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兩奸計議

“邊外之地,山高林密,瘴氣叢生,遠道往攻,不可大意呀!”洪承疇嘴上說得謹慎,其實也沒真把騰越邊外的朱永興放在眼裡,象李定國、白文選這樣的名將都連連戰敗,逃避邊外,不敢擢清軍鋒芒,何況倉促會集的烏合之衆。

“是,經略說的是,吾這便傳信給張勇,囑其慎重用兵。”吳三桂說得恭敬,卻是敷衍之語,停頓了一下,他試探着說道:“經略深謀遠慮,三桂請教之處尚多,還望經略多多賜教啊!”吳三桂從袖中抽出一份禮單輕輕遞給了洪承疇,“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還望經略萬勿推辭啊!”

洪承疇微微一笑,不動聲色的將禮單納入袖中,開口道:“長伯,你我世交,不必如此吧!雲貴地方初闢,節制彈壓,亟需總督重臣。雲南同貴州相比,尤爲險遠,土司種類甚多,治之非易。所以,元朝用親王坐鎮,明朝以黔國公沐英世守。吾自會上疏請議政王貝勒大臣爲久長計,留長伯駐鎮,俾邊疆永賴輯寧。”

“既如此,三桂在此多謝經略。”吳三桂聽得此言,起身一揖。

“且慢,且慢。”洪承疇輕輕搖着頭,說道:“還有些事情,長伯需得知曉。”

吳三桂愣了一下,急切的問道:“洪兄但請明言,三桂定當聽之。”

洪承疇緩緩說道:“滿洲兵將不服此地氣候,且思歸心切,長伯欲想永鎮雲南,還是不得心急,須要記住:不可使滇中一日無事矣。”

“不可使滇中一日無事矣。”吳三桂仔細回味着這句話,瞭然於心,朝廷還未批准他永鎮雲南,還未封他爲親王,如果雲南各反清武裝被快速掃平,豈不是得不償失。留着些抗清武裝鬧事叛亂,等待清廷加恩於己,這纔是上上之策。而且使雲南不安定,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朝廷就不會收回給予吳三桂的大權,就會不斷拔餉增糧於雲南,吳三桂的地位自然會日益鞏固。

“大事不可有,小事不可斷。”洪承疇擺出一副智者的神態,沉聲說道。

“經略金玉良言,三桂受教了。”吳三桂真心實意的再次謝道:“久聞經略知識廣博,三桂偶得幾件古物,才疏學淺,竟不識之,還請洪兄幫忙鑑賞一二。”

“長伯美意,洪某敢不從命。”洪承疇笑着謙虛道,轉而又正色對吳三桂說道:“長伯,若地方土司作亂,當雷霆掃平之,不可使之蔓延;至於緬甸僞帝永曆,喪家之犬可緩圖之。吾當向朝廷上疏,請拔糧餉,以備使用。”

“經略之言甚是。”吳三桂點頭贊同道:“九月或十月間滇省糧食將告磬,到時馬匹糧草俱無,自然無法進剿,還望經略多多美言。”

洪承疇與吳三桂早在關外降清前,已結成世交,吳三桂以晚輩待洪承疇,十分敬重,關係很深。降清後,他們繼續保持密切關係,而此次又同徵雲貴,洪承疇總經略其事,無處不關照他,自無疑問。及戰後,洪承疇又提出以一王鎮守雲南,仿元、明兩朝成例,世守此地。他明裡暗裡舉薦吳三桂,爲他謀得永固的地盤。所以,吳三桂得以留鎮雲南,與洪承疇的支持確有很大關係。

兩奸談笑相宜,各得所需,卻也融洽,卻不知道輕敵必自敗,騰衝的征剿之戰竟會出現令人瞠目的結果,以至滇西震動,形勢轉變。

……

“攻城戰役,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

站在來鳳山上眺望騰衝古城,朱永興耳旁似乎又響起了紀錄片《遠征軍》的解說詞。幾百年後,這座古城淪陷於來自東海的葺爾倭寇並毀於戰火,而倭寇也將在這裡犯下罄竹難書的罪惡。等到從倭寇手中重新收復失地時,上萬的中國將士在這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時代不同,但戰火卻依然可能要降臨到這座古城頭上。對此,朱永興感慨不已,長長嘆息。雖然他籌謀了一個很出人意料的巧妙計劃,但能否成功卻並不確定。所以,作爲備用計劃,即死守騰衝古城,挫敵于堅城之下,勘察騰衝古城的屏障來鳳山的地形地勢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在勘察過後,朱永興的信心開始動搖,因爲來鳳山實在太小,駐紮不了太多的軍隊。而一旦來鳳山被清軍佔領,騰衝城便會被四面包圍。這本來便是歷史上死衝騰衝的日軍的作戰方案,最後被全部消滅。

雖然可以借鑑歷史上遠征軍反攻騰衝的經驗教訓,但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特點與熱兵器時代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朱永興對於死守騰衝是越來越不看好。

守騰衝,但不能戰於騰衝。朱永興把目光投向北方,湍急的怒江和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貢山是護衛騰衝的兩道天然屏障,應該把戰場選擇在那裡,在高黎貢山險峻的隘口設下重重關卡,據險阻擊清軍,使清軍知難而退。

是的,如果自己原來的設想不能成功,阻敵於高黎貢山就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只要堅持一個月,隨之而來的雨季將使怒江的水面寬度從八十多米陡然間漲到四百多米,且水流湍急,山中驛道更是路滑難行,清軍的補給將無法保障,甚至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只能想辦法渡江撤回。

一陣銀鈴似的笑聲打斷了朱永興的思緒,夢珠帶着兩個侍女從山路上轉了過來,帶着清新純真的氣息來到了朱永興身旁。

“殿下,那溫泉泡起來真舒服,我差點都睡着了。”夢珠的兩腮紅撲撲的,象是抹了胭脂,容顏更添俏麗,頭髮也還是溼的,晶瑩的水滴在陽光照射下閃射着光芒,彷彿滿頭的珠翠,使離朱永興不遠的侍衛皆爲之側目。

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4章 攻城第86章 接戰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94章 相疑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271章 阻擊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45章 天變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8章 慷慨秦腔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6章 接戰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1章 結果第155章 無題第138章 大海戰第8章 依城挫敵第97章 唯一生路第63章 攻掠遼東第81章 襲擾第71章 慘烈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6章 提點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0章 伏擊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24章 隨想第113章 窮追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69章 軟實力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85章 急行第2章 鬥熊救美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5章 大包圍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5章 妥協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1章 祖上榮光
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4章 攻城第86章 接戰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94章 相疑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271章 阻擊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45章 天變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8章 慷慨秦腔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6章 接戰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1章 結果第155章 無題第138章 大海戰第8章 依城挫敵第97章 唯一生路第63章 攻掠遼東第81章 襲擾第71章 慘烈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6章 提點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0章 伏擊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24章 隨想第113章 窮追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69章 軟實力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85章 急行第2章 鬥熊救美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5章 大包圍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5章 妥協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1章 祖上榮光