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三鬼之謀

儘管朱永興希望元江起事的時間能夠拖延,但並沒有死規定,而是讓那嵩和吳子聖等人相機行事,隨機應變。所以,許名臣、高應鳳等人的反正起義雖然突然,但得到通報後,那嵩和吳子聖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展開了行動。

九月十七,許名臣、高應鳳、龍讚揚等舉旗起義,突襲昆明所派清軍,斬殺知州鄭相,佔領石屏。

九月十九日,由總兵黃元才、趙得勝率領的元江援軍趕到石屏,合兵一處後向曲江驛進攻。

九月二十,原明延長伯朱養恩、總兵孫應科於臨安(現建水)舉兵起義,並得到了從元陽出動的明軍援助,攻陷臨安府。稍做休息後,又分兵攻取蒙自。

九月二十二,蒙自土官李日森、李世藩、李世屏豎旗反清,與攻打蒙自的明軍合力奪城。隨後,又向北攻取阿迷州(現開遠)。

按照原定的計劃,元江義軍與元陽馬寶奮力出擊,儘量擴大防禦空間,以便達到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佔石屏,破臨安,陷蒙自,攻通海,圍彌勒。短短几天,迤東便是烽火遍地,聲勢驚人。因爲準備充分,又有明軍助戰,此次抗清起義遠比歷史上來得更加猛烈,更加震動滇省。

此時便顯出了清軍對雲南地方控制並不穩定的弱點,也暴露了全部滿軍和吳三桂的主力都蝟集於昆明的弊端。地方的防衛力量不足,以及駐守地方的清軍的戰鬥力不夠,使得明軍在各土司的幫助下,勢如破竹,連戰連捷。

……..

“……元江土知府那嵩、那燾父子主盟,勾連各土司歃血鑽刀,真正作叛,若不剿除,則地方震動……着即由平西王與都督卓羅等行兵進剿。勿使滇省動盪……”

昆明的安遠靖寇大將軍信郡王多尼、平西王吳三桂在九月初已向清廷報告了元江異動,請旨定奪。

九月二十五,昆明清軍終於接到了順治的聖旨,雖然元江已經起義,但吳三桂等人還是認爲亂事可平,形勢遠沒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晨光初照,吳三桂象往常一樣起牀。在步出臥室外的明間時輕咳一聲。下人們聞聲知道主子已經起牀,很快便送來了洗漱用具和溫湯。不一會兒,一杯熱氣騰騰的香茶就已經送到了吳三桂手中。

吳三桂喜歡在早茶時吃幾塊甜膩的點心,這些年,滿人風味的薩其馬和小酥餅成了他最愛的小食。略進飲食後,吳三桂重入臥室。從牀帳內側摘下寶劍,向後花園走去。早起舞劍,也是他平日的習慣。舞劍方畢,下人來報,方光琛來了。

方光琛,原明朝尚書方一藻的公子,年輕時棄學遊天下。在遼東與吳三桂結交。吳三桂因其博學多聞,敏銳超凡,對成敗禍福、時事變遷有獨到的見解,便與方光琛締盟爲忘形交。方一藻去世後,方光琛遂入吳三桂幕府,參與決策。若論信任程度,劉玄初雖以謀略見長,卻遠在方光琛之下。

見到方光琛。吳三桂怕其要行大禮,趕緊趨前兩步,將他的雙手牽住,拉他在側座坐下,親切地說道:“這些日子,獻廷辛苦了。”

吳三桂叫得親近,方光琛卻不敢怠慢。忙拱手笑道:“王上知我慣於忙中偷閒,豈敢言辛苦二字。”停頓了一下,又鄭重說道:“王上欲親征元江,五日後啓行有些倉促。若再等幾日,糧草物資則更爲充沛。”

“王命如火,由不得你我呀!”吳三桂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元江那氏有僞宗室撐腰,又勾連各土司,衆已至數萬,若遷延時日,吾恐其坐大難制。”

方光琛沉吟了一下,說道:“迤東叛亂,元江乃爲謀主,且最爲勢大兵廣,當先剿之。元江既滅,其他土司懼於兵威,或可不戰而降。”

“獻廷之言正合吾意。”吳三桂撫掌笑道:“叛賊四下出擊,不過想分吾兵勢,葺爾小計,焉能得逞。擒賊當擒王,吾當以雷霆之勢先滅元江,震懾宵小。”

“王上,那氏不足慮,卻須要小心那僞宗室。”方光琛猶豫了一下,其實他也說不上要小心什麼,要如何小心,只是覺得躲在幕後的纔不好對付,“騰衝之敗,雖有水土雨季的關係,卻也有僞宗室蠱惑人心,匯聚僞明殘兵的原因。壓服安南,亦不過旬月。由此可知,僞宗室非是無能懦弱之輩,且頗有謀略膽量。”

吳三桂沉吟了一下,輕輕點頭道:“獻廷之言有理,吾自當謹慎。滇西那邊,亦不可輕忽,吾已命剿撫前鎮由楚雄前出至姚安。只是,總兵劉文進非是足智多謀之輩——”

“王上,我願往姚安,參贊軍機。”方光琛聞言知義,毫不猶豫地拱手請命。

能夠放出去獨當一面,這是信任的表現,劉玄初則稍遜了一籌,只能跟在吳三桂身邊。方光琛心裡清楚,吳三桂雖然嘴上說謹慎,但心裡對剿滅元江是很有自信的。而滇西纔是他的擔心所在,所以纔會把他安排到姚安。正處在大理與楚雄之間,進可增援大理,退可保昆明西面屏障楚雄。

“又要讓獻廷操勞了。”吳三桂慰勉了一句,長出了一口氣,說道:“如此,吾剿滅元江,可無憂矣!”

