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

清軍緩緩後退,而明軍火箭的攻擊還沒有停。俄爾哈不由得恨恨地啐了一口唾沫,回頭望去,遠處明軍的戰陣如山嶽般巍然不動,他似乎能看見明軍士兵鐵面具後面冷誚的目光。耀眼的閃光涌動起來,明軍的陣線向前移動了,刺刀如林,反射着刺目的光。

“有道是窮鼠噬貓,韃虜此番反撲的氣勢倒是很足。”衛樸收起了望遠鏡,抿了抿嘴角,又是嘲諷的冷笑,“可也僅此而已。”

戰況的激烈遠不是衛樸所說的那樣輕鬆,但勝利者是可以如此故作驕矜的。當然,衛樸有自己樂觀的理由,有勝利的信心,這些都源於後方的補給。不僅是物資,還有新兵,缺一個補一個,再打下去也能保持數量和實力。

定額定編,使各支軍隊的軍餉得以控制,同時,一視同仁的補充也消除了將領們有保存實力想法的空間。軍人嘛,就是要專心打仗,不用糾纏於亂七八糟的事情。

文臣督軍,沒有;太監監軍,更不可能。將領有指揮的自由,可卻並不能成爲擁兵自重,甚至舉兵作亂的條件。因爲沒有了私軍,餉糧都由朝廷供給,退伍、傷殘的安置到位,陣亡的撫卹優厚,將領們沒有了家丁,也無法控制軍官的晉升,誰還會參與作戰?

說到底,只有自己做得不好,纔會擔心軍隊,擔心武人。也只有積弊叢生的制度,纔有明末士兵不堪戰、不願戰,將領畏死怯戰、貪婪自私的局面。

而大明積弊最深的便是軍屯制度。早在明建國初期,朝廷用駐防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防內地,還是邊疆。每個兵士都由國家分配給一定數量的土地,都要自己耕種,自給自足,這樣可免去百姓的負擔與轉運糧餉的困難。

應該說,這種以守軍耕種的屯田法在一定時期收到了效果。但是,好景不長。廣大軍士辛苦耕種的土地和收穫的糧食逐漸被他們的直接統治者——各級將吏、地方大員任意佔種和侵奪。屯田制遭到破壞,而奪佔耕地者迅速富裕起來。

這些奪佔者有鎮守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總兵官、副總兵官、都司指揮使,就連那些千戶、百戶等低級官吏和他們的子弟也敢於侵奪。駐守邊疆的將吏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都私自設置自己的莊田,霸佔水利設施,奪佔肥地、好地,隨意役使部屬軍士爲他們耕種,收穫全部歸己。

明代的邊防軍多由罪犯充任。列居九邊之首的遼東,戍邊“軍士多以罪謫戍”。他們被加上各種重罪名目而充軍到遼東。編入軍隊。一年到頭,他們除了修城、擔任守衛,主要任務就是從事屯田。他們真正成了當地各級將吏的農奴,份地隨意被奪佔,收穫物可以隨意被徵收或全部沒收。

於是,朝廷窘於財政,士卒陷於貧困,只養肥了一羣擁兵自重的軍閥。以及他們手中少量的家丁精銳。這樣的軍隊,戰力如何保證?

現在呢。從軍官到士兵的軍餉是足額的,發放也是層層監督,誰也別想着喝兵血、吃空餉。不用文官或太監,只是講武堂的軍官控制中下層,只是後勤、軍法、指揮等各司其職,分權牽制。便基本上形成了對軍隊的有效控制。

陶繼智身爲吳氏舊將,年歲已經不小,也經歷過遼西的幾場戰事,特別是鬆錦大戰。眼見清軍反撲失敗,敗向錦州。立時便覺得大局已定。對衛樸的自信言語,他微笑着點了點頭,說道:“韃虜應再無力主動出擊,只能是依女兒河固守。至於迂迴繞襲我軍後路,一來他們沒有那麼多的兵力可調派,二來怕也是懼我軍火器犀利,輕騎迂迴成功,也難切斷我軍退路。”

“縱使切斷,我軍有海上供應,亦是不怕。”衛樸停頓了一下,又有些不甘地說道:“只可惜要穩步推進,這攻取錦州的功勞,怕是要被別人奪去了。”

陶繼智想了想,猜測着說道:“也不確定吧?若是韃虜主動撤退,咱們白揀了功勞也說不定呢!”

“那就要看他們選擇在哪裡登陸了。”衛樸思索着說道:“清軍在哪裡防守薄弱,還是他們試探之下最爲清楚。”

陶繼智點了點頭,意味深長地說道:“南方戰事已了,王爺要回兵部任事了吧?”

“應該是這樣。”衛樸並不太確定,他若有所思地看了看陶繼智,試探着說道:“蕩朔軍若立大功,王爺的臉上也增光啊!兵部尚書一直空懸,說不定很快便要確定了呢!”

“我覺得兵部尚書一職恐怕不會輕易予人。”陶繼智微皺着眉頭,分析道:“萬歲要保持平衡,軍隊中的派系便要照顧到。晉王、魏王、趙王、鄭王,再加上王爺,太難選了。”

衛樸輕輕嘆了口氣,對這件事情也不好置評。若說最有資歷的,應該算是晉王李定國。可李定國明顯志不在此,只想着在外統兵征戰。而吳三桂呢,儘管是舉旗反正,可畢竟有降清的污點,只可能是希望最小的候選人。從自身的體系來說,再加上親疏關係,衛樸自然希望朝中有人照應,但也知道希望不大。

至於說到的“他們”,則是從南方調來的水師和陸戰隊,以及北京軍區抽調的一個主力師。這支聯軍已經從天津登船,將要在錦州灣左近進行兩棲作戰。也就是說,在蕩朔軍步步逼進,似乎沒有什麼危險的情況下,總參謀部採取了更有威脅性的軍事計劃。

大遼河、大淩河、小淩河,無論在哪一處登陸成功,都對錦州清軍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正面的蕩朔軍緊緊壓迫,側後的明軍迂迴包圍,按照清軍的兵力,絕對是難以抵擋這兩面的夾擊。

要麼死守錦州,然後由死守變成守死;要麼先行撤退,避免被包圍殲滅的命運。錦州清軍的選擇就這麼兩條,而每一條選擇似乎都並不美妙。(未完待續。。)

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29章 破城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8章 封官兒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3章 絕死一擊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48章 黯然收兵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55章 無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24章 授課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章 無題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6章 暹羅來使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3章 保寧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5章 滇緬戰事第81章 書院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6章 棄險第69章 雨季之威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7章 攻城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48章 急轉直下第99章 軍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30章 無題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72章 無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48章 大戰(二)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73章 瘟病的擔憂
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29章 破城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8章 封官兒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3章 絕死一擊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48章 黯然收兵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3章 暹羅國情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55章 無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24章 授課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章 無題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6章 暹羅來使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3章 保寧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5章 滇緬戰事第81章 書院第90章 俘虜處置第66章 棄險第69章 雨季之威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7章 攻城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48章 急轉直下第99章 軍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30章 無題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72章 無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48章 大戰(二)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73章 瘟病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