他和祿天香回到臥房,低聲細語地又說了一會兒話,方纔又補了一覺。

雨剛剛過去。太陽一曬,空氣裡散發着一種令人胸悶的氣味。鍬鎬聲、呼喝聲又響了起來,打破了雨後剛剛出現的恬靜。

竹箐關,四川雅州(現雅安)的東大門,位於竹箐峽東竹箐山山頂。扼水上咽喉,踞陸路要衝,爲唐宋時所設。後人有詩嘆其艱險:“束馬懸車地,升猱隱穴形。俯窺愁淨碧,仰睇失空青。”

歷史上,四川總督李國英與據雅州起義的大西軍舊將郝承裔曾在此血戰一場,郝部敗退,後被追殺。但在這個時空,雄關之下會有如何的變局呢?

“壕溝還要加寬加深,防禦陣地前的木柵還要加固,遮雨棚也要加寬加長。”明軍總兵陳弈耀在關前邊視察,邊指導着,郝承裔則跟隨其後,不時吼上兩聲,督促挖掘工事的士兵。

“不知昌國公的大軍何時能到?”郝承裔終於逮着了空當,試探着開口問道。

陳弈耀似笑非笑地看了郝承裔一眼,揶揄道:“郝將軍可是擔心本將的兵馬太少,抵擋不住清軍?”

“不敢,不敢。”郝承裔臉帶尷尬,趕忙否認。

陳弈耀轉過目光,注視着關前的防禦陣地,突然感慨地說道:“當初殿下初入滇省時,率各路殘兵與清軍大戰於高黎貢山。嗯,也是下着雨,殿下親臨戰陣,指揮廝殺,連挫甘陝綠營與漢軍,本將有幸,能與殿下並肩作戰。”

“能與殿下共同禦敵,確是榮幸之至。”郝承裔掩飾不住豔羨,也知道這位總兵日後若無大錯,定然前途看好,皆因與岷殿下在危難時有此緣份。

“若防禦得當,將士不怯,在此險要之地,自可以一當十。”陳弈耀感慨完,充滿自信地伸手一指,說道:“本將佈置的陣地,比之高黎貢山也不遑多讓。其中之關竅,我與郝將軍細細說來……”

郝承裔邊聽邊恍然點頭,本來覺得陳弈耀所率的明軍只有三千,與自己合兵後亦不到六千,恐難以抵擋川陝總督李國英。現在,他的信心也隨着陳弈耀的講解,慢慢增加起來。

“……元江之戰時,面對胸牆戰壕,吳三桂大軍縱有火炮,也難有寸進,終至兵疲,被殿下攔江一擊,徹底崩潰。”陳弈耀由高黎貢山阻擊戰又講到了元江攻防,愈加的意氣風發,“本將設計的工事,結合了兩次戰役的經驗,諒無疏漏。別說堅守五七日,便是十日、一月,吾也是信心十足。”

“這麼說,昌國公大軍五七日便至?”郝承裔聽到了令他興奮的消息,不由得隨口追問道。

陳弈耀淡淡一笑,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大軍至。敵軍疲,不正是一舉破敵的好時機?參謀部已經仔細計算過,川省清軍不過三萬,保寧、重慶等地需留重兵防備十三家,吳之茂所率人馬又被水西牽制。李國英能調動之機動兵力不過一萬多,且糧草不足於支持其長期作戰。所以,此戰勝算當有七八成,郝將軍以爲如何?”

郝承裔想了想,點頭贊同,“確是如此。川省疲弊。所需糧草多從漢中運來,路途遙遠,清軍確不宜久戰。”

“這也是我軍行動遲緩的原因。”陳弈耀微微皺眉,有些無奈地說道:“故此番擊破清軍後,我軍也難以窮追猛打。”停頓了一下,他繼續說道:“縱是不能長驅破敵。然成都可取也。”

“成都凋弊,周邊幾無人煙,恐難以駐兵。”郝承裔有些憂慮地搖了搖頭,說道:“若是經營,人力財力耗費極多。”

“殿下已有定計,人力財力皆不是我等考慮之事,只要遵令執行便是。”陳弈耀並不象郝承裔對成都及周邊的情況瞭解得那麼通透。雖然知道有困難,但卻覺得朱永興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正說着話,遠處蹄聲急促,幾個斥候飛馬趕來,上前報告,清軍距竹箐關五十里,估計一日後到達。

由保寧至重慶,再長途行軍至嘉定,還要加上調集四處兵馬、籌集糧草的時間,李國英來得並不算快。而陳弈耀的援軍先其三天趕到雅州。無疑使勝負的天平傾斜,使郝承裔及其所部增加了信心。

一戰定川南,然後攻取成都,開始經營。這是朱永興與參謀部的既定戰略,吸取了昔日蜀王劉文秀兵敗四川的教訓。先固根基,然後再與十三家合力夾攻重慶。

“成都地大且要,灌口(指都江堰)一瀉,襟帶三十州縣,開耕一年抵秦運三年。錦城之外,竹木成林,結茅爲廬,千百間可立就。錦江之魚,岸上求之,蕃於雞豚,收川資本卷在此中矣。”

只要經營得法,成都平原便可爲川中明軍提供充足的糧秣,“一年抵秦運三年”,耗也把保寧的清軍耗死了。當然,這些現在都是設想,要想實現就必須打通由建昌入蜀的通路,方便由滇省向川南運輸。