“王上英勇識略,區區元江,自可雷霆掃穴,一鼓盪平。”方光琛恭維了一句,又狡黠地笑道:“還有一件事情,或可使敵軍內亂,助王上一臂之力也。”

哦,吳三桂眼中閃過喜色,催促道:“獻廷,你快快說來。”

…….

順寧(現鳳慶、昌寧一帶),本蒲蠻地,名慶甸,元泰年間始內附。明萬曆十三年,設慶甸土守禦所,二十六年置慶甸通判,三十年築慶甸城,設守禦土千戶。

九月二十三,朱永興與李定國率領的明軍已經開至順寧,離永昌不過兩日路程,正在進行短暫的休整,並等待白文選所部的消息。

明清交兵,滇省的很多土司爲保全本族,保全自身地位,清軍來則投誠降清,明軍來則報饋輸誠,無可奈何地做牆頭草。

對此,朱永興並不苛責,只要不與我爲敵,這種名義上的投降對於夾縫中的土司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吳三桂尚能對叛而復降的土司不予深究,他豈能沒有更廣闊的胸襟。

景東土知府陶鬥、蒙化土知府左星海、順寧土知州猛遠、麗江土知府木懿等土司是在吳三桂追擊永曆及李定國時降清的,算是最早的一批。他們得到的待遇便是能夠繼續保有頭銜,繼續維護土司的統治。這樣的結果對於朱永興來說,也未嘗沒有益處。起碼這些土府土州暫時沒有清軍駐紮,土司不敢與明軍爲敵,爲了避免降清而帶來的麻煩,請罪報饋乃是應有之意。

與景東土知府陶鬥一樣,順寧土知州猛遠也是個識時務的人,眼見明軍勢大,又是宗室留守及名將李定國率領,立刻親自前來請罪,陳說降清的苦衷,說明自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苦盼大明王師久矣。

對於這些話,朱永興自然是姑且聽之。夾縫中生存,倒向勝利者的一方,這是人之常情,苛責追究,只能是把這些牆頭草徹底推向清廷,推到吳三桂一邊。雖然猛氏已經衰微,勢力大減,朱永興也是溫言撫慰,並不強索降罪。

順寧猛氏共有十三寨,卻分爲三大部落,爲猛猛、猛撒、猛緬。猛猛最強,共有萬人,但其地田少菁多,只能以射獵爲業。所以,猛猛時常與猛撒和猛緬爲難,衝突不斷。

土知州猛遠屬於猛緬部落,佔地雖廣,族人卻柔弱。明軍的到來,倒給了他解決內部糾紛的機會。朱永興制定頒佈的輸民授地的章程,無疑能使猛猛部田少人多的矛盾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在猛遠的牽線遊說下,猛猛部決定遷徙至安南,在拜見朱永興後,也得到了朱永興的首肯。以邊民填安南,穩固基礎,這是朱永興的既定方針。而猛猛部爲此願意助兵一千,也能使明軍的實力得到增長。

九月二十五,在得到白文選所部已經從打黑渡口渡過怒江,正向施甸攻擊前進的消息後,朱永興和李定國率領明軍立刻結束休整,西進永昌。

明軍進入大侯長官司(雲縣)的時候,永昌的清軍便得到了消息。此時負責鎮守永昌、順寧的清軍總兵是吳三桂的遼西舊將楊珅,張勇因病被替換,已至昆明休養。其實,這也是吳三桂掌握滇省軍隊的一個手段,或調或換,用親信將領逐步控制駐留滇省的甘陝綠營和湖廣綠營。

作爲吳三桂的親信將領,楊珅對於主帥之前所下達的堅守城池的命令,當然要堅決地貫徹實行。儘管他也曾經有過出兵阻截的想法,但在惠仁渡活動的明軍牽制作用明顯。永昌駐軍,再加上週邊縣鎮的軍隊,加在一起也不過萬餘,守有餘而攻不足,讓楊珅徹底打消了冒險出擊的念頭。

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66章 棄險第196章 鑑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02章 轟擊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0章 大勝第45章 大反攻第99章 軍歌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12章 兵潰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0章 伏擊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24章 隨想第67章 梆子腔第72章 廝殺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6章 無題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章 安沛入甕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95章 無題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55章 無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84章 失敗之源第47章 初勝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45章 妥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81章 襲擾第65章 佈署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5章 被誤導了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38章 廣國公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0章 緊鑼密鼓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86章 復臺建議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3章 無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02章 總攻(二)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28章 拉英第18章 緊急商議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30章 無題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39章 兵臨大理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77章 當兵吃糧?
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66章 棄險第196章 鑑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02章 轟擊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0章 大勝第45章 大反攻第99章 軍歌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12章 兵潰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0章 伏擊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24章 隨想第67章 梆子腔第72章 廝殺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6章 無題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80章 特殊人才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章 安沛入甕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95章 無題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55章 無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84章 失敗之源第47章 初勝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45章 妥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81章 襲擾第65章 佈署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5章 被誤導了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38章 廣國公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0章 緊鑼密鼓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86章 復臺建議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3章 無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02章 總攻(二)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28章 拉英第18章 緊急商議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30章 無題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39章 兵臨大理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77章 當兵吃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