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譏諷

馮錫範,號希範,福建龍溪人(今福建漳州龍文區崎嶺村),工官馮澄世之子。臺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爲臺灣三傑。

朱永興雖然知道小說、電影什麼的不靠譜,但“一劍無血”還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在腦海中,對馮錫範的印象也是很不好。而陳永華呢,自然不是什麼天地會的總舵主,更不是什麼武藝超羣,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而已,但朱永興就是很喜歡。沒辦法,先入爲主的想法並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恭賀大勝,獻上賀禮,這些表面上的事情過去,雙方很快便談到了正題。陳永華和馮錫範根本沒再提忠勇侯陳霸的事情,之前補上的調兵諭令已經讓鄭家知道了朱永興的態度。有臺階,給面子,在東征大勝之後,再說這件事情便殊爲不智了。

“策應東征,鄭世子費心了。不知貴軍計劃什麼時候發動,出動多少人馬?”朱永興聽說鄭家準備出兵,並沒有什麼意外的表情,臺灣的荒蠻令金、廈諸將感到頭痛,搬遷家屬便諸多不願,如今有了在陸地奪取立足之地的機會,豈會放過。

雖然話說得平和,但貴軍這兩個字一說出,陳、馮二人便知道朱永興並沒有要把鄭軍當作屬下明軍使用調遣的心理和打算,還是一副商議的口吻。同時,這也說明朱永興的親疏態度,鄭家已經遊離於朝廷之外。

“鄭世子已經調遣精兵數萬,戰船數百,只待殿下諭令,便可出擊攻取。”陳永華態度恭謹,說得也極客氣,將鄭家自甘於朝廷之下。要依令而行。

“那還是儘快出動吧!”朱永興淡淡一笑,並沒有因爲這個小小的改變而感到心喜,“汝陽王所率大軍勢如破竹,如果出動晚了,潮州怕是要落入我軍之手了。”

這個表態有些譏諷之意,東征之初鄭家推三阻四。按兵不動;如今想來摘果子,還做出一副假惺惺的樣子。難道沒有諭令,鄭家便會老老實實,真是笑話。

陳永華面有慚色,馮錫範卻是神色如常,躬身領命,然後開口說道:“殿下,金、廈彈丸之地,不足養兵。可否定潮州爲我軍就食之地?”

“潮州一地怕是不夠吧!”朱永興早有準備似的拍拍桌案上的地圖,示意陳、馮二人上前觀看,手指在地圖上劃了劃,“饒平、東山、雲霄、漳浦四縣如何?若是延平藩下兵強馬壯,便是把漳州一併拿下作爲就食之地,孤王也無不允。且還會派出得力官員治理地方,使藩下兵馬無糧餉之慮。”

這四縣在潮州東南,已經是閩省所屬。朱永興話中意思也很明確,想有就食之地。簡單啊,從清軍手中去奪吧!還有,這些地方打下來,朝廷還是要派任官員的,這合情合理,可不是你們鄭家說了算的。

有些譏諷。又有幾分揶揄。朱永興裝作沒聽出馮錫範話中的意思,就食之地嘛,可以,可這什麼潮州總兵、知州之類的文官武將,就是不給你們鄭家。

“總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這是鄭家以前的做法。而所謂“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不過是一種形式,等於左手寫報告,右手批准,恩威自操,何等愉快。但現在,朱永興要改一改。形勢不同了,鄭家應該有所覺悟吧?

陳永華有些醒悟,馮錫範的臉卻漲紅了起來,與剛纔的表情卻是顛倒了。

有什麼問題嗎?延平王都是朝廷封的,他不應該有那麼大的權力。之前慣出來的臭毛病,現在可不行。別人都求着哄着,朱永興卻偏要讓鄭家看看,不用你們,依然能夠成事。你們不是自恃實力,不遵諭令嗎,那就把你們甩到一邊晾着去。

“怎麼,延平藩下兵馬衆多,戰船上千,卻連這區區四縣都拿不下來嗎?”朱永興突然沉下了臉,這麼長時間身處上位,威嚴和氣勢還是積聚了很多,目光所望,馮錫範也不敢直視。

“殿下,清廷行遷界之策,我軍糧餉供應困難,國姓爺又率兵收復臺灣,金、廈兵馬並不雄壯。”陳永華心中暗自嘆息,躬身說道:“且閩省清軍水師尚存,又有黃梧、施琅等叛賊,熟習水戰,並不易取。”

“同安總兵施琅,嗯,倒是不可輕視。”朱永興抿了抿嘴角,淡淡地說道。

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廷派出欽差大臣前往沿海各省監督《遷界令》的執行情況,出巡福建的欽差大臣是兵部尚書蘇納海。蘇納海至閩後,不僅監督實行《遷界令》,還巡視了駐閩的各清軍部隊,觀看了施琅整練兵馬的情況。同月的三十日,蘇納海回到京師,即上奏清廷,舉薦施琅爲總兵。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即擢用施琅署都督僉事、同安總兵官。

陳永華和馮錫範不由得快速對視了一眼,對朱永興消息的靈通,感到很驚訝。

對於施琅,朱永興可是比鄭家更加重視。清軍廣東水師被擊敗,下一個對手便是福建水師,而福建水師中的施琅無疑是朱永興比較忌憚的。幸好施琅還只是同安總兵,還沒有成爲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元年,清政府在福建建立水師,設置水師提督一名、總兵兩名,這是清朝組建的第一支水師部隊)。

“不過也不必妄自菲薄。”朱永興話鋒一轉,目光在陳、馮二人臉上掃了掃,說道:“如果聯合打擊福建水師,或者重點打擊施琅,可有勝算?”

思維跳躍得過快,陳永華和馮錫範都是一愣,然後便思索起來。

從總體上看,鄭家是海軍強於陸軍,特別是南京一役後,精銳陸軍損失慘重,面對閩省的清軍和水師,幾乎喪失了登陸進攻的能力和信心。但現在情況有所變化,閩省清軍既要防範金、廈的鄭軍,又要抵擋東征的明軍,力量必然分散。而鄭家少了廣東清軍的威脅,再聯手南海艦隊,擊敗清軍福建水師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續。。)

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退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3章 無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章 破城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5章 阻擊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87章 水西局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17章 斷臂?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69章 譏諷第95章 初印象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200章 佔優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78章 勝利之因第81章 襲擾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03章 總攻(三)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2章 總攻(二)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章 暹羅來使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69章 譏諷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43章 保寧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99章 接戰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83章 棄城之議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安沛入甕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5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2章 總攻(二)第9章 決戰第184章 臨機而變
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退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3章 無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章 破城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35章 阻擊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87章 水西局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17章 斷臂?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69章 譏諷第95章 初印象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200章 佔優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78章 勝利之因第81章 襲擾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03章 總攻(三)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2章 總攻(二)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6章 暹羅來使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69章 譏諷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43章 保寧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99章 接戰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83章 棄城之議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安沛入甕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5章 無題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02章 總攻(二)第9章 決戰第184章 臨機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