血腥的味道在空氣中蔓延,被木板、土石簡陋添補的城牆缺口處成爲一條死亡分隔線,短短半刻鐘,上千條生命走向終結。

“轟,轟,轟”接連的三聲巨響,剛剛擊退明軍進攻的清軍尚來不及喘息,地面震動,木屑土石亂飛,缺口不僅被重新炸開,而且城牆又塌了數米。離得近的清兵非死即傷,喊殺聲再次響起,明軍又發起了進攻。

刀槍遭遇到一處,令人牙酸的金屬摩擦聲,令人心顫的金屬入肉聲,令人膽寒的慘叫哀嚎聲,交替着響起。不斷有殘肢離體飛出,血與肉在半空中,畫出淒厲的圖畫。

一排手榴彈在人叢後飛起,在拼死抵抗的清軍人羣中炸響,緊接着又是一排。在硝煙瀰漫和慘叫驚呼中,明軍涌過了缺口,刀槍並舉,殺聲震天。三輪攻勢如漲潮之水,無窮無盡,終於沖垮了清軍防守的堤岸,攻破了宜良縣城。

望遠鏡的視野中,一名明將攻上了城頭,槍纓舞處,當者披靡。百餘名明軍士兵緊隨其身後,砍殺向前。清軍的旗幟被拔出,扔於城下,一面紅旗獵獵飄揚。

“當先者何人?”朱永興輕輕吐出一口氣,放下望遠鏡,露出了微笑。

“回殿下,乃參將馬寧兒。”敘國公馬惟興躬身答道。

原來如此,怪不得敢於拼命,實是與旁人不同啊!朱永興微微頜首,馬寧兒有投降清軍的劣跡,雖然反正來歸,終是心存疑慮,此番自己親臨戰陣,卻是給了他表現的機會。

“當先登城,可堪嘉獎,便升爲副將吧!”朱永興知道這其中未嘗沒有馬惟興的示意,同是大西軍將領,又同是回民,想要照顧馬寧兒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末將先代馬寧兒謝過殿下恩賞擢升。”馬惟興面露喜色,躬身致謝。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宜良已下,可派一師前往收復陸良。便由晉世子李嗣興領軍,魏君重、馬寧兒爲將,敘國公以爲如何?”

“陸良既有資氏爲內應,必能輕取,末將以爲殿下的安排甚爲合理。”馬惟興表示贊同。

這恐怕是在滇省最後一次運用自己的歷史知識了,朱永興暗自慨嘆,以後卻難有投機取巧之處了。

路南土官秦祖根舉義,使明軍能夠比較容易地兵出石林,攻陷宜良;而陸良資拱,則是攻取陸良的又一暗招。

人心哪,趨利避害,迎合強者是常理。明軍在滇省的發展壯大,造成的連鎖反應,形成的人心歸附,是很難預料的。滇省的土司是這樣,蜀地的郝承裔和陳達也是如此。清軍若能保持勝勢,則人心少有異動;而明軍一旦復起,對故國的渴望,以及對衣冠的嚮往,更容易使人心產生傾向。

已經是八月了,希望能在雨季結束前達成戰略目標。滇東的攻勢應該會讓吳三桂產生錯覺吧?朱永興眯起了眼睛,望向尚未結束戰鬥的宜良城,屍體橫陳的戰場又出現在面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或許傷亡的比例還要更高些,但這種消耗對清軍來說,應該是難以承受的吧?

“一寸江山一寸血,百萬明人百萬兵。”朱永興有感而發,低沉地吟了一句。

“好詩,殿下文才武略,放眼天下,何人能比肩?”敘國公馬惟興聽得真切,一半是感慨,一半是恭維地讚道。

朱永興苦笑了一下,嘆息道:“不知何日能償心願,光復神州,中興大明啊!走吧,敘國公,該是去前面看看了。”

“殿下英明神武,光復神州指日可待。”

敘國公馬惟興陪着朱永興,走下竹子山山坡,各自上馬,在親衛的保護下,昂然向宜良城馳去。

…………(未完待續。。。)

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章 暹羅來使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59章 無題第191章 新氣象第8章 依城挫敵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3章 宗室留守第82章 燧發槍第47章 初勝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3章 安沛入甕第33章 無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26章 無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39章 聖意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1章 襲擾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02章 轟擊第60章 會趙王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4章 授課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67章 梆子腔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章 陌生之地第93章 戰馬論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82章 無題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72章 退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60章 會趙王第26章 初涉殺場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93章 戰馬論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48章 急轉直下第87章 接戰(二)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66章 無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55章 無題第33章 無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4章 計議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46章 合擊之前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4章 相疑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3章 總攻(三)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17章 困局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8章 毒蘑第184章 臨機而變
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章 暹羅來使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59章 無題第191章 新氣象第8章 依城挫敵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3章 宗室留守第82章 燧發槍第47章 初勝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3章 安沛入甕第33章 無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26章 無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39章 聖意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1章 襲擾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02章 轟擊第60章 會趙王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4章 授課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67章 梆子腔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章 陌生之地第93章 戰馬論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82章 無題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72章 退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60章 會趙王第26章 初涉殺場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93章 戰馬論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48章 急轉直下第87章 接戰(二)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66章 無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55章 無題第33章 無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4章 計議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46章 合擊之前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4章 相疑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3章 總攻(三)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17章 困局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8章 毒蘑第184章 臨機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